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景湖:一天的维度
李景湖:一天 | 2009年12月5日—2010年2月5日 | 深圳J&Z 画廊
一般而言,“一天”是一个时间概念,但在东莞艺术家李景湖的个展“一天”中,它扩展为一个空间概念,指向我们头顶的天空及脚下的土地。
李景湖1972年出生于东莞。12岁时举家迁往深圳,随后又辗转回到东莞定居。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巨变之下的东莞,对李景湖而言是既亲切又陌生的故乡,对众多外来务工者来说却是追寻梦想的热土。作为亲历者,也作为旁观者,李景湖强烈地感受着这种美好想象与残酷现实之间的落差。展览围绕着这种落差在宁静与不安中铺陈。李景湖将东莞工厂的生产车间移至展厅,无论是对现成品的直接挪用,还是将现成品进行改造转换,诗意与暴力始终贯穿于艺术家的个人叙事中。
在J&Z 画廊约一百五十平米的主展厅里,几排密集的日光灯管从近十米高的天顶垂下。作品《白云》由数百根日光灯管组装而成,白云层叠穿插,朵朵分明。在这样皓白刺目的“云层”底下是密布的“繁星”。大小参差的砖瓦碎片铺就出一个半径约2米的正圆,当中不规则地分撒着用瓦片切割而成的五角星,厚实而亲切。记忆中,老家屋顶上的瓦片总是在绵绵的春雨里溢满翠绿鲜亮的青苔,它们在炎炎夏日里被晒得焦枯,然后又绿满明年春天里的屋顶。天台是儿时认为最高的地方,因为在那里我们仿佛伸手便可触及闪烁于漆黑夜幕里的星星。在《数星星》中,艺术家以瓦片这种日常物唤起观众记忆中的公共经验。与此同时,顶上密集粗蛮的日光灯管正发出强光,以一种粗暴的方式打破了这种源于追忆的宁静。
一并打破这宁静的,还有小展厅中铿锵的机械声。昏暗的空间里陈列着本该出现于厂房车间的日常用具:打卡机、储物柜、饮水机……它们构建出一个工厂车间的空间关系。只是车间的生产机器在这里被置换成健身器械。工人操作健身器时发出的嘈杂声犹如机器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隆隆声响,夹杂着打卡机间断的、粗糙的报时声。《工厂》所带来的关乎现实的深刻印象,与在画廊二楼再看《白云》时达成共识。原本高悬的灯管突然迫近眼前。它们强烈、压抑、咄咄逼人。而在封闭、压抑的工厂空间里,它们却是工人们头顶上的白云,为其提供想象的希望与乐趣。
如此一来,作品的精神指涉最终归结于生活于此地的人们。就像《彩虹》所呈现的那样,捡拾于日常生活的琐碎废物以颜色为序排列成行,在色彩被唤醒的同时,人们真实生活的环境及面貌也得以还原。东莞“制造之城”的外壳被拆解,艺术家对于往昔的召唤与审视也在工业风景的隐喻下得到回应。

