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而无内,大而无外——论片山空《礼拜的体验》兼及行为艺术语言
小而无内,大而无外
——论片山空行为作品《礼拜的体验》兼论行为艺术语言

2006年5月14日,片山-空发布行为作品《礼拜的体验》。
地点是宋庄潮白河畔。在河边沙坑中混入墨汁和水,前方置一面直立的镜子。艺术家裸身口诵佛号并向镜礼拜。
有一位法国艺术家即兴参与,于片山空和镜面之间,结佛教金刚座,双手胸前合十(如图)。
“小而无内,大而无外”的解释:
佛教用语,本意是指万物本相,最小即最大,大小不二,可以引申为抵达本质后所蕴含的丰富可能性。可以直译为——小得不再有内部,大得不再有外部。
在行为作品评价判断中,可以理解为内涵和外延所达成的张力结构,能指和所指之间的迫近。
一、作为呈现的行为作品记录图片
这两张图片,对于整个行为过程来说已经足够,公众完全可以通过这两张摄影图片来了解整个行为过程。这样就提出了作为呈现的图片有两个要求:准确性和精简度。此次行为图片完全符合。
这是“小而无内”的支撑点之一。
二、作品本身的构成语言
外部语言:沙坑、墨汁、水、镜面——作为身体语言的辅助,外部语言所能引发的现场效果是每一个行为艺术作品当然的考量指标。所用外部语言和身体语言的契合度是其引出的相关指标。
身体语言:作为一个没有宗教环境的礼拜过程,这一系列语言所引发的内心变化和体验,是本作品的关键所在。作为一个东方人,一个用体验逼近先验的文化传统,我们所能抵达的,究竟是什么?艺术家本人对此并未作出说明,但它一定已经根植在其内心的海洋中,如果不是当时,也总有一天会翻出浪花。但这浪花,只是那种“体验”的衍伸影像、的果。这就是那个小得不能再小“小”,那个小而无内的“小”。
三、作为效果的艺术
是的,从根本上讲,一部艺术史,其实就是一部效果史。
但的确不是我们通常所理解的。
在我来看,效果可以分为:
1.对自己的效果——艺术首先应该是对自己的启发,是艺术家通过实践进行自我完善的必要组成部分。
2.对现场的效果——包括观众和作为艺术家的观众的效果比如那位法国艺术家。
3.通过影像记录对非现场观众的效果——包括观众和作为艺术家的观众的效果比如我管一棹。
4.对在世艺术家的效果——即对当下艺术史的效果。
5.对评论界的效果——比如迄今为止3年时间没有任何评论界对此作品发表评论。
6.对未来艺术史的效果
效果也可以分为:显性的效果和隐性的效果。
效果还可以分为:对内心的效果和对实践的效果。对内心的效果有可能是永远不见天日的。
我们当下的社会和艺术家,出于功利的原因,更注重对现场的效果、对评论界的效果、对当下艺术史的效果、对显性的效果、对实践的效果。
回过头来说本作品引出的对现场艺术家的效果:
这位法国艺术家作为一个有深厚文化传统的国度的人,介入的方式和动机都有着很强的个体普适性。 假设他是一个美国艺术家,介入方式可能会更无厘头些。但是他从知识中选择了非常标准的佛像造型介入本作品。他的介入动机不像赵诣那样随便(没有良好的共生性和弥合度)和复杂(非功利不表达),他可能只是在知识的对应性上,以很放松的心态进入礼拜情境——这具有典型的西方文化特质。结佛教的金刚跏趺座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可以说一切都天衣无缝因缘和合。
一位艺术家结金刚跏趺座的介入并未破坏原有的非宗教情境,反而颇有生发之功。
这是一个弥合度很好的介入性行为,反过来,也可以通过这种弥合度反证这位法国艺术家的动机之单纯。
当一个作品的内涵被减少到临界点的时候,引发了另一个同样小内涵的介入,如同一个原子吸引了一个同量级的电子一样。
四、现场介入的弥合度和生发功能
这是一个跟效果有关的问题。作品的张力,直接决定了现场介入的弥合度——即使是某些无聊的现场介入,都具有这种判断功能。在本届OPEN行为艺术节中,追魂对一件作品的介入,即有很好的弥合度和生发功能(另题讨论)。 弥合度好的现场介入,能引发大而无外的思考可能性。
五、总论
自从1807年第一位传教士英国人马礼逊登陆中国,文化的正面交互已经不可避免。在接下来的200多年中,愈演愈烈。而且,由于中国人面临更多的文化问题,这种差异性,已经不再受到关注。
中国人的跪拜(其实应该是东方文化的普遍状态),受到了西方的极大嘲笑。
中国文化的核心是对自然的敬畏。这就导向对人和对人性的约束。西方则是对人性的敬畏,所以把恶交给上帝来担当,然后怀着善的心为所欲为。
文化讨论是个大问题,不是本文主旨。归结一下,这样的差异体现为:东方人的选择是一个经过复杂考量的过程,西方人则更简洁。
回到本作品上。
这位法国艺术家的介入,实际上构成了一个膜拜情境。而这个情境的当事双方则是一个施与受的关系,从中可以观察到惊人的对位关系。这是个多么宏大的主题,需要怎样的阐释啊。
至此,我的阐释已经不重要了。而这,恰恰是片山空的行为作品所赋予的。这就是我所谓的“大而无外”。
