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角”学术讲座系列第三讲:在通往“何国”的路边停顿休憩
发起人:iberia_798 回复数:2
浏览数:2490
最后更新:2010/05/03 20:28:49 by guest
“视角”学术讲座系列第三讲:在通往“何国”的路边停顿休憩

主讲人:莫妮卡•茨维克(Monika Szewczyk)
时间:2010年5月4日(周二)15:30
地点:伊比利亚当代艺术中心放映厅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路4号798艺术区E06
活动查询及预约:+86(0)5978 9530
主办单位:伊比利亚当代艺术中心
《艺术与投资》&《当代艺术与投资》
讲座简介:
策展人莫妮卡•茨维克向我们介绍其策划的,即将在世博会期间于上海荷兰文化中心(Dutch Culture Center)举办的展览“Nether Land(何国)”。莫妮卡•茨维克是鹿特丹Witte de With当代艺术中心出版物的负责人。讲座还将向观众介绍“何国”展览所属的一项更庞大的项目,即鹿特丹Witte de With当代艺术中心策划的为期一年的项目“Morality(道德)”。
持续一年的项目“Morality”,是一系列展览、事件和相关项目。“Morality”探讨现代社会中价值观(精神、文化和经济)面临的挑战。作为“Morality”的第八回项目,特别为上海世博会的“世界舞台”而策划,展览“何国”关注国际艺术家的多元创作,展览主题是生产的跨文化和多样性。
“何国”展还在筹备中,期间产生了许多有趣的问题,与公众探讨。譬如,“跨国创作中,价值如何改变?”“跨国项目如何植入全球化生产的现实中?”“如何通过重新思索‘碎片’的问题而面对我们的‘碎片式’生活?”
展览标题“Nether Land”首先呼应的是荷兰在荷兰语中的词“Nederland”。分开的两个词中,“nether”指向双重意义——地下的(荷兰属于低地国家)和遥远的。“Nether Land”也指涉彼得•潘的乐园“永不岛(Never Never Land)”,展览中的许多作品设想了“在别处”的更美好的生活。更重要和有意思的是中文的翻译,“何国”发音相近于“荷兰”,同时是“哪个国家”的意思,符合本次展览发问的姿态。这个问题动摇了我们的常识,当我们身处异地、变换观察视角时,对事物的意义做出了重新评估。
展览中的作品都与遥远的某个地点发生关系——中国、非洲、欧洲或中东——或者使此时此地异常化,观众无法看清一个国家或文化的面貌,但如此远距离或跨国界的观察角度更能强烈地影响到支持当代艺术实践的美学或政治价值观的形成。
主讲人简介:
莫妮卡•茨维克(1975年生,波兰)是一位作家、编辑和策展人,居住在柏林和鹿特丹。从2008年开始,莫妮卡开始担任鹿特丹Witte de With当代艺术中心出版物的负责人以及鹿特丹Piet Zwart学院的讲师。在2007年移居欧洲前,她长期居住在加拿大温哥华。在温哥华的英属哥伦比亚大学获得艺术史硕士学位后,她曾在Morris and Helen Belkin画廊中担任项目协调,以及在温哥华画廊(Vancouver Art Gallery)担任策展助理,同时在Emily Carr艺术设计学院教授艺术史及艺术理论。莫妮卡最近的项目是策划了美国籍波兰艺术家Allan Sekula的展览“这不是中国”,展览地点在纽约e-flux杂志社。展览中包括了艺术家创作于1974年的“摄影小说(影像加文字)”以及最新的一幅摄影作品,从中看出艺术家对作为全球化生产模式代表的中国这个国家的浓厚兴趣。这些作品同时将在展览“何国(Nether Land)”中展示。

主讲人:莫妮卡•茨维克(Monika Szewczyk)
时间:2010年5月4日(周二)15:30
地点:伊比利亚当代艺术中心放映厅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路4号798艺术区E06
活动查询及预约:+86(0)5978 9530
主办单位:伊比利亚当代艺术中心
《艺术与投资》&《当代艺术与投资》
讲座简介:
策展人莫妮卡•茨维克向我们介绍其策划的,即将在世博会期间于上海荷兰文化中心(Dutch Culture Center)举办的展览“Nether Land(何国)”。莫妮卡•茨维克是鹿特丹Witte de With当代艺术中心出版物的负责人。讲座还将向观众介绍“何国”展览所属的一项更庞大的项目,即鹿特丹Witte de With当代艺术中心策划的为期一年的项目“Morality(道德)”。
持续一年的项目“Morality”,是一系列展览、事件和相关项目。“Morality”探讨现代社会中价值观(精神、文化和经济)面临的挑战。作为“Morality”的第八回项目,特别为上海世博会的“世界舞台”而策划,展览“何国”关注国际艺术家的多元创作,展览主题是生产的跨文化和多样性。
“何国”展还在筹备中,期间产生了许多有趣的问题,与公众探讨。譬如,“跨国创作中,价值如何改变?”“跨国项目如何植入全球化生产的现实中?”“如何通过重新思索‘碎片’的问题而面对我们的‘碎片式’生活?”
展览标题“Nether Land”首先呼应的是荷兰在荷兰语中的词“Nederland”。分开的两个词中,“nether”指向双重意义——地下的(荷兰属于低地国家)和遥远的。“Nether Land”也指涉彼得•潘的乐园“永不岛(Never Never Land)”,展览中的许多作品设想了“在别处”的更美好的生活。更重要和有意思的是中文的翻译,“何国”发音相近于“荷兰”,同时是“哪个国家”的意思,符合本次展览发问的姿态。这个问题动摇了我们的常识,当我们身处异地、变换观察视角时,对事物的意义做出了重新评估。
展览中的作品都与遥远的某个地点发生关系——中国、非洲、欧洲或中东——或者使此时此地异常化,观众无法看清一个国家或文化的面貌,但如此远距离或跨国界的观察角度更能强烈地影响到支持当代艺术实践的美学或政治价值观的形成。
主讲人简介:
莫妮卡•茨维克(1975年生,波兰)是一位作家、编辑和策展人,居住在柏林和鹿特丹。从2008年开始,莫妮卡开始担任鹿特丹Witte de With当代艺术中心出版物的负责人以及鹿特丹Piet Zwart学院的讲师。在2007年移居欧洲前,她长期居住在加拿大温哥华。在温哥华的英属哥伦比亚大学获得艺术史硕士学位后,她曾在Morris and Helen Belkin画廊中担任项目协调,以及在温哥华画廊(Vancouver Art Gallery)担任策展助理,同时在Emily Carr艺术设计学院教授艺术史及艺术理论。莫妮卡最近的项目是策划了美国籍波兰艺术家Allan Sekula的展览“这不是中国”,展览地点在纽约e-flux杂志社。展览中包括了艺术家创作于1974年的“摄影小说(影像加文字)”以及最新的一幅摄影作品,从中看出艺术家对作为全球化生产模式代表的中国这个国家的浓厚兴趣。这些作品同时将在展览“何国(Nether Land)”中展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