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之殇——面对拆迁,不抛弃,不放弃!
发起人:小赵来了  回复数:1   浏览数:2160   最后更新:2009/12/10 14:46:28 by guest
[楼主] 小赵来了 2009-12-10 14:33:33
转:齐廷杰的艺术空间

2009盛夏,对于已经饱尝经济危机寒冷的朝阳区艺术家来说,这是一个寒冷的雪上加霜的季节,炎热的天气却温暖不了艺术家冰冷的心。7月18日朝阳区政府就“推进城乡一体化暨土地储备”召开了工作动员会,会后雷厉风行的拉开了大规模的拆迁序幕。



8月16日,东营艺术区艺术家们刚起床就发现锈迹斑驳的大门上贴着一纸通告,大大的拆字刺激了艺术家的眼球,他们在事先毫不知情的情况下被告知需要在10月1日之前搬离出他们曾经日日夜夜进行创作、已经习惯和适应的工作室,否则后果自负。一时间诧异、恐惧、惶恐、愤怒、猜疑、无奈的情绪席卷开来,在艺术区的上空幻化出一道道阴影,看来,天要变了。望着日渐稀落、荒凉的艺术区,昔日的火热与喧闹已不存在。艺术



伫立风中,艺术家的眼神变得澄净虔诚,想把曾经的一切收在眼中带走。时时喘着粗气的大卡车拉着茫然不知所措的艺术家和性命一般的作品惶惶离开,一步三回头的身影和老远还看得见的手势,伴随着扬起的尘土里抖落下来的是无可奈何的叹息。笔者通过调查走访,得出此文,以期与艺术家共命运,让当代艺术一直繁衍下去……



孤独等待被驱赶


关于艺术区拆迁的说法近来是闹得铺天盖地,人心惶惶。东营与将府艺术区均贴出公告,称根据政府的宏观统筹规划用地,东营与将府等艺术区均在拆迁之列。据笔者实地考察,贴在东营的拆迁公告显示的时间是2009年8月16日,将府的拆迁公告显示的时间是2009年5月27日。时至今日已过去几个月,拆迁时间也早已过期,除了一小部分迫于形势早已搬走的艺术家以外,大部分艺术家还在自己的工作室忐忑不安,随时等着被驱赶。记者走访了一些住在索家村、费家村的艺术家,他们均表示两年之后这些艺术区也将必拆,还甚至包括了草场地、黑桥、金盏、奶子房、北皋、孙河等地的艺术区。甚至还有传言宣称将于2010年6月前朝阳各大艺术区将全部拆迁。


2009年11月15日,横亘于长店008艺术区的大型广告牌轰然倒地,四周一片狼藉,旷日持久的拆迁终于露出了其狰狞的面孔,而后,长店艺术区断水、断暖气,只在早、中、晚间歇性供水90分钟。北京的冬天今年来的特别早,已经接受了三场大雪的洗礼,气温骤降到冰点一下,艺术家们只有蜷缩在没有暖气的空旷的工作室中默默的欣赏这变味的雪景,雪色迷茫,痛彻心骨的寒冷其实算的了什么呢?望着曾经日日夜夜进行创作的场所,艺术家们只能默默的抽着烟,任烟雾在缭绕,任思绪在飘飞……



大雪弥漫寻对策


面对这突如其来的悲剧,艺术家们没有乱了阵脚,以张小涛、何崇岳为代表的将府艺术区艺术家,肖鲁、吴以强为代表的东营艺术区艺术家,梁越、李刚为代表的索家村艺术区艺术家,迅速做出反应,于8月28日在圣之空间召开“变动--艺术家的维权之路”论坛,希望得到相关政府对文化产业和艺术家的支持!通过集体的**、争取媒体的呼吁和支持、通过的法律手段来维护艺术家最基本的生存权利。这是当代社会的变革促使艺术家从“手艺人”转变成公共知识分子的重要契机,艺术家必须参与公共事务和“社会实践”,这也是我们未实现的民主,会坚持“不抛弃,不放弃”的信念!将府一百多名艺术家联名上书朝阳区政府,希望得到相关部门的合理解释和相关解决办法。长店008艺术区的境况最为急迫,在正式的拆迁文件下达之前,他们在积极的联系律师,以期通过法律的途径把事情的来龙去脉理个清楚。


大雪弥漫的季节本来是个情趣的季节,多少文人骚客的文章就诞生在漫天飞舞的雪花里,更多的是享受一种“独钓寒江雪”的飘逸。而现在,艺术家们做的只有是为了自己的寓所而奔走,仅此而已。所谓的雪色浪漫和他们是无关的,在这一刻,雪花与浪漫无关,寒冷的现实使得艺术家们无处安放他们的精神!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当根断裂之后,我不知道叶子还能拿什么翠绿。艺术家连自己安身立命的创作场所都要担忧的时候,连基本的稳定的居住环境都得不到保障的时候,我们不会奢望也不敢去想象中国当代艺术的未来。用艺术家吴以强的话说就是房子都没有了,哪还有心思进行创作。拆迁表面上是把工作室给拆除了,实际上是对于艺术家创作思维的一次扼杀。拆迁就像一块石头一样压在艺术家心里,让他们根本静不下心去思考艺术,找寻创作灵感,一闭眼满脑子就是拆拆拆。在采访他的时候,屋子很凌乱,艺术家告诉我他刚搬走了两大卡车的东西。我注意到一个细节,屋梁下边悬挂着孤零零的电线,而探照灯已经不知所踪。出于礼貌,我没有问及原因,其实原因很明显,艺术家“被迁徙”着,房屋都保不住了,还要灯干什么。采访期间我们数次陷于沉默,没有了灯光照耀的空间显得阴暗且压抑。我们各自在思考着一些东西,连空气也变得凝重。采访结束的时候,吴以强指着院子里枯萎的花花草草和干枯的树干,忧郁的表示,房子拆了,没人气了,连这些美好的植物也觉察到了什么!仍然记得当初的鸟语花香,仍然记得当初的小径幽幽,仍然记得你虽然永远不能拥有太多的天空,仍可以在天空下睡去,醒来又沉醉。在你忧伤的时候,天空会给你安慰。可是忧伤太多,天空不够。蝴蝶也不够,花儿也不够。大多数美的东西都不够。于是,我们取我们所能取,好好地享用。而这一切,即将成为历史。现在再找工作室,艺术家们都说,一定得偏僻啊,越偏越好,千万不要挨着主路,千万不要在生活还方便的地方,千万不要在……


