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扬帆》当代艺术联展
策展人:康博(法国)
参展艺术家(按姓名字母为序):耿旖旎 ,路明,彭浩,宋兴元,杨帆,张拓,郑根,邹涛,訾鹏
开幕酒会:2009年6月1日
展览时间:2009年6月1日——2009年6月3日
展览地点:沈阳鲁迅美术学院美术馆
Theme of the exhibition:COPY
Curator:Kang Buo(france)
Artists(In alphabetical order)
Ge Yini, LuMing, PengHao, Song Xingyuan, YangFan, ZhangTuo, ZhengGen, ZouTAOu, ZiPeng,
Opening: June 1,2009
Duration: June 1,2009—June 3,2009
Address: LuXun Academy of Fine Arts School of Museum of Art
鲁美是已经被当代艺术淘汰了的学院。










艺术家访谈
宋兴元访谈
宋兴元:宋 康博:康
康:你们之间是怎样开始关于这次展览的谈话的?
宋:实际我并没有真正参与这次谈话,当时是他们几个人在酒后谈起了关于这次画展,我是几天后画展的想法成熟后才参与进来的。
康:那你是怎么看待这次展览的呢?你提出了什么样的意见?
宋:我倒是说了不少。我自己对这件事的看法是,我对这个集体行为表示质疑,我基本不知道他们是怎么想出这个点子的。我本人认为这个展览根本就没有一点意义,至少是建立在艺术上的。我只是他们的朋友,他们人不够达不到效果,我只好加入。
康:你的意思是,你与他们发生争论,是这样的吗?
宋:每次聚在一起的时候,都是他们试图说服我,好像要给我上一节艺术教育课,每次我都努力地与他们争论。他们——杨帆提出了这个关于复制一张作品而又不能加入任何自己观点的认真而真正的临摹之后放在一起展览的想法。如果排除他是我的朋友的这一情感因素的话,我认为只是一个极其愚蠢的想法。这是在做什么?开绘画的玩笑?要在绘画这件神圣的事上搞投机?至于复制,我对这件事是根本不能接受的。我觉得复制唯一不能滥用的地方就是在艺术上,如果复制一旦用在了艺术上那就应该叫剽窃。我试图用自己学到的对绘画语言的最初的理解与他们辩论,但他们与我的谈话根本就是两回事,可以说他们讲的与我的艺术追求无关,我最后只能沉默。
康:那这个展览给你们带来什么?会让你在艺术道路上走的更坚定,或是提示了你的绘画作品应更加回归其本质?
宋:即使没有这样的展览或更多这样的艺术理论,我还是会向您说的这样去做的。因为艺术是不会欺骗的,不管是亲人还是朋友。艺术是抽象的,至少是不可复制的。什么花样也影响不了有艺术的本质。也动摇不了我自己对的追求,说明白点儿(好像我说的有点跑题了,请让我继续)我的作品并不是那种特传统的,我的作品里有观念,观念是什么?不是云山雾罩,应该是一种意境,关于个人、梦想、诱惑、痛苦、孤独等等,这才是真正的观念,我不明白九个人画这狗屁轮船叫什么艺术。
康:那你为什么还要参加?是因为朋友的友谊吗?
宋:开始还算是因为友情,后来经过几轮争辩,我发现我要配合参与进来,我倒要看看展览的时候都有什么样的人对这样的展览感兴趣,我要作为参展人与他们好好聊聊,看看他们都是怎样失去自己的信仰的。也许更多可能性是根本没人对这次展览感兴趣。
康:那你一个人复制这张画的时候获得的感受是什么呢?
宋:就像晕船一样的恶心。
康:最后一个问题,你觉得这个展览放在你的学校是他们故意的么?你怎么看?
宋:这个问题我不想回答,我真的无语。
杨帆访谈
杨帆:杨 康博:康
康:谈一谈关于这次展览的最初想法?
杨:想法最初是缘于我和彭昊的几次闲聊。我们一直都想通过一些有别于传统的方式来阐释我们对绘画的理解。最开始想到的是我和彭昊互换各自的想法,比如他出五个点子,我出五个想法,然后我按照他的想法画五张画,他也同样的按照我的想法画五张,然后放在一起展示。
康:就是说你们互相赠送自己的想法再交由对方完成?
杨:对!无论画出来的是个什么东西,对方都得欣然接受!而且还要属上对方的名字!
康:就是在自己的作品上属上别人的名字?
杨:对。
康:有意思,那怎么最后变成现在这样一个群展的形式了呢?
杨:这也是没办法的事,一是时间来不及了,我们很希望把这个展览尽快做出来,可我们各自都有别的事要做,彭昊还得上班,所以作品完成的时间没法把握,操作上有困难!二是当我把这个想法和身边的朋友一聊,发现大家都很有兴趣,都愿意参与进来,所以很自然的就发展成了联展,展览的主题也由互换作品演变成了共同临摹我们其中一个人的作品。
康:那为什么最后会演变成共同临摹一个人的作品,需要临的一模一样吗,是否可以有自己的风格和语言?
