追忆似水年华——解读王煜宏静物
朱国荣
一夜秋雨,将酷暑的余威消除得无影无踪,厚厚的阴云甚至把太阳也遮盖得没了方向。在这样凉爽的天气里,观赏王煜宏的静物画,倒是一种蛮惬意的享受。
描着粉彩的古瓷、或是有着年头的青花瓷,伴着残留岁月痕迹的油灯、手炉,或是清末民初的梳妆盒、小镜框;抑或是被书虫蛀蚀得体无完肤的古籍,摆在约摸也有近百年历史的木椅上,特写式的取景,将这一组组看似随意,实是精心安排的古董杂件推置于你的眼前,由你慢慢地阅读,细细地品味。我想,面对这样的静物画,谁都不会抱着淘古董的心情来欣赏它们,也不会把它们作为收藏古董 “练眼”的对象,因为它们给予你的只是美,一种逝去的属于过去的美,一种传达作者心语的内涵的美,有了这种美,便已足矣。
静物画在中国出现得比较晚,这可能与中国的艺术家习惯于表现大自然的景物有关。南宋画家李嵩作就一幅《花篮图》,以其工整艳丽的画风表明了中国静物画一开始就已达到令人刮目相看的精美境界,遗憾的是就此沉默良久,直到清代才稍有起色,近代书画家吴昌硕曾作过一些以青铜器具为主体的静物画,但依然需要有花卉、瓜果的陪衬,仍离不开对大自然的眷恋,看来静物画需要有生命的东西。欧洲的静物画产生于文艺复兴之后,比中国更晚,在十六七世纪,静物画有了显著的发展,涌现出很多名家,如意大利的卡拉瓦乔、西班牙的胡安·桑切斯·科坦、弗朗西斯科·德·苏尔瓦兰、德国的乔治·弗莱格尔,特别是荷兰小画派,拥有威廉·克莱兹·海达等一批杰出的静物画家,他们能够把各种金属的、玻璃的餐具和器皿的光泽,把食物、野味、鲜花、水果的不同质感都描绘得极为逼真,在艺术上也是各有追求,风格多样,至于要想在画面上要表达一种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的却很少见。后来18世纪的法国画家夏尔丹提出了在静物画中也要画出感情,倡导平民化静物画的主张,算是一大进步。油画传入中国,静物画也随之进入国门,国人常为西洋人能如此逼真地表现各种器具、花果而赞叹。但是古典风格的静物画在20世纪初的欧洲已经是日薄西山了。因此中国的早期油画家一开始学作静物画,便是以库尔贝的现实主义、马奈、莫奈的印象主义,甚至是塞尚、梵高等后期印象主义的风格为楷模的。后来在一段不短的时间里,静物画竟成了绘画基础训练习作的代名词。及至近时,静物画才得以复兴。
王煜宏的静物画,描绘的纯粹是属于人文的物件,既有别于中国古代的静物画,也不同于欧洲的静物画,画面上基本没有被欧洲画家称之为“静物的生命”的野禽、花果之类的东西,而作者正是要在这些无生命的器物上表现出它们的历史感和生命感。为此,她在画中着意于表现器物的经过多人使用的“旧”味:无论是青花,还是粉彩,古瓷中那些细小的釉质高光、那被使用过的日积月累的痕迹;还有旧家具的木纹与裂痕;铜、锡器具的锈斑与凹瘪;特别是那些残缺不全的古籍,以及印在上面的文字,都逼真得令人过目难忘。它们中似乎蕴藏着太多太多的故事,引发着观众去想象,去发挥。
就王煜宏的静物画来说,追求的风格当属西方古典画法。王煜宏将中国的古董情结与西方的古典静物画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似乎要创造一个中国油画的古典时代,补偿一段中国未曾出现过的古典静物油画阶段。而这一想法的实施,有赖于作者是否具备扎实的绘画基本功。王煜宏凭借着她先后接受过上海市行知艺术师范学校中专和杭州中国美术学院本科专业训练的优势,使得她在描绘这些古旧的小东西时能够得心应手,游刃有余。当今的油画,以中国古旧器物为题材的怀旧式的静物画还真不少,然而王煜宏以她个性化的研究和反复表现,使她的作品获得了一种凝重的江南乡土味,由此也形成了她独特的艺术风格。如果究其起因,恐怕与她断断续续地在江南小镇的生活有关,与她习惯于安宁地生活的平凡心态有关,与她爱探究物体本身蕴藏的历史和对生命的体验有关,也与她细腻地观察生活细节的女性的敏感有关。正由于这一系列的因素,才使我明白了这样一个事实:还未到而立之年的一位女性为何会矢志不渝地情投这些老的、旧的、民间的、乡村的、朴素得不起眼的古董堆。
窗外天色已晴,但是听不到儿时的蝉鸣声、蝈蝈声,就连那蟋蟀声也少闻了。不过,我仿佛从王煜宏的静物画中依稀听到了久违的这些虫儿们的细微的鸣叫声。
朱国荣
