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唯:不用语言的思维可能吗(李皖)
2006年秋天,收到一条手机短信:
“‘潸浩饫泪 肓诜君众 弆殇落 雨吁 症悻祟意 诩诤朗斡 惶瞠目妄惊喜 几或言勖 令旺书筲笙筝 夭武 少暮 影音遮雾 须校士噤讳猖 徒呜呼 待熹楚 寘众处’
如果你认识75%的字,那么,你是有文化的人;如果你认识85%的字,那么,你是知识渊博的人;如果你认识100%的字,那么,你是国学大师,请做我的老师;如果你完全明白了歌词的意思,那么,你的脑子出问题了。”
这段词来源于窦唯的歌,《雨吁》。雨吁——语虚,语言变得虚弱。之后,窦唯就连这种虚词也没有了,从此彻底放弃了歌唱。
没想到它会成为手机短信,变成大众笑料。很多人,我想,根本就不会知道这是一首歌吧,更不会考较它的意义。2000年代的许多事,就跟这首歌一样,在大众的一片哗笑中变得烟消云散。
正常人会想,文字是用来沟通的,如果写出来的字别人不认识,说出来的话别人不知所云,那么还写它干什么?
只是有时候,人并不处于正常状态中,于是就有了奇特的症候。非常态的心境其实每个人都有,但大多数时候,我们采取的是回避态度,在回避中用潜意识快速地遗忘,以此维持一生的轻松和健康。其实,能察看异常是蛮有趣的事。艺术家有时不仅察看异常,还有意进入到异常中,以期有更多发现和创造。
窦唯不是有意进入异常,是他本人就处于异常中。1990年代后期,他变得越来越困惑,对周围发生的一切越来越无以名状,而他又是一个特别认真的人。于是,《雨吁》。平实来看,窦唯的心态其实很多人也有,普通老百姓也一样,但谁会像他这么认真呢?芸芸众生,人云亦云,大家说着自己都不清楚的话,也就这么过了一辈子。
我原来以为,窦唯此时已经不在乎意义了,更在乎的是说出什么来,管它什么意思!那个歌词,说是有,其实就跟没有一样,不过是一些音而已。但是有一天,窦唯和颜峻交谈,他居然很细致地把这首歌一个字一个字解读了!
窦唯这样说:
“潸浩饫泪”,潸是潸然泪下;浩是浩浩荡荡;饫是一种饱和,是倾盆大雨那种气势。因为什么呢?“肓诜君众”,肓是病入膏肓;诜是纭纭众生;君是君子——如果还有的话;众,众人。“弆殇落”,弆是隐藏;殇是《河殇》的殇,你还有印象吧?然后,“落”,“雨吁”。“症悻祟意”,症是病症;悻,怨恨;祟意我忘了,但是这整个意思你应该能知道了吧。“诩诤朗斡”,诩是自诩、自夸;诤是争执;朗,明朗;斡,斡旋;就是自己跟自己斡旋,哈哈。“惶瞠目妄惊喜”,惶论;瞠目结舌;企盼惊喜,这个惊喜就是我们所说的喜忧参半、对未来的未知。“几或言勖”,从字音上听好像是劫难之后或许有延续下去的意思,但是字面上,是几个的几,或许的或,言语的言,这个勖是一个鼓励的意思。下面是“令旺书筲笙筝/夭武”,书,书本;筲,笙,筝,翩翩起舞。“少暮”,少暮就是林大人,林则徐,少暮就是他的字,又称暮公;放在这里就是因为有所谓的毒品之说,当初林大人禁的是毒,但是你说现在,对吧?“影音遮雾”,就这四个字。“须校士噤讳猖”,校是校正、纠正;士,仁人志士的士;猖就是那种自以为是,自以为如何如何了——所谓的士吧。大概就是这么个意思……
窦唯比我想象得要疯狂。我以为面对外界的动荡无以言状,索性退回到内心去,发出一些自己也不懂的奇怪声音,无以排遣的郁闷便得排遣;哪想到窦唯撕扯着千头万绪,逻辑已经完全破碎,却眼睛还在看,脑子还在想,嘴巴还在说。他没有疯,真是万幸。你看他眼中的当时那个世界,是多么混乱、可怕、劫难而病症丛生!
