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步七艺术机构 —— 跨越中心与边缘
文/Text_朱路明 Zhu Luming (所有图片均为二步七艺术机构展览现场图片)
机构中文名称的涵义
“二步七”,是福建闽南及台海一带的方言。本意为有能力,独特的。引申开去为有自己的特点,另辟蹊径,等等。
机构概况
二步七艺术机构从名称上就已确认了自己的地域性特点。我们很清楚机构的位置,然而,“二步七”既不是中心,也不是边缘。它不仅仅是一个具体的展示空间,更多时候是一个提供艺术实验的精神平台,不同的参与者利用这个平台发挥此长彼短。
二步七艺术机构开始于厦门。2007年在北京设立新的展示及工作平台。机构在北京的艺术活动包括中国及国际青年艺术家的推介展览,艺术家驻地计划,艺术文化项目,等等。同时,机构也继续保持在福建本土的艺术开展计划。
机构建立
二步七艺术机构于2004年夏天在福建厦门正式运作。之所以选择这样一个远离艺术文化中心的小城作为以推广当代艺术为主的机构的起点,是我们坚信艺术与日常生活,及本土地域性文化之间的联系与对话。另外,其中一个重要的目的之一就是满足当时在地留守艺术家们对于创作空间的追求。
机构正式运作之前的预热性活动更早可以回到2003年的冬天。当时,做了一个关于中比两国青年艺术家的工作坊和展览活动,工作坊和展览前后持续了近一个月的时间,分别在厦门和比利时的安特卫普进行。
二步七艺术机构在厦门的空间是一个离海边只有两三分钟的三层小楼,空间保留着上世纪八十年代福建南方沿海民居结构。因此,在那里进行的艺术展览及行为都飘逸着日常生活的味道。空间周围是紧密靠在一起的居民邻居,每次有活动时,居民们都可以从自家的窗户或阳台看到艺术家们“怪异”的行为,只要他们愿意,随时都可以从敞开着的大门进来和艺术家一起聊天。
其实,二步七艺术机构在厦门,与其说是空间,不如说更像是一个“孵化器”。来自不同国家的艺术家们和本土的艺术家都曾在那里思考及确定作品的方案,之后,我们会和艺术家共同在城市里寻找作品介入日常生活的空间,例如,城市广场上的广告大屏幕播放器,公共汽车里的广告电视,餐厅,旅馆,书店,茶馆,街头,居民的家里,等等不同语境的公共或是私密空间。
经过前面几年的艺术工作实践,作为机构的二步七有着相对清晰的探索方向,大体上可以归类为“介入日常生活的公共艺术”和“画廊艺术”。因此,二步七艺术机构在北京的空间是在798艺术区,当时选择798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作为文化艺术中心的北京有着其它城市不可比拟的活跃当代艺术圈及受众群。
机构的展览及艺术活动
二步七艺术机构在过去的几年里,平均每半个多月有一个展览或是艺术计划,展览的作品有装置,影像,声音,行为,绘画,等等。其中,艺术家的个展主要是由艺术家自己对于空间或是因应周围的环境来准备自己的展览,关键的是艺术家的作品精神要得到最充分的表达。例如前面提到的,艺术家并不都是在常规的空间里进行展览,也经常在城市不同的公共空间里来做有趣的实验,以此来检验公众对于当代艺术的反应。这也是机构从一开始建立就明确了的展示对话途径。
二步七艺术机构并没有当初因为处于沿海边缘小城,而失去自身的国际化定位。因此,一直积极通过一些艺术项目来加强和国际的合作与交流。例如,与韩国国家美术馆的艺术家互换交流计划,与英国,荷兰,法国,美国的专业艺术机构的展览交流,等等。
机构档案记录
2003
2003.11-2004.1
“话仙”(Chat&Chat)- 中比青年艺术家工作坊及展览
2004
2004.8
艺术家小组会议-“当代艺术如何在远离中心的地方开展活动”
2004.9
协助并参加“国际当代艺术中心研讨会”,上海
2004.10
“穿越距离”- 给根特艺术节的一个计划
2004.11
德国艺术家驻地计划
“视角”- 国际实验短片节及研讨会
2005
2005.5
