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健强:中国如何办“艺术产业园”和“创意文化区”
发起人:jqcltd  回复数:1   浏览数:2073   最后更新:2009/12/31 11:18:27 by jqcltd
[楼主] jqcltd 2009-12-31 11:18:26
中国如何办“艺术产业园”和“创意文化区”
陈健强/文/原载《艺术经理人》2009年11期






当下全国呈现一窝蜂办“艺术产业园”和“创意文化区”, 各大中小城市见到北京798成功,北京宋庄壮大,上海莫干山轰动,就纷纷到宋庄取经,纷纷上马 “艺术产业园”。究竟如何办“艺术产业园”和“创意文化区”呢?

“艺术产业园”的问题

一窝蜂现象,究其原因有十一:一、是各地没有很好迎合“创新型国家战略”;二、全球一体化后,对文化软实力认识的提高,中国各个省各个市都提出做文化强省文化强市;三、列举美、日、韩的文化产业如何超越发展,其动漫产业如何升级为国家支柱产业;四、既能体现政绩又有面子又能创收;五、意识到要增强本地的文化软实力,促进城市再造、升级发展,发展文化艺术又能反哺当地的经济产业;六、促进经济进一步发展,丰富国人文艺生活;七、还能成为旅游点,拉动地区发展;八、促进国人“自主创新能力”;九、当下艺术市场正是火热期,特别是出现艺术“天价”现象;十、离美术院校近,“近水楼台先得月”,适宜办“艺术产业园”或“创意文化区”;十一、由统筹统配的计划经济转为市场经济,各地城市普遍弃置很多旧厂房、车间、仓库,正好变废为宝,增加产业发展的项目,何乐而不为?总的来说好像百利而无一害,于是你追我赶,力争上游,赶798超宋庄,蔚然成风,各地毫不示弱。

从现象看一窝蜂,是各地没有开发理念,没有从自身条件出发,其本质相当于圈地,这还不止,“艺术产业园”很多只是政策配套,政绩工程,等待着拨款呢?况且国人干事情喜欢一窝蜂,见到什么好做就做什么,没有很好的开发理念,或开发理念未成熟即刻上马,那些开发区根本没有想到出路,就开了再等“发”的乌托邦想法。

如何认识一窝蜂现象呢?这是过于认知过往的成功经验,照搬别人的成功经验,没有找出成功的规律来,然后再按规律办事。其实学习先进,首要是弄清楚他们的理念,这是理念欠缺这个大环境造成了“艺术产业园”一窝蜂现象。

当下提出的“创新型国家战略”及十七大提出的“可持续发展”,我觉得很多职能部门未能很好理解这两个战略的魂魄,未能对这两个战略进行画龙点睛,也即是说上面想的好好,但下面没有办好。现在全国一窝蜂办“艺术产业园”,就是对创新文化的本质未能理解。

“艺术产业园”、“创意文化区”与“创新型国家战略”的关系

“艺术产业园”和“创意文化区”的立项需要联系“创新型国家战略”。中国经济经过三十年的发展,到了可持续科学发展,其中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创新型产业,需要进行产业的再造、升级,需要自主创新,所以06年就提出的“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由这一国家战略的提出,具体实施是先规划,规划完再到计划,再把计划落实下去,并把计划物化,变成可以计算考核职能部门的标准。但很好的战略,如何把执行落实,这需要探究“艺术产业园”、“创意文化区”与“创新型国家战略”的关系。

其一,探究“创新型国家战略”提出的本质,改革开放以来,早期富起来的不是高端的文化人,而是那些“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人,并且很多是地域性原因和历史原因富起来,由于地域原因富起来者,或洗脚上田者,靠胆大,灵活,钻空子,靠运气发展起来,富了不去投入,缺乏一种长远的,理性的,规律的发展,现在叫可持续发展,因此,中国要扭转局面,倡导知识文化的价值,大力发展文化事业,也就是大力发展创意文化。

