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和展览策划━
发起人:art-art-art  回复数:27   浏览数:4022   最后更新:2009/06/11 22:30:41 by guest
[楼主] art-art-art 2009-05-25 05:13:34

展览和展览策划




展览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是现代城市文明的产物。它起源于一些私人把自己的藏品呈现给公众的要求。艺术展览是在这种活动中渐渐分离出来的形式。它今天已成为将艺术家的创作和公众发生联系的一种特定而有效的方式。
展览办得如何,不仅对于艺术家来说事关重大,并且会对这个时期、这个地区和国家的文化局面带来重大影响。今天我们可以说,如果要推进一个地区的艺术创造,除了做出一批有份量的展览之外,似乎没有别的途径更为直接和有效的了。

展览在具体运作上所采用的方法不同,但是在展览准备工作开始之前,都要确立展览的构思,也就是规定展览的范围、主题和方法。策划人要对展览的构成产生自己的意向。展览意向的确立不是去写一篇抒发感情的散文,也不是去堆砌一大套不着边际的理论概念。这个“意”是展览的灵魂,是它给出了展览的高度。这里只需举出两个例子:69年Harade Szeemann在瑞士巴尔所做的“当态度变成形式”,把当时在欧美风起云涌的新艺术潮流带进美术馆的展览体系,从此为美术馆朝向试验性的当代艺术开了大门。1989年 Jrean-Hubert Martin在巴黎蓬皮度文化艺术中心做的“大地魔术师”则为全球多元文化时代的到来开了先河。这些展览为美术史”一锤定音”,致使以后的展览几乎不能绕过它所提出的问题,即是展览立意的份量之显现。通过立意,展览不仅为艺术的潮流定位,而且它本身也成为一种创造,也是艺术潮流的展现。

当代艺术在展览组织形式上与作品创作一样,必须随着观念的变化而变化。在技术层面上,展览机制总是跟随艺术创作的要求,尽量去实现作品提出的要求。展览体制的这种开放的态度为当代艺术在表达上获得空前的自由。但是在更深的层面上去考察艺术体制和创作的关系,则是一个远为复杂的问题。

由于当代艺术的活动有很大的“事件性”,因此它更倾向于推出新的作品,而不是采用回顾展的形式。因此,当代艺术的展览体制主要是一种“生产”的体制。它象一种新兴工业,生产当代艺术,生产为媒体关注的事件。由于它的形象及其威望,它不仅制作作品,制作展览,也制作新的潮流,制作大艺术家。它所筹集的经费可以用来实现个体艺术家无法实现的宏大计划,它的技术人员可以完全代替艺术家来制作他所无法制作的作品。它和艺术家、媒体互相配合,共同制作出当代艺术的权威性导向。大美术馆需要著名策划人来抬高其地位,著名策划人则需要著名艺术家来捧场。反之,一个“著名的”艺术家也必须参加过“著名美术馆”举办的“著名的展览”,曾经被“著名的策划人”邀请过才算合格。在这里我们不仅可以看到新的观念,新的艺术,新的潮流,而且也可以看到一个权力系统在艺术的名义下不断组合并发挥它的威力,其中的每一个成员又是如何小心翼翼地遵循按照这个圈子里的规矩去行事的。这个系统的形成,意味着艺术必须进入它的游戏规则中,才能找到自己的位置。而游戏规则的形成则意味着对艺术潮流的规范化,艺术的自由受到了更为隐蔽的控制。当代艺术似乎重新进入了一个封闭圈,被自己撒下的大网罩住了。不过这次要突围似乎比砸碎旧学院派的枷锁要更加困难得多,因为这个封闭圈极有弹性,象戴在孙悟空头上的紧箍咒一样,它会随着你的大小变化而变化,而决不会断裂。你不听话,它就让你头疼。有人把当代艺术称之为有限的疯狂,而这个限度就是当代艺术的一系列观念和相应的体制规律。

