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淑阳毕业论文 <<美丽的心灵梦幻>>
内容摘要:本文从传统文化以及现实生活中吸取灵感,应用油画媒介在创作实践中形成自己的语言符号,在作品与观众心灵的对话的同时,作品从感性到理性得到了升华,作品思想内涵得到提升,为观众建构一种心灵上的桥梁,在视觉上获得情感上的愉悦以及提供对现实生活的思考。
Abstract:This article from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draw inspiration in real life, of painting media in the practice of creativity in their own language symbols, works with the audience in the spirit of dialogue at the same time, works from the emotional to be a rational distillation of ideological content enhancement works, Construction of the audience a soul on the bridge, in the visual access to the feelings of pleasure and the provision of real-life thinking.
关键词:心灵视觉 情感 创作
Keywords: Spiritual vision Emotional Creation
绪论
艺术是一种情感的表达,是“画家从对象的观察中,经过一个视觉—心灵—再通过大脑的分析和研究,从而进行表现的过程。”[1]P229以上可以说明画家在绘画创作不断地实践过程中,一方面,艺术作品它反映出人类信息的状况;另一方面,说明了它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是画家在从感性到理性的变化发展过程中,通过创作作品对自己的情感释放。
关于这个问题,不少艺术大师曾作了阐释,譬如,梵高提出艺术应该表现情感,他谈到“什么是绘画?绘画就是穿越人们所能感觉的和人们所能做的之间的无形铁墙。”又如,蒙克描述他的“呐喊”作品灵感起源:“我感觉有点忧郁。突然间天空变成血色,我停下来靠着栏杆,累得要命,望着天上燃烧的云,像血和剑一样悬挂在深蓝的海湾和小镇上。我的朋友们继续行走,而我在焦虑下瑟瑟发抖,感觉到一阵从自然中传来巨大天边的呐喊。”因此,通过这些大师的亲身体验和实践证明:艺术创作是以一种无声的语言表达艺术家的内心世界,是一种真诚的情感流露,是美妙的心灵发出的呐喊。
我创作的梦幻作品正是建立在“情感”体验引导下的产物,真实地记录了自己在创作过程中,力求通过艺术表达的媒介去进一步感知世界,从而进行研究和完善作品,寻求一种属于自己的艺术表达方式.
本论
在艺术探索中,由于对专业上所追求的目标不同,表现的题材内容以及表现手法上也存在着差异性。譬如,有写实风格的作品,有抽象风格的作品,这些风格的形成为艺术表现语言的形成与多样方面拉开了一定的距离。这就像同一个听众去听两位讲故事的人:一位用字正腔圆、铿锵有力的语言来表达;而另一位用很随意、聊天的方式去讲。至于想去听谁讲的故事,是由一个人的嗜好所决定。
由于我的个性使然,我会选择后者,因为他的方式具有极强的亲和力,排除了心理障碍,拉进了双方的距离。因而,在专业学习中,我力求用随意、亲和的方式以一种新的艺术语言来抒发自己的情感。在当代,眼花缭乱的视觉语言刺激我们的视觉细胞,如何把这种信息传递的方式转化成图式语言,成为我思考的问题。它能够为我提供随意的去选择世间万物作为自己表达的对象:光线、色彩、时间、空间,甚至是生理上的反映,心理上的触动等等都能激发起我的创作欲望。达芬奇说“绘画里面包含的题材比文词所包含的题材远为丰富,因为画家能够创造出无数由于没有合适的字眼而无法用文字命名的事物。……绘画能够创造出自然中存在与不存在的形象。”因此,我把感觉到的事物作为艺术语言的生发点,试图从自然界的“实”与“虚”的形象中寻找自己的情感世界;由此,在创作中生发出心灵视觉的一种美丽梦幻。
本文结合自己的创作实践经验,以古代传说、现实生活为创作素材,在创作实践中借助油画媒介材料,生成属于自己的符号语言,在似与不似的艺术造型中,在作品从感性到理性升华的过程的尝试中,通过作品抒发出美妙的情感世界。
一、从古代传说中获取灵感,培养人们美妙的精神世界
