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骂金锋
黄岩
金锋早年参加艺术革命,可以说是当今中国艺术界上井冈山的人物,他饱读诗书,有点穷秀才逼上梁山的意味,他早年对逻辑真理的执迷,已到了洛阳纸贵的程度,可以说对他已经没有解药,他天生还有另外一个本事,就是聚众闹事、杀富济平、打家劫舍,这在今日的美术界都是不多见的,我想90年代的金锋和2000年以后的金锋,是完全两个金锋,前一个金锋韬光隐晦,藏而不入,大智若愚,是一个苦读圣贤书的准知识分子,艺术在他眼中充其量只是用来说事的,他张口形而上,闭口形而上,完全一副精神领袖的派头,他早年的活动半径多在常州、南京,周围也有一批跟随他的弟兄,这时期他以艺术为天物,他想像的艺术金字塔犹如天梯,他自知自己是个凡人,所以他总以知识分子的嘴脸出现。借物抒怀的文章中,也多流露一些似水流年的感伤,这暴露了江南知识分子无病呻吟的一面,可以说金锋这一躲藏在学校就是十几年,他为人师表也以老师自居,不过在艺术江湖中因其豪爽,也结交了一批朋友,不过他结交的这些三教九流的朋友,也暴露了他性情中社会人的那一面,在2000年以后,金锋这个老艺术党棍、这个老艺术布尔什维克,终还是没有修成正果,而当年和他一起艺术打家劫舍的玩伴多已功成名就、封王拜相、坐享艺术贵族的革命果实。这时对于四十几岁的金锋来说,人生又再一次的发生了戏剧性的转变,这次改变不是来自外部的环境,而是金锋自己的一把豪赌,他另起炉灶,拿着片刀,在上海北京等地,当起了真正的愤青,做起了艺术的人肉买卖,这是一个赤裸裸的金锋,没有了他早年的处事老成,反而一脸青春洋溢,全然不把他的所谓对手放在眼里,刀光剑影,在这个冷兵器已经结束了一百年的时代,金锋犹如唐吉珂德,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当然在他的大刀寒光过后,也有一些虚伪的艺术家人头落地,这个赤膊上阵的金锋,我想他挑战的是整个中国的艺术前卫,他想以身试法,看看今日的艺术到底是什么,或许在金锋眼中,今日的艺术早已堕落成门阀士族,在金锋眼中很多所谓的艺术大师都是光说不练耍嘴皮子的英雄,在今日太平盛世,金锋何用笔墨去粉饰这太平,所以金锋直指社会,在互联网上他像一匹流浪的狼,凭着他天生的嗅觉,专找那些掏心窝子的事件,拿来说事,在金锋眼中,艺术的社会学,不如社会学来的更直接,互联网、博客、片刀,包括他整合社会资源的随机应变,他屡次越过所谓的美学底线和道德底线,引起社会轰动,金锋的这种挑逗群众、逗群众的方法,屡试不爽。金锋的意义就在于他是在一种以自己为媒介的方式的片刀社会,从这一点上,金锋已超越了他的祖师爷博伊于斯,那个来自德国艺术界的准马克思主义者,早已在40年前就已看透了杜桑的鬼把戏,不再沉默,以所谓的社会雕塑一层层的剥离那些准后现代主义的卫道士,博伊于斯宁当犹大也要出卖杜桑,他将杜桑开启的艺术工业的革命再次拉下马来,以精神疗伤的牧师自居,他也以类似中国的民主人士自居,在德国成党立派,这份内功在好长时间都被全世界的艺术门徒所敬仰,但博伊于斯的种橡树、演说也好、批判也好,还是以艺术精神领袖自居,他是犹大,他也是基督,他把他的艺术弟子们都当成了羊,这是博伊于斯的软肋,金锋在中国的艺术界开启了一个后博伊于斯的时代,这很像明朝东林党的起哄,不过老博伊于斯的那些怪异的招数在金锋眼中充其量也只是一些美术事件,在这10年之中,金锋不是爱上了艺术,而是爱上了大众,互联网就是他的片刀,大众就是丛林,就是水泊梁山,他屡屡能在这丛林中发现猎物,并置这些猎物于死地,如果说金锋借助这些事件而起哄的这种方法论,是心怀叵测的,那他颠覆的就是整个后现代艺术的游戏规则,这是一种典型的丧家之犬的乱咬,从博伊于斯的人人都是艺术家到金锋的社会事件就是艺术事件,金锋这只丧家之犬还真有两个志同道合者相伴,左为赵半狄,右为安迪,这三个丧家之犬,在后博伊于斯时代,目中无人,完全没把艺术当回事,狂奔在砸毁艺术殿堂的路上。
黄岩