法国,比利时艺术家驻地计划
福建当代艺术沙龙I – 中国艺术家沈也,董兴展览
2005.6
聆听不同的声音-比利时艺术家小组声音计划
2005.6-8
比利时艺术家驻地计划及展览
2005.10
“内有恶狗,非请勿入”- 中国艺术家沈也的计划
“话仙第二回”(Chat&Chat II)- 亚欧艺术家工作坊及展览
2005.10-2006.1
中韩艺术家互换交流计划
2005.11
中国当代艺术空间研讨会,广州
第二届广州国际艺术三年展
2005.12
“一个前奏的开始”- 韩国艺术家展览计划
2006
2006.1-2
比利时艺术家驻地计划及展览
2006.6-8
波兰,挪威艺术家驻地计划及展览
2006.9
比利时艺术家驻地计划及展览
二步七在韩国-参加艺术空间策划研讨会
2006.10
协助首届“中欧表演艺术论坛”在北京的举办
2006.11
参加并出席香港“亚洲文化合作论坛”及研讨会
瑞典艺术家驻地计划及项目
2006.12
中国艺术家吴明晖的个展-“世界”
二步七在爱尔兰-爱尔兰当代舞蹈艺术节
2007
2007.1-3
德国,马来西亚,西班牙,英国艺术家驻地计划及展览
2007.3-5
二步七在英国-协助并参与英国艺术机构关于华人移民的音乐项目
2007.6-7
设立二步七艺术机构北京空间及工作室
2007.8-10
荷兰艺术家在北京的驻地计划及展览
2007.9
“撞台”- 中国艺术家沈也的个展
北京通州二步七艺术工作室开放展
2007.10-11
“大道现场艺术节”中国巡回(北京,香港,深圳,澳门,杭州,厦门)
2007.12-2008.1
青年新媒体艺术家展览
2008
2008.3
“另类夸克”-陈红汗个展
2008.4
影像联合展览 -“无意义”
“水族馆”- 周宏斌个展
2008.5-6
“目击证人”- 英国新媒体影像展
2008.7
“香飘四海”- 荷兰艺术家展览项目
2008.7-8
中韩艺术家互换交流及展览计划
2008.8
“废墟”- 陈平个展
2008.9
参加“China-A-movies”项目及研讨会,上海
艺术链接计划- 北京,厦门,英国,法国
2008.10-11
艺术链接计划-厦门
2008.12-2009.1
“蝴蝶梦”- 吴明晖个展
后记
对于一个已经运营了5年的艺术机构来说,我不知道是该高兴还是悲哀,不知道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
当代艺术在中国仅仅只有几十年的时间,以前的艺术活动主要集中在“中心”,而在“中心”以外的其它地区,这两年似乎才被中央政府的“文化创意产业”“春风”吹拂到,于是乎,各地被冠名与“当代艺术”的活动“风起云涌”。
回到以前的一段时间,主要是在上世纪的九十年代末期。因为远在东南沿海,没有人邀请我们做展览,一切都在自己手中,前途也是未知的,大家就凭着一股热情,不计个人得失,分摊展览的费用与工作做了一些地下活动,也是从那时起积累了一些实战经验。
再后来,2003年做中比青年艺术家交流展时,因为当时北京“非典”特殊时期的管制,之前已经准备了许久的展览只好移到厦门。在展览和工作坊期间,我和艺术家们走了一些地方,重新发现和认识了当地的地域性文化土壤里有意思的东西,于是琢磨着要整点事情做。活动结束返回比利时后,我和当时已经从上海回到自己国家的魏凯玲(Katelijn Verstraete)商量着要在南方做一个推广当代艺术的机构,她当即给予了热情的支持并欣然表示愿意担任机构的顾问工作,而且从长远发展的角度建议设立一个类似顾问团的董事会。于是,陆续有不同国家的艺术界朋友给予了各自慷慨的支持,这当中也包括艺术家黄永冰先生,他在审慎地了解了工作进展后,还为机构题写了名称。
