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钢筋水泥的城市里,走这一个举牌的人,牌上写着“免费拥抱!
[img]http://vsq.cn/pic6621/tu04/zgyghl.gif[/img]
[s:56]
悲伤的梦
百分之百高氏兄弟忽悠的,这个作品虽然不太像艺术但很牛比,忽悠的全世界都闹起拥抱来了
[s:65]
拥抱是一种流感!拥抱不适合中国国情 [s:66] [s:66]
我都流泪了!!!!!!!!!!!!!!!!!
我顶你个肺!
棒

老公你放心,我不会跟顶贴超人跑的.*>_<*
感动。感感感动。
nnd,好贴啊!
还有个中国版本的,
一个澳大利亚人Juan Mann,在澳州悉尼闹区街头发起给予陌生人“Free Hugs”的活动 ,传达一种“来自陌生的关怀”。Mann说,这是让大家笑容绽开的一种方式,“因为只要有一个人跟我拥抱,就会带动从旁经过的五个路人脸上的微笑”。想想每天都有机会遇见许多陌生的脸孔,大家目光接触时大多都带着警觉,排斥,甚至敌意,大多时候我们是为了免于伤害,所以选择保持距离,我想更大力,更诚挚的拥抱,得到的温暖和理解应该远多于疏远带来的误解和伤害的。
一个长沙人,彻底被Juan Mann感动,于是和朋友一起在黄兴路步行街也发起了一次同样的活动!
一个澳大利亚人Juan Mann,在澳州悉尼闹区街头发起给予陌生人“Free Hugs”的活动 ,传达一种“来自陌生的关怀”。Mann说,这是让大家笑容绽开的一种方式,“因为只要有一个人跟我拥抱,就会带动从旁经过的五个路人脸上的微笑”。想想每天都有机会遇见许多陌生的脸孔,大家目光接触时大多都带着警觉,排斥,甚至敌意,大多时候我们是为了免于伤害,所以选择保持距离,我想更大力,更诚挚的拥抱,得到的温暖和理解应该远多于疏远带来的误解和伤害的。
一个长沙人,彻底被Juan Mann感动,于是和朋友一起在黄兴路步行街也发起了一次同样的活动!
鼻子酸酸的 好想哭的冲动 真是难受
[quote]引用第0楼牛屄于2006-10-25 16:25发表的“免费拥抱!自由拥抱!免费拥抱!自由拥抱!”:
在这钢筋水泥的城市里,走这一个举牌的人,牌上写着“免费拥抱!
[/quote]
在这钢筋水泥的城市里,走这一个举牌的人,牌上写着“免费拥抱!
[/quote]
想起了高家兄弟的行为艺术——世界拥抱日[url]http://www.world-hug-day.net
抱抱团大讨论:[url]http://bbs.sina.com.cn/zt/w/baobaotuan/index.shtml
牛!顶!
无
warm feeling [s:52] 我也要~谁来抱包我~ [s:70]
很好的行为艺术
温暖啊`` [s:65]
这么多人感到“皮肤饥饿”
全球为何流行“抱抱团”
2006-12-09 09:36
萧秋/文
加里·纳什是美国新泽西人,现在纽约金融界工作。6周前,纳什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走进纽约曼哈顿的一个瑜伽馆,有生以来第一次见识了所谓的“拥抱疗法”。
此刻,对他而言,与其说是紧张,倒不如说是好奇。纳什说:“我不知道在这里会发生什么事,感觉就像是要服下某种奇特的迷幻药。尽管如此,我当时心想,‘没事,还是试一试吧!’”参加完拥抱派对后,纳什体验到前所未有的轻松,从此,便迷恋上了“抱抱团”,成了该活动的常客。
“抱抱团”一经推出,便迅速窜红美国,然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席卷全球,从纽约到洛杉矶,从澳大利亚到英国伦敦再到中国,到处都有“抱抱团”。过去5年,仅在美国,就有约5000人加入了“拥抱大军”。
“抱抱团”由两位人际关系培训师——美国人雷德·米哈尔科和玛西娅·巴克奇斯基于2004年在纽约创办。在“抱抱团”官方网站www.cuddleparty.com上,这种活动的定义是:“让人们在安全环境中,重新发现无性接触和无性友爱的场所”。
“抱抱”摘下你面具
“抱抱团”主要是一个让成年人(大多数互不相识)摘下面具,尽情玩耍的场所。当然,是否与别人接触或拥抱,则完全取决于参加者本人。米哈尔科说:“这从本质上讲是‘亲密派对’。但如果我们将其冠以一个如此暧昧的名字,恐怕今后就没人敢来了。每个人都应该学会如何为自己创造安全空间,然后扩展这一空间,邀请其他人加入其中。通过举行拥抱派对,我们非常成功地发现了这个让人们探索安全的空间,在游戏中与人接触的绝佳场所。”