杨:要各自尽最大的努力去临的一模一样!坚决杜绝个人语言和风格在画面中的出现!换句话说就是把“人”的因素降到最低,把“个性”最大限度的从画面里剔除!每个人在临摹别人作品时的无聊和别扭都正是我们想要的,大家在极其被动的情况下改变了考虑问题的方式,这个过程对我们九个参与者是有意义的,当然也是很折磨很无聊的!
康:很冷很暴力呗!
杨:恩。
康:为什么决定选择你的画作为临摹的对象呢?是按什么标准选的?
杨:我们是按照这样两个标准去选择的,一是所选的画不能带有强烈的个人语言和明显的符号特征,也就是个人风格的辩识度要低;二是作品本身所传达的意义要非常的弱,我们不希望画本身的意义过于强大从而干扰到观众对展览和作品的判断。我们希望看到的效果是观众可以自由独立的理解我们的展览和作品,而不是被作者的意图和所谓的寓意牵着鼻子走!
至于说为什么是我的作品而不是别人的,是因为我画的这张帆船还比较接近我们的初衷和要求,其他人的画都有比较明显的“缺陷”,最后一折中,就定它了。
康:最起码它的意图伪装的比较好,是吧?
杨:恩,相对而言吧!而且大家在操作起来也比较容易,技术上的难度不大!
康:那展览的名字也和这个有关了?
杨:有点关系,从字面上看有一帆风顺的意思吧!其实我们一直在《祝你一帆风顺》和《扬帆》之间争论不休,最终决定后者是因为想要观众以为这是个个展,结果一进展厅却发现是个群展,有点卖关子的意思!
康:作品实际操作起来和你们最初的想法有出入吗?
杨:肯定是有的,毕竟是这么多人参与,有很多特别具体的事儿得操心,得协调。大家都有自己的事情,都是挤出时间来做这个事,所以都不容易,毕竟这个展览不仅没什么经济上的回报还得要大家自己掏钱,所以在我们现有的环境和条件下已经实数不易了!不过说实在的大家画起来真是挺遭罪的,每个人都是一脸的苦相,谁愿意临摹别人的作品啊!多讨厌的一件事!
康:感觉就像是吃别人吐过的东西一样!
杨:恩,恶心!
康:我有一件事很好奇,你觉得同一张作品被复制了九遍之后是被加强了还是减弱了呢?
杨:这个问题也是我个人很想知道的一个事!我们九个也为此争论过。我个人始终认为同一张作品被复制了九遍之后无论在视觉上还是作品的意义上都会得到加强!但是这种几乎是一模一样的图象被反复加强之后只会给人在视觉上造成“疲劳”感,而同时被加强的作品意义(由于它本身没有意义)正好放大了原作所传达出的无意义,也就是运用一种主动加强的方式,结果却得到了一种减弱的效果!所以我很难给出一个明确的解答,最好还是仁者见仁吧!但是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展览的目的决不是要验证什么“重复的力量!”
康:你对此表示怀疑?
杨:反正搞不懂
康:说了这么多,我很想知道做这个展览你们到底想要说什么?
杨:很难给出一个合理的解释!至少我不能!我们仅仅是希望提供一个开放自由的平台,只要你愿意走进展厅,怎么理解都不过分!
邹涛访谈
邹涛:邹 康博:康
康:你认为复制或临摹别人的作品有什么意义?
邹:我不知道复制和临摹本身有什么意义,就我而言它是我最初了解和学习绘画的过程。没有经过这方面训练的人都会对形象已“像”来做出判断,这本身就是在复制和临摹。
康:你临摹过别人的作品吗?
邹:一直在临,小时候拿着铅笔在算草本背面对着电视画忍者神龟,大力水手,葫芦娃。目的就是画的和电视里的人物一模一样。我每隔几年或一段时间就会临摹一些别人的作品,这样可以让我放松,忘掉自己。随着年龄和兴趣的变化,临摹的对象也随着变化。
康:你复制他人的作品的目的是什么?
邹:我觉得这由动机来决定的,一个淘气的孩子在别人家的墙上涂画,被人逮到送回家,这个孩子回家后被家人责骂或挨板子,但对于这个孩子来说,当时的恶作剧的快感和兴奋是无法替代的。
康:你复制的作品是否属于你?
邹:复制品属于我
康: 我指的是署名问题.
邹:由于儿时的美术知识有限,随手拿来的画报和卡片,只要喜欢就照着画,画的满意就贴在墙上,管他原作是谁。每当有客人到访,指着墙上的画询问。我妈都会自信的说:“我儿子画的”。
康:图像自身是否有权利?
邹:小学的音乐课本上有很多名人先烈的头像和插画,淘气的学生都喜欢在他们头像上加上胡子,帽子,眼镜等。在这方面我是行家,一次检查作业,老师还没等翻到那页,就把我的书愤怒的丢向门外。(他是否有丢我书的权利?)在那个音乐老师看来我绝不是个好学生,根本不用再看作业了,因为思想已经变坏了。对于我来说课本上的涂抹是对图形的改造,对于她来说那是对“专有图像”的维护。我的做法则是一种侵权行为。
张拓访谈
张拓:张 康博:康
康:此次展览以“扬帆”为标题,请谈谈题目的由来及含义?
