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山“吃屎”与“第四代批评家”的倒掉
发起人:吴味  回复数:10   浏览数:3655   最后更新:2010/01/12 00:00:00 by guest
[楼主] 吴味 2010-01-12 00:00:00









片山“吃屎”与“第四代批评家”的倒掉
吴味

宋庄艺术家片山于2009年2月5日在墙美术馆实施了轰动一时的行为艺术作品《你选择强权,我选择吃屎!》,本来这个作品的主要艺术语言和意义并不复杂,甚至可以说很单纯,稍有当代艺术素养、甚至不需要有当代艺术素养而只要有正常人类心智的人都不难感受到它那种直插社会现实、直指文化历史、直斥人性丑恶、只达生命(肉体、心理、精神)底线、直戳人类心灵的悲剧性力量。

片山说得很清楚:“……中国人吃了强权这么多年的屎,今天还在吃屎。我吃我屎是我的个人行为,可是我发现,现在中国很多人都在吃屎,很多批评家、艺术家们都在吃屎。”片山目睹国人在今天依然自觉不自觉地“选择强权”——从“忍受强权”到“习惯强权”到“拥护强权”——从“忍受吃屎”到“习惯吃屎”到“享受吃屎”,所以他要“选择吃屎”——吃真正的“屎”(请注意这可不是中药经过多道工序制作的人屎——人中黄)。“选择吃屎”的“选择”是一种“主动”的具有“针对性”的精神行为,它明确针对的是“你选择强权”,这意思是说,当普天下皆“选择强权”——即“选择奴役”、“选择屈辱”的时候,我只好“选择吃屎”——即“选择抗争”、“选择尊严”——以主动“吃屎”来唤醒那些从“忍受吃屎”到“习惯吃屎”到“享受吃屎”的人的“人”的意识——自由与尊严,就像古今中外许多自由之士以“选择死亡”来唤醒“人”的意识一样。选择肉体与精神死亡的悲剧性力量是强大的,然而比选择死亡的悲剧性力量更强大的是选择“生不如死”的肉体与精神的折磨和凌辱,而“吃屎”就是这样一种“生不如死”的肉体与精神的折磨和凌辱,这就是为什么《末代皇帝》电影中慈禧太后强迫一位大臣吃一堆“牛屎”(请注意还是牛屎),而这位大臣宁可一头撞死也决不“吃屎”的原因;所以“吃屎”唤醒“人”的意识的悲剧性力量远远超过了死亡。片山的“吃屎”行为是一种在自由意志下的对强权专制下的“吃屎文化”的历史与现实的巨大悲剧性的反思(批判),他那在远远超过自我毁灭生命——即死亡的意志力支配下的惊世骇俗行为,不仅影射了中国几千年来至今依然兴盛不衰的“吃屎文化”的数不胜数的“悲哀剧”(不够真正的悲剧),也是对中国同样几千年来至今依然兴盛不衰的“强权文化”的超死亡的决绝抗议。这样的作品的出现本身就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巨大悲剧。而悲剧总是意味着人的觉醒、人的意志力的复苏,或者说只有人的大觉醒,人的意志力的大复苏,才能出现时代的大悲剧,才能诞生时代艺术的大悲剧作品。

片山的“吃屎”行为艺术作品的意义是毋容置疑的,这不是那种玩弄一下语言技巧或“观念”点子的当代艺术作品能够比拟的,也不是那些玩暴力、伤害、色情乃至玩情趣、诗意、新技术等的当代艺术作品能够相提并论的。还有什么语言比“吃屎”——真正的“吃屎”更令人震颤、惊秫、晕厥、压抑、痛苦、窒息和濒死吗?还有什么观念比“吃屎” ——真正的“吃屎”更能穿透现实、穿透历史、穿透人性、穿透神性、穿透时空而直达自由的彼岸呢?它的单纯需要的不是所谓的知识、能力、聪明、智慧、同情心、爱心乃至宗教情怀,而是赤裸裸的“人”的意志力,正是这种“意志力”把人的“本质”——自由精神在今天所能够达到的高度赤裸裸地呈现在“人”的面前。这种自由精神的高度应该成为今天的人类(不仅仅是中国人)追求自由的标杆和动力,以至于我们完全可以说,有了片山的“吃屎”,我们才有可能在更深的层面认识“吃屎”——“吃屎文化”和“强权文化”,才有可能聚集更大的能量摆脱“吃屎”。