金锋早年参加艺术革命,可以说是当今中国艺术界上井冈山的人物,他饱读诗书,有点穷秀才逼上梁山的意味,他早年对逻辑真理的执迷,已到了洛阳纸贵的程度,可以说对他已经没有解药,他天生还有另外一个本事,就是聚众闹事、杀富济平、打家劫舍,这在今日的美术界都是不多见的,我想90年代的金锋和2000年以后的金锋,是完全两个金锋,前一个金锋韬光隐晦,藏而不入,大智若愚,是一个苦读圣贤书的准知识分子,艺术在他眼中充其量只是用来说事的,他张口形而上,闭口形而上,完全一副精神领袖的派头,他早年的活动半径多在常州、南京,周围也有一批跟随他的弟兄,这时期他以艺术为天物,他想像的艺术金字塔犹如天梯,他自知自己是个凡人,所以他总以知识分子的嘴脸出现。借物抒怀的文章中,也多流露一些似水流年的感伤,这暴露了江南知识分子无病呻吟的一面,可以说金锋这一躲藏在学校就是十几年,他为人师表也以老师自居,不过在艺术江湖中因其豪爽,也结交了一批朋友,不过他结交的这些三教九流的朋友,也暴露了他性情中社会人的那一面,在2000年以后,金锋这个老艺术党棍、这个老艺术布尔什维克,终还是没有修成正果,而当年和他一起艺术打家劫舍的玩伴多已功成名就、封王拜相、坐享艺术贵族的革命果实。这时对于四十几岁的金锋来说,人生又再一次的发生了戏剧性的转变,这次改变不是来自外部的环境,而是金锋自己的一把豪赌,他另起炉灶,拿着片刀,在上海北京等地,当起了真正的愤青,做起了艺术的人肉买卖,这是一个赤裸裸的金锋,没有了他早年的处事老成,反而一脸青春洋溢,全然不把他的所谓对手放在眼里,刀光剑影,在这个冷兵器已经结束了一百年的时代,金锋犹如唐吉珂德,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当然在他的大刀寒光过后,也有一些虚伪的艺术家人头落地,这个赤膊上阵的金锋,我想他挑战的是整个中国的艺术前卫,他想以身试法,看看今日的艺术到底是什么,或许在金锋眼中,今日的艺术早已堕落成门阀士族,在金锋眼中很多所谓的艺术大师都是光说不练耍嘴皮子的英雄,在今日太平盛世,金锋何用笔墨去粉饰这太平,所以金锋直指社会,在互联网上他像一匹流浪的狼,凭着他天生的嗅觉,专找那些掏心窝子的事件,拿来说事,在金锋眼中,艺术的社会学,不如社会学来的更直接,互联网、博客、片刀,包括他整合社会资源的随机应变,他屡次越过所谓的美学底线和道德底线,引起社会轰动,金锋的这种挑逗群众、逗群众的方法,屡试不爽。金锋的意义就在于他是在一种以自己为媒介的方式的片刀社会,从这一点上,金锋已超越了他的祖师爷博伊于斯,那个来自德国艺术界的准马克思主义者,早已在40年前就已看透了杜桑的鬼把戏,不再沉默,以所谓的社会雕塑一层层的剥离那些准后现代主义的卫道士,博伊于斯宁当犹大也要出卖杜桑,他将杜桑开启的艺术工业的革命再次拉下马来,以精神疗伤的牧师自居,他也以类似中国的民主人士自居,在德国成党立派,这份内功在好长时间都被全世界的艺术门徒所敬仰,但博伊于斯的种橡树、演说也好、批判也好,还是以艺术精神领袖自居,他是犹大,他也是基督,他把他的艺术弟子们都当成了羊,这是博伊于斯的软肋,金锋在中国的艺术界开启了一个后博伊于斯的时代,这很像明朝东林党的起哄,不过老博伊于斯的那些怪异的招数在金锋眼中充其量也只是一些美术事件,在这10年之中,金锋不是爱上了艺术,而是爱上了大众,互联网就是他的片刀,大众就是丛林,就是水泊梁山,他屡屡能在这丛林中发现猎物,并置这些猎物于死地,如果说金锋借助这些事件而起哄的这种方法论,是心怀叵测的,那他颠覆的就是整个后现代艺术的游戏规则,这是一种典型的丧家之犬的乱咬,从博伊于斯的人人都是艺术家到金锋的社会事件就是艺术事件,金锋这只丧家之犬还真有两个志同道合者相伴,左为赵半狄,右为安迪,这三个丧家之犬,在后博伊于斯时代,目中无人,完全没把艺术当回事,狂奔在砸毁艺术殿堂的路上。
小骂大帮忙
舔得可真干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