张:“扬帆”是参展艺术家通过开会讨论最后确定的,从字面上理解有“扬帆起航,一帆风顺”的意思,没有其他含义。
康:整个展览展出了8张一样的油画作品,在创作的整个过程中最大的困难是什么?
张: 其实谈困难或许严重了一些,最大的问题可能是艺术家之间的协调问题,之外还包括开会讨论,确定方案,场地的选择,展览的宣传等等,会有一些比较细致和琐碎的工作。
康:那么在技术上会不会有困难?
张:技术上的问题应该不存在,因为大家都有过几年以上的创作和绘画经验,纯技术角度的问题不大,对于其他艺术家的创作方式和方法的认可上可能会有一些偏差,但这随着作品的逐步完成已经得到解决。
康:在当下选择这样的方式做这样一个展览,有没有考虑到展览之后的效果和收益?
张: 当然有这方面的考虑,这个问题我们几个在私下有过讨论,展览效果应该有两种,一是失望,因为进入展厅只能看到一张被复制了八次的作品,而且每件作品本身都毫无意义可言,这是与其他展览不太一样的地方,同时这也颠覆了大部分观众对于展览的视觉习惯。二是在失望的同时会产生一丝希望,因为每个参展艺术家都做了一件一样的无意义的事儿,但是我们又把这件无意义的事认真的做了出来,我想,某些同样执拗的人会从中感受到些许的希望。
康:类似形式的展览你们以后还会做下去吗?
张:首先,我们并不是一个团体,或者说是个比较松散的小集体,所以这之中随时都可以有人离开,也随时可以有人加入,至于展览,我觉得重要的是要有好的想法和概念,“我们”会继续做下去,当然,形式和方法会有不可预见的变化,但是,有一点是可以确定的,思考不会停止。
耿旖旎仿谈
耿旖旎:耿 康博:康
康: 画展中一共出现了九艘一模一样的船,你觉得参展的九名艺术家是怀着相同的心情和目的来创作这幅作品的吗?
耿:画面中的船或许可以做到一致,但想法和心情不可能完全一致。大家在一起碰这件事的的时候,也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并因为这样那样的问题“争论不休”。
康:这艘船对你来说代表或表达了什么?
耿:没什么,它对我来说亦或对于整个画展来说只是一个观念的载体,本身并不具有什么意义,也不应该赋予它太多含义。我觉得这个画展本身是一个非常规的展览,甚至更像是一种行为,它的每一部分都在说事,而不是单单的靠画来表达什么。如果非得要从画里读出东西,就显得没意思了,这并不是我们想要说的。
康:也就是说“你们要说的并不在画面当中”是吗?
耿:可以这么理解。画面在这里是表达方式,是工具,是完成整个“说”的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康:你是通过什么方式使你的船达到与其他船一致效果的?期间会出现什么样的问题?
耿:硬性要求,必须一致!想尽一切办法,不择手段,能用的方法都可以用上。
出现的问题就是画起来不舒服,无论手感上的还是心理上。手感上就不用多说了,画了这么多年画,突然改变所有的绘画习惯,戒掉个人语言不是件容易的事。画起来会觉得累。心理上的不舒服到是让我颇有些意外。这个是我事先没有预见到的,说不太清楚的感觉,总之画着画着意识上就会有些偏颇,需要理性的调整一下状态,否则画面不会按事先约定好的一致性发展,里面会有意无意的夹杂了自己的东西。这个是不被允许的。
康:为什么选择鲁迅美术学院作为展览地点?
耿:理由很多。那是我喜欢的地方,考学前是,读书时是,毕业了离开了也还是。或许这是我的个人原因吧。另外,我更觉得学院里的严肃气氛搭配起这次画展的非常规性本身就很有意思,有一种不和谐的感觉,会使画展更吸引人、更具有振奋人心的魅力。事实上我们所处的环境过于沉闷单调,我们需要这种充满活力的活动。
康:展览的其他成员与你是什么关系?为什么是你们一起做这件事?
耿:朋友,朋友的朋友,同学,同班同学等等。因为大家都喜欢并认同这个想法。这些人凑在一起很有意思。
郑根访谈
郑根:根 策展人:康
康:你们这次展览不同于正常的展览,你认为这种非常规展览该以什么来判断它的成功与否?