(局部)工厂,装置,综合材料 (detail)Factory Installation, mixed materials


白云,日光灯管、灯架White Clouds, White fluorescent tubes, fixtures,1145×430×130 cm,2009

白云, 装置,日光灯管White clouds, Installation, fluorescent tube2009

彩虹, 装置, 废旧物品 Rainbow, Second-hand commodities2009

工厂,装置,综合材料 Factory Installation, mixed materials

数星星, 装置,瓦片Counting stars, installation, rooftile
一般而言,“一天”是一个时间概念,但在东莞艺术家李景湖的个展“一天”中,它扩展为一个空间概念,指向我们头顶的天空及脚下的土地。
李景湖1972年出生于东莞。12岁时举家迁往深圳,随后又辗转回到东莞定居。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巨变之下的东莞,对李景湖而言是既亲切又陌生的故乡,对众多外来务工者来说却是追寻梦想的热土。作为亲历者,也作为旁观者,李景湖强烈地感受着这种美好想象与残酷现实之间的落差。展览围绕着这种落差在宁静与不安中铺陈。李景湖将东莞工厂的生产车间移至展厅,无论是对现成品的直接挪用,还是将现成品进行改造转换,诗意与暴力始终贯穿于艺术家的个人叙事中。
在J&Z 画廊约一百五十平米的主展厅里,几排密集的日光灯管从近十米高的天顶垂下。作品《白云》由数百根日光灯管组装而成,白云层叠穿插,朵朵分明。在这样皓白刺目的“云层”底下是密布的“繁星”。大小参差的砖瓦碎片铺就出一个半径约2米的正圆,当中不规则地分撒着用瓦片切割而成的五角星,厚实而亲切。记忆中,老家屋顶上的瓦片总是在绵绵的春雨里溢满翠绿鲜亮的青苔,它们在炎炎夏日里被晒得焦枯,然后又绿满明年春天里的屋顶。天台是儿时认为最高的地方,因为在那里我们仿佛伸手便可触及闪烁于漆黑夜幕里的星星。在《数星星》中,艺术家以瓦片这种日常物唤起观众记忆中的公共经验。与此同时,顶上密集粗蛮的日光灯管正发出强光,以一种粗暴的方式打破了这种源于追忆的宁静。
一并打破这宁静的,还有小展厅中铿锵的机械声。昏暗的空间里陈列着本该出现于厂房车间的日常用具:打卡机、储物柜、饮水机……它们构建出一个工厂车间的空间关系。只是车间的生产机器在这里被置换成健身器械。工人操作健身器时发出的嘈杂声犹如机器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隆隆声响,夹杂着打卡机间断的、粗糙的报时声。《工厂》所带来的关乎现实的深刻印象,与在画廊二楼再看《白云》时达成共识。原本高悬的灯管突然迫近眼前。它们强烈、压抑、咄咄逼人。而在封闭、压抑的工厂空间里,它们却是工人们头顶上的白云,为其提供想象的希望与乐趣。
如此一来,作品的精神指涉最终归结于生活于此地的人们。就像《彩虹》所呈现的那样,捡拾于日常生活的琐碎废物以颜色为序排列成行,在色彩被唤醒的同时,人们真实生活的环境及面貌也得以还原。东莞“制造之城”的外壳被拆解,艺术家对于往昔的召唤与审视也在工业风景的隐喻下得到回应。

