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景交叉】中德艺术家装置作品展在102黄桷坪美术馆举行
发起人:安静的电吉他  回复数:1   浏览数:3220   最后更新:2010/06/08 21:19:58 by yoo
[楼主] 安静的电吉他 2009-09-07 15:40:37
策展人:马得、王军、廖邦铭
时间:2009年9月5日-10月5日
地点:重庆102黄桷坪美术馆

参展艺术家作品:

作品名:收买棒棒

作品尺寸: 可变
作者:廖邦铭
类型:装置、行为、影响、影像(图片)
创作时间: 2009年
作品说明:棒棒是重庆的特殊产物。它与重庆的日常生活紧紧相连,同时也是社会的一只力量。在展览现场购买56根棒棒,一百块钱一根,所有过程被记录。被收买的棒棒在展厅悬置起来。







作品名:【个】

作者: 王军
类型:行为艺术
创作时间: 2009年
实施过程:把自己绑在6米高的柱子上,环卫车的高压水枪冲淋半小时,耗费了8吨水,晒干后作品结束,总共耗时两小时。











作品名: 【静立】

作者:Andreas Sell
类型:行为、装置
创作时间:2009 年
作品尺寸:110cm x 50cm x 40cm




作品名:为信念而战

作品尺寸: 80cm x169cm x 350cm
作者:于伯公
类型:装置
创作时间: 2009年
作品说明: 通过一种内省的方式,反思中国传统道教“内丹”在追求个体所潜藏的精神能量以及生命存在的意义。 通过自我内观而达到自我的觉醒。
在这里,文本《太乙金华宗旨》,植物种子,骨骼,葫芦象征自我觉醒所经历的过程。旗帜则象征走向绝对本体的一盏明灯。




作品名:蝉巢

作品尺寸:172cm x 150cm x 33cm
作者:张天
类型:装置
创作时间:2008年
作品说明: 这批作品的产生得益于自己从小对大自然的亲近。有人说“人是万物灵长”, 在我看来,人类和蜜蜂和蚂蚁一样是渺小的,脆弱的……
我们只是宇宙中微乎其微的一分子……
书上说工蜂在辛勤工作三个月之后就会因劳累而死,我想,人类的境遇也是一样的,只不过我们的周期稍微更长一些罢了……
这次展览里,我以反复工作的方式制作了蜂巢的形象,又用麻纸做成无数的小人人,让他们到处穿行……
我试用这种密密麻麻的视觉方式来讨论伟大与渺小、时间与空间、运动与静止、流浪与家园……等待一系列的关系与问题。




作品名: 侵入

作品尺寸:可变
作者: 张天
类型:装置
创作时间:2009年
作品说明:这批作品的产生得益于自己从小对大自然的亲近。有人说“人是万物灵长”, 在我看来,人类和蜜蜂和蚂蚁一样是渺小的,脆弱的……
我们只是宇宙中微乎其微的一分子……
书上说工蜂在辛勤工作三个月之后就会因劳累而死,我想,人类的境遇也是一样的,只不过我们的周期稍微更长一些罢了……
这次展览里,我以反复工作的方式制作了蜂巢的形象,又用麻纸做成无数的小人人,让他们到处穿行……
我试用这种密密麻麻的






作品名:23725

作者: 颉(小兵)
类型: 装置
创作时间: 2009年
作品说明:23725 是世界人口组织公布的世界平均寿命所计算出来的天数。 作品中马达带动白色木干体做偏轴逆时针旋转,中间停顿3秒。 从启动到结束(一个运转周期)共旋转23725周。






作品尺寸:1600cm x 1600cm x 6500 cm


作品名:100只凳子

作者:马得
类型:现成品装置
创作时间: 2009年
作品说明:模块化时代产生的三度空间想二度空间消解的趣味。


作品尺寸: 400cm x 400cm x 40cm



作品名:无题
作者:墙里
类型:装置
创作时间: 2009年
作品尺寸: 120 mm x 120mm x 120mm
作品说明: 作品提示数字时代的人机互动依赖性。



作品名:象语N-21
作者:单增
类型:装置
创作时间: 2009年
作品说明: 作品取自《易经》, “在天成象,在地成形”、“飞龙在天”,运用图像逻辑方式呈现中国传统文本。是对浮尘与现实的解读视觉方式来讨论伟大与渺小、时间与空间、运动与静止、流浪与家园……等待一系列的关系与问题。
作品尺寸: 600cm x 600cm x 600cm



作品名: 视频太阳系仪

作者:卡佳. 罗哈
类型:视频雕塑
创作时间: 2009年
作品尺寸:700cm2 – 2000cm2


作品名:o.T., 2009

作品尺寸:300cm x 900c m
作者: Christl Mudrak
类型:装置
创作时间:2009年



中德装置作品展前言: 情景交叉

今天,当代文化形态的巨变、分流、以及其基本价值构架在情景差异和交叉维度上被清楚的呈现出来,尤其是在当代艺术发展潮流中,多重文化的相互碰撞、交流、谈判激荡出某种新的精神向度,尽管在不同的文化情景中,在相异的意识形态范畴中,文化艺术形态各不相同,但是,共同的一点是,以对人的现实性存在为时代文化精神表述之所在,已经成为当代艺术价值陈述不可逆的发展倾向。

无疑,在复杂多变的社会文化以及政治情景中,艺术的功能已经发生了明显的改变,艺术不再基于一个封闭的语言系统来确证自身的存在,而是强调当代艺术在特定时空与历史文化以及社会政治语境的关联问题,并以此完成它自身的价值范畴的划分。


长久以来,以四川画派为代表的西部当代艺术整体面貌仍以绘画为主,从事装置,行为艺术以及影像多媒体的艺术家很少,难以形成良性的讨论氛围。绘画是四川当代艺术的传统,也是其核心,围绕这个核心不断发展壮大的艺术家群体成为中国当代艺术发展潮流中一只不可忽视的主要力量。尤其是前几年绘画艺术市场狂潮,更加坚定了艺术家们的地区优势信念,而年轻一代艺术家当中出现了当代艺术中的“单面人”现象,即一旦提及四川的艺术家几乎就是指那些“画画”的。

但是,当今世界当代艺术主要表述方式多以装置、行为、影像摄影和多媒体为代表,这也包括中国周边一些国家的当代艺术创作现状,如印度、泰国、越南以及日本和韩国等。绘画相对来说已经成为全球当代艺术表述形态中的边缘部分,它给予艺术观念的表达空间已经很狭窄,语言方式老套,更别说能够引领当今艺术最新的探索方向和谋求一种先锋前卫的实验精神。也因此,在中国当代艺术进程中,绘画在某种角度看,已经明显的呈现出精神上的疲态,以前艺术激进者在艺术市场诱惑下已经固步自封,那些成熟的绘画艺术风格虽说获取了一定的艺术市场份额,但是,其代价是艺术家逐渐丧失了原有的创造 精神和探索欲望,这种状况表现在地域艺术家群体艺术语言内部的同质化和形态同形繁殖以及作品符号化倾向上。

此次展览是在当代艺术文化全球化语境中的一次文化情景交叉实践,这种交叉就世界情景之地缘政治概念而言,是东西方的,而就双年展地域局部论,则又是东部与西部在文化情景发展维度上的一次互为测绘实践。当然,这种测绘实践是建立在文化开放意识基础上的,它旨在不断的拓展地域局部原有的文化艺术认知边界,打破先在的观念壁障,对艺术的价值取向进行重新定位,是一次精神性的注入。

廖邦铭
2009年8月30日
[沙发:1楼] yoo 2010-06-08 21:20:00
欣赏 + 支持!!!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