根:既然是不同于正常的、非常规的展览,那就不可能以正常、常规的标准来衡量他的成功与否。一般来说展览是艺术家们展示自己作品的一个平台,而且这个平台不只是展示目的,更是一个艺术作品交易主要媒介平台。艺术家们会利用展览细节更好的包装自己。这么看来我们这次展览只是一个平台,没有买家没有交易,也没有包装,只有观众。
看展览的人多、众多权威人士的捧场是展览成功吗?哦,那我们展览是失败的,因为我们的到场观众是未知的。展览时作品成交量大是展览成功吗?哦,那我们展览还是失败的,因为展览的画不会有买家的(至少我们大家都没想过卖画这一回事)。通过展览有艺术家诞生是成功的展览吗?呵呵,那我们的展览还是失败的,因为我们这次拿的作品都“不是自己的作品”。
个人认为这次展览只是平台,是整个作品的一小部分,在这里要说我们的作品其实是一个过程,我们从选画就开始了我们的作品,也可以说我们的作品是一种行为而不是画更不是展览本身。见证这个展览的成功与否是需要时间的,要等到整个作品完成才知道,当然展览还不是作品的结束。至于成功的标准嘛……圆满的完成整个作品的所有细节就是成功。
康:现在是世界经济低迷时期,中国的艺术市场也受到了很大影响。在这一时期做这么一个展览,它与经济形式现状有关系吗?
根: 说实话在沈阳的年轻艺术家们其实感觉不到经济危机对艺术市场的冲击。觉得今年与去年没有什么区别,还是那么平淡。像我们这些人就没赶上艺术市场的好时候,艺术市场好的时候正在学校画课堂作业呢。
艺术市场的冬天还只是听说的,没有真正用皮肤感受过那个冬天的寒冷,只是觉得该睡醒了,不能在继续做梦了。
至于这个展览和经济危机有什么关系,我觉得没什么太大的关系,只要我们这些人坐到一起唠嗑就有可能有共同的作品。但是你这个问题又让我做梦了,万一谁知道呢要是没有经济危机我们就有更多的资金来做这次作品,那样我们就有更大的空间来操作整个作品。
康:展览之后的画该怎样处理呢?因为我知道这次展览是你们几个人自发性的、自筹经费的展览,再说这么多一样题材的画本身也限制了它们今后的操作,你上面也提到没想过出售。
根: 展览后拿着自己的画各回各家,呵呵。允许我再做个梦的话,最好的结果是,作品整体的出售,包括所有人的画、所有的文字。再次申明,这是一个多方面的系列作品,一个展览说明不了作品,一张画代表不了作品,一个人更是概括不了整个作品。
康: 你对这次展览有没有什么遗憾,或者觉得哪一点可以做的更好?
根: 遗憾到没有什么。这个作品本身就是一种行为,这与行为作品不一样的是除了现场看得见的还有看不见的作品部分,而且现场看不见的可能是作品最重要的部分。所以对我来说只要参与了整个作品创作就是一种新经验的收获,这么一来对作品的一小部的分展览就无所谓什么遗憾了。但是整个作品要是参与的人再多一点,效果会不会更好呢?
訾鹏访谈
訾鹏:訾 康博:康
康:此次展览为什么叫"杨帆"?
訾:我个人认为"扬帆"有一帆风顺的意思吧!这也可能是中国人的一种习惯,好的寓意中国人都喜欢。
康:你觉得这次展览的目的在于什么?有何意义?
訾:我觉得意义没什么吧!但这个事挺有意思的,以前没有做过,感觉看别人的作品就像看自己一样,有些相似,但又不一样。而且这个时代已经不太可能有类似这样的事吧!像八十年代以前的人们可能都会有这样的经验,大家是个集体做一件事情,一起为了一个目标而实现,大家有持之以恒地信念,有互相鼓励的耐心.而现代人被社会同化的只剩下自私,就算做一件事,各自的目的也不同,所以事情到最后往往会变味的.而我们这次展览其实就有这样的效果吧!
康:那你觉得做这次活动的难点在于哪?
訾:一致吧!一致是挺困难的,要想画成一样是挺困难的.毕竟大家毕业都有几年了,个人的绘画风格都潜移默化地有所改变,要想达到一致,手上会比较累,当然也心累.我作这幅画时就改了好几次,毕竟对于笔触的习惯;颜色的喜好都有很大的差异。但有意思的一点是,画这幅作品时我有种回到过去的感觉,感觉在很多条条框框下进行工作,只有一个目的:画像.但是也就只为了画像,很简单又很麻烦。
康:这次展览后有什么计划?
訾:正常过日子,该干嘛干嘛!有好的想法大家再一起做。
路明访谈
路明:路 康博:康
康:这次展览与以往的展览似乎不太一样?
路:没什么不一样,也就是好玩,哥几个闲者也也闲着,正好杨帆聊起了这个想法,就凑在一起,做了。
康:参加这次展的都是什么人?
路:基本是以我们几个同学哥们为主,大家在一起很多年了,从本科到研究生,都在一起,有感情,好交流。本身这个事情就是非常规的展,这个行为本不是所有人能接受,和乐意参与,哥几个毕业大都没工作,漂着,说好听点,一不小心成职业艺术家了,虽然我讨厌这称呼,共同的境遇,教育背景,使得我们好沟通。才做这么件事。意义不是谁能决定的,关键在于这件事本身呈现出来的问题。
康:在作品制作过程中是否有难度?
路:那是当然,本身绘画行为是个很个体的行为,每个人的气质,感觉,手感不同,呈现的画面效果不会一样,我们尽力消除这种人为因素,尽力模仿一致。很难的,特别是有了自己语言的艺术家,在这个制作过程中,你必然思考,个人的价值,意义,重新思考关于艺术,关于绘画,是一个反思的过程。
康:关于展览地点,为什么选中鲁美美术馆?