其二、可持续发展指未来是可以预计的,理性的,按规律发展的,这个理性的规律的发展就要探究市场经济的本质原因,那么走向市场经济的中国,理性和规律发展就是国家整体的提升,而国家整体的提升就要全民知识提高,使国人知识文化越高收入越高,这需要创新文化来促进产业的再造、升级,这也就需要全国大力倡导发展“创意文化区”,这是背景。

其三、社会投资渠道有限,股票、基金,房产,这些变幻大,风险高,带赌博性质,未能有效促进国人整体素质的提高,而创意文化产业,需要产业创新,需要国人文化水平的提升,故提出“创新型国家战略”,是带有社会学针对性,更有社会作用,社会意义,故应大力发展“创意文化区”。

其四、“创新型国家战略”是提升全民进步,提升全民的素质,这需要文艺来提升,文艺比较直观,而且全民的和谐进步将使文艺的功能发挥更大的作用,两者互为促进。

其五、国家走入全球化,世界格局在改变,带来国家的竞争,区域经济的竞争,国家的竞争是区域的竞争,区域一体化下各城市群需要差异竞合,强强联手,以加强整体实力来加入全球竞合,如此全球化浪潮下,世界500强的进入,各种企事业单位的竞争加强,市场更多需要技能型的人才,这就需要发展创新型产业了,这就是要发展“创新型国家战略”了,也就需要发展“创意文化区”了。

概而论之,“创意文化区”确实需要在全国各城市立项,需要雨后春笋般成立,但问题是怎么立。“创意文化区”的立项要用市场经济的方式,撬起“创意文化区”板块,并采创意文化区的精髓反哺当地的建设,极大地提升当地整个城市运营,乃至整个区域板块的再造、升级,更好地使中国制造走向中国设计制造,更好落实“创新型国家战略”。

但纵览全国各地的“艺术产业园”和“创意文化区”,可以说未能很好地理解何为“创意文化区”,为什么办“创意文化区”,如何办“创意文化区”。一句话,全国各职能部门要为各种园区谋出路。

“艺术产业园”、“创意文化区”与区域经济的关系

全球视野下打量艺术资本论,纵览神州,500强入侵,市场空间的竞争已是五霸七雄,逐鹿天下,一个园区的立项,它的出路并不在于园区之间的竞合,它需要上升到更高层面来进行资源整合,需要对市场进行更高、更深、更广层面的把握,这样势必要延伸到园区所在区域后面的文化板块的竞争和区域经济的竞争。

“艺术产业园”和“创意文化区”的立项需要结合区域关系。以珠三角区域为例,其中珠三角区域广佛都市圈,而广州在区域里的定位是以“生产性服务业”立市的区域中心城市,而在珠三角区域广佛内的佛山则是工业制造城市。广佛在同城化中是错位发展,佛山做强做大制造业,那么广州就要更加做强做大配套之发展的现代服务业,所以整个珠三角区域是一个有机组成的系统,而不是诸侯割据,所以区域内产业的分工,包括“艺术产业园”和“创意文化区”的立项,都离不开区域经济这个有机整体。

举个案来说,在珠三角区域的大环境,在文化竞合下,广州是文化古城,是高端创意中心,聚合珠三角的艺术人才,设立“艺术产业园”和“创意文化区”是成立的,广东政府已规划在珠江南岸着重打造,而如果在“广佛都市圈”内,又是近在广州咫尺内,又是工业制造城的佛山大规模打造“艺术产业园”,未免同城竞争,浪费资源,但如果立项工业设计作坊片区就是地利,加上政府对佛山制造业公司的引导,牵来客户,使到各种小设计作坊有业务,有出路,也就是有钱,有造血,有产供销一条链,这是人和,这才是明智的,这还是说到区域经济决定出路,而且各制造企业也面临去贴牌,自主创新问题,而且企业虽然养不起高端设计人才,但消费得起,各种设计作坊运作成本低,可以对企业贴身服务,而且此举还可以迎合广东省的产业升级换代的时势要求。当然,这又面临偌大的佛山如何空间布局工业设计片区问题,及如何辐射周边城市的问题。概而论之,“艺术产业园”和“创意文化区”的立项由区域经济制约。