去哪里?再找的地方,一定不会在短期内拆掉吗?


你拆我盖,不亦乐乎


在走访艺术区的时候,我发现一个很奇怪的现象:既然是在拆迁,可是很多人却在拼命的加盖建筑,干的热火朝天,速度奇快,丝毫感觉不出他们的悲伤,这于常理似乎是不通的,祖祖辈辈生活的房屋被拆迁,难道他们一点也不留恋么?带着这个疑问,我询问了很多个艺术家,知情人士为我揭开了谜团,而谜团的揭开却让我有了更大的疑惑:村民们为了获取更多的拆迁赔款,于是拼命的加盖临时建筑,以期在政府测量的时候最大限度的增加自己的赔偿面积,据消息灵通人士透露,本来只能获得十万赔偿款,通过加盖临时建筑可以获得百万甚至千万。这是历史的悲哀,更是现实的悲哀,在利益面前,感情又算的了什么呢?当国家资源就这样一点一点的被蚕食,决策者们哪里去了?我相信政府部门肯定有所耳闻这些小伎俩,可为什么任由这种现象一而再、再而三的发生,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连仅有二间小茅屋的村民都获得巨额赔偿的时候,我们的有思想的艺术家却在为他们即将去哪里租工作室而发愁。他们和开发商或者村民签合同的时候一般都会有这么一条:遇到不可抗拒的因素,包括政府政策、自然灾害导致的房屋破损或者拆迁,给艺术家造成损失的,与开发商无任何关系。也就是说艺术家在拆迁过程中是彻头彻尾的失利者,得不到任何赔偿。很多艺术家单装修工作室就花费不下十万。因为当初签合同的时候一签就是十年、二十年,所以艺术家才敢去大肆装修。房产证攥在开发商、房东手里,艺术家困惑的是为什么不会得到相应的装修赔偿。


无声的呐喊


当古城墙被推倒的时候,梁思成、林徽因相拥在残垣断壁的城墙一隅放声大哭,悲怆悠远,这是一种对于古老历史无法挽留的绝望。“再过50年,你们都会后悔的”的泣血箴言仍在耳边回荡,听,这声音越来越近,越来越清晰,是的,我们后悔了,我们已经后悔了!


艺术区的形成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在经过长时间的积淀之后,这些艺术区已经天然的形成了其“艺术区性格”,即每个艺术区都会承载不同的艺术风格,艺术风格的形成也是需要艺术土壤的养分的,比如黑桥艺术区的质朴、环铁艺术区的异域、将府艺术区的大气、东营艺术区的安详。如果真要拆迁的话,这么多年苦心经营的大环境又没有了,又要重新开始了。因为分散了,要不就很单一化了,要是搞几个点,那肯定是单一化了,肯定不如这个,各种群落互相影响,内容很丰富,画画不是闭门造车的事,也要介入社会,介入当代生活。


政府在重新规划土地的时候是不是应该实地走访一下,也问一下租房者的心声,艺术家的心声,作为弱势群体的艺术家的权益往往是保障不了的。政府是不是该到艺术区做一个调研,听听大家的声音。不是说完全从商业开发,商业利益角度看待这个问题,我们不反对中国经济的增长,相反中国经济的增长是和每一个中国人的利益息息相关的。我们考虑的是政府在着重经济增长的同时不会忽略文化艺术的发展。前几年的中法文化年,去年的奥运会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说明政府如果对于文化艺术关注的话,中国的文化还是可以和世界接轨的。美国为什么会有话语权?欧洲为什么会有话语权?经济方面只是一个表象,内在的文化底蕴才是让世人敬佩的。中国是有外汇,是美国最大的债权国,那没有用的,没有文化这个软实力,人家不会拿你当回事,你的东西影响不了美国,人家美国反过来会影响到我们,这个就是文化,人家任何的文化,电影文化也好,消费文化,各种商业文化,话语权在别人那,政府应该长远地考虑,建设中国自己的文化品牌,至少是营造良好的外部大环境, 否则永远是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艺术区的拆迁是必然的,只是时间问题。艺术家要做的远不仅仅只是发出抱怨,在争取把自己的损失降到最低限度时,最主要的问题是把自己的创作坚持下去,让思想的火花在下一站继续绽放。纵使有一段的思维空白,也要及时的调整,毕竟,对于艺术家而言,艺术的连贯性、持久性才是最重要的,这也是艺术家唯一能够慰藉自己心灵的做法!



(图片资料由黄旭提供)

[沙发:1楼] guest 2009-12-10 14:46:27

放弃吧,国家只鼓励和帮助成功的当代艺术家,不会管你们这些不成功者!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