那个世界颠覆了窦唯的一切,他的内心就像被轰炸过,四处全是碎瓦、残砖、彼此纠缠绞合的丝线。
如此绝境中,窦唯却获得了新生。自2003年始,窦唯以“不一定”、“暮良文王”等为名,与不同的乐手合作,短短6年间竟连出了约20张纯音乐作品。普通人听这些作品,好像背景音乐,它也不打扰你,只是存在着,响着。
这些音乐的发生,是纯粹偶然,乐手无事先排练,简单作些沟通后,即开始录音,在彼此的互感中,每一次都产生完全不一样的作品,每一个作品都只发生“这一次”。若不是唱片的记录,“这一次”无法重演,无从再现。
在窦唯看来,今天已经失去了人与人之间交流的通道,如果非要交流,也会彼此不知所云。
所以,窦唯弃用了语言,沉入到音乐的世界中,音乐让他重新看到了辽阔,感到了欣喜。
他逐渐树立了一套观念:音乐是不能诉诸语言的,音乐就是音乐。它也不需要解释,它也不用描绘什么,它也不用变成别的。你听,你听清每个音,听懂它的脉络,缘起缘灭,即得到这东西本身。
当然,它跟心有关,是一种心音。所以他说了句特别决绝的话:音乐只有好坏,没有真假。那么最幸运的事便是,我现在还有这心音,我让它发出声响来。如果没有了呢,那也许是最不幸的,那一天将既无音乐可以发出,更不可以伪造出什么声响来,装作我还有这音乐。
这约20张唱片,大多是现场收录,现场就是个场,大家互为音场,以心相谐,发出彼此振动的声音。
如此音乐不是表达,不是表现,是呈现。呈现什么?呈现音乐这种事物本身。它有心的流动,但是并无语言,并无思想,无可解释。
无我之境。无语之境。它们的安静,让不少人当作心灵音乐、减压音乐。随你,这声音也安静、平和,无须争辩。
唱片上市时的怪名字,显然,都是事后所加,它既然跟语言无关,那么就不可能有名字。比如“不一定”的九张,最简单而正确的理解,就是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一个序数而已。取名的时候,人已出境,面对着那音乐,有时自然附会出意思来。但合乎这事主心思的听法,应该是只听那声音,别在乎那名字。
很自然地,到了后来,连曲名也没有,曲名真的成了序数。
音乐,便只是音乐。最近,窦唯也只是一名乐手而已,已经隐没在那音乐中,不再是掌控者。这以后的进步是可喜的,举例说,以“不一定”名义出版的《松阿珠阿吉》和《佐罗在中国》(2007),都抵达了很高的境界。前者鼓、磬、铃的极少的音,接近了佛学的静、入定;后者强烈的形式交融,有着对当代音乐的微妙突破,我想,这是中国乐手在近十年里最了不起的演奏。
2009年9月3日晚
“‘潸浩饫泪 肓诜君众 弆殇落 雨吁 症悻祟意 诩诤朗斡 惶瞠目妄惊喜 几或言勖 令旺书筲笙筝 夭武 少暮 影音遮雾 须校士噤讳猖 徒呜呼 待熹楚 寘众处’
如果你认识75%的字,那么,你是有文化的人;如果你认识85%的字,那么,你是知识渊博的人;如果你认识100%的字,那么,你是国学大师,请做我的老师;如果你完全明白了歌词的意思,那么,你的脑子出问题了。”
这段词来源于窦唯的歌,《雨吁》。雨吁——语虚,语言变得虚弱。之后,窦唯就连这种虚词也没有了,从此彻底放弃了歌唱。
没想到它会成为手机短信,变成大众笑料。很多人,我想,根本就不会知道这是一首歌吧,更不会考较它的意义。2000年代的许多事,就跟这首歌一样,在大众的一片哗笑中变得烟消云散。
正常人会想,文字是用来沟通的,如果写出来的字别人不认识,说出来的话别人不知所云,那么还写它干什么?
