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98双年展村民会议圆满闭幕
村长带领村民在798召开了村庄与艺术的有关问题的会议。




















转自靳勒博客:http://jinleart.blog.sohu.com/




















转自靳勒博客:http://jinleart.blog.sohu.com/
热烈祝贺石节子村!
开什么会,为什么在798开一个村庄会议!
靳勒你要交代开会都讨论了啥????
1.什么是艺术,艺术与我们村有关系吗?
2.艺术可以干什么?
3.村庄如何与艺术并驾齐驱?
4.如何发展石节子美术馆?未来的村庄艺术是什么?
--------村长
2.艺术可以干什么?
3.村庄如何与艺术并驾齐驱?
4.如何发展石节子美术馆?未来的村庄艺术是什么?
--------村长
完了完了完了 牛鬼蛇神都来了 彻底完了
道长说了,艺术要比宗教还重要。
确实乡土。
把村民带进798开什么会议,是艺术吗?
研究咱村里的创意产业,
中国传媒娱乐至死的堕落在这次双年展报道中体现出时代特色,一方面,媒体这些年指责当代艺术脱离社会现实,但在开幕式第二天,对双年展的公民社会话题、拉丁美洲艺术和残障人艺术救助计划的项目等严肃话题居然没有一个字的报道,全部都集中范跑跑的娱乐化描述。
——朱其
——朱其
评论家都指望靠范跑跑那个大傻逼出名呢,谁还顾得上别人,哎
好的作品会由时间来评判。
媒体关注范跑跑只能证明这个时代的悲哀!
靳勒的价值在于他真诚的、他的艺术方式投入到村庄,用行动融入到村民之中;参与到中国高速未知的现实变化之中;他的行动对于中国当代艺术是有建设性的!
媒体关注范跑跑只能证明这个时代的悲哀!
靳勒的价值在于他真诚的、他的艺术方式投入到村庄,用行动融入到村民之中;参与到中国高速未知的现实变化之中;他的行动对于中国当代艺术是有建设性的!
好作品!
还原798双年展《流动的社群》展览之貌
张可欣
2009年首届“798双年展”总策展人朱其在计划以“流动的社群”为主会场之时,我便对这一展览主题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和创作冲动,于是我和朱其开始了首次合作。为了使我参展的《华人》作品更具感染力,我又去东南亚的华族社群进行考察,采访及亲自体验。曾去泰缅边界的戒毒所、泰北边远穷困山区的华教学校、金三角大毒枭坤沙的旧营区、古老的唐人街等等。所到之处许多华人都激动落泪,为此,坤沙所创办的大同中学校校长给我颁发了一张感谢状,其内容大致是:“欣逢热心艺术家张可欣先生,张云女士贤伉俪,关心大同中学,关心泰北流动族群生存与发展,特呈此状,敬申谢忱,爱洒异域,嘉惠学子”。鉴此,也为我们验证了“流动社群”所具备的社会价值意义。
在开展前的一次餐叙中,朱其与我曾一起聊过“社群”这一主题,我们认为,在艺术市场经济泡沫过后,中国当代艺术需要有一个新的玩法,运用社会学去展现国人当代生活文化情境中的思想行为,这是在转型的时候所要做的一次实验性艺术,并以真正知识分子的情怀及理想主义去参与充满各种问题的现实社会。实际上,中国的“社群”意识,是策展人与参展艺术家要共同面对的一个尝试和实践。
