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触感的风景的消失——记《云雨南亭》系列绘画
生命触感的风景的消失——记《云雨南亭》系列绘画
文/赵峥嵘
“对于他们来说,这一切都在自然而然的发生。”——吴杨波
“峥嵘躁动湿润的《云雨南亭》,流淌出酸楚,悲戚。模糊的双眼但愿能稀释些许压抑。”——阳一
《云雨南亭》系列是我2006年初到广州时画的,它书写了那一段曾经的记忆,那时的我“书写”的是那么一个自足的世界——“在《云雨南亭》系列里悸动而抑郁,是我对这个处于被大学城的现代建筑所包围的小村庄的印象。虽然平时笼罩着它的是宣嚣的尘土和人们浮躁的心,然而在一场小雨中,它开始诉说属于它的一分酸楚和悲戚。所以我想表现的,不是具像的景致,而是一种意像的情绪。 站在高处眺望,沉郁而雄浑的血液不可阻挡地在这个小村静静地流淌着,流过我的画笔,滴落在我的画 布上。”——这是我当时写下的一段感受。它来自于我的生命状态、内心中最隐秘的梦想,这些似乎只是独自一人进行思考和书写。
在下午的南亭,这些景物好象在试图将自身由内翻转过来,变成流动的液体,不断地在蠕动,翻滚;在那个多余的下午,突然感到自己是在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世界上游荡。产生了“某种震动,此前读过的东西被颠覆,受到动摇的意义被撕碎,衰变为一种无以替代的空虚”。凝视,是从一棵草开始,或从一滴水开始;从一个微不足道的细节开始,缓慢艰难地走向无尽的地平线之外。在很大程度上,它把我们引向不可知的山谷;也把我们引向暴风即将来临的天空。通过笔触,那《云雨南亭》内在的速度就不断地向左、向右、飞逝或凝滞。这也是对这种书写的隐喻,让我们走进了这种生命内在的风景,看到了一种黑暗来临前的存在,随着时间的逝去,连生命都变得越来越黑暗。随后,我们为这种带有生命触感的风景所惊惧。
如何把生命的体验化成了一团视觉的虚无?面对云雨中的南亭,无论是一棵小草,还是处于阴暗朦胧背景中的山谷,与其说是走进了躁动湿滑的南亭,不如说是走进了“生命流动的气流和气脉”更贴切。而后,对于书写,我们又能说什么呢?又能感知什么呢?感知变成了绘画,同时绘画又变成了情绪;情绪确认了存在,又远离了存在,情绪成了自己。这连绵不断的风景,这连绵不断的书写!它书写的生命的历练和苦难在黑暗中隐隐发光。能感知到笔触的魔力的,那是对书写之情绪的回忆,它只能以涂抹和流淌的方式存在。不断地涂抹不断流淌的同时,它凝固为零碎的断片,生命的痕迹变得越加模糊起来了,越来越遥远。
我们离对象就这样渐行渐远,诚如贾克梅蒂说的:“我从鼻头到鼻翼之间看到的距离有撒哈拉大沙漠那么远” 。这种无限的“空间推移”使我们的风景远离了自己。而我们对自己“心中的风景”,越加地缺乏自信了,这些事物似乎曾经只存在过一次,但是现在,它们正消失的无影无踪…… 那隐约可辩的风景——“日常生活的景象”,那依稀能感到的记忆,早已不在!看来,这些风景连同我们的生活比我们更加怀疑它们自己的存在。
文/赵峥嵘
“对于他们来说,这一切都在自然而然的发生。”——吴杨波
“峥嵘躁动湿润的《云雨南亭》,流淌出酸楚,悲戚。模糊的双眼但愿能稀释些许压抑。”——阳一
《云雨南亭》系列是我2006年初到广州时画的,它书写了那一段曾经的记忆,那时的我“书写”的是那么一个自足的世界——“在《云雨南亭》系列里悸动而抑郁,是我对这个处于被大学城的现代建筑所包围的小村庄的印象。虽然平时笼罩着它的是宣嚣的尘土和人们浮躁的心,然而在一场小雨中,它开始诉说属于它的一分酸楚和悲戚。所以我想表现的,不是具像的景致,而是一种意像的情绪。 站在高处眺望,沉郁而雄浑的血液不可阻挡地在这个小村静静地流淌着,流过我的画笔,滴落在我的画 布上。”——这是我当时写下的一段感受。它来自于我的生命状态、内心中最隐秘的梦想,这些似乎只是独自一人进行思考和书写。
在下午的南亭,这些景物好象在试图将自身由内翻转过来,变成流动的液体,不断地在蠕动,翻滚;在那个多余的下午,突然感到自己是在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世界上游荡。产生了“某种震动,此前读过的东西被颠覆,受到动摇的意义被撕碎,衰变为一种无以替代的空虚”。凝视,是从一棵草开始,或从一滴水开始;从一个微不足道的细节开始,缓慢艰难地走向无尽的地平线之外。在很大程度上,它把我们引向不可知的山谷;也把我们引向暴风即将来临的天空。通过笔触,那《云雨南亭》内在的速度就不断地向左、向右、飞逝或凝滞。这也是对这种书写的隐喻,让我们走进了这种生命内在的风景,看到了一种黑暗来临前的存在,随着时间的逝去,连生命都变得越来越黑暗。随后,我们为这种带有生命触感的风景所惊惧。
如何把生命的体验化成了一团视觉的虚无?面对云雨中的南亭,无论是一棵小草,还是处于阴暗朦胧背景中的山谷,与其说是走进了躁动湿滑的南亭,不如说是走进了“生命流动的气流和气脉”更贴切。而后,对于书写,我们又能说什么呢?又能感知什么呢?感知变成了绘画,同时绘画又变成了情绪;情绪确认了存在,又远离了存在,情绪成了自己。这连绵不断的风景,这连绵不断的书写!它书写的生命的历练和苦难在黑暗中隐隐发光。能感知到笔触的魔力的,那是对书写之情绪的回忆,它只能以涂抹和流淌的方式存在。不断地涂抹不断流淌的同时,它凝固为零碎的断片,生命的痕迹变得越加模糊起来了,越来越遥远。
我们离对象就这样渐行渐远,诚如贾克梅蒂说的:“我从鼻头到鼻翼之间看到的距离有撒哈拉大沙漠那么远” 。这种无限的“空间推移”使我们的风景远离了自己。而我们对自己“心中的风景”,越加地缺乏自信了,这些事物似乎曾经只存在过一次,但是现在,它们正消失的无影无踪…… 那隐约可辩的风景——“日常生活的景象”,那依稀能感到的记忆,早已不在!看来,这些风景连同我们的生活比我们更加怀疑它们自己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