拥抱派对一般持续3个半小时,活动性质介于联谊会和米哈尔科所谓的“自由式拥抱”之间,参与者每人每次要交30美元的费用。首先,参加派对的人围成一圈,接着对“值班拥抱救生员”提出的规则进行长时间讨论。“拥抱救生员”都在纽约“拥抱学会”受过“安全接触”方面的培训,能指导和帮助每一个人如何安全拥抱。
在活动规则制定完毕后,参与者可以自由活动:抚摸、按摩、平躺在地、吃饼干、高兴时“咯咯”发笑。但他们必须遵守一点,即口头表达必须经过允许。米哈尔科说:“你在做每个动作前必须征求对方同意,如‘我能碰你的肩吗?’这是了解如何沟通,克服被拒绝不适感的最佳做法。”派对结束时,每个参与者都要躺在另一个人身上,一个一个地摞起来,彻底放松。
“抱抱”还能减肥
对一些人而言,“抱抱团”也许只是享受抚摸和充满爱心的游戏,但对纽约艺术家伯吉特·菲利普德斯来说,“抱抱团”改变了她的一生。自从两年半前开始参加拥抱派对以来,菲利普德斯的体重猛降了30磅(1磅约为0.5公斤)。菲利普德斯说,她从未想过拥抱派对还有减肥的作用。
她说:“在旧金山的一次拥抱派对上,我们每一个人开始分享对方的个人经历,结果获得了一个意外发现:自从参加派对以来,我们的体重一共减少了250磅。奇怪的是,我们既没有节食,也没加大锻炼强度。”专家说,其实这正是无性接触和无性友爱所带来的积极作用,一旦人们感受到平静、放松或快乐,大脑就会分泌催产素,而这是一种抑制食欲的激素。
现如今,菲利普德斯确实感到“抱抱团”让她受益匪浅,有助于她扩展人际关系:“很多女性都不愿公开自己的内心世界,向别人说出自己的感受。但参加拥抱派对让我感到很安全和备受保护,我能以一种非常友好的方式,让别人走进我的世界。”
“抱抱”与性无关
大多数参加拥抱派对的人最初所面临的压力,主要集中于“抱抱团”看似“放纵式”的环境。但米哈尔科反复强调,这是一种绝对的无性活动。
“抱抱团”的一个理论是,接触感同食物和睡眠一样,是人的基本需要。米哈尔科说,人有一种“饥饿”,天生存在而又鲜为人知,这种“饥饿”就是人对抚摸的要求,确切地说,它是一种“皮肤饥饿”。而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相当冷漠,充满善意的拥抱越来越少,越来越多的人正遭受“皮肤饥饿”或“拥抱剥夺”等问题的困扰。
据“抱抱团”官方网站称,它适于各类型的人:从“不能在安全环境中体会到拥抱乐趣”的暴躁型人,到同异性打交道有障碍者,从触摸恐惧症者,到只希望结交新朋友、放手练习沟通技巧的人。
民众反应褒贬不一
尽管如此,一些人仍对“抱抱团”现象忧心忡忡。一些人对派对可能引起的性欲勃发疑虑重重。“抱抱团”组织者在其网站上称:“我们不仅要消除人们遭遇性冲动的尴尬,而且允许他们围绕这个问题开诚布公地进行讨论。‘抱抱团’无任何错误之处,无任何肮脏之处,也无任何值得怀疑之处。有非分之想很正常,只要不付诸实施就行。”
尽管“抱抱团”从活动参加者中获得了如潮的赞誉,甚至仅仅登录过“抱抱团”网站的人也不乏溢美之词,但米哈尔科承认:“每1000封邮件当中,就有一封持批评态度。”
米哈尔科和巴克奇斯基表示,“抱抱团”服务受到的赞誉,远远多过批评。米哈尔科说:“在‘抱抱团’开展的第一年,一天早晨我接到一名驻伊拉克士兵的电话。他问我们是否在圣路易斯推出了这项活动。在他看来,参加拥抱派对是他退役后重新融入社会的绝佳选择。”
因此,无论是喜爱“抱抱团”也好,厌恶也罢,有一点很肯定,那就是它已成为人们释放紧绷神经和减压的安全场所。“抱抱团”也许永远不会成为主流运动,但对某些人而言,拥抱却是治疗他们对社会、对周围人所存的不安全感的灵丹妙药。
全球为何流行“抱抱团”
2006-12-09 09:36
萧秋/文
加里·纳什是美国新泽西人,现在纽约金融界工作。6周前,纳什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走进纽约曼哈顿的一个瑜伽馆,有生以来第一次见识了所谓的“拥抱疗法”。
此刻,对他而言,与其说是紧张,倒不如说是好奇。纳什说:“我不知道在这里会发生什么事,感觉就像是要服下某种奇特的迷幻药。尽管如此,我当时心想,‘没事,还是试一试吧!’”参加完拥抱派对后,纳什体验到前所未有的轻松,从此,便迷恋上了“抱抱团”,成了该活动的常客。
“抱抱团”一经推出,便迅速窜红美国,然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席卷全球,从纽约到洛杉矶,从澳大利亚到英国伦敦再到中国,到处都有“抱抱团”。过去5年,仅在美国,就有约5000人加入了“拥抱大军”。