我一直在主张当代艺术的“问题主义”,并不断阐释“问题主义艺术”就是在对“人”的问题的追问中使艺术回到“人”本身,回到“人”的意义本身,艺术就是“人”的有意义的生活。片山的《你选择强权,我选择吃屎!》行为艺术就是在对人的“吃屎”问题的追问中,极大地彰显了“人”的终极意义——“人”的本质,它及其所昭示的“人”的生活应该成为我们每一个人追求的有意义的生活。所以片山的“吃屎”行为艺术就是我的“问题主义艺术”的经典作品。

就是这样一个并不难理解的杰出的行为艺术作品——《你选择强权,我选择吃屎!》,却遭到了“第四代批评家”(年龄大致在30岁上下的青年批评家群体。是首届批评家年会提出的特指概念)异口同声的批评(见《今日艺术网》的“片山《你选择强权,我选择吃屎!》”专题),并居然在网上被评获具有强烈讽刺意味的“金酸梅”奖。

鲍栋说:难道吃屎就能够对抗强权?难道在公共场合吃屎不更是一种让人恶心的强权?何况还把大便涂在别人的海报上……那雷人的一幕,哀其无知,怒其无耻。

杜曦云说:有突破身体承受力的强大意志和本能,但没有找到反对强权的有效途径,也没有选择强权彰显的特定空间,使令人作呕的极端方式没有获得足够的文化合理性,也没有显现出足够的真诚动机,在“不吃不快”和哗众取宠之间摆荡,流于笑柄。

康学儒说:片山面对强权的“粪”懑和“粪”不顾身的姿态的确超于很多市侩艺术家和犬儒批评家。但是,通过用一种自我贬低,丧失自我尊严的方式去面对强权,极其幼稚。这是典型的流氓意识,也是中国1980年代以来面对体制的艺术界通病。强权的本质是剥夺人的尊严,所以对强权最本质的斗争就是确立自身尊严而不是自辱。革命不是请客吃饭,但也不是吃屎。

李笑男说:艺术家的勇气、愤怒和牺牲精神让我印象极深,但出现在题目中的“强权”二字与屎是缺乏可比性的,至少它们闻起没有异味。屎太过具体,而强权又太过抽象,像没有靶心的靶子。

刘礼宾说:片山的《你选择强权,我选择吃屎!》则把上述“对抗”姿态更加简单化、直白化了,集中反映了中国行为艺术这几年来的低级创作状态——简单炒作、满足于表态、功利心作祟,浮躁风气盛行。

于洋说:这件作品是否入选,本身就是对于这个“金酸莓”奖项的拷问,因为其味道已绝不仅仅是“酸”。这件“作品”的实施过程,说出来已经超出了正常人控制呕吐的极限,闻其名而色变。作者不求名垂千古,但求遗臭万年,从这一角度,片山的目标实现了,首先恭喜他;在媒体视野中,惊世骇俗者必然成名,哪怕靠吃屎,当这一逻辑被真实演绎出来,所有嘲讽谩骂评价者都成为了助力,还需要再说什么呢?叹为观止,做一个蹙眉反胃呕吐的动作,保佑自己不去再回想这一幕就罢了。

王春辰说:过于执着,反而效果相反。与其真的质疑强权,换一种方式看看才是机智,而不是作践自己。

盛葳说:恶作剧式的作品在中国三十年当代艺术进程中层出不穷。除了噱头,还能剩下什么?然而,这样的作品却不断出现,值得反思!

