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复的事件
----对王煜宏作品的一次重新评价
文/赵峥嵘
那些灰色的静物
那些我们忽略的事物——
最庸常的墙壁,
有瑕疵的物件。
繁琐的微观角落
穷人的生活。
可能,只看到了真相。
记录,而不发言。
不断重复的事物,我们称之为“必然”。苏珊.桑塔格曾说:“现代的梦.....是一场恶梦,是重复的生活、被拖延的行动和被耗竭的情感的恶梦。”重复的生活以及无休止地重复,人们是无法承受的,一如普罗米修斯的内脏无休止地生长再生长,被啄食内脏的痛苦也无休止地重复再重复。重复是对意志的消磨!
谈起画静物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和人物画不同的是,静物画所关注的问题是有所不一样的,我们对于宏大的世界的认识究竟有多少呢?可能我们连眼前的一只杯子都无法认知?阿尔培多.贾科梅蒂认为“而事实上,你所模写的永远只是它在每一瞬间所留下的影像。你永远不可能模写桌子上的杯子,你模写的是一个影像的残余物。”王煜宏描绘一只杯子时却是这样的认真,严谨,丝毫不敢有所怠慢,这么多年来,她通过琐碎的最普通不过的物件,一本正经地从事着这个“常规的工作”,却好象从来没有得到过满足。连尼采也这样认为,“这是一种极端的烦躁,已有的榜样像传染病似地传染开来”[1],而画者还是无休止地重复着这样的关于“手”的“劳作”。
(一)重复:“肤浅”的复制
在一年四季日复一复的日子里,(现在,你能够发觉画家使用了多少个关于轻微变动的动作,多少个关于“反反复复”的重复姿态,那些反复使用的笔触消失在某个实在的空间里。)她的苦行僧似的行动代表了某种潜在的要求和一种极其隐秘的解放的冲动;同时意味着一种自由的选择,追求视觉图像的“逼真性”,她的这种“复制”比其他更接近实在时,我们不得不问自己,这是“谁的实在”?这种“虚拟的仿像”模糊了现实和虚构的界限,达到了“超真实”,是对“真实”提出了质疑。这难道只是按照事实上的样子展示自己?这是“关于‘实在’的质朴的‘表现’,‘是怎样’(或曾经是怎样的)赤裸裸的论述,这样看起来就像对意义的某种抵制,某种肯定了真实生活(生活)和理智之间的大量神话般的对峙”[2]。
现在,追求“逼真”方式在造型艺术上效声匿迹了好多年了,“自然主义风格对距离感的征服,对现实存在的肤浅复制,表达出文化生活的一个精神倾向”[3]。我们处在一个困惑的世界,对于潜在结构的冷静分析,王煜宏的困难是如何摆脱此刻的“虚弱、缺乏自信心”的生命状态?如何“用真实的自然所赋予的材料创造的另一个自然”(康德)?画者罗列了那么多的确实可信的细节,只是对一切存在表象的质疑。有如尼采的质疑,“从前被看作是真实的东西,没有一点是真实的。”[4]而“在这里,世界和表现之间的痕迹被立刻加以说明并消除”[5];在这里,实在的形象是不可信的,也是不实在的,随着时间的扭曲和回归,一切变化都显得那样的不自然。静止的实在静物背后是某种空虚。画者通过近似冷酷,恒久的目光,注入了画者更为隐秘的心理内容。
(二)重复:时间的回归
我们来对她的静物画作一次评价,一次重新的评价。我们看到,画中,越来越多地呈现出对事物本身的质疑和思考,特别是对“时间”状态的思考。王煜宏的画给了我们启示:“那就是面对自己的过去,对已经消逝事物的追忆,借助回忆的光芒重新照亮绘画的未来。”[6]我们在观看王煜宏的绘画时,看到那些古旧的物件,这是画家对她自己记忆的打开。好象在回忆,又像是在叙说着故事,一个久远的同时又发生在身边的故事。像期待“另一种时间性”,打开一种尘封以久的时间,这是逝去的流失的时间性!好像生活在昨天,此刻永远是“缺席”的。我们只是一个旁观者,或只是一个记录者。如果转向过去,远离这个世界,是很容易迷失自我和方向。在这里,时间被再次唤醒了,“历史的时间在绵延,可它不属于个体生命。”更不属于画者。画者在记忆的碎片里迷失、寻找、拾起。是在迷恋细节的美丽?是在微观里寻找宏观的过程?是在孤独里寻找着自己?