在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当下,各城市找到自己的优势,并张扬优势,从而差异竞合,错位经营,优势整合,把别人的优势变成自己的优势,再也不能搞过去的诸侯割据了,在这个区域经济的思路下,“艺术产业园”或“创意文化区”的立项同样道理。即便“创意文化区”需要到处立项,也要找准当地的文化命脉,性格特性,进行个性化的差异性的理念定位,进行内涵延伸式的发展,再也不能像过往那样粗线条式的发展。老古人说的好:“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艺术产业园”、“创意文化区”与城市运营的关系

“艺术产业园”和“创意文化区”的立项需要结合城市群的坐标。这不是艺术问题,也不只是建筑学和美学问题,这是城市运营,建设创新型文化产业和区域经济问题。首先要理清艺术或文化区所处城市运营问题,城市的定位及和周边城市的竞合关系,还要清楚整个城市形态,一是产业形态,二是文化形态,三是空间形态,知道城市的形态之后,再找出城市发展的产业引擎,和产业布局。

为什么要探究城市这么多,因为“艺术产业园”和“创意文化区”是整个城市文化形态下的点,不弄清整个城市的形态走势,怎能为“艺术产业园”和“创意文化区”进行文化定位呢?而“艺术产业园”和“创意文化区”可不可以迎合整个中国所倡导的产业转型呢?可不可以引进产业呢?引进产业又为什么不探究整个城市的产业形态呢?所以说,城市运营不仅仅是眼睛看到的,专业人士发现的园林绿化,建筑美学,这些只是空间形态。

我以为,“艺术产业园”和“创意文化区”的立项要成为拉动城市的产业发展,促进整个城市运营,升值整个城市的点,做到塑造城市,推广城市,可持续发展城市。况且一个城市的经济、文化、空间是密不可分,是千丝万缕的整体,资源要充分燃烧!

运营一座城市,首先要确立(明白)它的经济形态,并充分地整合各种资源,特别是无形的文化资源。经济形态链接文化这个几千年或时代特征所赋予的具有独一无二的价值,从而使经济形态产生更大的爆发力,更进一步促进城市的产业升级,特别是支柱式产业的升级,这些都需要在“艺术产业园”和“创意文化区”在建筑和规划前定调。在充分利用文化资源的这个基础上,然后再考虑城市的空间布局,并在用地上有预留发展管道这是城市的空间布局。

在经过经济专家的产业打造,再根据产业的规划,文化的规划,空间规划,并用高瞻远瞩,高屋建瓴的视野,根据一个区域风土人文、经济命脉,地域人文的性格把握,找出魂魄式的理念来,才轮到建筑师和美学家进场来进行美学规划、建筑群设计。如果没魂魄没理念的把握进行设计,等于行尸走肉。否则产业形态一变,就不是可持续了,就是造子孙孽了。

“艺术产业园”和“创意文化区”怎么立项,解决这个问题,于城市运营的思路是:

其一、要宏观看这个“艺术产业园”和“创意文化区”,从宏观聚焦到这个项目,世事是离不开时代背景和地域上的风土人文;还要发展的眼光看,五年、十年、十五年之后,正所谓:“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还要联系着看,联系经济层面,联系老百姓层面,联系官员层面,要三方面都满意!艺术文化无疑重要,但不联系经济就太片面,没有经济的拉动,这个“创意文化区”将会是死水,枯木。

其二、关键看此事要动态的眼光看,“艺术产业园”和“创意文化区”如何动,得讲经济啊!这是造血,这是引擎啊!那就由战略者和思想者定好位,策划好产业,对项目进行文化定调、定位、定主题、再对产业定调、定位、定主题、并且理清文化和经济关系,最后找出一个理念来,然后是建筑师和艺术传播进场,进行整合营销、包装推广,吸引投资。