“抱抱团”由两位人际关系培训师——美国人雷德·米哈尔科和玛西娅·巴克奇斯基于2004年在纽约创办。在“抱抱团”官方网站www.cuddleparty.com上,这种活动的定义是:“让人们在安全环境中,重新发现无性接触和无性友爱的场所”。
“抱抱”摘下你面具
“抱抱团”主要是一个让成年人(大多数互不相识)摘下面具,尽情玩耍的场所。当然,是否与别人接触或拥抱,则完全取决于参加者本人。米哈尔科说:“这从本质上讲是‘亲密派对’。但如果我们将其冠以一个如此暧昧的名字,恐怕今后就没人敢来了。每个人都应该学会如何为自己创造安全空间,然后扩展这一空间,邀请其他人加入其中。通过举行拥抱派对,我们非常成功地发现了这个让人们探索安全的空间,在游戏中与人接触的绝佳场所。”
拥抱派对一般持续3个半小时,活动性质介于联谊会和米哈尔科所谓的“自由式拥抱”之间,参与者每人每次要交30美元的费用。首先,参加派对的人围成一圈,接着对“值班拥抱救生员”提出的规则进行长时间讨论。“拥抱救生员”都在纽约“拥抱学会”受过“安全接触”方面的培训,能指导和帮助每一个人如何安全拥抱。
在活动规则制定完毕后,参与者可以自由活动:抚摸、按摩、平躺在地、吃饼干、高兴时“咯咯”发笑。但他们必须遵守一点,即口头表达必须经过允许。米哈尔科说:“你在做每个动作前必须征求对方同意,如‘我能碰你的肩吗?’这是了解如何沟通,克服被拒绝不适感的最佳做法。”派对结束时,每个参与者都要躺在另一个人身上,一个一个地摞起来,彻底放松。
“抱抱”还能减肥
对一些人而言,“抱抱团”也许只是享受抚摸和充满爱心的游戏,但对纽约艺术家伯吉特·菲利普德斯来说,“抱抱团”改变了她的一生。自从两年半前开始参加拥抱派对以来,菲利普德斯的体重猛降了30磅(1磅约为0.5公斤)。菲利普德斯说,她从未想过拥抱派对还有减肥的作用。
她说:“在旧金山的一次拥抱派对上,我们每一个人开始分享对方的个人经历,结果获得了一个意外发现:自从参加派对以来,我们的体重一共减少了250磅。奇怪的是,我们既没有节食,也没加大锻炼强度。”专家说,其实这正是无性接触和无性友爱所带来的积极作用,一旦人们感受到平静、放松或快乐,大脑就会分泌催产素,而这是一种抑制食欲的激素。
现如今,菲利普德斯确实感到“抱抱团”让她受益匪浅,有助于她扩展人际关系:“很多女性都不愿公开自己的内心世界,向别人说出自己的感受。但参加拥抱派对让我感到很安全和备受保护,我能以一种非常友好的方式,让别人走进我的世界。”
“抱抱”与性无关
大多数参加拥抱派对的人最初所面临的压力,主要集中于“抱抱团”看似“放纵式”的环境。但米哈尔科反复强调,这是一种绝对的无性活动。
“抱抱团”的一个理论是,接触感同食物和睡眠一样,是人的基本需要。米哈尔科说,人有一种“饥饿”,天生存在而又鲜为人知,这种“饥饿”就是人对抚摸的要求,确切地说,它是一种“皮肤饥饿”。而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相当冷漠,充满善意的拥抱越来越少,越来越多的人正遭受“皮肤饥饿”或“拥抱剥夺”等问题的困扰。
据“抱抱团”官方网站称,它适于各类型的人:从“不能在安全环境中体会到拥抱乐趣”的暴躁型人,到同异性打交道有障碍者,从触摸恐惧症者,到只希望结交新朋友、放手练习沟通技巧的人。
民众反应褒贬不一
尽管如此,一些人仍对“抱抱团”现象忧心忡忡。一些人对派对可能引起的性欲勃发疑虑重重。“抱抱团”组织者在其网站上称:“我们不仅要消除人们遭遇性冲动的尴尬,而且允许他们围绕这个问题开诚布公地进行讨论。‘抱抱团’无任何错误之处,无任何肮脏之处,也无任何值得怀疑之处。有非分之想很正常,只要不付诸实施就行。”
尽管“抱抱团”从活动参加者中获得了如潮的赞誉,甚至仅仅登录过“抱抱团”网站的人也不乏溢美之词,但米哈尔科承认:“每1000封邮件当中,就有一封持批评态度。”
米哈尔科和巴克奇斯基表示,“抱抱团”服务受到的赞誉,远远多过批评。米哈尔科说:“在‘抱抱团’开展的第一年,一天早晨我接到一名驻伊拉克士兵的电话。他问我们是否在圣路易斯推出了这项活动。在他看来,参加拥抱派对是他退役后重新融入社会的绝佳选择。”
因此,无论是喜爱“抱抱团”也好,厌恶也罢,有一点很肯定,那就是它已成为人们释放紧绷神经和减压的安全场所。“抱抱团”也许永远不会成为主流运动,但对某些人而言,拥抱却是治疗他们对社会、对周围人所存的不安全感的灵丹妙药。
[quote]引用第7楼guest于2006-11-07 23:18发表的“”:
