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琦的博客
柏林有点像北京,大大的城长长的路,拥有一半受过共产主义洗涤的建筑。提包的居民和背包的游客在一日百变的天气里一起暴走,恼人的大风在资本主义的花花世界里照常吹拂。
这些条件反射式的印象稀释了我对柏林的好感,但除此之外,在柏林旅行绝对是一种很奇异的经验。
提前安排的行程里,柏林墙、查理检查站、犹太人纪念碑纪念馆都是必去的景点。在古老欧洲的历史文化积淀中,这些现代的发明忝列其间,构成了柏林最醒目的标记。任何来到这座城市的人,都会花一些时间试图在大街小巷发现柏林各奔东西的痕迹,这些痕迹依然以各种形态留存在城市的纹路里。在柏林墙的旧地,在犹太人生活的街区,在景点的介绍,在博物馆里的语音导览,在路边突然伫立的半边残破的建筑,在街角一簇纪念翻墙死难者的花丛。
此时的旅行就很难再是简单的散心、观光或者猎奇。游客拿着地图、举起相机、吃着路边买来的香肠,但情绪里总会有一点慎重。尤其行走在犹太人纪念碑时,越往里走,两旁的石块越来越高,人就会被棺木一样的石块所淹没,好像走进了众人的坟墓,你便会自然而然地低头,感到恐惧。置身于这样生动而可怖的情境,酷烈的历史扑面而来,很难无动于衷。
即便不故意去拜访这些地点,你也会和这样的情绪不期而遇。二战已经成了柏林最“显赫”的身世,是这座城市最清晰的断代。每一座建筑都在讲述两个故事,一个战前,一个战后。
战后柏林的城市建筑无疑是围绕着重建而展开,建筑师们云集在这里,修复柏林。英国设计师福斯特负责帝国国会大厦的改造,曾经的纳粹国会纵火案现场如今成了观光圣地,每天都有游客排长队进入参观,在玻璃穹顶俯瞰全城,德国人舒尔特斯则在旁边建造了新的总理府,弗里茨·迈恩哈特主持改造受损的柏林市政厅,总统府、外交部等政府机构纷纷改建或搬迁,波茨坦广场被前卫的SONY CENTER盘踞,博物馆、纪念碑和纪念品商品也纷纷在战争遗迹的周边生长。
最著名的例子是威廉皇帝纪念教堂,这座落成于1895年的地标式建筑在1943年遭盟军轰炸,几成一片废墟,只剩下一座被掀掉屋顶的钟楼,20多年后的重建设计竞赛引起了柏林人的反对,他们希望保留遗址,最后,胜出的设计师艾尔曼做出妥协,他的充满现代感的计划仅在残骸周围实施。但视觉冲突依然存在,因此柏林人将周围的新教堂戏称为“粉盒”和“口红”。所幸的是,中间的旧钟楼依然高耸,它被改造成纪念馆,墙上的弹孔、断裂的楼梯、破碎的窗户、掉落的耶稣像一一陈设,塔楼大铜钟的时针和分针也永远停留在炮弹爆炸的那一刻。展览前言第一段就写道:“这不是一座博物馆,它是一个纪念、沉思与训诫的地方。”
或许我更想说的是,作为伤口的柏林并不苦大仇深,因为两个故事总是同时被讲述,一个关于毁灭,一个关于重生。
几日的游览,得出如此壮烈的结论,太过草率。但对于那些每天在柏林过活的人们来说,恐怕这样的感受已经潜入日常起居,成为习惯,作为现代生活的前史。每一次为游人指路,每一次回答“柏林墙在哪里”,每一次从某处残垣走过,每一次翻开旧照片,甚至每一次交谈每一次自我介绍,他们都会潜意识般地落入二战的时空坐标,它结构了他们的记忆,于是,作为伤口的柏林与柏林人,便会自觉地记住,不自觉地忘不掉。
二战、种族隔离的伤疤就袒露在这里,被包扎,不痊愈。
这就是柏林特别的地方,在欢愉的同时保持严肃,在前进的路上不断后望。对柏林来说,这不是什么值得自豪的事情,市区的井盖上就只会刻着勃兰登堡门、电视塔等等正大光明的符号,但这座城市的伤却那么让人过目不忘。如果“爱”是绝对政治正确的主题,那么柏林却一再地提醒:我们曾经仇深似海。
当然,柏林也有国际大都市的风华绝代,但那些都是在全球化的年代里司空见惯的风景,如果你心血来潮想要舔抵现代人类的那处伤口,欢迎去柏林。