(局部)工厂,装置,综合材料 (detail)Factory Installation, mixed materials


白云,日光灯管、灯架White Clouds, White fluorescent tubes, fixtures,1145×430×130 cm,2009

白云, 装置,日光灯管White clouds, Installation, fluorescent tube2009

彩虹, 装置, 废旧物品 Rainbow, Second-hand commodities2009

工厂,装置,综合材料 Factory Installation, mixed materials

数星星, 装置,瓦片Counting stars, installation, rooftile
顶李镜湖好艺术家
李景湖的“一天”
如展览主题所言,李景湖面对的是一种日常经验,从其所使用的现成品的属性上也能看出来,他使用那些通常隐没在日常生活中的物品,但试图让它们从庸常中浮现出来,令它们能够发出令人惊异的光泽。李景湖尤其强调对日常物品的经验转换,比如老房子上的瓦片,它们被裁剪成星星的形状在地面上铺开,叫做《数星星》;再比如家居生活中的塑料制品,它们被按颜色归类,以光谱的序列沿着阶梯排列,叫做《彩虹》。在这种转换中,一种抒情诗的基调被建立了,就像诗行中的词语一样,物品以另外一种方式被我们注视。
当然,任何一种日常经验都是有其特定背景的,李景湖的“一天”——正如展览的英文标题one day in Dongguan(东莞的一天)所示——落实在一种地方性经验中。东莞是中国改革开放所带来的典型样本,起码在主流媒体上是这样的。但对于李景湖来说,东莞是他成长与生活的地方,他首先敏感的是改革开放所带来的急速现代化(官方的积极论调是东莞20年走完百年路)对传统生活样态的改变,既是对他及当地人的生活,也是对那些外来民工们的生活。
厂房代替了祖居,农民变成了工人,村庄变成了工业园,这是当下的中国人熟知的经历,但是现代化、城市化、全球化,这些早已朗朗上口的抽象概念一旦落实到具体的经验上,总会生出一些枝节。对于李景湖来说,东莞所发生的那些变化很难被总体化地叙述——既不是改革开放伟大胜利的故事,也不是现代化“劣托邦”的故事——故事总是由一个个细节构成,也是由一个个不同的视角所构成,它们无法被处理成社会学、经济学或者别的什么学科中的抽象数据,也无法被加工成那些伪人文主义的空洞哀叹。
“对时代完全不抱幻想,同时又毫无保留地认同这一时代”(本雅明),李景湖的故事是在这样的姿态中展开的。虽然在这种现代化进程的背景下,李景湖的抒情不可能不包含着乡愁,但并不是那种高高在上的乡愁,在他那里,乡愁不是来自过去的传统,也不是来自理想的未来,而是此刻的现实。他置身于那个或许可以称之为“草根”的现实之中,视自己与那些来自异乡的民工为同类,以尝试着发现那些未被各种意识形态过滤的经验,并试图发掘出一种美学的救赎力量。简言之,李景湖是在创造一种重新面对当下的方式。
这个展览中的《云》与《工厂》即是对工厂经验的改造,厂房顶棚上的日光灯管被李景湖排列成云的形状,而生产劳动则被置换成健身运动。在展厅里,穿着运动装的工人在健身器械上忙碌的满头大汗,器械发出咔咔声,就像他们每个工作日都能经历的那样,但是某种经验的方式却被改变了,劳动似乎从工具状态中解放了出来,成了一种自为的活动。任何一种生活都具有重新被经验的可能,人们可以摆脱自身经验的囚牢,这就大概是李景湖希望人们能体会到的。
鲍栋
2009-12-21
如展览主题所言,李景湖面对的是一种日常经验,从其所使用的现成品的属性上也能看出来,他使用那些通常隐没在日常生活中的物品,但试图让它们从庸常中浮现出来,令它们能够发出令人惊异的光泽。李景湖尤其强调对日常物品的经验转换,比如老房子上的瓦片,它们被裁剪成星星的形状在地面上铺开,叫做《数星星》;再比如家居生活中的塑料制品,它们被按颜色归类,以光谱的序列沿着阶梯排列,叫做《彩虹》。在这种转换中,一种抒情诗的基调被建立了,就像诗行中的词语一样,物品以另外一种方式被我们注视。
当然,任何一种日常经验都是有其特定背景的,李景湖的“一天”——正如展览的英文标题one day in Dongguan(东莞的一天)所示——落实在一种地方性经验中。东莞是中国改革开放所带来的典型样本,起码在主流媒体上是这样的。但对于李景湖来说,东莞是他成长与生活的地方,他首先敏感的是改革开放所带来的急速现代化(官方的积极论调是东莞20年走完百年路)对传统生活样态的改变,既是对他及当地人的生活,也是对那些外来民工们的生活。
厂房代替了祖居,农民变成了工人,村庄变成了工业园,这是当下的中国人熟知的经历,但是现代化、城市化、全球化,这些早已朗朗上口的抽象概念一旦落实到具体的经验上,总会生出一些枝节。对于李景湖来说,东莞所发生的那些变化很难被总体化地叙述——既不是改革开放伟大胜利的故事,也不是现代化“劣托邦”的故事——故事总是由一个个细节构成,也是由一个个不同的视角所构成,它们无法被处理成社会学、经济学或者别的什么学科中的抽象数据,也无法被加工成那些伪人文主义的空洞哀叹。
“对时代完全不抱幻想,同时又毫无保留地认同这一时代”(本雅明),李景湖的故事是在这样的姿态中展开的。虽然在这种现代化进程的背景下,李景湖的抒情不可能不包含着乡愁,但并不是那种高高在上的乡愁,在他那里,乡愁不是来自过去的传统,也不是来自理想的未来,而是此刻的现实。他置身于那个或许可以称之为“草根”的现实之中,视自己与那些来自异乡的民工为同类,以尝试着发现那些未被各种意识形态过滤的经验,并试图发掘出一种美学的救赎力量。简言之,李景湖是在创造一种重新面对当下的方式。
这个展览中的《云》与《工厂》即是对工厂经验的改造,厂房顶棚上的日光灯管被李景湖排列成云的形状,而生产劳动则被置换成健身运动。在展厅里,穿着运动装的工人在健身器械上忙碌的满头大汗,器械发出咔咔声,就像他们每个工作日都能经历的那样,但是某种经验的方式却被改变了,劳动似乎从工具状态中解放了出来,成了一种自为的活动。任何一种生活都具有重新被经验的可能,人们可以摆脱自身经验的囚牢,这就大概是李景湖希望人们能体会到的。
鲍栋
2009-12-21
又是一天,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