其三、“艺术产业园”和“创意文化区”怎么建,怎么规划,如何顺应一个城市的经济支柱产业,使其甚至成为区域文化形态的一个升级换代的支点,再望前看,“艺术产业园”和“创意文化区”如何成为全中国“创意文化区”的报春鸟,达到“建设创新型社会”的一个试验点,当然,这些都是需要慎重解决的问题。

“艺术产业园”、“创意文化区”立项理念

概括地说,立项“艺术产业园”和“创意文化区”应当有思想家的头脑,战略家的眼光,城市运营商的知识,这样跨学科,宏观把握,切入当前,兼容并蓄,触类旁及,定能在总体上运筹帷幄。可以说,“艺术产业园”和“创意文化区”的设立,并不只是艺术的问题,不应局限于艺术家、批评家、艺术理论家来办,更不只是建筑、传播,广告、设计的问题,不是这些专家力所能及。“创意文化区”的设立,应当由战略家,思想家来办,应该是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区域经济,城市运营的问题,并且三者是互为联系,互为促进,并综合体现在“创意文化区”的立项上,换言之,“艺术产业园”和“创意文化区”的立项是三者的一个引爆点,一个引擎。

那么,这个“艺术产业园”和“创意文化区”就是一个城市乃至一个区域发展的“发粉”、“药引”,使产生文化威力。也即是说,用市场经济促进文化,再用文化反哺市场,促进板块的升级换代。文化产业区一定要和市场经济联系在一起,没有市场经济的辅助,文化的传播是有限的,这是市场经济的武器。现今,中国神州大地没有那一个地方不受市场经济的影响,包括身处象牙塔尖的教授、博导,如果不考虑市场经济,“艺术产业园”和“创意文化区”将是无源之水。所以首要考虑“艺术产业园”的艺术家的出路,也是“创意文化区”出路,这是造血功能,园区及艺术家没有出路,会变成荒区。

怎样和市场经济联系在一起?文化产业区、城市、区域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就像 “秤离不开铊,铊离不开秤”,需要一种系统思维,需要对产业区所在区域、地域及城市的风土人文、经济命脉,产业布局,文化形态,空间形态作一番调研,然后对“创意文化区”(或“艺术产业园”)进行市场化的定位,文化延伸,消费取向,品牌塑造,无形资产提升,综合起来叫理念设计,设计出艺术区的神韵,自能“千山洞开,拓野千里”。

最后,高屋建瓴,纵横开阖,由宏入微,由国外到国内,把握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大势,找出自身的优势特色,也就是找准文化创意产业的神韵,从而全新定位,找准对接点,占据制高点,内引外联,要素梳理整合,虚实结合,搭建起运作平台,以创意文化区为突破点和引爆点,上升为城市整合营销,区域经济竞合,建设创新型社会,并吸引投资,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

总结

创意文化区关键是造血,如何造血也即是出路,也即是有资金流动的链,首先要将创意文化区融入地域文化、融入区域经济、融入城市运营、并响应大政国策,也即是融入链中,使文化区动起来,跟区域互动,跟城市的三种形态互动,走城市运营路子,整合有形无形资源和客观主观资源,这其实是战略策划,关键是理念定位,并找出理念的神韵来,再就是产业规划,总之是为一个创意文化区给出路,使之产生经济和社会效益。

文化创意区的战略策划是理论和思想范畴,关键是要有独特的方法论,我以为,创新型国家战略、区域经济、城市运营这三个角度切入当地的风土人文调研,找出项目独特的、个性的、天然的秉赋,再通过这个优势来整合资源,整合很重要,天下大势,讲究的是合力,只要借势造势,合人性就能动。“创新型国家战略、区域经济、城市运营”和项目的个性资源加上整合力,再加上造势借势定能调动社会资源和政策杠杆,也就能规划产业板块来做引擎拉动。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