路:沈阳不是北京,展示的场馆有限,并且我们都很熟悉鲁美,展览的效果也相对好一些,我这里所说的效果是指我们的作品在这里展出会有很好的实现效果,它是我们作品的一部分,这很重要
宋兴元访谈
宋兴元:宋 康博:康
康:你们之间是怎样开始关于这次展览的谈话的?
宋:实际我并没有真正参与这次谈话,当时是他们几个人在酒后谈起了关于这次画展,我是几天后画展的想法成熟后才参与进来的。
康:那你是怎么看待这次展览的呢?你提出了什么样的意见?
宋:我倒是说了不少。我自己对这件事的看法是,我对这个集体行为表示质疑,我基本不知道他们是怎么想出这个点子的。我本人认为这个展览根本就没有一点意义,至少是建立在艺术上的。我只是他们的朋友,他们人不够达不到效果,我只好加入。
康:你的意思是,你与他们发生争论,是这样的吗?
宋:每次聚在一起的时候,都是他们试图说服我,好像要给我上一节艺术教育课,每次我都努力地与他们争论。他们——杨帆提出了这个关于复制一张作品而又不能加入任何自己观点的认真而真正的临摹之后放在一起展览的想法。如果排除他是我的朋友的这一情感因素的话,我认为只是一个极其愚蠢的想法。这是在做什么?开绘画的玩笑?要在绘画这件神圣的事上搞投机?至于复制,我对这件事是根本不能接受的。我觉得复制唯一不能滥用的地方就是在艺术上,如果复制一旦用在了艺术上那就应该叫剽窃。我试图用自己学到的对绘画语言的最初的理解与他们辩论,但他们与我的谈话根本就是两回事,可以说他们讲的与我的艺术追求无关,我最后只能沉默。
康:那这个展览给你们带来什么?会让你在艺术道路上走的更坚定,或是提示了你的绘画作品应更加回归其本质?
宋:即使没有这样的展览或更多这样的艺术理论,我还是会向您说的这样去做的。因为艺术是不会欺骗的,不管是亲人还是朋友。艺术是抽象的,至少是不可复制的。什么花样也影响不了有艺术的本质。也动摇不了我自己对的追求,说明白点儿(好像我说的有点跑题了,请让我继续)我的作品并不是那种特传统的,我的作品里有观念,观念是什么?不是云山雾罩,应该是一种意境,关于个人、梦想、诱惑、痛苦、孤独等等,这才是真正的观念,我不明白九个人画这狗屁轮船叫什么艺术。
康:那你为什么还要参加?是因为朋友的友谊吗?
宋:开始还算是因为友情,后来经过几轮争辩,我发现我要配合参与进来,我倒要看看展览的时候都有什么样的人对这样的展览感兴趣,我要作为参展人与他们好好聊聊,看看他们都是怎样失去自己的信仰的。也许更多可能性是根本没人对这次展览感兴趣。
康:那你一个人复制这张画的时候获得的感受是什么呢?
宋:就像晕船一样的恶心。
康:最后一个问题,你觉得这个展览放在你的学校是他们故意的么?你怎么看?
宋:这个问题我不想回答,我真的无语。
杨帆访谈
杨帆:杨 康博:康
康:谈一谈关于这次展览的最初想法?
杨:想法最初是缘于我和彭昊的几次闲聊。我们一直都想通过一些有别于传统的方式来阐释我们对绘画的理解。最开始想到的是我和彭昊互换各自的想法,比如他出五个点子,我出五个想法,然后我按照他的想法画五张画,他也同样的按照我的想法画五张,然后放在一起展示。
康:就是说你们互相赠送自己的想法再交由对方完成?
杨:对!无论画出来的是个什么东西,对方都得欣然接受!而且还要属上对方的名字!
康:就是在自己的作品上属上别人的名字?
杨:对。
康:有意思,那怎么最后变成现在这样一个群展的形式了呢?
杨:这也是没办法的事,一是时间来不及了,我们很希望把这个展览尽快做出来,可我们各自都有别的事要做,彭昊还得上班,所以作品完成的时间没法把握,操作上有困难!二是当我把这个想法和身边的朋友一聊,发现大家都很有兴趣,都愿意参与进来,所以很自然的就发展成了联展,展览的主题也由互换作品演变成了共同临摹我们其中一个人的作品。
康:那为什么最后会演变成共同临摹一个人的作品,需要临的一模一样吗,是否可以有自己的风格和语言?
杨:要各自尽最大的努力去临的一模一样!坚决杜绝个人语言和风格在画面中的出现!换句话说就是把“人”的因素降到最低,把“个性”最大限度的从画面里剔除!每个人在临摹别人作品时的无聊和别扭都正是我们想要的,大家在极其被动的情况下改变了考虑问题的方式,这个过程对我们九个参与者是有意义的,当然也是很折磨很无聊的!