当代艺术中的有识之士对此也是有清醒认识的。在六十年代末当代艺术进入美术馆之后,很多艺术家和批评家就一直在寻求走出传统展览体制的途径。到九十年代初,最热门的话题是讨论如何在美术馆之外做艺术。一些离开美术馆的展览形式也在这个时期脱颖而出,有的策划人请艺术家到居民家中做作品,有的策划人则设计了在飞机场内做展览,把作品都渗透到机场使用的各个角落之中。在九十年代西方经济萧条和高度体制化的影响下,艺术家之间出现了的“两极分化”,有名的艺术家的制作越来越豪华,而无名的艺术家的作品制作却越来越贫困化。一些年轻艺术家迫于制作上的困难,促使他们去做一些小的,更接近生活,更加昙花一现的作品,所以这一时期也形成一股“激浪派”的小回潮。九十年代的作品为展览的各种可能性作出了许多的探讨,大大扩展了艺术的表达,同时也越来越深深地受制于体制的操作。面对于此,如何突破体制的限制,引导出一个有活力的新文化来,成为大家共同关注的一个问题。

展览策划人是实现体制和艺术之间关系的重要的具体环节。他所扮演的是一种双重的角色:一方面代表展览体制来筛选艺术家和作品,以维护体制的水准和威信,另一方面又代表艺术家向展览体制推出他们的作品,成为他们的代言人。这种双重身份使策划人处在模棱两可的地位上,他的工作究竟是使得艺术家去适应体制呢,还是使体制适应新的艺术现象呢?哪些艺术现象是值得去用来修正体制的,哪些情况又必须要求艺术创作服从体制的要求呢?这是策划人在工作中所时刻面临的具体问题。最近十多年来,策划人在当代艺术中的地位确是青云直上的。由于展览在文化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变得日益重要,策划人也逐渐成为展览体制中的主角,“展出什么”的问题也很有让位给“如何展出”的问题的倾向。每一次展览与其是在展示作为对象的作品,毋宁说是在发明一种新的展示方式,提出一种新的展览观念。按照策划展览的工作程序,策划人不仅要决定艺术家的人选,决定作品的选择,决定如何在画册和其它所有宣传品中解释作品,还常常需要为展览确立一个观念的框架为选择艺术家和作品划出一个范围,给艺术家专门为此展览所做的创作定下一个出发点,他也应该协调艺术家和制作单位的关系,做出布展的具体计划,去建立一个展览的阅读方式,确定作品和作品之间的关系,作品和环境之间的关系,还要决定墙面分割,制造展厅的氛围,设定作品底座,确定灯光布置等等。这些工作程序属于策划人的责任,也是策划人的权力范围。如果策划人对自己的策划观念不明确,对策划方法不了解,对艺术作品缺乏足够的敏感和理解,对艺术家的工作缺乏应有点尊重,他的工作就要产生失误。我们常常可以看到有些展览不乏好的作品,但是策划工作却十分蹩脚。有的策划人还会自以为了不起,本末倒置地把作品和艺术家变成自己的蹩脚的想法的工具,用展览来大作自我表演,这是策划人的职业道德出了问题。在这些展览中,我们看到作品被淹没在策划人的蹩脚想法之中,艺术家变成跑龙套的,作品变成舞台的道具,而策划人则洋洋得意地做起”秀”来了。

策划人原来是从评论家里分化出来的,过去评论家一直被艺术家们所不齿。他们被认为是只会动嘴不会动手的傻瓜。然而今非昔比,现在的策划人似乎变了艺术家的救星,动辄被人前呼后拥。这种现象说明展览的运作是如何转化为权力和利益的运作的。艺术是自食其尾的,展览也可以回过头来咬艺术一口。