一夜秋雨,将酷暑的余威消除得无影无踪,厚厚的阴云甚至把太阳也遮盖得没了方向。在这样凉爽的天气里,观赏王煜宏的静物画,倒是一种蛮惬意的享受。
描着粉彩的古瓷、或是有着年头的青花瓷,伴着残留岁月痕迹的油灯、手炉,或是清末民初的梳妆盒、小镜框;抑或是被书虫蛀蚀得体无完肤的古籍,摆在约摸也有近百年历史的木椅上,特写式的取景,将这一组组看似随意,实是精心安排的古董杂件推置于你的眼前,由你慢慢地阅读,细细地品味。我想,面对这样的静物画,谁都不会抱着淘古董的心情来欣赏它们,也不会把它们作为收藏古董 “练眼”的对象,因为它们给予你的只是美,一种逝去的属于过去的美,一种传达作者心语的内涵的美,有了这种美,便已足矣。
静物画在中国出现得比较晚,这可能与中国的艺术家习惯于表现大自然的景物有关。南宋画家李嵩作就一幅《花篮图》,以其工整艳丽的画风表明了中国静物画一开始就已达到令人刮目相看的精美境界,遗憾的是就此沉默良久,直到清代才稍有起色,近代书画家吴昌硕曾作过一些以青铜器具为主体的静物画,但依然需要有花卉、瓜果的陪衬,仍离不开对大自然的眷恋,看来静物画需要有生命的东西。欧洲的静物画产生于文艺复兴之后,比中国更晚,在十六七世纪,静物画有了显著的发展,涌现出很多名家,如意大利的卡拉瓦乔、西班牙的胡安·桑切斯·科坦、弗朗西斯科·德·苏尔瓦兰、德国的乔治·弗莱格尔,特别是荷兰小画派,拥有威廉·克莱兹·海达等一批杰出的静物画家,他们能够把各种金属的、玻璃的餐具和器皿的光泽,把食物、野味、鲜花、水果的不同质感都描绘得极为逼真,在艺术上也是各有追求,风格多样,至于要想在画面上要表达一种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的却很少见。后来18世纪的法国画家夏尔丹提出了在静物画中也要画出感情,倡导平民化静物画的主张,算是一大进步。油画传入中国,静物画也随之进入国门,国人常为西洋人能如此逼真地表现各种器具、花果而赞叹。但是古典风格的静物画在20世纪初的欧洲已经是日薄西山了。因此中国的早期油画家一开始学作静物画,便是以库尔贝的现实主义、马奈、莫奈的印象主义,甚至是塞尚、梵高等后期印象主义的风格为楷模的。后来在一段不短的时间里,静物画竟成了绘画基础训练习作的代名词。及至近时,静物画才得以复兴。
王煜宏的静物画,描绘的纯粹是属于人文的物件,既有别于中国古代的静物画,也不同于欧洲的静物画,画面上基本没有被欧洲画家称之为“静物的生命”的野禽、花果之类的东西,而作者正是要在这些无生命的器物上表现出它们的历史感和生命感。为此,她在画中着意于表现器物的经过多人使用的“旧”味:无论是青花,还是粉彩,古瓷中那些细小的釉质高光、那被使用过的日积月累的痕迹;还有旧家具的木纹与裂痕;铜、锡器具的锈斑与凹瘪;特别是那些残缺不全的古籍,以及印在上面的文字,都逼真得令人过目难忘。它们中似乎蕴藏着太多太多的故事,引发着观众去想象,去发挥。
就王煜宏的静物画来说,追求的风格当属西方古典画法。王煜宏将中国的古董情结与西方的古典静物画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似乎要创造一个中国油画的古典时代,补偿一段中国未曾出现过的古典静物油画阶段。而这一想法的实施,有赖于作者是否具备扎实的绘画基本功。王煜宏凭借着她先后接受过上海市行知艺术师范学校中专和杭州中国美术学院本科专业训练的优势,使得她在描绘这些古旧的小东西时能够得心应手,游刃有余。当今的油画,以中国古旧器物为题材的怀旧式的静物画还真不少,然而王煜宏以她个性化的研究和反复表现,使她的作品获得了一种凝重的江南乡土味,由此也形成了她独特的艺术风格。如果究其起因,恐怕与她断断续续地在江南小镇的生活有关,与她习惯于安宁地生活的平凡心态有关,与她爱探究物体本身蕴藏的历史和对生命的体验有关,也与她细腻地观察生活细节的女性的敏感有关。正由于这一系列的因素,才使我明白了这样一个事实:还未到而立之年的一位女性为何会矢志不渝地情投这些老的、旧的、民间的、乡村的、朴素得不起眼的古董堆。
窗外天色已晴,但是听不到儿时的蝉鸣声、蝈蝈声,就连那蟋蟀声也少闻了。不过,我仿佛从王煜宏的静物画中依稀听到了久违的这些虫儿们的细微的鸣叫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