康:很冷很暴力呗!
杨:恩。
康:为什么决定选择你的画作为临摹的对象呢?是按什么标准选的?
杨:我们是按照这样两个标准去选择的,一是所选的画不能带有强烈的个人语言和明显的符号特征,也就是个人风格的辩识度要低;二是作品本身所传达的意义要非常的弱,我们不希望画本身的意义过于强大从而干扰到观众对展览和作品的判断。我们希望看到的效果是观众可以自由独立的理解我们的展览和作品,而不是被作者的意图和所谓的寓意牵着鼻子走!
至于说为什么是我的作品而不是别人的,是因为我画的这张帆船还比较接近我们的初衷和要求,其他人的画都有比较明显的“缺陷”,最后一折中,就定它了。
康:最起码它的意图伪装的比较好,是吧?
杨:恩,相对而言吧!而且大家在操作起来也比较容易,技术上的难度不大!
康:那展览的名字也和这个有关了?
杨:有点关系,从字面上看有一帆风顺的意思吧!其实我们一直在《祝你一帆风顺》和《扬帆》之间争论不休,最终决定后者是因为想要观众以为这是个个展,结果一进展厅却发现是个群展,有点卖关子的意思!
康:作品实际操作起来和你们最初的想法有出入吗?
杨:肯定是有的,毕竟是这么多人参与,有很多特别具体的事儿得操心,得协调。大家都有自己的事情,都是挤出时间来做这个事,所以都不容易,毕竟这个展览不仅没什么经济上的回报还得要大家自己掏钱,所以在我们现有的环境和条件下已经实数不易了!不过说实在的大家画起来真是挺遭罪的,每个人都是一脸的苦相,谁愿意临摹别人的作品啊!多讨厌的一件事!
康:感觉就像是吃别人吐过的东西一样!
杨:恩,恶心!
康:我有一件事很好奇,你觉得同一张作品被复制了九遍之后是被加强了还是减弱了呢?
杨:这个问题也是我个人很想知道的一个事!我们九个也为此争论过。我个人始终认为同一张作品被复制了九遍之后无论在视觉上还是作品的意义上都会得到加强!但是这种几乎是一模一样的图象被反复加强之后只会给人在视觉上造成“疲劳”感,而同时被加强的作品意义(由于它本身没有意义)正好放大了原作所传达出的无意义,也就是运用一种主动加强的方式,结果却得到了一种减弱的效果!所以我很难给出一个明确的解答,最好还是仁者见仁吧!但是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展览的目的决不是要验证什么“重复的力量!”
康:你对此表示怀疑?
杨:反正搞不懂
康:说了这么多,我很想知道做这个展览你们到底想要说什么?
杨:很难给出一个合理的解释!至少我不能!我们仅仅是希望提供一个开放自由的平台,只要你愿意走进展厅,怎么理解都不过分!
邹涛访谈
邹涛:邹 康博:康
康:你认为复制或临摹别人的作品有什么意义?
邹:我不知道复制和临摹本身有什么意义,就我而言它是我最初了解和学习绘画的过程。没有经过这方面训练的人都会对形象已“像”来做出判断,这本身就是在复制和临摹。
康:你临摹过别人的作品吗?
邹:一直在临,小时候拿着铅笔在算草本背面对着电视画忍者神龟,大力水手,葫芦娃。目的就是画的和电视里的人物一模一样。我每隔几年或一段时间就会临摹一些别人的作品,这样可以让我放松,忘掉自己。随着年龄和兴趣的变化,临摹的对象也随着变化。
康:你复制他人的作品的目的是什么?
邹:我觉得这由动机来决定的,一个淘气的孩子在别人家的墙上涂画,被人逮到送回家,这个孩子回家后被家人责骂或挨板子,但对于这个孩子来说,当时的恶作剧的快感和兴奋是无法替代的。
康:你复制的作品是否属于你?
邹:复制品属于我
康: 我指的是署名问题.
邹:由于儿时的美术知识有限,随手拿来的画报和卡片,只要喜欢就照着画,画的满意就贴在墙上,管他原作是谁。每当有客人到访,指着墙上的画询问。我妈都会自信的说:“我儿子画的”。
康:图像自身是否有权利?
邹:小学的音乐课本上有很多名人先烈的头像和插画,淘气的学生都喜欢在他们头像上加上胡子,帽子,眼镜等。在这方面我是行家,一次检查作业,老师还没等翻到那页,就把我的书愤怒的丢向门外。(他是否有丢我书的权利?)在那个音乐老师看来我绝不是个好学生,根本不用再看作业了,因为思想已经变坏了。对于我来说课本上的涂抹是对图形的改造,对于她来说那是对“专有图像”的维护。我的做法则是一种侵权行为。
张拓访谈
张拓:张 康博:康
康:此次展览以“扬帆”为标题,请谈谈题目的由来及含义?
张:“扬帆”是参展艺术家通过开会讨论最后确定的,从字面上理解有“扬帆起航,一帆风顺”的意思,没有其他含义。
康:整个展览展出了8张一样的油画作品,在创作的整个过程中最大的困难是什么?