89年以后,我们应该如何为中国当代艺术找到一种继续的可能性,应该如何去面对八五运动中所遗留下来的问题?一,八五运动是一场学习西方文化的运动,但是它却始终没有把自己放在国际文化的大背景下去发展,而是以冲击国内的新旧传统为限度,以至于很快就陷于停顿。二,八五运动是一场争取艺术自治和独立的运动,但是它却被工具主义思想所主导和笼罩。艺术仍然是“批判的武器”,而不是“武器的批判”。三,八五运动的是找回艺术个性的运动,但它却同时又是一场“群众运动”,象过去的政治运动一样,一哄而起,万人一面,还沾有不少绿林习气。一方面靠领袖挥手,另一方面靠人多势众,虽然声势浩大,悲壮动人,但个人的创造性和严肃的思考在这里是很少受到尊重的。如果我们要在八五以后发展出一个新的艺术,首先就要从八五的这些问题出发,扬弃一些东西,让八五走出八五,在另一个层次上和更大的背景下重新思考八五中提出的一些基本思想。

九十年代以后有不少中国独立策划人在国际上做中国当代艺术的展览;他们的活动改变了过去由西方人或中国官方组织交流活动的局面,在新的层次上展开了不同的视角,使得对中国当代艺术的介绍初步有了一个多元的局面。
相对"代表"中国当代艺术而言,任何展览都不能“代表”一个国家的艺术。判断展览是否重要也不是看它推出了多少个艺术家,(因为“全面介绍”根本就是一个假的命题)而是看它是否做出了几件好的作品。如果参展人数少一些,我们就可以把有限的经费集中用于参展艺术家身上,使每件作品做得更充分一些。通过这种办法,可以把有才能的艺术家的个人“放大”到最大限度,使每个艺术家在展览上充分表现自己,把作品做得比较深入。这种«放大»并不是策划人强加给艺术家的“夸大”,而是顺应艺术家创作中本来就具有的强烈要求。这种“放大”只不过是为这种要求提供了条件。如果艺术家没有这种要求,就没有必要去追求这个东西。

八五时期的主要批评思想是提倡艺术对社会的直接作用,它突出的是艺术的内容和精神性,而比较忽视艺术自身具有独立的价值。较有代表性的是“重要的不是艺术 ”的观点。这个提法在八五时期具有很大的影响。在批评实践上,这种观点把作品的主题内容作为判断作品价值和作品与现实联系的主要标准,把非主题性的,从事语言批判的艺术家归类为“纯艺术”而略加贬抑。

把对语言的思考作为展览的重点和选择艺术家的标准,是对这一批评观提出的不同看法,突出注重语言问题的创作倾向,把艺术自身问题的探讨作为展览的主旨。艺术的政治正是在于它对社会政治的超越之中,社会改造首先就是语言的改造,只有经过语言的变革才有可能去实现社会变革。因此,中国当代艺术中最有价值的部分,应该是那些在艺术语言层面上展开的探索,而一切用陈旧的手段来表现激动的情绪的作品都不是真正的文化变革。

通过展览来创作新的作品。是把展览的实现看作提出问题的手段。在制作新作品的过程中,和艺术家一起研究探讨作品的构成,形成一个策划人和艺术家,艺术家和艺术家之间的对话和交流的过程,让展览的构成变成一个活的,互动的,和流变的对话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随着观念探讨的不断深入,作品的形式也可能随时改变。即使一个展览完成了,(在物质上停止了变化),但是它所引发的问题和思考却不因此而停止,通过展览给策划人和艺术家所带来的思考还可能继续在以后的展览中发展起来,对一些问题的思考将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例如,创作和地点的关系问题,还有如何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问题……,这些是不是玩策略游戏,还是有战略思考的选择,都是需要引起我们的思考和讨论。