2004年夏天,我和留守本土的艺术家沈也,吴明晖等人在福建漳州碰了头,商量了机构的名称和定位等实际问题。关于机构的名称经过一番思考和讨论,相对地很快定了下来,就用我提议的有地域代表性的“二步七”,英文名称则用“VIS-A-VIS”。倒是,定位这个问题一直是模糊的,是画廊?还是公司或是工作室?抑或是非盈利性文化艺术机构?事实上,这个问题在国内也没有明确的答案。因为私人文化艺术机构和非盈利性组织在法律上是不被认可的,除非是率属于某个政府机构。于是,机构早期的艺术展览活动是以工作室的名义进行的。正因为有着诸多模糊的因素,我将机构定义为“实验室”,是因应国内的实际环境及当时日益膨胀的商业艺术泡沫,希望在政府与私人机构,艺术与商业,中心与边缘之间另辟蹊径。
紧接着,机构面临了一些困难:艺术家们各自在省内不同的城市有谋生的工作,只有在展览时聚在一块;缺乏受过艺术工作培训的工作人员,资金短缺,等等。在这样的情况下,只有自己承担起机构的日常运营工作,并边干边学,在摸索中前进。
所幸的是,机构在开始的前两年的展览活动开局是好的,2004年名为“视角”的国际实验短片节是当时福建省内民间做的最大的影像展览,有60多个来自不同国家的艺术家参加,在厦门和漳州两个城市的多个不同公共空间展映过,同时,在这个展览活动中,当地的官方媒体是主办单位,这在以往是不可想象的。(其实,在2003年的中比青年艺术家交流展时,官方媒体就曾大篇幅多整版报道)紧接着的2005,2006年是个丰收年,机构策划或是参加了一系列的国际性展览,研讨会,国际性协作项目,包括参加了第二届广州国际三年展,香港亚洲文化合作论坛,等等。这样,“二步七”艺术机构与其它国际同行建立了联系与合作。与韩国国家美术馆合作的“艺术家驻地交换”计划为“国际艺术家驻地”这个项目在一段时间内的持续发展铺平了道路。广州艺术家邓漪夫,北京艺术家李刚,福建艺术家沈也陆续参加了这个计划。同时,机构也尝试在不同的艺术领域里进行艺术实践,先后参与了好几个国际性协作项目,拓宽了活动内容。机构从开始就一直尝试在城市的不同公共空间里进行有计划的艺术活动与展览,激发了艺术家的创作灵感,也在当代艺术与公众之间建立了较好的对话与互动平台。
虽然当地政府或多或少地默许我们自由运作,但是没有任何经济上的支持。先期的项目启动和运营是个人投资外,机构在艺术展览活动的同时,也开始接手设计和顾问咨询等工作来承担日常的费用,包括画册目录平面设计,活动策划,规划与建筑设计,交流,为国外艺术机构提供中介联络,等等。对于每一个艺术项目,机构得花一些时间寻找赞助或是投资,这样往往也消耗了很多的精力和时间。
2007,2008年是机会与挫折并存的两年,与一些潜在的投资人交流后得到了一些投资赞助,机构也面临着越来越实际的发展问题,因为我们不代理艺术家,只是与艺术家进行项目合作,但是艺术家希望展览的作品能够进入市场,另外,来自国外的艺术机构和私人也希望通过我们了解其他的中国艺术家,这样,机构在这两者之间架设了一个交流平台,在北京798艺术区有了展示空间,同时,也在通州区的北京工具厂有了相对稳定的艺术家工作室作为“国际艺术家驻地”项目的场地。事实上,北京的这个空间并不只是一个单纯的展示空间,我们尝试着和建筑师合作希望建立一个跨学科互动的交流平台。可惜的是,因为学科的跨度,互动合作一直处在挣扎与纠缠当中,浪费了很多精力与时间,不过也积累了很多实践经验。
在这段时间里,机构的艺术展览与活动可以说是到了“疯狂”的地步,平均每两三个星期就有一个展览,同时,也保持着国际性协作项目在福建本土的运作,包括与英国艺术机构在音乐,戏剧和影像等领域的合作。
时至今日,“二步七”还是一个模糊型,混合型的艺术机构,介于中心,边缘,艺术,文化,商业,非盈利之间,但这并不妨碍展览,活动,艺术项目的进行。毕竟,每个国家和地区都会有和其它地区不一样的文化艺术生态与环境,从而产生不一样的做法,也因此呈现出不同的风格,重要的是要根据自己所处的环境来思考与工作。
是不容易的,但还是要去做。
这句话是废话。
借此机会,我得感谢艺术家们,及曾经帮助支持的所有机构与个人。
2009年8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