张: 其实谈困难或许严重了一些,最大的问题可能是艺术家之间的协调问题,之外还包括开会讨论,确定方案,场地的选择,展览的宣传等等,会有一些比较细致和琐碎的工作。
康:那么在技术上会不会有困难?
张:技术上的问题应该不存在,因为大家都有过几年以上的创作和绘画经验,纯技术角度的问题不大,对于其他艺术家的创作方式和方法的认可上可能会有一些偏差,但这随着作品的逐步完成已经得到解决。
康:在当下选择这样的方式做这样一个展览,有没有考虑到展览之后的效果和收益?
张: 当然有这方面的考虑,这个问题我们几个在私下有过讨论,展览效果应该有两种,一是失望,因为进入展厅只能看到一张被复制了八次的作品,而且每件作品本身都毫无意义可言,这是与其他展览不太一样的地方,同时这也颠覆了大部分观众对于展览的视觉习惯。二是在失望的同时会产生一丝希望,因为每个参展艺术家都做了一件一样的无意义的事儿,但是我们又把这件无意义的事认真的做了出来,我想,某些同样执拗的人会从中感受到些许的希望。
康:类似形式的展览你们以后还会做下去吗?
张:首先,我们并不是一个团体,或者说是个比较松散的小集体,所以这之中随时都可以有人离开,也随时可以有人加入,至于展览,我觉得重要的是要有好的想法和概念,“我们”会继续做下去,当然,形式和方法会有不可预见的变化,但是,有一点是可以确定的,思考不会停止。
耿旖旎仿谈
耿旖旎:耿 康博:康
康: 画展中一共出现了九艘一模一样的船,你觉得参展的九名艺术家是怀着相同的心情和目的来创作这幅作品的吗?
耿:画面中的船或许可以做到一致,但想法和心情不可能完全一致。大家在一起碰这件事的的时候,也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并因为这样那样的问题“争论不休”。
康:这艘船对你来说代表或表达了什么?
耿:没什么,它对我来说亦或对于整个画展来说只是一个观念的载体,本身并不具有什么意义,也不应该赋予它太多含义。我觉得这个画展本身是一个非常规的展览,甚至更像是一种行为,它的每一部分都在说事,而不是单单的靠画来表达什么。如果非得要从画里读出东西,就显得没意思了,这并不是我们想要说的。
康:也就是说“你们要说的并不在画面当中”是吗?
耿:可以这么理解。画面在这里是表达方式,是工具,是完成整个“说”的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康:你是通过什么方式使你的船达到与其他船一致效果的?期间会出现什么样的问题?
耿:硬性要求,必须一致!想尽一切办法,不择手段,能用的方法都可以用上。
出现的问题就是画起来不舒服,无论手感上的还是心理上。手感上就不用多说了,画了这么多年画,突然改变所有的绘画习惯,戒掉个人语言不是件容易的事。画起来会觉得累。心理上的不舒服到是让我颇有些意外。这个是我事先没有预见到的,说不太清楚的感觉,总之画着画着意识上就会有些偏颇,需要理性的调整一下状态,否则画面不会按事先约定好的一致性发展,里面会有意无意的夹杂了自己的东西。这个是不被允许的。
康:为什么选择鲁迅美术学院作为展览地点?
耿:理由很多。那是我喜欢的地方,考学前是,读书时是,毕业了离开了也还是。或许这是我的个人原因吧。另外,我更觉得学院里的严肃气氛搭配起这次画展的非常规性本身就很有意思,有一种不和谐的感觉,会使画展更吸引人、更具有振奋人心的魅力。事实上我们所处的环境过于沉闷单调,我们需要这种充满活力的活动。
康:展览的其他成员与你是什么关系?为什么是你们一起做这件事?
耿:朋友,朋友的朋友,同学,同班同学等等。因为大家都喜欢并认同这个想法。这些人凑在一起很有意思。
郑根访谈
郑根:根 策展人:康
康:你们这次展览不同于正常的展览,你认为这种非常规展览该以什么来判断它的成功与否?
根:既然是不同于正常的、非常规的展览,那就不可能以正常、常规的标准来衡量他的成功与否。一般来说展览是艺术家们展示自己作品的一个平台,而且这个平台不只是展示目的,更是一个艺术作品交易主要媒介平台。艺术家们会利用展览细节更好的包装自己。这么看来我们这次展览只是一个平台,没有买家没有交易,也没有包装,只有观众。
看展览的人多、众多权威人士的捧场是展览成功吗?哦,那我们展览是失败的,因为我们的到场观众是未知的。展览时作品成交量大是展览成功吗?哦,那我们展览还是失败的,因为展览的画不会有买家的(至少我们大家都没想过卖画这一回事)。通过展览有艺术家诞生是成功的展览吗?呵呵,那我们的展览还是失败的,因为我们这次拿的作品都“不是自己的作品”。
个人认为这次展览只是平台,是整个作品的一小部分,在这里要说我们的作品其实是一个过程,我们从选画就开始了我们的作品,也可以说我们的作品是一种行为而不是画更不是展览本身。见证这个展览的成功与否是需要时间的,要等到整个作品完成才知道,当然展览还不是作品的结束。至于成功的标准嘛……圆满的完成整个作品的所有细节就是成功。
康:现在是世界经济低迷时期,中国的艺术市场也受到了很大影响。在这一时期做这么一个展览,它与经济形式现状有关系吗?