古代传说故事是人类的精神产品,它不仅给人以启迪和教育,而且给艺术家创作灵感,成为人类的精神象征。 “女娲补天”的故事是妇孺皆知的故事,讲述的是远古时代天空破了一个大洞,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女娲不畏艰难,终于炼石把洞堵住了。尽管是一个远古传说,然而清代画家任伯年借此为创作素材,他把女娲衣服有意画成石头状,人与石成为一体。作品以象征性的手法告诉观众女娲不只是以石补天,更是用自己身体补天救民,从而歌颂了一种伟大的无私无畏的献身精神。这正是艺术家把他心中所想的形象组织起来,按照自己 的构思使之成为一幅融思想、技法为一体的艺术佳作。
艺术开启了人类想象的思维的空间,从想象中生发出无穷的灵感,我们从大量象征表现手法应用的实例中欣赏到梦境般的视觉符号,把艺术欣赏者带入广阔的思维领域,同时可以引领欣赏者在虚假的表现领域中进行思索。艺术家通过那些看不见的事物,把通过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美丽精神的理解,以一切生命核心为源泉,创造新的生灵。任伯年把女娲的形象处理成人与石的一体,我认为这与“人死投胎”的说法吻合,一些老人常说,“人是由猴子变来的,人死后会投胎到猪、牛、羊等各种飞禽走兽的身上,投胎后的人融合了人和动物的元素,它们要比人的情感更复杂。”活中我们也可以听到许多这方面的故事,(图1)
比如说:杜鹃、《白蛇传》中的法海等等。在《山海经》中有种怪物叫“人鱼”,讲述它有四足,其音如婴儿,食之无痴疾。我想它应该是“娃娃鱼”的形象。而“氐人”表现成如(图1)这些是古代民族的信仰,是古人对动物崇拜,是一种图腾崇拜,是艺术家借助显示原形创造出具有浪漫色彩的形象。
在西方艺术作品中,这类形象如18世纪西班牙艺术家戈雅的作品《反对公共福利》中的法官造型,手指是鹰爪,脚趾是兽足,耳朵是蝙蝠的翅膀;20世纪西班牙艺术家达利的作品《鸟人》中出现了把鸟的头部形象与人体的对接。而此时德国艺术家恩斯特画面中植物枝头的花是动物的脸,人与动物、植物的身体长在一起。在今天的动画片中,多姿多彩的动画形象,受到众多小朋友的青睐。由蒂姆.波顿导演的动画片《圣诞夜惊魂》里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物体、树木…….都赋予了生命,各种怪物形象都是以“人”为原形。从古代传说中将这些形象进行主观臆造的加工,在艺术造型上产生了奇特的效果,在视觉冲击上更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二、从现实中搜集素材,为观者建构心灵上的桥梁。
绘画是对现实生活真诚的记录。在这个需要沟通的时代,一个心灵对话的时代,绘画应该是一种发源于心灵的活动,进而反映人类的状况,艺术家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去与自己、与社会对话。
在我们所生存的空间里,人们用一种共同的心理语言让生活变的和谐。近些年来,由于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严重威胁到了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人类对自然的征服遭到了自然无情的报复:从1998年抗洪、2003年非典、2008年雪灾。这些事情突显出了人性的一种关爱,也留下了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
从有关现实生活生存中的问题,反映在当代艺术作品在中,尽管艺术家们运用现实批判主义手法,也是为了建构一种更美丽更和谐的家园。诸如此类的原因,在创作中我以反面的思想去构思《暮日》这件作品。画面表现的是在乌黑的天空下燃烧的烈火、苦苦挣扎的老树、裂开的地缝、翻滚的云层、流水,吓得天上地下生灵们四处逃窜,他们惊恐的眼神透露出这些生灵所生存的环境正在遭受一场大的灾乱。在艺术处理上,我按照自己的思维图式把乌云、大火、流水、树木、生灵都赋予了神态和情感,以期望引起艺术欣赏者的思考和关注。
从现实生活中搜集素材,达到客观到主观的一个升华过程。在艺术创作中把感受到的事物,摆脱传统的思维模式,利用抽象的艺术语言表现出来,带给人们一种既熟悉又陌生的感觉,增强作品的视觉感染力。
关注社会,从现实生活里去发现能够深化自己的形象,以自己的图式来言说生存状态和内心世界,通过艺术创作反映出所处时代的艺术状态和心灵世界中最直观的感受,在心灵世界的探索下,引导我们走向一个成熟的视觉语言世界。
三. 从感性到理性的升华,抒发出美妙的情感世界。
