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代的精神回放
文-夏彦国
9月8号,《1980年代-温普林中国前卫艺术档案展》在上海的多伦现代美术馆开幕。此次展览属于档案性质的展览,跟现在较为泛滥的当代艺术展不一样,貌似老电影回放,但又比老电影更生动,真实,因为它是对上世纪80年代精神自由的真实记录。在展览中,我们可以看到那个年代对自由的诉求是充满理想主义情结的,尤其是温普林策划的“大地震”,声势浩大,与其说是理想主义情绪,还不如说是虚无主义情绪,一种预言式的虚无,也是文化变革前的骚动。
这次展览展出的基本上是影像资料和影像资料的书面介绍,也因此让此次展览显得更加生动。在影像片段中,中国当代艺术目前活跃的艺术家和批评家大多被“拍摄”在列,跟纪实影片一样。我一直很佩服温老师的精神劲和对时代脉络捕捉的预见性。他自称是个“好事之徒”“唯恐天下不乱”,像那个时代的幽灵一样,时而参与当代艺术发展,时而悄悄记录了别人的行为。他的这些档案资料,对中国的当代艺术的研究无疑有重大的意义,这些资料不是媒体人士的拍摄,没有矫饰,是真实的体现。这次展览不仅是对老一辈艺术家艺术自由精神的再现,也是对如今当代艺术界的鞭策。
如今的当代艺术界,大家见面不再谈论艺术,谈论的大多是画的价格和销量,这是事实,而且是一时难以改变的现实。那些80年代充满理想主义情结的艺术家们和批评家如今已经都是在国内外艺术界扬名和具有了一定的社会地位,也储存了一定的经济基础,但是他们的精神却悄悄隐去了。这或许是年龄的缘故。年纪大了就不爱折腾了,从生理和心理上都有对“安全感”的渴望,“自由”成为其次,这种社会风气影响了下一代,所以我觉得“温普林中国当代艺术档案”的展览呈现,对当下的艺术界是一种反讽,也是一种警醒,随着这些真实的档案资料的广泛传播,或许艺术界会刮起新的自由之风。无论如何,80年代的精神是值得回忆和怀念的。
三年前认识温老师,几次接触中,感觉他依然是精神头十足,好像跟20年前资料记录中没有什么区别,他说还是不行了,等着年轻人去折腾。他影像中记录的很多人物已经选择了沉默,而他非要在这个时候搅起一阵回忆的风。
写于上海
2009-9-10
文-夏彦国
9月8号,《1980年代-温普林中国前卫艺术档案展》在上海的多伦现代美术馆开幕。此次展览属于档案性质的展览,跟现在较为泛滥的当代艺术展不一样,貌似老电影回放,但又比老电影更生动,真实,因为它是对上世纪80年代精神自由的真实记录。在展览中,我们可以看到那个年代对自由的诉求是充满理想主义情结的,尤其是温普林策划的“大地震”,声势浩大,与其说是理想主义情绪,还不如说是虚无主义情绪,一种预言式的虚无,也是文化变革前的骚动。
这次展览展出的基本上是影像资料和影像资料的书面介绍,也因此让此次展览显得更加生动。在影像片段中,中国当代艺术目前活跃的艺术家和批评家大多被“拍摄”在列,跟纪实影片一样。我一直很佩服温老师的精神劲和对时代脉络捕捉的预见性。他自称是个“好事之徒”“唯恐天下不乱”,像那个时代的幽灵一样,时而参与当代艺术发展,时而悄悄记录了别人的行为。他的这些档案资料,对中国的当代艺术的研究无疑有重大的意义,这些资料不是媒体人士的拍摄,没有矫饰,是真实的体现。这次展览不仅是对老一辈艺术家艺术自由精神的再现,也是对如今当代艺术界的鞭策。
如今的当代艺术界,大家见面不再谈论艺术,谈论的大多是画的价格和销量,这是事实,而且是一时难以改变的现实。那些80年代充满理想主义情结的艺术家们和批评家如今已经都是在国内外艺术界扬名和具有了一定的社会地位,也储存了一定的经济基础,但是他们的精神却悄悄隐去了。这或许是年龄的缘故。年纪大了就不爱折腾了,从生理和心理上都有对“安全感”的渴望,“自由”成为其次,这种社会风气影响了下一代,所以我觉得“温普林中国当代艺术档案”的展览呈现,对当下的艺术界是一种反讽,也是一种警醒,随着这些真实的档案资料的广泛传播,或许艺术界会刮起新的自由之风。无论如何,80年代的精神是值得回忆和怀念的。
三年前认识温老师,几次接触中,感觉他依然是精神头十足,好像跟20年前资料记录中没有什么区别,他说还是不行了,等着年轻人去折腾。他影像中记录的很多人物已经选择了沉默,而他非要在这个时候搅起一阵回忆的风。
写于上海
2009-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