绘画中的时间性,同时意味着她的反抗只能是不可能的反抗,它又意味着抵抗时间流逝的彻底性;她界限分明地划清了时间的界限,把不断流动永无可逆的时间,凝固为时间的碎片,使此时此刻处于绝对“缺席”的状态,以至于连“自我”也处于一种绝对“不在场”的状态。所以,有人认为“那是在努力洞穿时间密码的过程中,发现人类生存状貌的时间残留和可资延续其活力的意义,同时,她的作品会由作为时间回响的一般手段上升为艺术典型存留于时间之上。”[7]实际上,王煜宏的这种对绘画语言、行为的重复、繁琐的细致描写告诉我们,我们只是“在尘世中生活”,我们是永恒发展中的一个瞬间的必然。(瓦尔特•本雅明)作为缺失的替代物,(那些被遗忘的事物)王煜宏的“普通的东西”最终不得不将被这个无情的社会遗忘。
(三) ?的重复
有人不禁反复问道:“王煜宏:你在干什么?”[8](这好像是一个多余的问题,在这个黑暗时代,作为一个局外人的介入本身就是多余的。)人们困惑于这种无意义的复制,无“诗意”的表达,以及“此时,此刻”的缺席。同时,她又没有使用任何技巧的经验,她的语言是这么简单,这是一种日常的语言。一个平平常常的经验,导致一种“平平常常”的困惑。就像马可•奥勒留说:“所有事物都是同样的,都是经验所熟悉的,都是时间上短暂和质料上无价值的。现在的一切事物正像它们在先死者的时代里一样的。”这可能显示了作品的某种现代性。就像白家峰所认为的,“王煜宏更像是在尝试一个问题,一个如何绕开现代主义以来的形式语言来表现当代性的问题”[9]。说故事,把事物变得简单,在这些人人能理解的故事里,有一种对熟悉的、看上去很普通的形象和描写的确切记忆。画者和观者此刻是平等的,观众不得不“必须把它作为必然来接受”。而这些“看似简单的东西实际上却戳穿了貌似复杂的‘人间百态’”[10]。
结语
“事件”的一种解释:指历史上或社会上已经发生的大事情。而对于个体的存在而言,关于自己的任何事情都不是小事情。王煜宏不断重复着自己的“个人立场”,这种惯性的重复,在重复之中,真实性在画者的艺术中以双重的方式展现出来,既机械的方式和人为的方式,也就是人为的机械方式。当然,在目前她的静物作品许多人是很不喜欢的,对于他们来说,只是“无意义的静态记号”,没有任何的重要作用。它们只不过是像原物那样展示了它们自己的特质。可能恰恰是这些明显‘无意义的’东西,引向了某种隐秘的存在,为画者收获了一种姿态。这种姿态最终是否将会变为一个人的事件--一个重复的事件?
2009-8-10于长春公寓
注释:
[1][4]《尼采遗稿选》 君特.沃而发特编 p/203 /211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6年3月版
[2]T.巴尔特:《实在的效果》,载T.托多罗夫编:《当代法国文学理论》,p/14
[3]陈戎女著:《西美尔与现代性》上海书店出版社 2006年9月版 p/201
[5] F.R.安克施密斯著:《历史和转义:隐喻的兴衰》 文津出版社2005年版 p/182
[6]《远逝的记忆》文/夏可君
[7]《静物:嵌入时间深处的呐喊》 文/李之平
[8]《王煜宏:你在干什么?》文/蔡俊
[9]《走向后古典的非玩世——谈王煜宏的近作》文/白家峰
[10]《时间的残片——王煜宏油画作品》文/王赫
----对王煜宏作品的一次重新评价
文/赵峥嵘
那些灰色的静物
那些我们忽略的事物——
最庸常的墙壁,
有瑕疵的物件。
繁琐的微观角落
穷人的生活。
可能,只看到了真相。
记录,而不发言。
不断重复的事物,我们称之为“必然”。苏珊.桑塔格曾说:“现代的梦.....是一场恶梦,是重复的生活、被拖延的行动和被耗竭的情感的恶梦。”重复的生活以及无休止地重复,人们是无法承受的,一如普罗米修斯的内脏无休止地生长再生长,被啄食内脏的痛苦也无休止地重复再重复。重复是对意志的消磨!