杨扬说:勇气可嘉,可是精神不可嘉。艺术家没必要一定去吃屎,艺术家也不是不能吃屎,关键是,为什么要吃屎,不然的话,随便找个理由再吃泡屎,真的“人人都是艺术家”了。

上面这些批评家针对片山“吃屎”作品的批评话语的荒谬已经有了程美信在《何止片山在吃屎》一文中进行了逐条批驳(见程美信《艺术国际网》的“程美信的艺术空间”2010年1月17日文章),我基本认同,不再详细分析。

然而,令我十分惊异的是何以有这么多“第四代批评家”(几乎是这个群体的全部主力)会异口同声地批评片山的“吃屎”,而且他们的批评完全没有超越性的理论眼光(他们的理论思维最多停留在后现代主义艺术,多数停留在杜尚的历史前卫艺术,甚至有些人还停留在现代主义艺术),看不清片山的作品设置的当代艺术语言关系(已经不是单纯的“片山—屎—吃屎”关系,而是还把整个展览现场、整个社会的与“吃屎”文化有关的事物纳入作品的语言关系结构中),无法通过作品的艺术语言关系将思维的触角深入到中国文化的现实问题语境和历史问题语境中,看不到作品在具体“吃屎”文化问题语境中,也是在中国现代文化与其它恶劣文化的厮杀的现场中,以一种形式极单纯却指涉极丰富的超越人的肉体、心理与精神极限的主要行为语言——像狗一样趴在地上“吃屎”——对人的存在问题的追问(当然作品语言还有用屎盘“戏弄”在场的参展艺术家,以及用“屎”在展览海报上写上“你选择强权,我选择吃屎!”并高声宣读等等),从而悲剧性地揭示了“人”的终极意义——“人”的本质。这些批评何以不能感受作品悲剧性力量下的“人”的意义?“吃屎”从来就与“强权文化”联系在一起的,这些批评家如何看不到他们之间的关系?更有批评家居然将“强权”与“屎”拿来比较,说“‘强权’二字与屎是缺乏可比性的”( 李笑男语),“强权”是让人“吃屎”的,它自己怎么会是“屎”?这些批评家思维的陈旧、混沌、混乱以及对当代艺术语言分析的低能竟是如此!以至于他们普遍只能发出一些表面的道德论批评话语——什么“无知”、“无耻”、“恶心”、“令人作呕”、“哗众取宠”、“‘粪’不顾身”、“自我贬低”、“丧失自我尊严”、“流氓意识”、“自辱”、“作践自己”、“极其幼稚”、“简单化”、“直白化”、“低级创作”、“简单炒作”、“满足于表态”、“功利心作祟”、“浮躁风气”、“不求名垂千古,但求遗臭万年”、“恶作剧”、“噱头”……数不胜数,这些批评话语与新世纪初陈履生等体制内的批评家对行为艺术的批评如出一辙,它的荒谬简直不值一驳,而它们竟出自众多第四代批评家之口。

我完全无法想象有多少心智正常的人为了“名利”而能够“自我作践”到真真切切的“吃屎”的程度?自古以来又有几个人(不仅是这类人)为了“名利”真正“吃屎”过?这些批评家回想起片山的“吃屎”就会“反胃呕吐”乃至“闻其名而色变”,怎么会认为片山会为了那些虚无缥缈的“名利”而“吃屎”?这些批评家指责片山为了“名利”有什么生理、心理、精神的逻辑和文化经验的依据?我也不知道在今天这样一个信息爆炸、人性觉醒、道德重建、思想逼人的艺术时代,这些年青的批评家(还是当代艺术批评家)面对艺术家哪来的道德的优越感?他们何以能随便指责艺术家的艺术动机和艺术人格?这让我感到我们的第四代批评家对于当代艺术(尤其是行为艺术)的认识仿佛顷刻之间又回到了体制内的陈履生们的水平,原来他们“建构”的当代艺术批评的“大厦”只是一座朽木搭建的外表光艳的危房,被一阵超越性当代艺术的野风一吹,便轰然倒塌,给中国文化的废墟平添了一道“当代”的、“年青”的风景,徒剩我等苟活的不愿“吃屎”的“吃屎者”在无边的中国文化废墟上面对凄美的落日凭吊多少夭折的学术亡灵。

中国当代艺术批评的希望在哪里?中国当代艺术的希望在哪里?中国当代文化的希望在哪里?中国当代人的希望在哪里?


