匿名评论
转自ArtZineChina
匿名人
警告!如果您害怕听到尖锐的艺术批评,那奉劝您还是别看这个专栏了。我就是这个专栏的作者之一:一个匿名的艺术评论人。我的专栏有可能会严重威胁您的健康。ArtZineChina 创立人谈起在国内找不到什么人愿意实实在在地说出自己喜欢或不喜欢的艺术现象——至少在纸媒上找不到,所以邀请我以匿名人的身份在这本杂志上说说当前的中国艺术。
为什么现在在中国很多人都害怕批评艺术?是因为艺术价格像火箭般飞涨?是因为每个人都想成为艺术明星?还是因为中国艺术圈有些结圈拉派?我还不能完全肯定,但我关注这个圈子已经有些年头,也知道人们私下说谁的作品真的好、谁的其实不怎么样——但这些评论无法浮出水面,公众无法听到这些真实的声音,因为目前的艺术世界能容得下的是那些赞美或无关痛痒的评论。
所以,从现在起直到我被解约、或者我的身份终于“败露”为止,我将为ArtZineChina 撰写我对中国艺术的真实看法。我将把自己的新想法和生猛问题抛向只说好话的中国艺术媒体界和对中国艺术家唱赞歌的西方媒体。
事实上,几乎所有国内一流的艺术评论家都相信大部分中国艺术家的创造力正在集体滑落。是的,拍卖价钱屡创纪录,当代艺术空前红火,但顶级艺术已经乏善可陈——主要的创新力已经不是来自画家,而是来自影像或装置艺术家。
对上世纪80年代开始涉入中国艺术的人来说,当时的中国艺术远比现在有内涵和灵气。即使到了1989年之后,艺术家们依旧充满想法和激情。艺术家真正有话可说。可是现在,好象每个人都只想让自己尽快成为一个艺术名牌。
王广义曾经创作了把文革时期典型人物形象和西方知名品牌混合在一起的意义深远的作品。现在看来这些作品好象在预测或暗喻着当代艺术界-- 中国艺术已经成为品牌生产流水线,艺术家们努力创作成千上万件类似的人物肖像的作品。周铁海曾指责这一充斥在90年代早期到90年代中期的艺术类型。他非常聪明漂亮地指出了中国艺术的痛处,可是如今他也有了自己的品牌:骆驼。
王广义、方力钧、岳敏君、张晓刚这四位的确是中国当代艺术的巨擘。他们将会比肩与其他当代艺术的开拓者们一起被写进中国当代艺术史。但他们四人都还需要尝试全新的艺术形式:他们不仅还年轻,手头也相当阔绰——如此境况良好,为什么不换换方向?为什么不试着改变路子?这样的思路也同样适用于其他的一些艺术家,他们或者一直安于自己的某一著名系列作品,或者只是简单地仿照西方艺术家的作品或行为艺术,粗鄙地哗众取宠。
虽然躲在幕后对艺术家挑三拣四是件相对容易的事,但我还是要声明:这个专栏不具报复性,不是愤青,也不会为批评而批评。我想做的只是提出疑问——艺术界究竟发生着什么?一件艺术作品或一个行为艺术究竟有什么意义?而且我在艺术界的朋友们也会帮助我一起对某位艺术家的某件艺术作品提出一些“不受欢迎”的针对性问题。
当然,国内也有一些不断拓展艺术边界的前卫艺术家,比如顾德新、杨福东、韩磊等。还有,国内顶尖艺术家的成名也是事出有因:王广义、方力钧和张晓刚这些有冲劲的艺术家都曾在国内禁展。
我们下一代优秀艺术家在哪里呢?他们的创意是什么?他们会是画家、录像艺术家还是装置艺术家?艺术批评的声音又会从哪里发出?
ArtZineChina 创立人向我保证,我的稿子不会受到审稿限制,除非我真的写得粗俗不堪、毫无道理甚至恶毒到他们无法将之印成铅字。他们保证,如果我的批评是有力、有益的,那就没有什么是我不能写的。听起很不错。而且他们还承诺,我可以批评和指责 ArtZineChina 这本杂志的不适之处,如果我认为必要的话。
我想我会的。
好了,下期见。抱歉,或许你不会喜欢你刚刚看完的那些文字。
ArtZineChina 创立人:是的,您刚读到的都是事实。我们正在“放纵”批评家进行匿名评论。我们曾不停地想:这样做对吗?设置匿名评论人合乎常理吗?不过转念一想,为什么不尝试一下呢,如果这是一件从来没人试过的事。但当然我们要尽量保证这些评论的公正性,监督我们的匿名评论人不能党同伐异。我们将请几位批评家不定期地撰写匿名专栏,在尽量削减个人喜好带来的偏激的同时为读者呈送新鲜的评论。希望您喜欢这个专栏。如果您不喜欢,也还请您告诉我们您讨厌它的理由。我们将尽可能多地将读者回馈刊发在这本杂志上。谢谢。
(译:韦莹)
转自ArtZineChina
匿名人
警告!如果您害怕听到尖锐的艺术批评,那奉劝您还是别看这个专栏了。我就是这个专栏的作者之一:一个匿名的艺术评论人。我的专栏有可能会严重威胁您的健康。ArtZineChina 创立人谈起在国内找不到什么人愿意实实在在地说出自己喜欢或不喜欢的艺术现象——至少在纸媒上找不到,所以邀请我以匿名人的身份在这本杂志上说说当前的中国艺术。