如果说,有的策划人做展览是以收集作品为主,那么另一些策划人则偏向于通过展览帮助艺术家做新的作品;有的策划人的主要工作是选择艺术家,而另一些策划人则是把和艺术家一起讨论作为主要工作;有人注重的是对物品的分类,另一些策划人注重的则是观念展开的过程;有人喜欢按照计划展开,还有人则更喜欢随机应变,喜欢有更多的变动和偶然的因素在过程中出现;有人在空间上,物质上,数量上做他的策划工作,还有人则更偏向于在时间上,观念上,质量上去进行工作。因为展览的真正对象并不是我们所看到的作品,而是作品背后的东西,这些背后的东西就是在流变的时间中展开的精神创造。没有这些东西,展厅将是空无一物的。




中国当代艺术的体制建设目前仍处在不太健全,或正在发展的情况下。体制化的建设对促进当代艺术无疑是必要的,然而我们也已经看到,这个体制化在西方引出了不少问题。艺术的自由和真实性受到了威胁。我们也应该看到,体制的作用并不是绝对的。它能为艺术提供较为方便的条件,但不能代替艺术。好的条件并不能保证能出现好的艺术。中国在八十年代以来的当代艺术是在完全没有本国的艺术体制支持下发生的,甚至是在与艺术体制冲突的情况下发生和发展的。它处在一种漂流的状态中,任何国家的当代艺术都不象中国当代艺术那样无所依附。这种状态反而赋予中国当代艺术以一种特殊的自由和富有张力的品质。有的中国艺术家过去在国内做的一些作品虽然材料简陋,但不乏“神来之笔”,妙趣横生,而旅居海外以后做的作品则再三斟酌仍显得拘谨造作,这也是体制发达对艺术所产生的效应之一。

但是,不能主张中国的展览体制与当代艺术的脱节现象应该长期继续下去。艺术不能永远保持在“高潮”的阶段。在热血沸腾的状态过去之后,没有相应的社会机制去保护它,艺术高潮所取得的成就就会很快的消亡。中国当代艺术现在正是面临着这样的危险:热情已经消退,但体制化却远远还未到来。艺术掉进了一个 “真空地带”,失去了它生存的立足点,机会主义和功利主义代替了理想主义,这种现象会深刻影响中国当代艺术的性格。

当代艺术是一个思想运动的过程,这个过程是越来越接近内在真实的自我,而不是越来越接近一套现成的观念和语言样式。观念和语言的模式只是表面的因素,随着思想运动的变化而不断“推陈出新”。去追随表面的模式并不能帮助我们去接近所谓的“国际艺术语言”,实际上是南辕北辙,越走越远。

中国当代艺术的表面化趋势所引出的最为严重的问题是许多当代艺术家开始丧失了自信,找不到自己的文化位置。艺术原来是一种内在的需要,做艺术原来是一种乐趣,自己可以感觉作品有没有到位。自信心和艺术的自然之心大受损失,这是一个令人担心的现象。

中国当代艺术面临着严峻的考验。这种情况也许意味着“当代艺术”将在中国逐渐退出历史舞台(有些第三世界的国家就完全没有“当代艺术” 这个艺术形态),但也许是给我们提供了一种特殊的机遇,可以让我们从中中发现一些非同寻常的东西。这至少说明了我们过去的一套思想方法已经不再够用,不能适应新的现实。我们不再可以用八五的思想方法去思考问题,也不能用现成的西方模式去思考问题。全部的困难就在于如何在这种日益进入国际化环境中的中国当代艺术中寻找出一种新的动力,它应该具有开放的,平凡的和自然的心态,从自己所处的特殊背景中发现新的艺术道路,它不一定适应于现成的艺术体制,不一定会马上带来成功,但是只有这种探索才能给艺术带来新鲜的空气。体制的建设和变革也只有在这种探索面前才是可能实现的。


作者。费大为

-------------------------------------------------

( 本文转载时作了删节)


[沙发:1楼] guest 2009-05-25 13:28:54
高名潞的意派展览将会推出新的展览观念!!
[板凳:2楼] guest 2009-05-25 17:41:55
《意派》展览即将隆重推出,强烈关注中。
[地板:3楼] guest 2009-05-26 17:59:59