百分之百高氏兄弟忽悠的,这个作品虽然不太像艺术但很牛比,忽悠的全世界都闹起拥抱来了[/quote]
高氏好象正在忙新书发布,应该不是他们忽悠的~~~
百分之百高氏兄弟忽悠的,这个作品虽然不太像艺术但很牛比,忽悠的全世界都闹起拥抱来了[/quote]
高氏好象正在忙新书发布,应该不是他们忽悠的~~~
[url]http://www.holiday100.com.cn/dzb/ShowArticle.asp?ArticleID=13298
看看忽悠拥抱的 [s:64] [s:64] [s:64] [s:64] [s:64] [s:64] [s:63] [s:63] [s:63] [s:63] [s:63] [s:63] [s:63] [s:63] [s:63]
看看忽悠拥抱的 [s:64] [s:64] [s:64] [s:64] [s:64] [s:64] [s:63] [s:63] [s:63] [s:63] [s:63] [s:63] [s:63] [s:63] [s:63]
[url]http://www.tianjindaily.com.cn/epaper/jr100/jr100/2006-11/17/content_57067.htm
抱你一下,好吗?(图)
①
②
③
10月21日·长沙·黄兴路
长沙才子豪发起了“抱抱团”活动,并把当天的活动制作成视频上传到了互联网。才子豪在博客中承认,拥抱的态度不够端正、地点单一、宣传不够、没有系统计划、容易慌乱紧张等都是影响拥抱的因素。
11月4日·武汉·江汉路
手举着“拥抱陌生人”、“Free Hugs”标语的年轻人与陌生的路人拥抱,有的路人坦然接受,有的则赶紧躲开。参与者把视频画面传到网上,我们看到在第一个拥抱开始的瞬间,画面从冷漠的黑白变成了温暖的彩色。
10月28日·北京·王府井
一位外国人首先上前接受拥抱。1小时后,警察没收了年轻人的纸牌,并带走4人问话。参与街头拥抱的于乐拥抱了外地农民工,她说:“大多数人在生活中碰到他们都会避开,他们不也是和我们一样的人吗?”
11月4日·上海·南京路
30多名年轻人临时通过QQ群聚集在一起,分成几组,在南京路上高举写着“拥抱我吧”等语句的标牌,自愿接受陌生人拥抱。他们统一了服装,看上去很整齐。20分钟后,30多名年轻人即被警察带进派出所问话。
10月29日·广州·北京路等
5个人手里举着写有“抱抱”、“拒绝冷漠”、“Free Hugs”字样的牌子站在街头等待拥抱。5分钟后被北京路管理人员发现,认为他们“影响街道秩序”,劝他们离开。之后他们来到天河城,每人成功拥抱20余路人。
声 音
拥抱是一种温柔的力量
几乎所有的事都可以找到全球化的影子,比如这次的“抱抱团”行动。
最早向世界推行“自由拥抱”(Free Hugs)的是美国人贾森·亨特。2001年,亨特的母亲去世,亨特感觉自己需要借助他人的帮助来摆脱悲痛,他举着写有“真情拥抱”的纸牌走上大街。一个姑娘停下来,毫不犹豫地向亨特张开双臂。
2005年,一名澳洲男子在悉尼闹市街头手举“自由拥抱”的牌子,体验拥抱的快乐和温暖,并通过互联网将这一行动传到全球。
今年10月,“真情拥抱”蔓延到中国很多城市,最繁华的大街上举着牌子的年轻人迎面走来,你一定要相信他们是真心的,因为他们只想给你一个热情的拥抱。
其实,艺术家高氏兄弟早在6年以前就已经开始了拥抱行动。2000年9月10日,他们和150多名志愿者在济南北郊相互拥抱,完成了他们第一次“拥抱”行为艺术作品——《拥抱20分钟的乌托邦》。他们说:“拥抱在中国一般被视为西方人的礼仪或是恋人之间的私密化行为,恰恰是因为习俗阻碍了这种相互亲近的欲求,那我们为什么不能坦坦荡荡地相互拥抱一下呢?”
高氏兄弟
让拥抱来得更猛烈些吧!
高氏兄弟(高兟、高强),1985年开始合作从事绘画、装置、行为、摄影、写作等艺术活动,现居北京。出版《中国前卫艺术状况》、《艺术生态报告》、《在北京一天能走多远》等著作。2000年开始以“拥抱”为主题创作作品,曾在北京SOHO现代城和英国伦敦、法国马赛等地进行“拥抱”主题的行为艺术。
记者:您知道“抱抱团”的拥抱行动吗?
高氏兄弟:我们刚刚从莫斯科艺术节回来,在莫斯科时就有朋友给我们打电话说到“抱抱团”,有人还以为是我们组织的,也有人认为是在模仿我们。其实我觉得无论怎样都是好事,他们的整个行为和我们做的拥抱精神上是一致的。我们觉得这是很自然的事,很高兴看到这种现象。
记者:作为行为艺术家,“拥抱”是您作品的重要主题,那现在您对生活中存在的“抱抱团”怎么看?
