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欲和广告——观看“红鹤十年文献展”之后的随想
文/夏彦国
混迹于当代艺术界,看展览是件令人疲惫的事情。看来看去没有什么新意,从艺术创作到展览呈现都是不停地复制,简单的符号,单调的形式,故作高深的内容,都是当代艺术缺乏创造力的体现。有时候看着路边的广告,感觉很多艺术家和这些为大众服务的设计师都存在很大差距。之前我曾撰文批评过当代艺术的先锋性已经丧失,至今下落不明。之前的先锋性只属于85新潮那个时代,物质生活开始优越,我们只要看看从前的行为艺术家现在都在干什么就能明白这社会变化多么的快,消瘦身躯的行为艺术家已经成了大腹便便的名人,只剩下靠着之前的知名度来度日。架上绘画在中国当代艺术中的火爆,除了便于收藏,也便于模仿,陈丹青的西藏组画只能发生在当时那个年代才具有代表意义,而现在绘画的技术已经不是艺术创作的中心,“观念”一词在艺术界颇为流行,于是观念就开始泛滥了,一塌糊涂。798的游客越来越多,游客驻足留影的大多是艺术行活,这使得一些沾沾自喜的艺术家固步自封,几本著名艺术家的画册就足够克隆一系列作品出来。金融危机来袭,艺术家茫然失措,其实当代艺术界有钱的艺术家不多,更多艺术家的生活还是冬凉夏暖,值此市场萧条的时节,藏家也不像之前那样冲动,艺术创作何去何从,杞人忧天的人在发愁,总觉得很多艺术家应该多看看书,学点文化,不能一味的靠形式上出奇制胜,思想其实真的很重要。
奇怪的是,上次《城市画报》在798艺术区弄过一个设计展,里面的好多作品学习当代艺术的一些元素,这多少有点意外,看来新一代的设计师也是不自信的一代。在接受他们杂志采访的时候我一紧张把话只说了一半,只说设计在学习当代艺术,本来是想要强调后面的内容:不要学习了,当代艺术的很多创作远没有设计师的点子来的新颖。有人或许会反驳我,说设计是形式语言的快餐,艺术是更本质的深刻表达,我也这么认为,只是觉得找出例子来比较难。不是非要悲观,或许是杞人忧天。
之所以说这些,是因为看到上次《富楼门高——红鹤十年文献展》之后的一些情绪化反应。晚上在展览现场看到很多观众,几乎都是陌生人,这样可以让我更安静的看展览;不像艺术圈,每次看展览都是熟人会,时间花在了熟人聊天上,而不是看作品。从去年开始,我说服自己尽可能少的去开幕式,而是选择要看到的展览,然后在开幕后去看。这次红鹤的展览不是艺术类的展览(之前很多人误认为艺术类展览的筹备和展示是很精确的),但是他们对展厅的布置和展示作品的选择都做得让我佩服。我们国内的艺术类展览,大部分是把展品放到展厅,对细节并没有做太多的讲究,反而把时间大多花在了宣传和直接交易上,我们无须诟病利益的诱惑力,但是作品在展厅那个小的场域中所产生的附加值在艺术界的展览中长期缺省,除了极个别的艺术机构能对展厅现场进行考究。
红鹤这次的文献展分为七个部分,素材、广告、观念、组织生活、顾问、沟通、时间等。在我看来,其中除了“顾问”是他们内部团队——“红鹤顾问”的成功案例和研究课题的最直接呈现,其他的各个部分都从不同程度上构成了中国社会这十年来发展史的一个缩影。“沟通”这个部分展出的也是他们的企业文化,可以算是对自身的直接宣传,但是我不得不说,他们的《沟通》杂志这个“地下杂志”、“自媒体”,不仅仅是一个企业文化的载体,同时也是他们的一个成功案例,他们的这个“自媒体”早就超越自身,他们的选题已然已经转型成了一本综合文化媒体,而且从选题和内容已经影响了一小批知识分子。从媒体角度来说,他们一本不到两千册的杂志对自己的要求之高,已经让很多文化类的杂志汗颜。更确切的说他们不算正式媒体,因为他们不盈利,也正是因为这样,他们才可以更自由的去组织内容。这次他们将03年创刊到现在的共17期杂志做成了合集,这是一部值得收藏的书。整体来说,这部书中以一种自由的状态记录了近些年来的都市文化发展,其实不少选题已经走到了文化发展的前沿,遗憾的是他们没有把这些思想性较强的文字让更多的人知道。目的决定内容,我也不想去预测他们普及后的方向,这样也好,“低调”、“遗憾”、“限量”、“绝版”有时候在小众那里才能得到更多的尊重。
