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 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绘画与西方油画
发起人:狂暴的尘灰  回复数:3   浏览数:2415   最后更新:2009/08/15 23:16:39 by guest
[楼主] 狂暴的尘灰 2009-08-14 19:31:19
 明年春,来于石鼓岩间,遇一叟。因问,具以其来所由而答之。  叟曰:‘子知笔法乎?’曰:‘叟,仪形野人也,岂知笔法邪?’叟曰:‘子岂知吾所怀耶?’闻而惭骇。  叟曰:‘少年好学,终可成也。夫画有六要:一曰气,二曰韵,三曰思,四曰景,五曰笔,六曰墨。’曰:‘画者,华也。但贵似得真,岂此挠矣。’叟曰:‘不然。画者,画也。度物象而取其真。物之华,取其华;物之实,取其实。不可执华为实。若不知术,苟似,可也;图真,不可及也。’  曰:‘何以为似?何以为真?’叟曰:‘似者,得其形,遗其气。真者,气质俱盛,凡气传于华,遗于象,象之死也。’谢曰:‘故知书画者,名贤之所学也。耕生知其非本,玩笔取与,终无所成。惭惠受要,定画不能。’叟曰:‘嗜欲者,生之贼也。名贤纵乐琴书图画,代去杂欲。子既亲善,但期终始所学,勿为进退。图画之要,与子备言:气者,心随笔运,取象不惑。韵者,隐迹立形,备仪不俗。思者,删拔大要,凝想形物。景者,制度时因,搜妙创真。笔者,虽依法则,运转变通,不质不形,如飞如动。墨者,高低晕淡,品物浅深,文采自然,似非因笔。’  复曰:‘神、妙、奇、巧。神者,亡有所为,任运成象。妙者,思经天地,万类性情,文理合仪,品物流笔。奇者,荡迹不测,与真景或乖异,致其理偏,得此者亦为有笔无思。巧者,雕缀小媚,假合大经,强写文章,增邈气象,此谓实不足而华有余。

以上是五代荆浩《笔法记》中的 截取。请注意放大的字,那奠定了中国画几千年来传统的基础。过去不会改变,现在不应该改变,将来更不应该改变。
既然是比较,哪吗我分别简要的讲述一下-------------


在绘画史初期,东西方都以写实为根本目的。但很快,东方注重神,西方则注重于型,方向改变了,产生的结果截然不同。虽然西方也有关于神的要求,但已经不是重要的了。正如东方也要求形,而形不是最重要的一样。
由此,东方对于笔法 --也就是西方所说的点线--的研究就达到了极高的水准,墨法,西方所说的面,(其实不仅于此)笔法墨法在东方形成了一套完备的系统,与此同时,西方关于空间感的建立形体的确立等方面也建立了完备的系统。对于再现,西方可谓登峰造极。
但东方对于笔法墨法的追求很快走向了他的反面,文人对绘画的介入最终导致绘画走向衰亡。在宋末,因为赵佶对与写实的要求,中国画开始向死气沉沉恭谨细致的院体派发展,文人为此注入了新鲜的血液,重新开始了对笔法墨法的追求。元代是绘画的中兴。
不过发展到后来,越来越多的文人进入,良莠不齐,逐渐,对于造型的要求降到了让人无法忍受的地步。绘画基本功被蔑视,文人画成了个人乐趣,绘画怎么能成立?

此时 西方的一些头脑灵活的艺术家得到了从日本来的低劣的浮世绘,由此开始了现代派的声势。
至于中国画的未来,我很快会有纯属我个人的论述的
[沙发:1楼] guest 2009-08-15 13:04:43
静候
[板凳:2楼] guest 2009-08-15 22:18:44
即不懂中国也不懂西方,皮毛加傻逼
[地板:3楼] guest 2009-08-15 23:16:39
要我来说,这完全是楼主的一厢情愿,我想起一句话来。“书生轻议冢中人,冢中笑尔书生气”!真是皮毛加傻逼!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