高氏兄弟:其实无论谁做,都带有实验行为的感觉。行为艺术方式的拥抱可能对人的心理冲击比较大,接受和不接受都是自然反应,“抱抱团”是适合年轻人的,效果也应该不错。这件事已经引起了媒体的关注和讨论,讨论本身就是有意义的,是另一种形式的拥抱吧。我们认为拥抱不是什么坏事,只要有做的机会,就应当让它发生,只要它发生了,不管做到什么程度,遇到什么情况都会提示出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让拥抱来得更猛烈些吧。
记者:在您的作品里,您想通过拥抱表达什么?
高氏兄弟:我们做行为作品拥抱是个视觉化的观念,想通过拥抱来探讨人与人的关系,它最表面的方式是使人友好亲近。我想拥抱是一种责任、义务,更是一种理想。长时间做这件事,可能会使中国人慢慢习惯彼此亲近,体现出人和人之间的一种和谐。
记者:您觉得街头拥抱是否会有性骚扰的成分?
高氏兄弟:如果参与拥抱的人与性有关,那么拥抱肯定与性有关。我们的行为艺术作品都是自然、安静的,“抱抱团”是随机的拥抱,也许会遇到性骚扰。
记者:您最近的拥抱行动是什么时候?
高氏兄弟:4月我们去伦敦和诺丁汉做过大型拥抱,BBC特别邀请我们在泰晤士河岸边和陌生人拥抱,就像现在“抱抱团”他们做的那样。英国人是比较保守的,不过泰晤士河边大都是游客,他们都特别友好,只有个别的人会拒绝你。5月又去了法国马赛,也是应艺术节邀请去做大型拥抱。我们原来有过计划,想在世界上有过争端的地方都做拥抱行动,比如柏林墙。
记者:您曾经提出过“世界拥抱日”,从您的作品也可以看出,拥抱已经是个全球化的概念了。
高氏兄弟:2000年9月10日,我们第一次做拥抱行动,后来这个日子被我们当作“世界拥抱日”,我们一直通过网络把“世界拥抱日”传递出去,转发给很多人,这也是我们日常工作的一部分。有几个英国和德国的艺术家帮我们做了网站,就叫“世界拥抱日”。前几年还有美国的和澳洲的网站和我们联系过,希望和我们合作。但我们觉得每个人想去拥抱了都可以做,也没有什么专利。这不是一个功利性的活动,而是倡导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给世界增加温暖,是自由的。我们希望随着世界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热爱拥抱,将来有一天真的能够在世界范围设立一个带有乌托邦意味的节日——世界拥抱日。
抱你一下,好吗?(图)
①
②
③
10月21日·长沙·黄兴路
长沙才子豪发起了“抱抱团”活动,并把当天的活动制作成视频上传到了互联网。才子豪在博客中承认,拥抱的态度不够端正、地点单一、宣传不够、没有系统计划、容易慌乱紧张等都是影响拥抱的因素。
11月4日·武汉·江汉路
手举着“拥抱陌生人”、“Free Hugs”标语的年轻人与陌生的路人拥抱,有的路人坦然接受,有的则赶紧躲开。参与者把视频画面传到网上,我们看到在第一个拥抱开始的瞬间,画面从冷漠的黑白变成了温暖的彩色。
10月28日·北京·王府井
一位外国人首先上前接受拥抱。1小时后,警察没收了年轻人的纸牌,并带走4人问话。参与街头拥抱的于乐拥抱了外地农民工,她说:“大多数人在生活中碰到他们都会避开,他们不也是和我们一样的人吗?”
11月4日·上海·南京路
30多名年轻人临时通过QQ群聚集在一起,分成几组,在南京路上高举写着“拥抱我吧”等语句的标牌,自愿接受陌生人拥抱。他们统一了服装,看上去很整齐。20分钟后,30多名年轻人即被警察带进派出所问话。
10月29日·广州·北京路等
5个人手里举着写有“抱抱”、“拒绝冷漠”、“Free Hugs”字样的牌子站在街头等待拥抱。5分钟后被北京路管理人员发现,认为他们“影响街道秩序”,劝他们离开。之后他们来到天河城,每人成功拥抱20余路人。
声 音
拥抱是一种温柔的力量
几乎所有的事都可以找到全球化的影子,比如这次的“抱抱团”行动。
最早向世界推行“自由拥抱”(Free Hugs)的是美国人贾森·亨特。2001年,亨特的母亲去世,亨特感觉自己需要借助他人的帮助来摆脱悲痛,他举着写有“真情拥抱”的纸牌走上大街。一个姑娘停下来,毫不犹豫地向亨特张开双臂。
2005年,一名澳洲男子在悉尼闹市街头手举“自由拥抱”的牌子,体验拥抱的快乐和温暖,并通过互联网将这一行动传到全球。
今年10月,“真情拥抱”蔓延到中国很多城市,最繁华的大街上举着牌子的年轻人迎面走来,你一定要相信他们是真心的,因为他们只想给你一个热情的拥抱。
其实,艺术家高氏兄弟早在6年以前就已经开始了拥抱行动。2000年9月10日,他们和150多名志愿者在济南北郊相互拥抱,完成了他们第一次“拥抱”行为艺术作品——《拥抱20分钟的乌托邦》。他们说:“拥抱在中国一般被视为西方人的礼仪或是恋人之间的私密化行为,恰恰是因为习俗阻碍了这种相互亲近的欲求,那我们为什么不能坦坦荡荡地相互拥抱一下呢?”
