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志杰:贫穷设计博物馆计划
发起人:侯紫册8西  回复数:25   浏览数:5579   最后更新:2010/06/22 15:12:16 by guest
[楼主] 侯紫册8西 2010-04-21 11:44:27
贫穷设计博物馆计划
邱志杰+中国美术学院贫困设计课题组

一,课题简介
“贫困设计”是我们在2006年提出的一个概念,用于指涉日常生活中,底层人民为解决生活需求,随机进行的设计和制作行为。
贫困设计的创作者和使用者相对属于低收入阶层,受教育程度也较低。他们的创意和制造行为具有实用性高、廉价、因材施用、因地制宜等明显特点,同时也能够蕴含其生活情趣和审美追求。这些创意和制造行为编织在人们的日常生活的各个角落,模仿、挪用和改造比比皆是,很难明确地确定原始的创意者。

我们在2007年发展出《贫困设计博物馆》的理念,并组成“中国美术学院贫困设计课题组”,来自中国美院综合艺术系、新媒体系、工业造型系和展示文化研究中心的多位课题组成员,展开大规模的社会调查,对相关现象进行采集、访问、分析和研讨。

“中国美术学院贫困设计课题组”第一期成员包括:
陈芝、陈志远、池丽明、高鹰、郭立军、郭奕麟、胡  昀、李晟照、李良勇、刘勇、刘佳婧、刘畑、邱洵琳、彭检、宋振、孙大棠、孙凤清、叶楠、叶斯、王坚欣、赵婧妍……等人。
主要在杭州展开调查和采样。调查成果在第三节广州三年展黄山会议论坛上公布。

2010年4月,中国美术学院综艺系总体艺术工作室两个年级的学生在北京展开“贫困设计博物馆计划”的调查。由邱志杰主持,赵婧妍为项目负责人。
参与者包括:贺  冰、刘  秀、程  涛、李石白、田震坤、宋新新、王子月、李盈琪、王裕言、黄丹阳、关云海、孙佳杰、尹爱灵、李浩、陈孙菀、谭淦升、宋玉波、范文婷、易志敏……等人。
上述调查者分为三组,分别对东城区(北京的老城区)、崔各庄乡(城乡结合部)、62路车沿线(连接雍和宫—经和平里—到亚运村育慧里大型城市住宅区)等三个地块展开地毯扫描式的采集和调查。

二、《贫穷设计博物馆》计划包括:
第一阶段  贫困设计的种类和发生原因
1,    课题组成员进行采集,包括拍照、登记、收集实物、创意者和制作者的访问。并对物品进行分类和编号。
2,    要求每人每天完成采集物品调查表和问卷10份、采集物标本绘图10幅。
3,    该阶段结束的时候,组织参与的学生进行一次“十佳贫困设计”评选活动。并由师生分别撰写评选推介理由。500字之内

思考题:
1,    贫困设计是否一定与购买力的缺乏有关?
2,    民众在进行贫困设计行动的时候是否考虑审美因素?
3,    量产的产品和贫困设计是什么关系?
第一阶段的成果将形成在在展厅空间内的“贫困设计博物馆”,展示图片、表格、实物、访问录像。四周为展和展板,中间为一个样品屋。

第二阶段
1,    在上阶段普查的基础上,进行深入的个案研究,要求每人完成关于一个物品的深访和采集。每人撰写对于贫困设计的论述文字1000字。
2,    调查一个普通人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用文字、声音、录像手段进行记录。
根据此人的需求,调查者为他/她设计并制作一个自己的“贫困设计”作品,提供给目标对象实际使用,并收集对象的反馈。记录其过程。
3,    该阶段结束的时候,组织一次内部评选。“感动人民奖”

思考题:
1,    追求趋同(体面地生活)和追求不同(展示巧思)在各种人群的理念中如何平衡?
2,    实用物-废品-化废为宝的贫困设计品-艺术品,这些概念之间是什么关系?
3,    “自己动手”在什么情况下增加作品的价值?