管一棹 20090909于798
——论片山空行为作品《礼拜的体验》兼论行为艺术语言

2006年5月14日,片山-空发布行为作品《礼拜的体验》。
地点是宋庄潮白河畔。在河边沙坑中混入墨汁和水,前方置一面直立的镜子。艺术家裸身口诵佛号并向镜礼拜。
有一位法国艺术家即兴参与,于片山空和镜面之间,结佛教金刚座,双手胸前合十(如图)。
“小而无内,大而无外”的解释:
佛教用语,本意是指万物本相,最小即最大,大小不二,可以引申为抵达本质后所蕴含的丰富可能性。可以直译为——小得不再有内部,大得不再有外部。
在行为作品评价判断中,可以理解为内涵和外延所达成的张力结构,能指和所指之间的迫近。
一、作为呈现的行为作品记录图片
这两张图片,对于整个行为过程来说已经足够,公众完全可以通过这两张摄影图片来了解整个行为过程。这样就提出了作为呈现的图片有两个要求:准确性和精简度。此次行为图片完全符合。
这是“小而无内”的支撑点之一。
二、作品本身的构成语言
外部语言:沙坑、墨汁、水、镜面——作为身体语言的辅助,外部语言所能引发的现场效果是每一个行为艺术作品当然的考量指标。所用外部语言和身体语言的契合度是其引出的相关指标。
身体语言:作为一个没有宗教环境的礼拜过程,这一系列语言所引发的内心变化和体验,是本作品的关键所在。作为一个东方人,一个用体验逼近先验的文化传统,我们所能抵达的,究竟是什么?艺术家本人对此并未作出说明,但它一定已经根植在其内心的海洋中,如果不是当时,也总有一天会翻出浪花。但这浪花,只是那种“体验”的衍伸影像、的果。这就是那个小得不能再小“小”,那个小而无内的“小”。
三、作为效果的艺术
是的,从根本上讲,一部艺术史,其实就是一部效果史。
但的确不是我们通常所理解的。
在我来看,效果可以分为:
1.对自己的效果——艺术首先应该是对自己的启发,是艺术家通过实践进行自我完善的必要组成部分。
2.对现场的效果——包括观众和作为艺术家的观众的效果比如那位法国艺术家。
3.通过影像记录对非现场观众的效果——包括观众和作为艺术家的观众的效果比如我管一棹。
4.对在世艺术家的效果——即对当下艺术史的效果。
5.对评论界的效果——比如迄今为止3年时间没有任何评论界对此作品发表评论。
6.对未来艺术史的效果
效果也可以分为:显性的效果和隐性的效果。
效果还可以分为:对内心的效果和对实践的效果。对内心的效果有可能是永远不见天日的。
我们当下的社会和艺术家,出于功利的原因,更注重对现场的效果、对评论界的效果、对当下艺术史的效果、对显性的效果、对实践的效果。
回过头来说本作品引出的对现场艺术家的效果:
这位法国艺术家作为一个有深厚文化传统的国度的人,介入的方式和动机都有着很强的个体普适性。 假设他是一个美国艺术家,介入方式可能会更无厘头些。但是他从知识中选择了非常标准的佛像造型介入本作品。他的介入动机不像赵诣那样随便(没有良好的共生性和弥合度)和复杂(非功利不表达),他可能只是在知识的对应性上,以很放松的心态进入礼拜情境——这具有典型的西方文化特质。结佛教的金刚跏趺座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可以说一切都天衣无缝因缘和合。
一位艺术家结金刚跏趺座的介入并未破坏原有的非宗教情境,反而颇有生发之功。
这是一个弥合度很好的介入性行为,反过来,也可以通过这种弥合度反证这位法国艺术家的动机之单纯。
当一个作品的内涵被减少到临界点的时候,引发了另一个同样小内涵的介入,如同一个原子吸引了一个同量级的电子一样。
四、现场介入的弥合度和生发功能
这是一个跟效果有关的问题。作品的张力,直接决定了现场介入的弥合度——即使是某些无聊的现场介入,都具有这种判断功能。在本届OPEN行为艺术节中,追魂对一件作品的介入,即有很好的弥合度和生发功能(另题讨论)。 弥合度好的现场介入,能引发大而无外的思考可能性。
五、总论
自从1807年第一位传教士英国人马礼逊登陆中国,文化的正面交互已经不可避免。在接下来的200多年中,愈演愈烈。而且,由于中国人面临更多的文化问题,这种差异性,已经不再受到关注。
中国人的跪拜(其实应该是东方文化的普遍状态),受到了西方的极大嘲笑。
中国文化的核心是对自然的敬畏。这就导向对人和对人性的约束。西方则是对人性的敬畏,所以把恶交给上帝来担当,然后怀着善的心为所欲为。
文化讨论是个大问题,不是本文主旨。归结一下,这样的差异体现为:东方人的选择是一个经过复杂考量的过程,西方人则更简洁。
回到本作品上。
这位法国艺术家的介入,实际上构成了一个膜拜情境。而这个情境的当事双方则是一个施与受的关系,从中可以观察到惊人的对位关系。这是个多么宏大的主题,需要怎样的阐释啊。
至此,我的阐释已经不重要了。而这,恰恰是片山空的行为作品所赋予的。这就是我所谓的“大而无外”。
管一棹 20090909于7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