高氏兄弟
让拥抱来得更猛烈些吧!
高氏兄弟(高兟、高强),1985年开始合作从事绘画、装置、行为、摄影、写作等艺术活动,现居北京。出版《中国前卫艺术状况》、《艺术生态报告》、《在北京一天能走多远》等著作。2000年开始以“拥抱”为主题创作作品,曾在北京SOHO现代城和英国伦敦、法国马赛等地进行“拥抱”主题的行为艺术。
记者:您知道“抱抱团”的拥抱行动吗?
高氏兄弟:我们刚刚从莫斯科艺术节回来,在莫斯科时就有朋友给我们打电话说到“抱抱团”,有人还以为是我们组织的,也有人认为是在模仿我们。其实我觉得无论怎样都是好事,他们的整个行为和我们做的拥抱精神上是一致的。我们觉得这是很自然的事,很高兴看到这种现象。
记者:作为行为艺术家,“拥抱”是您作品的重要主题,那现在您对生活中存在的“抱抱团”怎么看?
高氏兄弟:其实无论谁做,都带有实验行为的感觉。行为艺术方式的拥抱可能对人的心理冲击比较大,接受和不接受都是自然反应,“抱抱团”是适合年轻人的,效果也应该不错。这件事已经引起了媒体的关注和讨论,讨论本身就是有意义的,是另一种形式的拥抱吧。我们认为拥抱不是什么坏事,只要有做的机会,就应当让它发生,只要它发生了,不管做到什么程度,遇到什么情况都会提示出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让拥抱来得更猛烈些吧。
记者:在您的作品里,您想通过拥抱表达什么?
高氏兄弟:我们做行为作品拥抱是个视觉化的观念,想通过拥抱来探讨人与人的关系,它最表面的方式是使人友好亲近。我想拥抱是一种责任、义务,更是一种理想。长时间做这件事,可能会使中国人慢慢习惯彼此亲近,体现出人和人之间的一种和谐。
记者:您觉得街头拥抱是否会有性骚扰的成分?
高氏兄弟:如果参与拥抱的人与性有关,那么拥抱肯定与性有关。我们的行为艺术作品都是自然、安静的,“抱抱团”是随机的拥抱,也许会遇到性骚扰。
记者:您最近的拥抱行动是什么时候?
高氏兄弟:4月我们去伦敦和诺丁汉做过大型拥抱,BBC特别邀请我们在泰晤士河岸边和陌生人拥抱,就像现在“抱抱团”他们做的那样。英国人是比较保守的,不过泰晤士河边大都是游客,他们都特别友好,只有个别的人会拒绝你。5月又去了法国马赛,也是应艺术节邀请去做大型拥抱。我们原来有过计划,想在世界上有过争端的地方都做拥抱行动,比如柏林墙。
记者:您曾经提出过“世界拥抱日”,从您的作品也可以看出,拥抱已经是个全球化的概念了。
高氏兄弟:2000年9月10日,我们第一次做拥抱行动,后来这个日子被我们当作“世界拥抱日”,我们一直通过网络把“世界拥抱日”传递出去,转发给很多人,这也是我们日常工作的一部分。有几个英国和德国的艺术家帮我们做了网站,就叫“世界拥抱日”。前几年还有美国的和澳洲的网站和我们联系过,希望和我们合作。但我们觉得每个人想去拥抱了都可以做,也没有什么专利。这不是一个功利性的活动,而是倡导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给世界增加温暖,是自由的。我们希望随着世界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热爱拥抱,将来有一天真的能够在世界范围设立一个带有乌托邦意味的节日——世界拥抱日。
哪天搞个发克团
hu you
好
这世界还是很美好地
纽约“拥抱学会”?
中国人需要拥抱吗
艺术改变生活
原来高氏兄弟也很小资啊! 在高氏兄弟网站上发现的!