如果策划人对自己的策划观念不明确,对策划方法不了解,对艺术作品缺乏足够的敏感和理解,对艺术家的工作缺乏应有的尊重,他的工作就要产生失误。我们常常可以看到有些展览不乏好的作品,但是策划工作却十分蹩脚。本末倒置地把作品和艺术家变成自己的蹩脚想法的工具,这是策划人的职业道德出了问题。在这些展览中,我们看到作品被淹没在策划人的蹩脚想法之中,,,

这种情况不无为艺术家的作品感到惋惜
[4楼] guest 2009-05-26 18:54:17
吵吵闹闹终该结束了.

该走的走,该留的留...
快了.
[5楼] guest 2009-05-26 21:53:56
“当代艺术在展览组织形式上与作品创作一样,必须随着观念的变化而变化。”
“艺术掉进了一个 “真空地带”,失去了它生存的立足点,机会主义和功利主义代替了理想主义,这种现象会深刻影响中国当代艺术的性格。”
“当代艺术是一个思想运动的过程,这个过程是越来越接近内在真实的自我,”
[6楼] guest 2009-05-26 21:57:11
“艺术的政治正是在于它对社会政治的超越之中,社会改造首先就是语言的改造,只有经过语言的变革才有可能去实现社会变革。因此,中国当代艺术中最有价值的部分,应该是那些在艺术语言层面上展开的探索,而一切用陈旧的手段来表现激动的情绪的作品都不是真正的文化变革。”
[7楼] guest 2009-05-27 02:31:12
值得回味
[8楼] guest 2009-05-27 04:19:54

這是費大為1998年的文章﹐讀起來象是昨天寫成

~ 完整的原文請查閱 A r t 218 網 ~

[9楼] guest 2009-05-27 04:28:41

11年了﹐﹐﹐﹐

[10楼] guest 2009-05-27 13:23:44

[quote]引用第8楼guest于2009-5-27 4:19:54发表的:

這是費大為1998年的文章﹐讀起來象是昨天寫成

~ 完整的原文請查閱 A r t 218...[/quote]

靠!艺术218上根本没有这文章!

[11楼] guest 2009-05-27 14:41:34

原文来源

ART218+BBS » 评论访谈 » 费大为:展览和展览策

www.art218.com/bbs/thread-50926-1-1.html - 50k -

[12楼] guest 2009-05-27 19:32:04

“没有前卫的前卫,没有传统的传统,没有自由的自由,没有中国的中国。” ---------- 费大为1991年于日本福冈策划【非常口】(“中国前卫艺术家展”)展览时题写的四句话

是你做展览,还是展览做你?——费大为访谈(部分)

高: 80年代与90年代中国大陆的文化背景与现实状况已经很不一样了,这也是正常的。但我们有一种感觉,就是90年代的艺术虽然相对多元化了一些,这当然是好的一面,或者说是一种进步,但同时又觉得艺术显得过于平庸了。虽然在国际交流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艺术家与批评家也都在强调艺术与生活和社会的关系,但总感觉艺术对社会的影晌微乎其微,甚至有人认为和其他门类的前卫文化相比甚至还显得有些滞后。你觉得是这样吗?

费大为:“滞后”和“滞前”之说是不能成立的,因为艺术没有前后之分。你说“平庸”也要从什么角度去看,什么叫做“平庸”?“八五运动”中的“崇高”有不少是很肤浅的东西启全可以扔掉。90年代以后没有轰轰烈烈的气氛,但是还是有少数艺术家在做很好的作品。大多数艺术家是“平庸”的,这在“八五运动”时也一样;只是这种平庸被那种“革命”的喧嚣声所遮蔽了。那时候好的作品也不多。在80年代的前卫艺术运动中,好像一切反传统的都是好的,都是有艺术价值的,艺术的价值取决于艺木家的“革命立场”。90年代以后提倡一切能操作、能包装的都是好的,艺术的价值仅仅取决于它的价格和包装。这两种思想万法都是要取消艺术的独立价值,把外在于艺术的东西强加给艺术。表面上看“革命”得很,实际上是和我们过去的正统文艺思想一脉相承,毫无革命性。

高: 你认为你与其他策展人的策展理念与关注点有什么不同吗?