第三阶段 “贫困公共艺术”
1,    每个调查者针对一个社区,走访社区中的居民,获知居民对艺术的观念。
2,    每个调查者就地取材,使用社区中的废弃物,或者从社区居民手中获得免费的材料,为社区居民设计一个“贫困公共艺术”。
3,    创作者必须说服当地居民接受其“贫困公共艺术”的存在,收集他们的反馈,使他们承诺参与作品的长期维护。
4,    参与者应在今后适当时机对社区进行回访,了解其作品的后续状态。


思考题:
1,    普遍存在的贫困设计活动是否为民众接受艺术品提供正面的支持?
2,    公共艺术的条件是什么?
3,    贫困设计物品为什么能具有感人的力量?

第四阶段1,课题组将公开组织一个贫困设计研讨会,邀请设计界人士和贫困设计的生产者、使用者们对话,进行一定程度的理论梳理。
2,形成一个现场艺术表演计划:“贫困设计物体剧”。
[沙发:1楼] guest 2010-04-21 11:52:10
丘志杰这个骗子
[板凳:2楼] guest 2010-04-22 22:53:47
让这样的“骗子”多一些吧!
[地板:3楼] guest 2010-04-23 00:36:09
这个邱骗子与艾骗子不是一个级别的
[4楼] guest 2010-04-23 02:47:15
贫困设计博物馆计划2

贫困设计的概念问题





切甘蔗刀板凳

初步地尝试调查之后,崔各庄小组和鼓楼小组都提出贫困设计这个词汇引起调查对象的反感,导致调查对象的不合作状态。实际操作中,我们无法有更多的时间深入地解释“贫困”的相对性或者“贫困”这个词汇所拥有的未来进行精神性阐释的巨大空间---贫困不见得只是购买力的匮乏,对于不断向上看齐的生活指标而言,贫困对于不同收入阶层而言应该是普遍性的相对存在。况且,人们所匮乏的并不一定是购买所需的货币,有时候某些特殊的需求,市场上根本不提供能满足需求的理想产品,这时候持币待购者依然处于匮乏状态。所以贫困设计这个词本身是具有很大的阐释力的。但是很有可能第一眼的反感就会导致接下来的工作无法进行。因此我同意学生们重新打印调查表,用“基层设计”这个词取代贫困设计。
2008年在杭州进行第二次贫困设计调查时,孙大棠和我之间有过一段对话设计贫困设计的概念问题:
孙:邱老师,首先,我不喜欢“贫穷设计”这个名字,“平民设计”我觉得更自然,而且字里有强调自发的意思,比贫穷设计包容性更强,也易被调查者接受。
邱:“贫困设计” 和“平民设计”这两个名字,都不带有“自发”的语义。这个意思是你自己的感觉。平民设计的范围更大,相应的描述力也更不清晰,比较中庸。“贫困”同时描述了使用的人群和创意的动原,延伸的语义则可以指向因地制宜、化废为宝等更具体的特点。有的词就算有问题却注定可以口口相传,有的词没有这样的能量。

今年春节时我和赵婧妍、陈晨、宋振等人在我家里重新构思整个贫困设计调查,我们谈到一种感觉:这些所谓贫困设计产品,就构思的巧妙而言,不见得超过量产的正规产品,预设功能的实现有效性也未必每个都很强大。美观则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不靠谱标准。但是就我们第一次调查时高鹰的展览效果来看,非常感人。打动人的不只是巧思,而是那些粗朴的物料本身就具有质感,这些质感容易引起怀旧,就像城里的农家菜馆在室内装潢中使用了瓦片、蓑衣、磨盘等粗朴的物品。如果只是这种怀旧,那只不过是一种符号化的城市乡愁。这是“草根”这样的词汇内部的不良导向。但是如果在这种质感背后,是生活的勇气和强大的生命力的表现,那么即使脱离特定的农村生活符号,也能够表现出强大的力量。用易拉罐做电视天线,并不是农村生活的材料,但是每当我们看到它们除了适用的要求之外,还很追求形式感,一种感动就油然而生。这可能开启了一种通道。