http://www.gaobrothers.com/
街头拥抱与一部想象中的电影
在繁华城市的大街上,我们偶尔会看到一对旁若无人忘情拥抱的恋人,即使他们外貌平平毫无秀色,我们的目光也会不由自主地在他们身上停留片刻。当我们所有的人拖着沉重的肉身与欲望奔向形形色色的目的,他们在情不自禁中用一个简单的充满爱欲的动作抵达了对方,抵达了幸福之岸。对于不能停住匆忙的脚步的人们来说,时光在流逝,生命在流逝,意识到这种无法把握不可挽回的“流逝”是令人惶恐痛苦的;而对于沉浸在拥抱中的恋人来说,这一切仿佛都不存在,拥抱已经使生命陶醉,屏蔽了对时光与生命的流逝的意识以及一切令人惶恐痛苦的事物。
城市街头的拥抱构成了一个城市最浪漫动人的场景。街头拥抱者在公共空间的拥抱不应当被理解为是为了招摇、醒人眼目。实际上,惊喜的邂逅、忘情的热恋、失控的忧伤、冲突后的和解都可能是他们张开双臂拥抱在一起的理由。街头拥抱者不知道他们在沉入内心情感的风景的同时,无意中也装点了城市的风景。一个看不到街头拥抱者的城市一定一个枯燥乏味的城市,老态保守的城市、缺乏人性的城市。中国的绝大多数城市,除了上海、北京等几个大城市,大概都属于这种城市。
虽然济南作为山东省的省会也不能算是一个小城市(尤其是几经兴师动众的整容装扮也许已经不能说它看上去像个庞大的“县城”了),虽然济南也不乏一些喜欢泡吧蹦迪、讲究品味格调、追求风花雪月的小资族群,但在济南,我们极少看到愿意装点城市风景的街头拥抱者。《城市剧场》呈现的街头拥抱是我们特意“制造”的,是一种行为摄影。记得那是去年冬天一个晴朗的周末,我们约了几个年轻的朋友一起来到济南郊外的黄河岸边,那里的积雪尚未融化,大家在雪地里拥抱合影……黄昏,我们回到华灯闪烁的城里,在傍晚的大街上,一边走,一边拍摄不同场景下不同姿态不同组合的拥抱合影,沿途有好奇的陌生行人加入我们的拥抱。当我们来到位于市中心的泉城广场,有数十人加入了我们的队伍,以至,两位在远处巡逻的警察匆忙赶过来询问查看,以为发生什么不祥的事件。北京《三联生活周刊》的专栏撰稿人舒可文在报道这次“拥抱”活动的文章中写到:就像房龙说:“卢梭首先透过朦胧的伤感泪水观察世界,同时代的人被他的思想打动了,也掏出手绢加入了流泪的行列。”
有一天,我们一定会拍一部电影重新演绎这个以城市为背景上演的关于“拥抱”的故事。故事早已经存在于我们的脑海里了:
1989年冬天的一个夜晚,青年诗人G为了排解内心的苦闷而应邀参加一个派对,但他发现那没有用,于是,他悄悄从在场者无聊的调侃中溜走了。那一天,城市里落满了厚厚的积雪。他骑着一辆没有后坐的破旧的自行车。雪太厚,他骑骑走走。当他走过一片废墟前的公交车站的时候,南方少女K的一双雪亮的眼睛使他晕旋,但他没敢停留,只是默默地与那双天使般的眼睛对视着慢慢地走过。
“是你吗?”声音微弱得只有在那个空寂的雪夜才能传入已经过去二十几米远的青年的耳膜。
“是我。”他停住脚步,转身走向少女。
“对不起,我认错人了吗?”
“没有。是我。”
于是他们象情人一样挽着手在寂静的雪夜中漫无目的在街头行走。整整一个夜晚,他们说了很多话,但没有发生一个爱情故事中好象必不可少的性。只是在黎明前分手的时候他们长久地拥抱在一起。他们没有留下彼此的联系方式,G甚至没有告送少女他是一所师范大学的文学教师,也没有问少女的职业。之后他们再也没有见过面。然而,这个夜晚发生的梦幻般的故事被G视为平生最浪漫难忘的爱情故事。他写下了一首诗:雪夜/我走失了我沉重的头颅/一朵花告诉我她的芳名/我们一同跌倒在陌生的梦里/在城市晶莹的掌心/敲响忧伤迷离的夜曲/然后我们拥抱道别/然后我手抱虚空/黑夜还原为苍老的咒语……
在后来日子里,G常常带着这首诗,在黄昏城市的街头看“风景”,向每一个使他联想起那位少女的女性要求拥抱,G还带领他的学生走上街头和陌生的行人与无家可归者拥抱,由此引发了一系列令人难以置信的故事……许多人认为他的脑子出了毛病……
一天晚上,G应邀参加电视台举办的关于“拥抱”讨论的现场直播,在回家路上,被一名陌生男子用刀刺成重伤……
与此条线索穿插并行的是另一条线索:在南方一个滨海城市,少女K以行为艺术的名义做着和G几乎完全同样的事,并被当地新闻媒体誉为“拥抱天使”,在K生活的城市,拥抱成为一种青年人热中的时尚。
也许你会认为这部电影的某些情节让你联想起安东尼奥尼的《云上的日子》,但我们相信将来你若能看到这部电影你会有完全不同的感觉。因为讲述匆忙邂逅的恍惚恋情、擦身而过的生命记忆、伤感诗化的人生感悟并不是这部电影的主旨。我们希望这部电影能够揭示在表面的麻木或平静之下隐藏的全部人性的秘密,人们的身体与心灵正处于怎样的饥渴之中,当然,更希望它能敞开新伦理、新生活的可能性。
2002年
http://www.gaobrothers.com/
街头拥抱与一部想象中的电影