柏林有点像北京,大大的城长长的路,拥有一半受过共产主义洗涤的建筑。提包的居民和背包的游客在一日百变的天气里一起暴走,恼人的大风在资本主义的花花世界里照常吹拂。
这些条件反射式的印象稀释了我对柏林的好感,但除此之外,在柏林旅行绝对是一种很奇异的经验。
提前安排的行程里,柏林墙、查理检查站、犹太人纪念碑纪念馆都是必去的景点。在古老欧洲的历史文化积淀中,这些现代的发明忝列其间,构成了柏林最醒目的标记。任何来到这座城市的人,都会花一些时间试图在大街小巷发现柏林各奔东西的痕迹,这些痕迹依然以各种形态留存在城市的纹路里。在柏林墙的旧地,在犹太人生活的街区,在景点的介绍,在博物馆里的语音导览,在路边突然伫立的半边残破的建筑,在街角一簇纪念翻墙死难者的花丛。
此时的旅行就很难再是简单的散心、观光或者猎奇。游客拿着地图、举起相机、吃着路边买来的香肠,但情绪里总会有一点慎重。尤其行走在犹太人纪念碑时,越往里走,两旁的石块越来越高,人就会被棺木一样的石块所淹没,好像走进了众人的坟墓,你便会自然而然地低头,感到恐惧。置身于这样生动而可怖的情境,酷烈的历史扑面而来,很难无动于衷。
即便不故意去拜访这些地点,你也会和这样的情绪不期而遇。二战已经成了柏林最“显赫”的身世,是这座城市最清晰的断代。每一座建筑都在讲述两个故事,一个战前,一个战后。
战后柏林的城市建筑无疑是围绕着重建而展开,建筑师们云集在这里,修复柏林。英国设计师福斯特负责帝国国会大厦的改造,曾经的纳粹国会纵火案现场如今成了观光圣地,每天都有游客排长队进入参观,在玻璃穹顶俯瞰全城,德国人舒尔特斯则在旁边建造了新的总理府,弗里茨·迈恩哈特主持改造受损的柏林市政厅,总统府、外交部等政府机构纷纷改建或搬迁,波茨坦广场被前卫的SONY CENTER盘踞,博物馆、纪念碑和纪念品商品也纷纷在战争遗迹的周边生长。
最著名的例子是威廉皇帝纪念教堂,这座落成于1895年的地标式建筑在1943年遭盟军轰炸,几成一片废墟,只剩下一座被掀掉屋顶的钟楼,20多年后的重建设计竞赛引起了柏林人的反对,他们希望保留遗址,最后,胜出的设计师艾尔曼做出妥协,他的充满现代感的计划仅在残骸周围实施。但视觉冲突依然存在,因此柏林人将周围的新教堂戏称为“粉盒”和“口红”。所幸的是,中间的旧钟楼依然高耸,它被改造成纪念馆,墙上的弹孔、断裂的楼梯、破碎的窗户、掉落的耶稣像一一陈设,塔楼大铜钟的时针和分针也永远停留在炮弹爆炸的那一刻。展览前言第一段就写道:“这不是一座博物馆,它是一个纪念、沉思与训诫的地方。”
或许我更想说的是,作为伤口的柏林并不苦大仇深,因为两个故事总是同时被讲述,一个关于毁灭,一个关于重生。
几日的游览,得出如此壮烈的结论,太过草率。但对于那些每天在柏林过活的人们来说,恐怕这样的感受已经潜入日常起居,成为习惯,作为现代生活的前史。每一次为游人指路,每一次回答“柏林墙在哪里”,每一次从某处残垣走过,每一次翻开旧照片,甚至每一次交谈每一次自我介绍,他们都会潜意识般地落入二战的时空坐标,它结构了他们的记忆,于是,作为伤口的柏林与柏林人,便会自觉地记住,不自觉地忘不掉。
二战、种族隔离的伤疤就袒露在这里,被包扎,不痊愈。
这就是柏林特别的地方,在欢愉的同时保持严肃,在前进的路上不断后望。对柏林来说,这不是什么值得自豪的事情,市区的井盖上就只会刻着勃兰登堡门、电视塔等等正大光明的符号,但这座城市的伤却那么让人过目不忘。如果“爱”是绝对政治正确的主题,那么柏林却一再地提醒:我们曾经仇深似海。
当然,柏林也有国际大都市的风华绝代,但那些都是在全球化的年代里司空见惯的风景,如果你心血来潮想要舔抵现代人类的那处伤口,欢迎去柏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