费大为:我最近不太有做展览的热情;所以回过头去谈策展的理念显得有些可笑。我认为展览是人人可做的东西,就像“人人都是艺术家”那个口号一样。既然人人都是艺术家,为什么有的人并不被别人认为是艺术家呢?是我们没有理解,许多人其实是很好的艺术家,是我们的观念阻碍了我们去理解他的艺术。策展人也是这样,有许多策展人是我们还不认识的,但他们都是很好的策展人。反言之,那些自称为策展人的人很可能是比较差劲的策展人,因为他们的一套套的说法使得我们以为策展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因而妨碍了我们去了解艺术和展览的无限可能性。“展览”这个东西也可以变成万恶之源,今天的艺术无不通过展览而被“异化”,但是我们还是要去做展览,因为它是惟一能够给我们带来希望的方式。但是要小心,是你做展览,还是展览做你?

高:你是否认为中国当代艺术在西方有一个整体形象或某种特殊的形态意义?

费大为:不存在一个整体的形象和什么特殊的东西,如果有了这个整体形象,那么我们就应该去打破它、消解它。我一直认为;只有艺术家个人,而没有什么中国当代艺术这个整体的东西。一定要说整体的中国当代艺术,那么我们只能说它指的是由那些个人组成的整体,而不是由什么概念组成的整体。个人是活的,变化之中的,所以中国的当代艺术也应该是活的,在变化中的。我并不赞成强调什么中国的特殊性,艺术中最重要的是成为一个具体的个人。没有个人,哪里来的中国?

--------东方视觉 2007
[13楼] guest 2009-05-27 20:01:39

中国当代艺术中的主题性特点,还因为和人们长期以来对“内容与形式”的关系的理解。中国官方的文艺理论一贯认为,艺术被分为“内容”和“形式”两个互相独立的部分,形式应该服务于内容;中国艺术家可以借鉴西方现代艺术的形式,但应该剔除它的腐朽内容。当官方所指的“内容”(即政治宣传)被年轻艺术家抛弃时,他们却在潜意识理保留了这个形式与内容关系的思维方式。他们习惯地把形式和内容作为两个分开的部分去考虑,他们的艺术往往变成了被放进当代艺术形式中的中国生活经验,艺术的当代性因此被减缩为一些形式。中国艺术家为使自己的作品获得当代的形式非常有兴趣,但是他们更多的是把它作为一种现成的容器去注入新的内容,却很少把艺术作为一个观念去做整体的再创造。

在中国当代艺术的批评中,“对当下的切入”是一个最为关键的批评用语。虽然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关于“正确地”反映现实生活的理论规则早已不被年轻艺术家们采用,但是艺术必须与现实之间“发生深刻的联系”却是在中国艺术家和评论家心中深深扎根的意识。当一个评论家要批评某一种艺术现象时,只需要指出这种艺术“与当下没有关系”,就等于是全盘否定了它的价值。经常是,某一个批评家指责某些艺术家的作品“与当下没有关系”,而他自己所支持的那些艺术家的作品却被另一个批评家指责“和当下没有关系”。

那么什么才是“切入现实”的艺术呢?在中国当代艺术中,除了社会性主题的运用之外,这里主要是指那些对现实背景做出直接或间接对抗的艺术,也就是对禁忌挑战的艺术:越是禁忌的东西,就越是要去做;凡是对现实构成挑衅的,都可以被视为“切入现实”的理论实现。根据这个反弹原理,一些艺术家致力于开发暴力和性的主题,有的艺术家则喜欢直接或间接地采用反讽的政治主题。艺术对现实的“反映”成了对现实的“反应”。对艺术独立性的追寻由此走到了自己的反面,变成了环境决定论,变成了从反面被现实所规定了的艺术。社会反抗是中国当代艺术的力量所在,但同时也是它的局限所在。它的前途在于它对这种自身局限的超越。