“绘画是心灵触觉的一种美妙转换,是心灵视觉的一种美丽梦幻。”[2] 因此它需要一种创新性思维来实现这种精神活动,需要把记忆、想象、观察、感知、积累、创造、审美与表现相结合,进而引领欣赏者在虚拟的空间中寻求美妙景致。
作为精神产品的艺术品,情感因素是他的灵魂,艺术家是凭着丰富的情感通过作品去传达他的思想理念和意图;自从杜尚把小便池命名为“泉”作为艺术品去展览后,给传统的艺术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他是对艺术观念的一个革新,后来通过表现性艺术家的探索,把材料,技法、形式等因素也提高到抒发情感的因素上来。
首先,创作是真情的流露,直抒胸臆的一种体验过程。
创作是充满自由的状态,优秀的画作是自由状态的真实记录,在我的创作中,没有跟随他人去盲目追求一种有意味的形式,没有当代的浮躁与华丽。作品呈现出一种平淡与天真,是自己的知识积累和通过画布的真情流露。
在偶然出现的结构形态中所具有的形式感是其他具体形象所没有的。譬如,在波洛克的行动绘画中,不仅能看出作者创作时的激情,也展现了他博大的胸襟,即使作品中没有任何具体的物象,却给欣赏者留下了更广阔的思维空间,“随意”之中的形象更具有艺术趣味。又如,上世纪俄国艺术家康定斯基从倒立的作品中发现了色彩的美感之后,创作出一系列抽象的作品,那些作品同样带给接受者精神上的愉悦。我在创作中汲取他们的经验,创作了一幅肖像如(图4),在一块空白画布
上先用膏状物随意挥洒,待干后加上一些颜料。 (图4)
创作时不确定的主题,表现什么目的性并不明确,我把作品按“上、下、左、右”的方向悬挂之后,发现有一种人物肖像造型,神态与我当时心情十分吻合,可以说是我的真情流露。
其次,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他为我提供了观察与思考的空间。
达芬奇曾提醒画家们说,“时时驻足凝视污墙,火焰余烬、云彩,污泥以及诸如此类的事物,可以获得奇妙的思想。”这说明眼睛是观察事物的第一感官,它为大脑提供了强有力的素材。“大脑一旦被触动,思想被刺激,能有种种新的发现。例如人兽战争的场面,各种风景构图,以及妖魔鬼怪之类骇人事物。”[3]P81杜布费的版画作品,《工作与玩耍》如(图5)我们不去考虑画面表现的内容,画中人物只采用简单的轮廓线,很像是沿着污迹空白勾划出来的;我从中受到启发,在废弃的水墨画中将其中
一部分截取,再进一步思考,整理成如(图6)我们从中间深色块可以看出,似乎是一个穿着棉袄,行走在雪地上人物的背影,这一形象同样可以成为我们去表现的对象,凭借这种方式有时会对自己构图,甚至丰富想象力都有极大的帮助,使我的创作思维实现了从感性
结语
艺术创作是艺术家深入生活,感受生活,创造生活,是一种精神生产活动,并架构了艺术家与生活、社会之间的心灵的对话,艺术家以一颗真诚的心去感悟生活,感悟生命,所呈现的艺术作品会观众带来视觉上的愉悦,同时留下深刻的思考。
美丽的心灵梦幻是我对自己的艺术理想与追求的集中概括,在倾听心灵呼唤的过程中,我把生活中可以感受到的、自己看见的、体验的、听说的、想到的一切事物,都尝试去表现。我按照自己构想出的幻化的形象去安排画面,希望作品展现在观众面前时除了视觉上的新鲜感外,更希望通过心灵的对话,提示大家去关注我们身边的事物,关注社会,从而追求一种理想的生活。
在本论文中,我试图把创作实践与理论思考结合起来,以抽象的思维方式为自己的艺术语言作出探讨,寻求一种适合自己的艺术表达方式,提高对艺术的感知能力,力求通过绘画语言呈现自身作品风格面貌。
到理性的升华。
Abstract:This article from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draw inspiration in real life, of painting media in the practice of creativity in their own language symbols, works with the audience in the spirit of dialogue at the same time, works from the emotional to be a rational distillation of ideological content enhancement works, Construction of the audience a soul on the bridge, in the visual access to the feelings of pleasure and the provision of real-life thinking.