基层设计:Design on the Ground level
草根设计:Grass Root Design
贫困设计:Needy Design
Needy这个词直译就是贫困,但是它和Need(需求)的联系使之具有巨大的优越性。他说出了为形势所迫不得不为之的意思,而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等特点自然而然地引申出来。
当然,说到底,这些词义是重叠的。我并不觉得任何一种定义能够一劳永逸地防止误解或者划清边界。边界之间总是含混和暧昧的。各类贫困设计现象之间,也必定是一种家族相识状态。只要大家大体明了其本范围,每个概念都只是操作性的、工具性的。这不是一种科学探索,而是一种社会学建构。下定义并没有那么重要,分类原则的问题也一样。



打酒防滴漏白铁围嘴 苏州


自制滑板玩具 杭州


抽油烟机废油收集罐 杭州

转自邱志杰博客
[5楼] 理论车间 2010-04-26 13:57:23
贫困设计博物馆5    “十佳贫困设计评选”的评选





]

 
4月20日的集体会议,进行了“十佳贫困设计评选”的评选。
这次在北京展开第三轮贫困设计调查,特别是到了“十佳贫困设计评选”的时候,分类原则问题又反复被提出来。比如在刚开始进入调查的时候,有的同学看见建材市场里面买水龙头的,把各式各样的水龙头或各种花样的地漏安装在同一片木板上,采集过来算作贫困设计。又或者垃圾回收厂把各种废钢铁物品轧成方块以便于装车。这些在视觉效果上都相当的怪异惊人。也解决了具体的生活问题。但是,如果说把水龙头安装在同一个墙面上算贫困设计,说它达到了销售目的,解决了购买者互相比较的困难,这明显已经是狡辩。市场中这类同类物品的并置,往往很有视觉冲击力。和数量聚集型或伪系谱学型的装置作品常有形态上的相似性,容易引起学生们的注意。为了排除这一类,我不得不再次回到讨论基本概念时谈到过的“感人”的要素:
那些我们不容置疑地认定为属于贫困设计的,比如用废电饭锅中蒸馒头的带孔铝盆做的电视天线,比如用煤炉子排烟管改造的“电热毯”,往往都具有感人的力量,这种感动是看到使用效能、创意和生活能量与勇气的结合所产生的效果。而市场里上百种水龙头并置视觉上令人震惊,却毫不具有这种感人的力量。这或许是因为它的创意并不是为了解决“基本问题”,或者并不是为贫困所迫得不得不为之,而是自然理性的销售策略?
同样,一些装饰品,包括园艺用品,我们基本也能认可他们算是贫困设计,可是总觉得感人程度不够。其实它们往往很美观,很有创意,比如用葫芦做的花盆。但是在评选中得分远远低于“永久牌改装偏三轮车”和“自制电热毯”之类。这可能也是因为他们实在不是“贫困”的产物。这一方面也提醒我们,虽然我们为了操作方便而用“基层设计”的调查表,实际上真正有力的概念还是“贫困设计”。
鼓楼小组采集到这些园艺、装饰类的“怡情”用品居多。调查城乡结合部的崔各庄小组采集到的多是生产活动用品。像圆形的烧烤架、自制的残疾车之类,他们的图片一展示,鼓楼组的同学连叫“彪悍”,自叹不已。