2010年1月18日星期一于深圳

[沙发:1楼] guest 2010-01-24 14:12:58
代沟很深了!60年代生人是最后一代具有理想主义精神的人!其实我裆所想只要把这代人忽悠过去,江山就能稳坐,下面几代就不在话下了,事实也正是如此!70.80后几乎每天都在被吃屎的环境中长成了废人!可怕的是他们已经被吃屎成了瘾,已经细品出屎中的香味!
60年代生人你们肩上的担子很重啊!
[板凳:2楼] guest 2010-01-24 14:32:29
转艺术国际论坛:
1、批评本身就是政治,本身就是试图成为强权的图谋之计,放眼看看世界,多少革命者成为新强权,多少强权者沦为吃屎的片山。所以,今天的世界重要的不是强权与否,吃屎与否,而是你怎么就强权了?怎么就吃屎了?今日之中国,官起于民,民间思维完全左右着整个社会的群体思维,包括所谓权力阶层的思维,这才是问题。所以你反对强权其实你就是强权,你反对吃屎其实你正在吃屎。
哗众取宠,义愤填膺,等等等等,无非欲做强权而不得的,觊觎暂时做稳了强权的可笑手段。谁又不知道呢!嗨,愚笨如此。

2、"不要拿'艺术'玷污政治"仅看这题目,有头脑的人就不会再往下看文章。
什么叫政治?政治就是统治者的管理术,是"虚伪、暴力、剥削、落后"的代名词。除了民主国家,统治者剥削民众的行为收敛一点,其它制度的国家几乎都是贪官污吏。
什么叫艺术?真正的艺术必然反对传统的落后的主流思想。是“诚实、勇敢、公平、创新”的代名词。
如果说“不要用政治来压制艺术”,这话还有道理。
鲍栋说:“不要拿‘艺术’玷污政治”,仅仅说明他不懂社会、文化常识?
他为什么那么恨艺术?为什么那么爱政治?
反正他的文章我以后不会再看了。看没有水平的文章浪费时间。

3、出现《不要拿“艺术”玷污政治,不要用吃屎“抵抗”强权》的题目是中国当代艺术的耻辱,原来这就是川美培养出来的硕士生,川美与中国当代艺术的距离实在太远,到现在还分不清美术和艺术的概念,不过,川美的确只教美术不教艺术。

4、片山吃屎是为了中国人今后能少吃一点,鲍栋不承认自己吃屎是因为他的确喜欢上了吃屎,不觉其臭,反而觉得其香无比,并为此进行辩护,这显然是患了什么疾病。 希望大家帮助他一下,就算是为了人道吧!

5、天天吃屎却以为自己没吃,鲍栋,你们真的很可怜!
天天吃屎却以为自己没吃,鲍栋,你们真的很可怜!
天天吃屎却以为自己没吃,鲍栋,你们真的很可怜!
天天吃屎却以为自己没吃,鲍栋,你们真的很可怜!
天天吃屎却以为自己没吃,鲍栋,你们真的很可怜!
[地板:3楼] guest 2010-01-24 14:38:22
无言一顶!
[4楼] guest 2010-01-24 15:40:26
川美的确培养了不少世俗的头脑,这都是罗院长的罪过,不,是功劳。宽恕这些年轻人吧,他们都是生长在粪坑里的受害者,久闻其臭怎么能觉得臭呢,或者说他们对臭太仇恨了,天下怎么还有自找屎吃的人。他们不懂,都是因为脑子被臭气熏的太久。上帝保佑!
[5楼] guest 2010-01-24 17:06:32
发表于2010-01-20 18:53:10 阅读 1861 次 评论 211 条 所属文章分类:



不要拿“艺术”玷污政治,不要用吃屎“抵抗”强权





由 “金棕榈+金酸莓”2009中国当代艺术评选结果所引发的争议已经到了一个滑稽的地步,程美信、吴味等非议者认为片山的《你选择强权,我选择吃屎》(以下简称《吃屎》)是一件力作,因为这件作品“在语言上是极为成功的,有力地唤醒人们对强权的敏锐嗅觉”(程),又及“‘吃屎’行为是一种在自由意志下的对强权专制下的‘吃屎文化”的历史与现实的巨大悲剧性的反思(批判)”(吴),总之,片山的《吃屎》语言又成功,思想又深邃,既有历史批判,又有现实针对。另有论者,老五同学发出感慨“古有慧可断臂,今有片山吃屎”,把《吃屎》提升到了新的历史高度,还有论者,另一位老武同志在充分肯定这件作品的同时,又恳切地建议片山搞一个“吃屎长征”,从“从井冈山一路吃到延安”。