关键词:心灵视觉 情感 创作
Keywords: Spiritual vision Emotional Creation
绪论
艺术是一种情感的表达,是“画家从对象的观察中,经过一个视觉—心灵—再通过大脑的分析和研究,从而进行表现的过程。”[1]P229以上可以说明画家在绘画创作不断地实践过程中,一方面,艺术作品它反映出人类信息的状况;另一方面,说明了它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是画家在从感性到理性的变化发展过程中,通过创作作品对自己的情感释放。
关于这个问题,不少艺术大师曾作了阐释,譬如,梵高提出艺术应该表现情感,他谈到“什么是绘画?绘画就是穿越人们所能感觉的和人们所能做的之间的无形铁墙。”又如,蒙克描述他的“呐喊”作品灵感起源:“我感觉有点忧郁。突然间天空变成血色,我停下来靠着栏杆,累得要命,望着天上燃烧的云,像血和剑一样悬挂在深蓝的海湾和小镇上。我的朋友们继续行走,而我在焦虑下瑟瑟发抖,感觉到一阵从自然中传来巨大天边的呐喊。”因此,通过这些大师的亲身体验和实践证明:艺术创作是以一种无声的语言表达艺术家的内心世界,是一种真诚的情感流露,是美妙的心灵发出的呐喊。
我创作的梦幻作品正是建立在“情感”体验引导下的产物,真实地记录了自己在创作过程中,力求通过艺术表达的媒介去进一步感知世界,从而进行研究和完善作品,寻求一种属于自己的艺术表达方式.
本论
在艺术探索中,由于对专业上所追求的目标不同,表现的题材内容以及表现手法上也存在着差异性。譬如,有写实风格的作品,有抽象风格的作品,这些风格的形成为艺术表现语言的形成与多样方面拉开了一定的距离。这就像同一个听众去听两位讲故事的人:一位用字正腔圆、铿锵有力的语言来表达;而另一位用很随意、聊天的方式去讲。至于想去听谁讲的故事,是由一个人的嗜好所决定。
由于我的个性使然,我会选择后者,因为他的方式具有极强的亲和力,排除了心理障碍,拉进了双方的距离。因而,在专业学习中,我力求用随意、亲和的方式以一种新的艺术语言来抒发自己的情感。在当代,眼花缭乱的视觉语言刺激我们的视觉细胞,如何把这种信息传递的方式转化成图式语言,成为我思考的问题。它能够为我提供随意的去选择世间万物作为自己表达的对象:光线、色彩、时间、空间,甚至是生理上的反映,心理上的触动等等都能激发起我的创作欲望。达芬奇说“绘画里面包含的题材比文词所包含的题材远为丰富,因为画家能够创造出无数由于没有合适的字眼而无法用文字命名的事物。……绘画能够创造出自然中存在与不存在的形象。”因此,我把感觉到的事物作为艺术语言的生发点,试图从自然界的“实”与“虚”的形象中寻找自己的情感世界;由此,在创作中生发出心灵视觉的一种美丽梦幻。
本文结合自己的创作实践经验,以古代传说、现实生活为创作素材,在创作实践中借助油画媒介材料,生成属于自己的符号语言,在似与不似的艺术造型中,在作品从感性到理性升华的过程的尝试中,通过作品抒发出美妙的情感世界。
一、从古代传说中获取灵感,培养人们美妙的精神世界
古代传说故事是人类的精神产品,它不仅给人以启迪和教育,而且给艺术家创作灵感,成为人类的精神象征。 “女娲补天”的故事是妇孺皆知的故事,讲述的是远古时代天空破了一个大洞,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女娲不畏艰难,终于炼石把洞堵住了。尽管是一个远古传说,然而清代画家任伯年借此为创作素材,他把女娲衣服有意画成石头状,人与石成为一体。作品以象征性的手法告诉观众女娲不只是以石补天,更是用自己身体补天救民,从而歌颂了一种伟大的无私无畏的献身精神。这正是艺术家把他心中所想的形象组织起来,按照自己 的构思使之成为一幅融思想、技法为一体的艺术佳作。