根: 说实话在沈阳的年轻艺术家们其实感觉不到经济危机对艺术市场的冲击。觉得今年与去年没有什么区别,还是那么平淡。像我们这些人就没赶上艺术市场的好时候,艺术市场好的时候正在学校画课堂作业呢。
艺术市场的冬天还只是听说的,没有真正用皮肤感受过那个冬天的寒冷,只是觉得该睡醒了,不能在继续做梦了。
至于这个展览和经济危机有什么关系,我觉得没什么太大的关系,只要我们这些人坐到一起唠嗑就有可能有共同的作品。但是你这个问题又让我做梦了,万一谁知道呢要是没有经济危机我们就有更多的资金来做这次作品,那样我们就有更大的空间来操作整个作品。
康:展览之后的画该怎样处理呢?因为我知道这次展览是你们几个人自发性的、自筹经费的展览,再说这么多一样题材的画本身也限制了它们今后的操作,你上面也提到没想过出售。
根: 展览后拿着自己的画各回各家,呵呵。允许我再做个梦的话,最好的结果是,作品整体的出售,包括所有人的画、所有的文字。再次申明,这是一个多方面的系列作品,一个展览说明不了作品,一张画代表不了作品,一个人更是概括不了整个作品。
康: 你对这次展览有没有什么遗憾,或者觉得哪一点可以做的更好?
根: 遗憾到没有什么。这个作品本身就是一种行为,这与行为作品不一样的是除了现场看得见的还有看不见的作品部分,而且现场看不见的可能是作品最重要的部分。所以对我来说只要参与了整个作品创作就是一种新经验的收获,这么一来对作品的一小部的分展览就无所谓什么遗憾了。但是整个作品要是参与的人再多一点,效果会不会更好呢?
訾鹏访谈
訾鹏:訾 康博:康
康:此次展览为什么叫"杨帆"?
訾:我个人认为"扬帆"有一帆风顺的意思吧!这也可能是中国人的一种习惯,好的寓意中国人都喜欢。
康:你觉得这次展览的目的在于什么?有何意义?
訾:我觉得意义没什么吧!但这个事挺有意思的,以前没有做过,感觉看别人的作品就像看自己一样,有些相似,但又不一样。而且这个时代已经不太可能有类似这样的事吧!像八十年代以前的人们可能都会有这样的经验,大家是个集体做一件事情,一起为了一个目标而实现,大家有持之以恒地信念,有互相鼓励的耐心.而现代人被社会同化的只剩下自私,就算做一件事,各自的目的也不同,所以事情到最后往往会变味的.而我们这次展览其实就有这样的效果吧!
康:那你觉得做这次活动的难点在于哪?
訾:一致吧!一致是挺困难的,要想画成一样是挺困难的.毕竟大家毕业都有几年了,个人的绘画风格都潜移默化地有所改变,要想达到一致,手上会比较累,当然也心累.我作这幅画时就改了好几次,毕竟对于笔触的习惯;颜色的喜好都有很大的差异。但有意思的一点是,画这幅作品时我有种回到过去的感觉,感觉在很多条条框框下进行工作,只有一个目的:画像.但是也就只为了画像,很简单又很麻烦。
康:这次展览后有什么计划?
訾:正常过日子,该干嘛干嘛!有好的想法大家再一起做。
路明访谈
路明:路 康博:康
康:这次展览与以往的展览似乎不太一样?
路:没什么不一样,也就是好玩,哥几个闲者也也闲着,正好杨帆聊起了这个想法,就凑在一起,做了。
康:参加这次展的都是什么人?
路:基本是以我们几个同学哥们为主,大家在一起很多年了,从本科到研究生,都在一起,有感情,好交流。本身这个事情就是非常规的展,这个行为本不是所有人能接受,和乐意参与,哥几个毕业大都没工作,漂着,说好听点,一不小心成职业艺术家了,虽然我讨厌这称呼,共同的境遇,教育背景,使得我们好沟通。才做这么件事。意义不是谁能决定的,关键在于这件事本身呈现出来的问题。
康:在作品制作过程中是否有难度?
路:那是当然,本身绘画行为是个很个体的行为,每个人的气质,感觉,手感不同,呈现的画面效果不会一样,我们尽力消除这种人为因素,尽力模仿一致。很难的,特别是有了自己语言的艺术家,在这个制作过程中,你必然思考,个人的价值,意义,重新思考关于艺术,关于绘画,是一个反思的过程。
康:关于展览地点,为什么选中鲁美美术馆?
路:沈阳不是北京,展示的场馆有限,并且我们都很熟悉鲁美,展览的效果也相对好一些,我这里所说的效果是指我们的作品在这里展出会有很好的实现效果,它是我们作品的一部分,这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