果然,在“流动的社群”主会场开幕后,该展的实验性功能便自然呈现出来,即:将中国当代艺术回归到关注中国社会现实问题的层面上,对当代艺术领域商业性运作模式进行一番清洗。尽管主展场的几件作品过于粗糙,也不成熟;主展场出现过人为制造的若干问题;798艺术中心管理上还欠专业,都没有妨碍“流动的社群”一展的成功。这种成功就是主展场参展艺术家们能在“流动的社群”中回归到自己的精神家园,以艺术家固有的社会责任感,甘愿自己花钱去做实验性艺术。另外一个成功就是这些参展艺术家们在体验“社群”意识中显现出成熟性、严肃性、思想性。面对没有媒体焦点,缺少专业艺术评论,直至被冷落的主展场,这帮参展艺术家仍充满着自信。开幕已有一个星期,张建华,张利生,张可欣,王钟等艺术家都有一个共同的心声:“制造事件”与“恶搞”的艺术行径及小儿科的行为艺术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都已过气了,真正的艺术家是要让自己的作品来说话,人们的视点现在该回到主展场。
作为张建华先锋戏剧《圣宴》顾问之一的我,几乎从头到尾都目睹了他对艺术执着以及为创作此举所付出的艰辛,这是用一两句话都难以概括的,这也可以说是他用心血造就的艺术作品,建华运用装置艺术,行为艺术与舞台艺术组构了《圣宴》这一实验戏剧。在艺术效果上充具张力,在内容上也折射出艺术家敏锐的思想,对现实社会异化现象的批判行为。《圣宴》一剧的制作使张建华的艺术彻底从简单的表现底层文化的窠臼中剥离,创作层面趋向广阔,张建华的艺术转型无疑是成功的。
其实,“流动的社群”这一展览主题,艺术家们稍不留心就会将自己的作品创作过于内容化,也自然会忽视艺术的表现形式,观众在主展场也不能看出这一点,然而张可欣却将这一展览主题有机地结合在自己的作品里。《华人!活动的房屋车》影像装置,就是一件艺术内容与艺术形式自然相结合的实验性作品。张可欣在装置媒材的运用上也采取了革命,使自己个人艺术更具独立精神和特殊语境。
作为中央电视台的编导与专业摄影师的张利生,第一次参加当代艺术展,老张“坐头班车”到“流动的社群”主展场,认真地盖了间富有中国乡土气息的大房子,老张用它充当《三峡大移民》影像装置的展出战场。“三年陆续地跟踪,像是打了一场大仗,三峡的拆迁,整个就是一个大战场……”,老张如是说。三峡大移民是中国古老传统民生与当代高速发展的全球化时代的一场身心上的“肉搏战”,人类人性中的优点和弱点毫不保留地展露出来。老张的头一次玩得很质朴,自然。
王钟的装置作品《32平米》,的确下了一番功夫,也自然体现出这位年轻艺术家的思想深度。王钟将当下国人对宗教信仰的量化热化浓缩到这区区“32平米”,从而也将观众的视线拉向这32平米,人们会在现场与这群信徒们拥挤在一个空间,于他们同呼吸并思索……。
艺术家村长靳勒在主展场与村民共建一座小黄泥土屋。实际上,这位靳勒村长很有故事性及新闻效应,在当代艺术领域也算是个新鲜事儿,可惜并没有得到人民应有的关注。实际上,他是一件有待长期观察和欣赏的实验性艺术个案,原来我们约好要一起喝酒叙旧,可是石节子村有事儿,靳村长要提前回乡,临行前,我问靳勒回去还当村长吗?他说:“当啊,要当满三年。”他的装置《石节子村第三次会议——村庄与艺术的有关问题》仍在主展场中,两三年后,“靳村长”这件实验性作品作为中国本土当代艺术的开启与再造,或许更有意义及看头。
作为首届798双年展《流动的社群》一展的参展艺术家,本来只需让自己的作品来说话,可是面对展览开幕以来一阵又一阵“乱搞”风波,大部分无知媒体非专业娱乐化的报道,对《流动的社群》主展场缺少专业性的艺术评论及“人为”造成的视线冷漠,我不想再沉默了。除了艺术家身份我还是一名艺术评论家和策展人,我也策划过一些国际性当代艺术展,也写过一些国际性的当代艺术评论文章,我认为应该履行自己的职责。
2009年首届798双年展《流动的社群》主题展,在试图引导国人的“社群”意识之时,又向中国当代艺术领域传递了一个新的信息,全球化的经济风暴使中国当代艺术领域的商业运作模式及原本就脆弱的整体框架受到重创,我们要怎么玩才能真正强壮?中国当代艺术能否在回归中重新确立中国本土文化精神,当代艺术在较彻底地融入中国社会的真实变化中,别忽略表达中国的精神现实。