艺术开启了人类想象的思维的空间,从想象中生发出无穷的灵感,我们从大量象征表现手法应用的实例中欣赏到梦境般的视觉符号,把艺术欣赏者带入广阔的思维领域,同时可以引领欣赏者在虚假的表现领域中进行思索。艺术家通过那些看不见的事物,把通过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美丽精神的理解,以一切生命核心为源泉,创造新的生灵。任伯年把女娲的形象处理成人与石的一体,我认为这与“人死投胎”的说法吻合,一些老人常说,“人是由猴子变来的,人死后会投胎到猪、牛、羊等各种飞禽走兽的身上,投胎后的人融合了人和动物的元素,它们要比人的情感更复杂。”活中我们也可以听到许多这方面的故事,(图1)
比如说:杜鹃、《白蛇传》中的法海等等。在《山海经》中有种怪物叫“人鱼”,讲述它有四足,其音如婴儿,食之无痴疾。我想它应该是“娃娃鱼”的形象。而“氐人”表现成如(图1)这些是古代民族的信仰,是古人对动物崇拜,是一种图腾崇拜,是艺术家借助显示原形创造出具有浪漫色彩的形象。
在西方艺术作品中,这类形象如18世纪西班牙艺术家戈雅的作品《反对公共福利》中的法官造型,手指是鹰爪,脚趾是兽足,耳朵是蝙蝠的翅膀;20世纪西班牙艺术家达利的作品《鸟人》中出现了把鸟的头部形象与人体的对接。而此时德国艺术家恩斯特画面中植物枝头的花是动物的脸,人与动物、植物的身体长在一起。在今天的动画片中,多姿多彩的动画形象,受到众多小朋友的青睐。由蒂姆.波顿导演的动画片《圣诞夜惊魂》里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物体、树木…….都赋予了生命,各种怪物形象都是以“人”为原形。从古代传说中将这些形象进行主观臆造的加工,在艺术造型上产生了奇特的效果,在视觉冲击上更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二、从现实中搜集素材,为观者建构心灵上的桥梁。
绘画是对现实生活真诚的记录。在这个需要沟通的时代,一个心灵对话的时代,绘画应该是一种发源于心灵的活动,进而反映人类的状况,艺术家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去与自己、与社会对话。
在我们所生存的空间里,人们用一种共同的心理语言让生活变的和谐。近些年来,由于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严重威胁到了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人类对自然的征服遭到了自然无情的报复:从1998年抗洪、2003年非典、2008年雪灾。这些事情突显出了人性的一种关爱,也留下了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
从有关现实生活生存中的问题,反映在当代艺术作品在中,尽管艺术家们运用现实批判主义手法,也是为了建构一种更美丽更和谐的家园。诸如此类的原因,在创作中我以反面的思想去构思《暮日》这件作品。画面表现的是在乌黑的天空下燃烧的烈火、苦苦挣扎的老树、裂开的地缝、翻滚的云层、流水,吓得天上地下生灵们四处逃窜,他们惊恐的眼神透露出这些生灵所生存的环境正在遭受一场大的灾乱。在艺术处理上,我按照自己的思维图式把乌云、大火、流水、树木、生灵都赋予了神态和情感,以期望引起艺术欣赏者的思考和关注。
从现实生活中搜集素材,达到客观到主观的一个升华过程。在艺术创作中把感受到的事物,摆脱传统的思维模式,利用抽象的艺术语言表现出来,带给人们一种既熟悉又陌生的感觉,增强作品的视觉感染力。
关注社会,从现实生活里去发现能够深化自己的形象,以自己的图式来言说生存状态和内心世界,通过艺术创作反映出所处时代的艺术状态和心灵世界中最直观的感受,在心灵世界的探索下,引导我们走向一个成熟的视觉语言世界。