只是有时候,人并不处于正常状态中,于是就有了奇特的症候。非常态的心境其实每个人都有,但大多数时候,我们采取的是回避态度,在回避中用潜意识快速地遗忘,以此维持一生的轻松和健康。其实,能察看异常是蛮有趣的事。艺术家有时不仅察看异常,还有意进入到异常中,以期有更多发现和创造。
窦唯不是有意进入异常,是他本人就处于异常中。1990年代后期,他变得越来越困惑,对周围发生的一切越来越无以名状,而他又是一个特别认真的人。于是,《雨吁》。平实来看,窦唯的心态其实很多人也有,普通老百姓也一样,但谁会像他这么认真呢?芸芸众生,人云亦云,大家说着自己都不清楚的话,也就这么过了一辈子。
我原来以为,窦唯此时已经不在乎意义了,更在乎的是说出什么来,管它什么意思!那个歌词,说是有,其实就跟没有一样,不过是一些音而已。但是有一天,窦唯和颜峻交谈,他居然很细致地把这首歌一个字一个字解读了!
窦唯这样说:
“潸浩饫泪”,潸是潸然泪下;浩是浩浩荡荡;饫是一种饱和,是倾盆大雨那种气势。因为什么呢?“肓诜君众”,肓是病入膏肓;诜是纭纭众生;君是君子——如果还有的话;众,众人。“弆殇落”,弆是隐藏;殇是《河殇》的殇,你还有印象吧?然后,“落”,“雨吁”。“症悻祟意”,症是病症;悻,怨恨;祟意我忘了,但是这整个意思你应该能知道了吧。“诩诤朗斡”,诩是自诩、自夸;诤是争执;朗,明朗;斡,斡旋;就是自己跟自己斡旋,哈哈。“惶瞠目妄惊喜”,惶论;瞠目结舌;企盼惊喜,这个惊喜就是我们所说的喜忧参半、对未来的未知。“几或言勖”,从字音上听好像是劫难之后或许有延续下去的意思,但是字面上,是几个的几,或许的或,言语的言,这个勖是一个鼓励的意思。下面是“令旺书筲笙筝/夭武”,书,书本;筲,笙,筝,翩翩起舞。“少暮”,少暮就是林大人,林则徐,少暮就是他的字,又称暮公;放在这里就是因为有所谓的毒品之说,当初林大人禁的是毒,但是你说现在,对吧?“影音遮雾”,就这四个字。“须校士噤讳猖”,校是校正、纠正;士,仁人志士的士;猖就是那种自以为是,自以为如何如何了——所谓的士吧。大概就是这么个意思……
窦唯比我想象得要疯狂。我以为面对外界的动荡无以言状,索性退回到内心去,发出一些自己也不懂的奇怪声音,无以排遣的郁闷便得排遣;哪想到窦唯撕扯着千头万绪,逻辑已经完全破碎,却眼睛还在看,脑子还在想,嘴巴还在说。他没有疯,真是万幸。你看他眼中的当时那个世界,是多么混乱、可怕、劫难而病症丛生!