为什么现在在中国很多人都害怕批评艺术?是因为艺术价格像火箭般飞涨?是因为每个人都想成为艺术明星?还是因为中国艺术圈有些结圈拉派?我还不能完全肯定,但我关注这个圈子已经有些年头,也知道人们私下说谁的作品真的好、谁的其实不怎么样——但这些评论无法浮出水面,公众无法听到这些真实的声音,因为目前的艺术世界能容得下的是那些赞美或无关痛痒的评论。
所以,从现在起直到我被解约、或者我的身份终于“败露”为止,我将为ArtZineChina 撰写我对中国艺术的真实看法。我将把自己的新想法和生猛问题抛向只说好话的中国艺术媒体界和对中国艺术家唱赞歌的西方媒体。
事实上,几乎所有国内一流的艺术评论家都相信大部分中国艺术家的创造力正在集体滑落。是的,拍卖价钱屡创纪录,当代艺术空前红火,但顶级艺术已经乏善可陈——主要的创新力已经不是来自画家,而是来自影像或装置艺术家。
对上世纪80年代开始涉入中国艺术的人来说,当时的中国艺术远比现在有内涵和灵气。即使到了1989年之后,艺术家们依旧充满想法和激情。艺术家真正有话可说。可是现在,好象每个人都只想让自己尽快成为一个艺术名牌。
王广义曾经创作了把文革时期典型人物形象和西方知名品牌混合在一起的意义深远的作品。现在看来这些作品好象在预测或暗喻着当代艺术界-- 中国艺术已经成为品牌生产流水线,艺术家们努力创作成千上万件类似的人物肖像的作品。周铁海曾指责这一充斥在90年代早期到90年代中期的艺术类型。他非常聪明漂亮地指出了中国艺术的痛处,可是如今他也有了自己的品牌:骆驼。
王广义、方力钧、岳敏君、张晓刚这四位的确是中国当代艺术的巨擘。他们将会比肩与其他当代艺术的开拓者们一起被写进中国当代艺术史。但他们四人都还需要尝试全新的艺术形式:他们不仅还年轻,手头也相当阔绰——如此境况良好,为什么不换换方向?为什么不试着改变路子?这样的思路也同样适用于其他的一些艺术家,他们或者一直安于自己的某一著名系列作品,或者只是简单地仿照西方艺术家的作品或行为艺术,粗鄙地哗众取宠。
虽然躲在幕后对艺术家挑三拣四是件相对容易的事,但我还是要声明:这个专栏不具报复性,不是愤青,也不会为批评而批评。我想做的只是提出疑问——艺术界究竟发生着什么?一件艺术作品或一个行为艺术究竟有什么意义?而且我在艺术界的朋友们也会帮助我一起对某位艺术家的某件艺术作品提出一些“不受欢迎”的针对性问题。
当然,国内也有一些不断拓展艺术边界的前卫艺术家,比如顾德新、杨福东、韩磊等。还有,国内顶尖艺术家的成名也是事出有因:王广义、方力钧和张晓刚这些有冲劲的艺术家都曾在国内禁展。
我们下一代优秀艺术家在哪里呢?他们的创意是什么?他们会是画家、录像艺术家还是装置艺术家?艺术批评的声音又会从哪里发出?
ArtZineChina 创立人向我保证,我的稿子不会受到审稿限制,除非我真的写得粗俗不堪、毫无道理甚至恶毒到他们无法将之印成铅字。他们保证,如果我的批评是有力、有益的,那就没有什么是我不能写的。听起很不错。而且他们还承诺,我可以批评和指责 ArtZineChina 这本杂志的不适之处,如果我认为必要的话。
我想我会的。
好了,下期见。抱歉,或许你不会喜欢你刚刚看完的那些文字。
ArtZineChina 创立人:是的,您刚读到的都是事实。我们正在“放纵”批评家进行匿名评论。我们曾不停地想:这样做对吗?设置匿名评论人合乎常理吗?不过转念一想,为什么不尝试一下呢,如果这是一件从来没人试过的事。但当然我们要尽量保证这些评论的公正性,监督我们的匿名评论人不能党同伐异。我们将请几位批评家不定期地撰写匿名专栏,在尽量削减个人喜好带来的偏激的同时为读者呈送新鲜的评论。希望您喜欢这个专栏。如果您不喜欢,也还请您告诉我们您讨厌它的理由。我们将尽可能多地将读者回馈刊发在这本杂志上。谢谢。
(译:韦莹)
他们的创意是什么?他们会是画家、录像艺术家还是装置艺术家?------这句话很傻
跟讨论艺术是什么没区别
不过还是很期待新生力的出现
跟讨论艺术是什么没区别
不过还是很期待新生力的出现


这里才是匿名评论的应选之地 [s:76]
[quote]引用第0楼叮叮于2006-08-06 00:39发表的“匿名评论 转载”:
匿名评论
转自ArtZineChina
.......[/quote]
妈的,偷师嘿!社会!
匿名评论
转自ArtZineChina
.......[/quote]
妈的,偷师嘿!社会!
[quote]引用第1楼叮叮于2006-08-06 00:45发表的“”:
看了半天自己转的帖子,好像还是“那些赞美或无关痛痒的评论” [s:60][/quote]
那是变着戏法赞美!
看了半天自己转的帖子,好像还是“那些赞美或无关痛痒的评论” [s:60][/quote]
那是变着戏法赞美!
看了半天自己转的帖子,好像还是“那些赞美或无关痛痒的评论” [s: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