经过商议,我们决定设定五种指数作为评判标准,它们是:创意度、实用性、廉价性、美观度、可推广性。其中,大家认为创意度和实用性比起别的要素更为重要,于是这两项各占20分,其余三项各占10分,满分是70分。
评选程序是每组首先从自己这些天的采集物中挑选出30个,加上去年在杭州采集的选出10项,形成“贫困设计百强”。
第二个步骤是每组从自己的30项中自选10项参加评分。这样进入最终票选的有30个物品。
评选中有五六个物品无可置疑地受到公认推崇。
争议集中在两个物品上:一个是鼓楼组采集到的一个老人搀扶辅助设备。这其实就是一条蓝色的布带子。老太太说自己年纪大了,要扶腿脚不灵活的老头站起来,自己也弯不下腰去,于是用这条带子套在老头子的脚上,她用来拽老头子的脚。这个东西大家认为很感人,但是说它很有创意,大家又比较迟疑。第二个争议是62路公交车组在公交车上发现的一个小挂钩。有人随身携带一个不锈钢的“S”型挂钩,用来把背包挂在公交车横杆上。挤车的时候这无疑很有效,也很具有推广性。但是似乎应该属于“贫困设计行为”,类似于“生活小窍门”之类的,说它是优秀的设计,总觉得和大家对优秀设计作品的想象相互太远。
关于是否应该要求美观,“美观”这样见仁见智的指标是否应该纳入考虑;关于可推广性是否应该限定在有同等需求的人群众考虑(比如不能指责残疾车对于普通人不具有可推广性);在各种问题上都爆发了激烈的争论。无奈,进行了第二轮投票。
第二轮投票之后被激烈争议的“公交车携物挂钩”和“老人搀扶辅助带”都莫名其妙地落选了(其实我个人有点痛心,但是不便表态)。又是一轮激烈争论之后,进行了第三轮投票。选出了我们到目前为止从数千种中采集物中得到的“贫困设计十佳”。
投票评选的结果是使学生们对于民主制度产生了深刻的怀疑。总有不少人最爱的物品根本不能入选,最后当选的10个中总有一两个是你很不以为然的。我笑着说:如果我作为教师权威地介入,大家的此刻的不满就可以有一个发泄的对象。民主是让你没有人可以埋怨的技术。让你心甘情愿地接受不满意的现实的一种技术。讨论很自然地转向了什么是民主,什么是公正……
今天选出来的“十佳贫困设计”是:
    油罐改装灯箱(高档货)  
    长短腿阶梯地形凳
异型改造衣架
    永久牌改装偏三轮车
    自制烟道电热毯
软管万向双头水龙头
阶梯改装电动车轨道兼儿童滑梯  
    窗格铝盆电视天线
    水泥配重废油漆桶举重杠铃
    独木舟和葫芦花盆



其它进入30强的贫困设计物品还有:
喷绘垃圾站装潢;自制海绵水写毛笔;老人搀扶辅助带;公交车携物挂钩;异型车车店广告;楼道老人扶手;两家合一型排风管;木桩铁线二踢脚燃放器;反光镜改造时钟;多功能遛鸟车;杂合材料自制房车;可乐罐灯罩;擀面杖改制按摩器;半圆型外置门窗;晾衣架改造鸟笼;宣传单折纸卫生纸盒;苹果电脑电池改装DVD机电源;手摇计时多功能残疾车;电话亭园罩改制狗窝;圆形多向烧烤摊;水管玩具车;钢筋自行车用送水设备。等等。





[6楼] guest 2010-04-29 16:22:38
邱志杰是想说:我比蔡国强早!!
[7楼] guest 2010-04-29 16:54:43
蔡国强笑着答,我比你红!!!
[8楼] guest 2010-05-01 00:20:45
10楼的兄弟想多了,不过是带学生下乡的一个课程,以教育为目的,没有那么复杂。---老邱
[9楼] guest 2010-06-01 22:06:56
hohoho,[/color]天才神童邱老师得意且带着鄙夷的神情立即栩栩如生地浮现在我们的眼前:蔡同学,你的功课我早两百年就做过了,还是让我的学生做的。hohoho
[10楼] guest 2010-06-18 16:01:28
想法不错,只可惜老外玩过,而且点子有受老外某些作品启发之嫌
[11楼] guest 2010-06-21 16:01:00
点子很多哈
[12楼] guest 2010-06-22 15:12:16
顶起,很牛很强大!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