那个世界颠覆了窦唯的一切,他的内心就像被轰炸过,四处全是碎瓦、残砖、彼此纠缠绞合的丝线。
如此绝境中,窦唯却获得了新生。自2003年始,窦唯以“不一定”、“暮良文王”等为名,与不同的乐手合作,短短6年间竟连出了约20张纯音乐作品。普通人听这些作品,好像背景音乐,它也不打扰你,只是存在着,响着。
这些音乐的发生,是纯粹偶然,乐手无事先排练,简单作些沟通后,即开始录音,在彼此的互感中,每一次都产生完全不一样的作品,每一个作品都只发生“这一次”。若不是唱片的记录,“这一次”无法重演,无从再现。
在窦唯看来,今天已经失去了人与人之间交流的通道,如果非要交流,也会彼此不知所云。
所以,窦唯弃用了语言,沉入到音乐的世界中,音乐让他重新看到了辽阔,感到了欣喜。
他逐渐树立了一套观念:音乐是不能诉诸语言的,音乐就是音乐。它也不需要解释,它也不用描绘什么,它也不用变成别的。你听,你听清每个音,听懂它的脉络,缘起缘灭,即得到这东西本身。
当然,它跟心有关,是一种心音。所以他说了句特别决绝的话:音乐只有好坏,没有真假。那么最幸运的事便是,我现在还有这心音,我让它发出声响来。如果没有了呢,那也许是最不幸的,那一天将既无音乐可以发出,更不可以伪造出什么声响来,装作我还有这音乐。
这约20张唱片,大多是现场收录,现场就是个场,大家互为音场,以心相谐,发出彼此振动的声音。
如此音乐不是表达,不是表现,是呈现。呈现什么?呈现音乐这种事物本身。它有心的流动,但是并无语言,并无思想,无可解释。
无我之境。无语之境。它们的安静,让不少人当作心灵音乐、减压音乐。随你,这声音也安静、平和,无须争辩。
唱片上市时的怪名字,显然,都是事后所加,它既然跟语言无关,那么就不可能有名字。比如“不一定”的九张,最简单而正确的理解,就是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一个序数而已。取名的时候,人已出境,面对着那音乐,有时自然附会出意思来。但合乎这事主心思的听法,应该是只听那声音,别在乎那名字。
很自然地,到了后来,连曲名也没有,曲名真的成了序数。
音乐,便只是音乐。最近,窦唯也只是一名乐手而已,已经隐没在那音乐中,不再是掌控者。这以后的进步是可喜的,举例说,以“不一定”名义出版的《松阿珠阿吉》和《佐罗在中国》(2007),都抵达了很高的境界。前者鼓、磬、铃的极少的音,接近了佛学的静、入定;后者强烈的形式交融,有着对当代音乐的微妙突破,我想,这是中国乐手在近十年里最了不起的演奏。
2009年9月3日晚
心领了
你要在家闲着没事,也能把“张二麻子在炕上拉了泡屎,被他爹打的屁股开花”翻成谁他妈都读不懂得古文,还能翻成古希腊文。
不能把这种偏执性迫害妄想症往形而上的超脱上推,然后把“超脱”说成是好事。这是种传染病,把厌世正常化,把自己的病说成世间的病。那种很2的玄学和佛学就在于,把世俗他者化。说世间怎么怎么不好,然后一拍屁股跑了,我脱俗了。从来就不能给出明确的东西。就说个世间恶,坏,病,怎么个恶,坏,病,就说不太清楚。硬要让他说,或者就是一套通俗的辩证法的理论上来了。问他怎么解决呢,然后就说那是你们世俗的事,与我无关。屁个无关,整天没为GDP做一点贡献,但是还消费着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我不反对,个人的出世,这是种修行,或是自我反省。那是个人的事。但是不能给这种东西任何褒扬词汇。
不能把这种偏执性迫害妄想症往形而上的超脱上推,然后把“超脱”说成是好事。这是种传染病,把厌世正常化,把自己的病说成世间的病。那种很2的玄学和佛学就在于,把世俗他者化。说世间怎么怎么不好,然后一拍屁股跑了,我脱俗了。从来就不能给出明确的东西。就说个世间恶,坏,病,怎么个恶,坏,病,就说不太清楚。硬要让他说,或者就是一套通俗的辩证法的理论上来了。问他怎么解决呢,然后就说那是你们世俗的事,与我无关。屁个无关,整天没为GDP做一点贡献,但是还消费着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我不反对,个人的出世,这是种修行,或是自我反省。那是个人的事。但是不能给这种东西任何褒扬词汇。
[quote]引用第2楼guest于2010-5-29 15:21:14发表的:
你要在家闲着没事,也能把“张二麻子在炕上拉了泡屎,被他爹打的屁股开花”翻成谁他妈都读不懂得古文,还能翻成古希腊文。
不能把这种偏执性迫害妄想症往形而上的超脱上推,然后把“超脱”说成是好事。这是种传染病,把厌世正常化...[/quote]
如果你是逐字逐句看过本文的话,那么我只能说:你对人对社会对艺术对音乐对文章的理解能力需要得到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