在繁华城市的大街上,我们偶尔会看到一对旁若无人忘情拥抱的恋人,即使他们外貌平平毫无秀色,我们的目光也会不由自主地在他们身上停留片刻。当我们所有的人拖着沉重的肉身与欲望奔向形形色色的目的,他们在情不自禁中用一个简单的充满爱欲的动作抵达了对方,抵达了幸福之岸。对于不能停住匆忙的脚步的人们来说,时光在流逝,生命在流逝,意识到这种无法把握不可挽回的“流逝”是令人惶恐痛苦的;而对于沉浸在拥抱中的恋人来说,这一切仿佛都不存在,拥抱已经使生命陶醉,屏蔽了对时光与生命的流逝的意识以及一切令人惶恐痛苦的事物。
城市街头的拥抱构成了一个城市最浪漫动人的场景。街头拥抱者在公共空间的拥抱不应当被理解为是为了招摇、醒人眼目。实际上,惊喜的邂逅、忘情的热恋、失控的忧伤、冲突后的和解都可能是他们张开双臂拥抱在一起的理由。街头拥抱者不知道他们在沉入内心情感的风景的同时,无意中也装点了城市的风景。一个看不到街头拥抱者的城市一定一个枯燥乏味的城市,老态保守的城市、缺乏人性的城市。中国的绝大多数城市,除了上海、北京等几个大城市,大概都属于这种城市。
虽然济南作为山东省的省会也不能算是一个小城市(尤其是几经兴师动众的整容装扮也许已经不能说它看上去像个庞大的“县城”了),虽然济南也不乏一些喜欢泡吧蹦迪、讲究品味格调、追求风花雪月的小资族群,但在济南,我们极少看到愿意装点城市风景的街头拥抱者。《城市剧场》呈现的街头拥抱是我们特意“制造”的,是一种行为摄影。记得那是去年冬天一个晴朗的周末,我们约了几个年轻的朋友一起来到济南郊外的黄河岸边,那里的积雪尚未融化,大家在雪地里拥抱合影……黄昏,我们回到华灯闪烁的城里,在傍晚的大街上,一边走,一边拍摄不同场景下不同姿态不同组合的拥抱合影,沿途有好奇的陌生行人加入我们的拥抱。当我们来到位于市中心的泉城广场,有数十人加入了我们的队伍,以至,两位在远处巡逻的警察匆忙赶过来询问查看,以为发生什么不祥的事件。北京《三联生活周刊》的专栏撰稿人舒可文在报道这次“拥抱”活动的文章中写到:就像房龙说:“卢梭首先透过朦胧的伤感泪水观察世界,同时代的人被他的思想打动了,也掏出手绢加入了流泪的行列。”
有一天,我们一定会拍一部电影重新演绎这个以城市为背景上演的关于“拥抱”的故事。故事早已经存在于我们的脑海里了:
1989年冬天的一个夜晚,青年诗人G为了排解内心的苦闷而应邀参加一个派对,但他发现那没有用,于是,他悄悄从在场者无聊的调侃中溜走了。那一天,城市里落满了厚厚的积雪。他骑着一辆没有后坐的破旧的自行车。雪太厚,他骑骑走走。当他走过一片废墟前的公交车站的时候,南方少女K的一双雪亮的眼睛使他晕旋,但他没敢停留,只是默默地与那双天使般的眼睛对视着慢慢地走过。
“是你吗?”声音微弱得只有在那个空寂的雪夜才能传入已经过去二十几米远的青年的耳膜。
“是我。”他停住脚步,转身走向少女。
“对不起,我认错人了吗?”
“没有。是我。”
于是他们象情人一样挽着手在寂静的雪夜中漫无目的在街头行走。整整一个夜晚,他们说了很多话,但没有发生一个爱情故事中好象必不可少的性。只是在黎明前分手的时候他们长久地拥抱在一起。他们没有留下彼此的联系方式,G甚至没有告送少女他是一所师范大学的文学教师,也没有问少女的职业。之后他们再也没有见过面。然而,这个夜晚发生的梦幻般的故事被G视为平生最浪漫难忘的爱情故事。他写下了一首诗:雪夜/我走失了我沉重的头颅/一朵花告诉我她的芳名/我们一同跌倒在陌生的梦里/在城市晶莹的掌心/敲响忧伤迷离的夜曲/然后我们拥抱道别/然后我手抱虚空/黑夜还原为苍老的咒语……
在后来日子里,G常常带着这首诗,在黄昏城市的街头看“风景”,向每一个使他联想起那位少女的女性要求拥抱,G还带领他的学生走上街头和陌生的行人与无家可归者拥抱,由此引发了一系列令人难以置信的故事……许多人认为他的脑子出了毛病……
一天晚上,G应邀参加电视台举办的关于“拥抱”讨论的现场直播,在回家路上,被一名陌生男子用刀刺成重伤……
与此条线索穿插并行的是另一条线索:在南方一个滨海城市,少女K以行为艺术的名义做着和G几乎完全同样的事,并被当地新闻媒体誉为“拥抱天使”,在K生活的城市,拥抱成为一种青年人热中的时尚。
也许你会认为这部电影的某些情节让你联想起安东尼奥尼的《云上的日子》,但我们相信将来你若能看到这部电影你会有完全不同的感觉。因为讲述匆忙邂逅的恍惚恋情、擦身而过的生命记忆、伤感诗化的人生感悟并不是这部电影的主旨。我们希望这部电影能够揭示在表面的麻木或平静之下隐藏的全部人性的秘密,人们的身体与心灵正处于怎样的饥渴之中,当然,更希望它能敞开新伦理、新生活的可能性。
2002年
中国人还是习惯握手
什么时候弄个大家一起操操
听听何耀珊的《拥抱》,很不错啊
[url]http://ent.qq.com/a/20070312/000211.htm
[url]http://ent.qq.com/a/20070312/000211.htm
ha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