8月21日大清早我被迫出了一趟“苦差”,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做一次关于2009首届798双年展的座谈,并现场直播。当时主持人Chris Gelken 和Ashley Eldridge问我,能否用三个词语来表现2009年的中国当代艺术,我是这样回答的“总结(Summary),转型(Restructuring),再造(Recreation)”。当时798双年展国际策展总监马克• 汉格布勒也在现场,他也赞同我所概括的这三个词语。
不管怎么说,2009年首届798双年展《流动的社群》就其展览思想和作品而言,确实别出心裁,在具备实验性基础上会对中国当代艺术产生些导向作用。
2009年8月22日
张可欣
2009年首届“798双年展”总策展人朱其在计划以“流动的社群”为主会场之时,我便对这一展览主题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和创作冲动,于是我和朱其开始了首次合作。为了使我参展的《华人》作品更具感染力,我又去东南亚的华族社群进行考察,采访及亲自体验。曾去泰缅边界的戒毒所、泰北边远穷困山区的华教学校、金三角大毒枭坤沙的旧营区、古老的唐人街等等。所到之处许多华人都激动落泪,为此,坤沙所创办的大同中学校校长给我颁发了一张感谢状,其内容大致是:“欣逢热心艺术家张可欣先生,张云女士贤伉俪,关心大同中学,关心泰北流动族群生存与发展,特呈此状,敬申谢忱,爱洒异域,嘉惠学子”。鉴此,也为我们验证了“流动社群”所具备的社会价值意义。
在开展前的一次餐叙中,朱其与我曾一起聊过“社群”这一主题,我们认为,在艺术市场经济泡沫过后,中国当代艺术需要有一个新的玩法,运用社会学去展现国人当代生活文化情境中的思想行为,这是在转型的时候所要做的一次实验性艺术,并以真正知识分子的情怀及理想主义去参与充满各种问题的现实社会。实际上,中国的“社群”意识,是策展人与参展艺术家要共同面对的一个尝试和实践。
果然,在“流动的社群”主会场开幕后,该展的实验性功能便自然呈现出来,即:将中国当代艺术回归到关注中国社会现实问题的层面上,对当代艺术领域商业性运作模式进行一番清洗。尽管主展场的几件作品过于粗糙,也不成熟;主展场出现过人为制造的若干问题;798艺术中心管理上还欠专业,都没有妨碍“流动的社群”一展的成功。这种成功就是主展场参展艺术家们能在“流动的社群”中回归到自己的精神家园,以艺术家固有的社会责任感,甘愿自己花钱去做实验性艺术。另外一个成功就是这些参展艺术家们在体验“社群”意识中显现出成熟性、严肃性、思想性。面对没有媒体焦点,缺少专业艺术评论,直至被冷落的主展场,这帮参展艺术家仍充满着自信。开幕已有一个星期,张建华,张利生,张可欣,王钟等艺术家都有一个共同的心声:“制造事件”与“恶搞”的艺术行径及小儿科的行为艺术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都已过气了,真正的艺术家是要让自己的作品来说话,人们的视点现在该回到主展场。
作为张建华先锋戏剧《圣宴》顾问之一的我,几乎从头到尾都目睹了他对艺术执着以及为创作此举所付出的艰辛,这是用一两句话都难以概括的,这也可以说是他用心血造就的艺术作品,建华运用装置艺术,行为艺术与舞台艺术组构了《圣宴》这一实验戏剧。在艺术效果上充具张力,在内容上也折射出艺术家敏锐的思想,对现实社会异化现象的批判行为。《圣宴》一剧的制作使张建华的艺术彻底从简单的表现底层文化的窠臼中剥离,创作层面趋向广阔,张建华的艺术转型无疑是成功的。