谈起画静物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和人物画不同的是,静物画所关注的问题是有所不一样的,我们对于宏大的世界的认识究竟有多少呢?可能我们连眼前的一只杯子都无法认知?阿尔培多.贾科梅蒂认为“而事实上,你所模写的永远只是它在每一瞬间所留下的影像。你永远不可能模写桌子上的杯子,你模写的是一个影像的残余物。”王煜宏描绘一只杯子时却是这样的认真,严谨,丝毫不敢有所怠慢,这么多年来,她通过琐碎的最普通不过的物件,一本正经地从事着这个“常规的工作”,却好象从来没有得到过满足。连尼采也这样认为,“这是一种极端的烦躁,已有的榜样像传染病似地传染开来”[1],而画者还是无休止地重复着这样的关于“手”的“劳作”。
(一)重复:“肤浅”的复制
在一年四季日复一复的日子里,(现在,你能够发觉画家使用了多少个关于轻微变动的动作,多少个关于“反反复复”的重复姿态,那些反复使用的笔触消失在某个实在的空间里。)她的苦行僧似的行动代表了某种潜在的要求和一种极其隐秘的解放的冲动;同时意味着一种自由的选择,追求视觉图像的“逼真性”,她的这种“复制”比其他更接近实在时,我们不得不问自己,这是“谁的实在”?这种“虚拟的仿像”模糊了现实和虚构的界限,达到了“超真实”,是对“真实”提出了质疑。这难道只是按照事实上的样子展示自己?这是“关于‘实在’的质朴的‘表现’,‘是怎样’(或曾经是怎样的)赤裸裸的论述,这样看起来就像对意义的某种抵制,某种肯定了真实生活(生活)和理智之间的大量神话般的对峙”[2]。
现在,追求“逼真”方式在造型艺术上效声匿迹了好多年了,“自然主义风格对距离感的征服,对现实存在的肤浅复制,表达出文化生活的一个精神倾向”[3]。我们处在一个困惑的世界,对于潜在结构的冷静分析,王煜宏的困难是如何摆脱此刻的“虚弱、缺乏自信心”的生命状态?如何“用真实的自然所赋予的材料创造的另一个自然”(康德)?画者罗列了那么多的确实可信的细节,只是对一切存在表象的质疑。有如尼采的质疑,“从前被看作是真实的东西,没有一点是真实的。”[4]而“在这里,世界和表现之间的痕迹被立刻加以说明并消除”[5];在这里,实在的形象是不可信的,也是不实在的,随着时间的扭曲和回归,一切变化都显得那样的不自然。静止的实在静物背后是某种空虚。画者通过近似冷酷,恒久的目光,注入了画者更为隐秘的心理内容。
(二)重复:时间的回归
我们来对她的静物画作一次评价,一次重新的评价。我们看到,画中,越来越多地呈现出对事物本身的质疑和思考,特别是对“时间”状态的思考。王煜宏的画给了我们启示:“那就是面对自己的过去,对已经消逝事物的追忆,借助回忆的光芒重新照亮绘画的未来。”[6]我们在观看王煜宏的绘画时,看到那些古旧的物件,这是画家对她自己记忆的打开。好象在回忆,又像是在叙说着故事,一个久远的同时又发生在身边的故事。像期待“另一种时间性”,打开一种尘封以久的时间,这是逝去的流失的时间性!好像生活在昨天,此刻永远是“缺席”的。我们只是一个旁观者,或只是一个记录者。如果转向过去,远离这个世界,是很容易迷失自我和方向。在这里,时间被再次唤醒了,“历史的时间在绵延,可它不属于个体生命。”更不属于画者。画者在记忆的碎片里迷失、寻找、拾起。是在迷恋细节的美丽?是在微观里寻找宏观的过程?是在孤独里寻找着自己?