对中国人来说,当代艺术和所有的现代文化一样都是一种外来的文化。它使中国艺术家从一个新的角度发现自己,重新建立个人和世界的关系。中国人在吸收西方文化的过程中改变了西方文化,使西方化逐渐失去西方性,是完全自然的现象。文化的误会并不总是负面的,它也可以变成创造性的源泉。中国艺术家在歪曲了从苏联进口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之后,又用被中国化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去歪曲西方进口的当代艺术,这正是中国艺术的现实,它所必须要去超越的,也正是这个现实。

-------费大为【随便写写(摘选)】 转自;《战斗在法国》


[14楼] guest 2009-05-27 20:39:41

后现代是一种混沌状态


安琪:怎样理解你的"越是世界的,才越是民族的,走出本土,才是真正的本土"的说法?

费大为:越是世界的,才越是民族的,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这都是可以转着说的,每转一次,是在不同的背景下展开的。

八十年代开始的中国当代美术,最主要的精神动力,是冲破长期以来中国的文化封闭,冲破僵化的文化传统,这个传统包括中国自身传统和从苏联传来的文化传统,这两种传统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新的传统,完全堵塞了中国当代美术的发展。在这个阶段,首先要世界化,所以越是世界的,就越是民族的。如果完成了这个过程,就可以再反过来说,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这并不矛盾。鲁迅五四时期是非常激进的,他是提出取消汉字的人之一,但他居然也说,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因为三十年代和五四时的背景又不一样了。但是这个东西被很多政治因素扭曲了,就是所谓的民族化,强调民族的特性,实际上是把民族特性表面化,形式化了,抽掉了民族特性深层的东西。我认为,我们只有在更加世界化的前提下,才有可能找到更深层的民族性;我们找到更深层的民族性的时候,才有可能发现人类的普遍价值。这些东西都是互补的。

安琪:有人提出要警惕民族地域性的丧失,有这种危险吗?怎样寻求文化之间当下的同一性?

费大为:地域性没有丧失啊,跨文化的交往越来越多,文化全球化的过程越来越明显,但全球化的过程并不是说要变成一种一体化的文化,地域文化总是存在的。我在九二年时,提出过发展中国文化的前提,是对"当下同一性的关注"。因为在文化的全球化过程中,我们已经不可能关起门来,在一个相对独立和封闭的状态下去发展自己的文化,它的前提是要在文化对话的现实背景下,去发展自己的文化。

安琪:抛开中国的特殊情况,在所谓后现代的过程中,还谈不谈生命的意义,

费大为:后现代是不是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的归宿,还很难说。后现代怎样去判断,它是一个怎样的东西,我认为不能加以肯定的答复。后现代现象,从整体上,是西方所谓后工业社会的一个特殊现象,这个阶段也将会过去。而且这个阶段相对来说,可能是一个非常混乱和失去标准的时期,是各种不同文化现象可以同时并存的时期。从某种角度来说,它丧失了梳理价值观的能力。因为它什么东西都可以允许发生,它并不否认局部的创造,但是它不是要创造一个新世界,特别不是要一个统一的世界。在它以前的现代主义阶段甚至古典阶段,都是试图提出一个新的艺术形态来代替一个旧的东西,有一个新旧轮回在里边。而后现代并不以提出新东西为目的、为成就。这是一种平行的混沌状态,没有一个绝对的价值判断,也没有价值判断的方向性,你追求什么东西都是可以的,它已经被商业化和非常体制化的运作所平面化了,这种平面化好象是平等的,实际上艺术的价值受到很多偶然因素的影响。从某种程度上说,后现代是一个休息的阶段。在这个阶段,我们感觉到一个旧时代正在结束。

安琪:你认为有危机感吗?是什么?