于是,他们认为把这样一件“力作”评为“金酸莓”是极大的不公,这说明了评选人——传说中的“青年批评家”——即毫无发现的眼光与解读作品的能力,又毫无反抗强权的政治觉悟与勇气,因此有论者继而发出弘论:“第四代批评家”倒掉了。



这使我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因为总是有太多的笑点在撩拨我刻薄的一面,以至于得强忍着不笑出来。可转念一想,那么多看起来义愤填膺的人士在大谈吃屎与强权之间的关系,不禁又心生了些许悲哀,甚至有些诧异起来。



片山“吃屎”已经不是一两天了,向来和“强权”没有什么联系系,01年片山开始吃屎,据他自己说是“想证明一个佛家所说的没有分别心的感受”,到了09年,恰逢高名潞纪念89大展的活动被封,片山再次吃屎。



片山自己的回忆颇具神采:“这天去参观时,我带了一个盘子一个碗,我听说当天晚上艺术家要在俏江南酒家有聚会、吃饭,我想在那儿做,结果他妈的饭局没有了,那我就在墙美术馆做吧,我就去了厕所,把屎拉在盘子上,当时外面锣鼓喧天,不知道干什么,我出来一看,他妈的有一个穿婚纱的要结婚,肖鲁这人我不认识,涂成那个艳婆子样儿,当时我把屎盘子放在她婚纱裙摆上了,她一看这屎,当时尖叫,哈,我端起盘子,想好了这句:“你选择强权,我选择吃屎”,写在展板上,然后趴在地上把屎吃了。然后赶快离开了现场,离场时,有个人让我念一遍,我就念出来了,当时全乱了。”



但后有记叙者评议道:“片山的行为既是对于强权的反抗,也是对于当代艺术的强权高名潞之流的伪前卫姿态的一个真前卫的反击”。



以最真诚的心态来理解片山的行为,那就是,片山一心想反抗强权,见得高名潞展览被强权无理查封,心生愤慨,遂拉屎吃掉,以示对强权让人“吃屎”之现实的反讽,又表对抗强权之决心。好一个义士,宁愿自己吃屎,也要把“人人都在强权下吃屎”这一现实揭露出来,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现实,敢于正视热气腾腾的大便。



片山不辞辛苦,早早准备好碗碟与腹中大便,等着纪念活动的这一天,在得知农展馆活动被查封后,强忍着腹痛,赶到墙美术馆,在人最多的时候,赶紧实施了这一壮举,又如武松一般事后涂下豪言“你选择强权,我选择吃屎”,事毕“赶快离开了现场”,这是何等地伟岸!



并不在现场的我只能是推测:那一刻,人们被片山感动了,忍住被臭气熏出的泪水,纷纷掏出相机要记录下这伟大的一刻,发自内心地感叹到,强权啊强权,今天咱们艺术家终于用吃屎抵抗你了,你这个强权,我们要以片山为榜样,为楷模,吃屎吃到你垮掉为止!这场面也是何等地激动人心!



这不就是程美信与吴味一干人等叫好的地方吗?我的悲哀与诧异就在此处,我不知道强权如何能被吃屎攻破,更不知道为何要把对强权的愤慨用在吃屎上,强权之害在于压制人之言行自由,而吃屎却早已取消了人之为人的基础。非得要以吃屎去表达对强权的抵抗态度,就像是用自杀来表示对生命的尊重,不是闹剧,也是悲剧。



悲剧,让人同情,就像同情作人肉炸弹的人,既毁了自己也伤及无辜,同情的是,他们可能只有这一条途径去对抗他们眼中的强权,但是同情归同情,也只能止于同情,若有人为此叫好,就让他自己去当一回人肉炸弹,或者被炸死的平民。对于“吃屎”这件事情也是这样,为吃屎叫好的看官,何不自己去吃屎,或者邀请片山到你家吃屎,以示诸位对强权的抵抗,如果你们认为吃屎“可以传达出一种反抗强权的精神意识,从而激发社会觉醒与历史进步”,那还等什么?