绘画中的时间性,同时意味着她的反抗只能是不可能的反抗,它又意味着抵抗时间流逝的彻底性;她界限分明地划清了时间的界限,把不断流动永无可逆的时间,凝固为时间的碎片,使此时此刻处于绝对“缺席”的状态,以至于连“自我”也处于一种绝对“不在场”的状态。所以,有人认为“那是在努力洞穿时间密码的过程中,发现人类生存状貌的时间残留和可资延续其活力的意义,同时,她的作品会由作为时间回响的一般手段上升为艺术典型存留于时间之上。”[7]实际上,王煜宏的这种对绘画语言、行为的重复、繁琐的细致描写告诉我们,我们只是“在尘世中生活”,我们是永恒发展中的一个瞬间的必然。(瓦尔特•本雅明)作为缺失的替代物,(那些被遗忘的事物)王煜宏的“普通的东西”最终不得不将被这个无情的社会遗忘。
(三) ?的重复
有人不禁反复问道:“王煜宏:你在干什么?”[8](这好像是一个多余的问题,在这个黑暗时代,作为一个局外人的介入本身就是多余的。)人们困惑于这种无意义的复制,无“诗意”的表达,以及“此时,此刻”的缺席。同时,她又没有使用任何技巧的经验,她的语言是这么简单,这是一种日常的语言。一个平平常常的经验,导致一种“平平常常”的困惑。就像马可•奥勒留说:“所有事物都是同样的,都是经验所熟悉的,都是时间上短暂和质料上无价值的。现在的一切事物正像它们在先死者的时代里一样的。”这可能显示了作品的某种现代性。就像白家峰所认为的,“王煜宏更像是在尝试一个问题,一个如何绕开现代主义以来的形式语言来表现当代性的问题”[9]。说故事,把事物变得简单,在这些人人能理解的故事里,有一种对熟悉的、看上去很普通的形象和描写的确切记忆。画者和观者此刻是平等的,观众不得不“必须把它作为必然来接受”。而这些“看似简单的东西实际上却戳穿了貌似复杂的‘人间百态’”[10]。
结语
“事件”的一种解释:指历史上或社会上已经发生的大事情。而对于个体的存在而言,关于自己的任何事情都不是小事情。王煜宏不断重复着自己的“个人立场”,这种惯性的重复,在重复之中,真实性在画者的艺术中以双重的方式展现出来,既机械的方式和人为的方式,也就是人为的机械方式。当然,在目前她的静物作品许多人是很不喜欢的,对于他们来说,只是“无意义的静态记号”,没有任何的重要作用。它们只不过是像原物那样展示了它们自己的特质。可能恰恰是这些明显‘无意义的’东西,引向了某种隐秘的存在,为画者收获了一种姿态。这种姿态最终是否将会变为一个人的事件--一个重复的事件?
2009-8-10于长春公寓
注释:
[1][4]《尼采遗稿选》 君特.沃而发特编 p/203 /211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6年3月版
[2]T.巴尔特:《实在的效果》,载T.托多罗夫编:《当代法国文学理论》,p/14
[3]陈戎女著:《西美尔与现代性》上海书店出版社 2006年9月版 p/201
[5] F.R.安克施密斯著:《历史和转义:隐喻的兴衰》 文津出版社2005年版 p/182
[6]《远逝的记忆》文/夏可君
[7]《静物:嵌入时间深处的呐喊》 文/李之平
[8]《王煜宏:你在干什么?》文/蔡俊
[9]《走向后古典的非玩世——谈王煜宏的近作》文/白家峰
[10]《时间的残片——王煜宏油画作品》文/王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