费大为:当然有危机感,完全失去方向性,那么人存在的意义到底是什么?在西方,前卫艺术到后来就变成了一种很僵化的教条主义,它的一套思想体系已经走到了极限,必须要把这一页翻过去了。中国之所以会发生前卫艺术,是因为中国八十年代的历史空间正好处在这个阶段,如果当时中国政府完全允许这些艺术的存在,并且建立一套体制去扶持它,前卫艺术也就不存在了。

但是在中国目前的背景下我们还要不要继续前卫艺术的某些精神呢?是不是也应该发展出一种后现代文化呢?后现代文化中差异性的并存是超越时空的,这一立场是否可以成为中国当代文化发展的一帖有用的处方?文化的发展有没有一种历史的逻辑在起作用?我们可以跨越历史的阶段性吗?这些问题很值得我们思考,因为从艺术的角度来说,它就是要提出新的东西,但是这个提出新东西的思想本身已经不新了,已经令人厌倦了。这是一个多么奇怪的逻辑!

----------选自 安琪
《中国当代艺术与"第三世界"心态--与艺术评论家费大为探讨当代艺术的价值取向》
[15楼] guest 2009-05-29 00:31:35

值得回味的精选
[16楼] guest 2009-05-29 10:58:41
先顶后看了
[17楼] guest 2009-05-31 07:14:19
一定要顶
[18楼] guest 2009-06-02 22:43:39

[19楼] guest 2009-06-03 12:40:59
再顶一下好文章!
[20楼] guest 2009-06-03 23:35:36

如果说,有的策划人做展览是以收集作品为主,那么另一“些策划人则偏向于通过展览帮助艺术家做新的作品;有的策划人的主要工作是选择艺术家,而另一些策划人则是把和艺术家一起讨论作为主要工作;有人注重的是对物品的分类,另一些策划人注重的则是观念展开的过程;有人喜欢按照计划展开,还有人则更喜欢随机应变,喜欢有更多的变动和偶然的因素在过程中出现;有人在空间上,物质上,数量上做他的策划工作,还有人则更偏向于在时间上,观念上,质量上去进行工作。因为展览的真正对象并不是我们所看到的作品,而是作品背后的东西,这些背后的东西就是在流变的时间中展开的精神创造。没有这些东西,展厅将是空无一物的”。


能想到这些问题的人真的很少,做得好的就更少了。
[21楼] guest 2009-06-04 06:05:40
顶老费
[22楼] guest 2009-06-05 16:53:25

“我们不再可以用八五的思想方法去思考问题,也不能用现成的西方模式去思考问题。全部的困难就在于如何在这种日益进入国际化环境中的中国当代艺术中寻找出一种新的动力,它应该具有开放的,平凡的和自然的心态,从自己所处的特殊背景中发现新的艺术道路,它不一定适应于现成的艺术体制,不一定会马上带来成功,但是只有这种探索才能给艺术带来新鲜的空气。体制的建设和变革也只有在这种探索面前才是可能实现的。”

[23楼] guest 2009-06-05 16:54:10

頂起來!
[24楼] guest 2009-06-10 01:25:47

顶到底 !!!!!!!!!!!!!!!!!!!!!!!!!!!!
[25楼] guest 2009-06-10 22:25:17
好贴别沉!
[26楼] guest 2009-06-11 18:34:52

〖中国当代艺术面临着严峻的考验。这种情况也许意味着“当代艺术”将在中国逐渐退出历史舞台(有些第三世界的国家就完全没有“当代艺术” 这个艺术形态),但也许是给我们提供了一种特殊的机遇,可以让我们从中中发现一些非同寻常的东西。这至少说明了我们过去的一套思想方法已经不再够用,不能适应新的现实。〗
[27楼] guest 2009-06-11 22:30:41
不沉 !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