三. 从感性到理性的升华,抒发出美妙的情感世界。
“绘画是心灵触觉的一种美妙转换,是心灵视觉的一种美丽梦幻。”[2] 因此它需要一种创新性思维来实现这种精神活动,需要把记忆、想象、观察、感知、积累、创造、审美与表现相结合,进而引领欣赏者在虚拟的空间中寻求美妙景致。
作为精神产品的艺术品,情感因素是他的灵魂,艺术家是凭着丰富的情感通过作品去传达他的思想理念和意图;自从杜尚把小便池命名为“泉”作为艺术品去展览后,给传统的艺术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他是对艺术观念的一个革新,后来通过表现性艺术家的探索,把材料,技法、形式等因素也提高到抒发情感的因素上来。
首先,创作是真情的流露,直抒胸臆的一种体验过程。
创作是充满自由的状态,优秀的画作是自由状态的真实记录,在我的创作中,没有跟随他人去盲目追求一种有意味的形式,没有当代的浮躁与华丽。作品呈现出一种平淡与天真,是自己的知识积累和通过画布的真情流露。
在偶然出现的结构形态中所具有的形式感是其他具体形象所没有的。譬如,在波洛克的行动绘画中,不仅能看出作者创作时的激情,也展现了他博大的胸襟,即使作品中没有任何具体的物象,却给欣赏者留下了更广阔的思维空间,“随意”之中的形象更具有艺术趣味。又如,上世纪俄国艺术家康定斯基从倒立的作品中发现了色彩的美感之后,创作出一系列抽象的作品,那些作品同样带给接受者精神上的愉悦。我在创作中汲取他们的经验,创作了一幅肖像如(图4),在一块空白画布
上先用膏状物随意挥洒,待干后加上一些颜料。 (图4)
创作时不确定的主题,表现什么目的性并不明确,我把作品按“上、下、左、右”的方向悬挂之后,发现有一种人物肖像造型,神态与我当时心情十分吻合,可以说是我的真情流露。
其次,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他为我提供了观察与思考的空间。
达芬奇曾提醒画家们说,“时时驻足凝视污墙,火焰余烬、云彩,污泥以及诸如此类的事物,可以获得奇妙的思想。”这说明眼睛是观察事物的第一感官,它为大脑提供了强有力的素材。“大脑一旦被触动,思想被刺激,能有种种新的发现。例如人兽战争的场面,各种风景构图,以及妖魔鬼怪之类骇人事物。”[3]P81杜布费的版画作品,《工作与玩耍》如(图5)我们不去考虑画面表现的内容,画中人物只采用简单的轮廓线,很像是沿着污迹空白勾划出来的;我从中受到启发,在废弃的水墨画中将其中
一部分截取,再进一步思考,整理成如(图6)我们从中间深色块可以看出,似乎是一个穿着棉袄,行走在雪地上人物的背影,这一形象同样可以成为我们去表现的对象,凭借这种方式有时会对自己构图,甚至丰富想象力都有极大的帮助,使我的创作思维实现了从感性
结语
艺术创作是艺术家深入生活,感受生活,创造生活,是一种精神生产活动,并架构了艺术家与生活、社会之间的心灵的对话,艺术家以一颗真诚的心去感悟生活,感悟生命,所呈现的艺术作品会观众带来视觉上的愉悦,同时留下深刻的思考。
美丽的心灵梦幻是我对自己的艺术理想与追求的集中概括,在倾听心灵呼唤的过程中,我把生活中可以感受到的、自己看见的、体验的、听说的、想到的一切事物,都尝试去表现。我按照自己构想出的幻化的形象去安排画面,希望作品展现在观众面前时除了视觉上的新鲜感外,更希望通过心灵的对话,提示大家去关注我们身边的事物,关注社会,从而追求一种理想的生活。
在本论文中,我试图把创作实践与理论思考结合起来,以抽象的思维方式为自己的艺术语言作出探讨,寻求一种适合自己的艺术表达方式,提高对艺术的感知能力,力求通过绘画语言呈现自身作品风格面貌。
到理性的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