有人会搬出“艺术”这个挡箭牌,说这是艺术,在艺术中,有权利吃屎。没错,我们可以宣称任何事物、任何行为是艺术,讨论是不是艺术,已毫无意义,也正因为承认这是艺术,所以《吃屎》被评为2009中国当代艺术的“金酸莓”奖,否则它就不会有被评选的资格。



但是《吃屎》是艺术又能怎么样呢?我们是拿“艺术”的标准评价它?又有人说我们得拿“超越性的理论眼光”来评价它,好吧,无所不包无所不能的“问题主义”教导我们,艺术就是政治,我们最终还得用“政治”的标准来评价它。



论者说,《吃屎》表达了对强权的抗议,所以是有政治价值的,这一点不能完全抹杀,但是“吃屎”对人之为“人”这一底线的破坏已经使任何政治诉求都无效了,因为政治价值的基础是人的尊严。因此,用政治标准来衡量《吃屎》,这简直在侮辱政治,侮辱艾未未、崔卫平、贺卫方、LXB,以及许许多多人的抗议现实强权的政治实践。



对《吃屎》的叫好,崔灿灿称它们“方便面批评”,可是方便面好歹还能暂时填饱肚子,而这种叫好声简直就是白痴,我看到了批评的弱智化,任何号称是“对抗强权”的艺术活动,他们会不加分析地奉为“经典作品”,而那些真正地在介入社会的艺术实践,比如徐冰的《木林森》则被因人而废言。非常搞笑的是,程美信竟然以“与艺术毫无关系”来否定这件作品,不知吴味作何议论?



如果这种批评仅仅是弱智,那到还好,不理便罢,可是我看见了一种新型的意识形态审查,在程美信对徐冰的态度中,我发现他因为后者对毛的部分推崇就否定了后者的任何作品,这简直就是在宣判思想罪,与他号称反抗的强权之间有什么区别呢。我也发现了一种新型的赞歌批评,吴味把《吃屎》捧上了天,“还有什么观念比“吃屎” ——真正的“吃屎”更能穿透现实、穿透历史、穿透人性、穿透神性、穿透时空而直达自由的彼岸呢?”这与那些美协及市场中的吹鼓手又有什么区别呢?



进而这种意识形态审查又落到了所谓“第四代批评家”身上,我感到十分庆幸被“倒掉”,这说明这次“金棕榈+金酸莓”的评选已经建立了一种相对独立的针对作品的判断力,从这次“获奖”的名单中就能看出来,既涉及海外四大金刚,也包括市场F4;既有所谓“功成名就”者,也有所谓“初出茅庐”者;既有所谓“院士”,也有所谓“草根”;尤其是“金酸莓”中,既有“唱红歌”,也有“吃屎”,这说明这次评选在很大程度上摆脱了权威崇拜、仇富心理,以及“造反就有理”等等偏见,在努力塑造着独立与理性的价值,这才是批评的价值归属。



而在评选的过程也让人欣慰,自由提名、记名投票、公开表决,虽有争执,但尊重结果——这些才是我们对抗任何形式的强权的武器。



下一次评选会更加值得期待……
[6楼] guest 2010-01-24 19:48:47

[7楼] guest 2010-01-24 19:56:53
吴味——一个批评界的侠客!
[8楼] guest 2010-01-24 19:58:57
强顶!!!!!!!!
[9楼] guest 2010-01-24 22:33:43

[quote]引用第4楼guest于2010-1-24 15:40:27发表的:
川美的确培养了不少世俗的头脑,这都是罗院长的罪过,不,是功劳。宽恕这些年轻人吧,他们都是生长在粪坑里的受害者,久闻其臭怎么能觉得臭呢,或者说他们对臭太仇恨了,天下怎么还有自找屎吃的人。他们不懂,都是因为脑子被臭气熏的...[/quote]

[10楼] guest 2010-01-26 17:05:38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