其实,“流动的社群”这一展览主题,艺术家们稍不留心就会将自己的作品创作过于内容化,也自然会忽视艺术的表现形式,观众在主展场也不能看出这一点,然而张可欣却将这一展览主题有机地结合在自己的作品里。《华人!活动的房屋车》影像装置,就是一件艺术内容与艺术形式自然相结合的实验性作品。张可欣在装置媒材的运用上也采取了革命,使自己个人艺术更具独立精神和特殊语境。
作为中央电视台的编导与专业摄影师的张利生,第一次参加当代艺术展,老张“坐头班车”到“流动的社群”主展场,认真地盖了间富有中国乡土气息的大房子,老张用它充当《三峡大移民》影像装置的展出战场。“三年陆续地跟踪,像是打了一场大仗,三峡的拆迁,整个就是一个大战场……”,老张如是说。三峡大移民是中国古老传统民生与当代高速发展的全球化时代的一场身心上的“肉搏战”,人类人性中的优点和弱点毫不保留地展露出来。老张的头一次玩得很质朴,自然。
王钟的装置作品《32平米》,的确下了一番功夫,也自然体现出这位年轻艺术家的思想深度。王钟将当下国人对宗教信仰的量化热化浓缩到这区区“32平米”,从而也将观众的视线拉向这32平米,人们会在现场与这群信徒们拥挤在一个空间,于他们同呼吸并思索……。
艺术家村长靳勒在主展场与村民共建一座小黄泥土屋。实际上,这位靳勒村长很有故事性及新闻效应,在当代艺术领域也算是个新鲜事儿,可惜并没有得到人民应有的关注。实际上,他是一件有待长期观察和欣赏的实验性艺术个案,原来我们约好要一起喝酒叙旧,可是石节子村有事儿,靳村长要提前回乡,临行前,我问靳勒回去还当村长吗?他说:“当啊,要当满三年。”他的装置《石节子村第三次会议——村庄与艺术的有关问题》仍在主展场中,两三年后,“靳村长”这件实验性作品作为中国本土当代艺术的开启与再造,或许更有意义及看头。
作为首届798双年展《流动的社群》一展的参展艺术家,本来只需让自己的作品来说话,可是面对展览开幕以来一阵又一阵“乱搞”风波,大部分无知媒体非专业娱乐化的报道,对《流动的社群》主展场缺少专业性的艺术评论及“人为”造成的视线冷漠,我不想再沉默了。除了艺术家身份我还是一名艺术评论家和策展人,我也策划过一些国际性当代艺术展,也写过一些国际性的当代艺术评论文章,我认为应该履行自己的职责。
2009年首届798双年展《流动的社群》主题展,在试图引导国人的“社群”意识之时,又向中国当代艺术领域传递了一个新的信息,全球化的经济风暴使中国当代艺术领域的商业运作模式及原本就脆弱的整体框架受到重创,我们要怎么玩才能真正强壮?中国当代艺术能否在回归中重新确立中国本土文化精神,当代艺术在较彻底地融入中国社会的真实变化中,别忽略表达中国的精神现实。
8月21日大清早我被迫出了一趟“苦差”,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做一次关于2009首届798双年展的座谈,并现场直播。当时主持人Chris Gelken 和Ashley Eldridge问我,能否用三个词语来表现2009年的中国当代艺术,我是这样回答的“总结(Summary),转型(Restructuring),再造(Recreation)”。当时798双年展国际策展总监马克• 汉格布勒也在现场,他也赞同我所概括的这三个词语。
不管怎么说,2009年首届798双年展《流动的社群》就其展览思想和作品而言,确实别出心裁,在具备实验性基础上会对中国当代艺术产生些导向作用。
2009年8月22日
“制造事件”与“恶搞”的艺术行径及小儿科的行为艺术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都已过气了,
楼上说得对,这个时代需要建设性的开拓思维,让艺术介入到鲜活的中国社会发展之中,这才有可能向前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