看完这次展览的作品,客观来说,作品有些直白,但是这些并不是重要的,总比艺术圈内一些故作玄虚的艺术家来的真诚。从他们这次展览的细致布置和作品所表达的内容,更能引起我的兴趣。
看过他们展览和他们展览后出的一个小册子,我想艺术圈内从事策划的一些人可能会自叹不如,佩服他们对展示效果的筹化非常细致。从进门左手方向开始进去,绕到后面,然后再到进门的右手,“一路”走来,他们展示的逻辑性很明确的告诉了观众他们要说什么。并不是说他们的展示效果非常出色,从某种程度来说,他们的展示并没有给人很高雅的享受,这也不是他们的重点,但是从布展策划上是比较细致,和非常有内在逻辑的。
在展览的作品中,虽然直白,但是他们捕捉到了这个社会发展的文化呼吸。在文章开头我谈到了中国当代艺术家的先锋性已经丧失,很多当代艺术作品除了视觉表达的刺激,并没有什么文化价值。而这次展览,作为一个房地产文化的展览,他们却用别样的感觉呈现了中国在这十几年来的物化过程。
在“素材”这个环节中,他们通过几个简单的作品,呈现了物和人之间的关系。经济发展,不免物欲横流。物作为人身份的象征,对人的生活起到了很大的刺激作用。房地产首当其冲并且极尽能事的用尽一切手段把我们对物的欲望刺激起来。茫茫人海,房子就是家,我们都需要安全感,而房子的价格确实一浪高过一浪,而房地产商人不停的给予房子以文化属性,房子作为物,在传媒的作用下,不知不觉,有了呼吸,而且呼吸的都是宏大的文化概念。让一个物拥有生命,是房地产商人和传媒共谋的结果。我们也不知道谁是始作俑者,但是我们必须承认这是我们国家的经济文化发展的一个阶段反映,即使是畸形的。房子在一定程度上,确定了人的地位,虽然从根本上说人的地位是平等的,但那都是理想状态。从一般住房到豪宅,房子跟身上的服饰一样,成了符号,对这个符号的追逐跟年轻人追星没有什么本质区别。
在对物的追逐中,广告的作用不容忽视。本次展览的出品人李雪淞先生在文章中写到“由广告所营造的虚拟世界中的场域精神可以左右大多数人对现实世界的印象和看法——这便是‘传媒给出的世界图景’”。广告用各种手段准确的切入消费者心理,给生活中的我们带来心里期待,不管现实如何,我们总需要欲望,于是这个社会无数人在欲望中进步,广告就是制造欲望的高手。
在他们第三个小展厅中,策展人米九跟我介绍了一个作品《全球化》,这个作品是用冰做的一个“地球”模型,上面刻画了简单的世界地图,这个“地球”在现场会慢慢融化。20世界末我们国家文化中不断唠叨“全球化”这个观念,于是很多人带着梦想出国了,渴望被全球化,但是互联网的普及一定程度上加速或者可以说是瓦解了虚拟的全球化。我们依然站在自己国家的土地上,我们依然需要自己的价值观。21世纪初,不断地有人从“海归”成了“海带”。在艺术界,很多“海归”艺术家渐渐成了国内艺术界的名人,拿陈丹青来说,回国后突然成了文化名人,而更多人不知道他们那一代人在纽约街头画画的情景。还有艾未未据说是纽约街头画画的头头,就像电视剧《北京人在纽约》中描述的一样,他们在纽约的生活并不是美好的。而现在那些曾经的纽约客很多已经成了中国文化的偶像,陈丹青曾不断提到,不知道为什么回到国内就有如此高的知名度。我想除了部分个人能力外,更多是大众的想象力过于丰富给他们不断的制造新衣,而最根本的并不是这些,如李雪淞先生所说,是我们国人在文化上的不自信。房地产商抓住了人们的这个心理,于是一些不伦不类的西式建筑或者西式室内装饰满足了一些富人的幻想。通过强势的宣传,似乎在北京的土地上可以呼吸到纽约的空气。有时候我也在想,潘石屹和王石怎么就成了家喻户晓的人物,甚至他们的一些言语也具有了文化价值,他们的生活也成了很多青年人的梦,他们的只言片语都可以影响人们的生活以及审美价值。如果这些都是传媒的结果,也有点低估我国大众的智商,确切的说,我国人民的价值观是不稳定的,我们应该在北京呼吸北京的空气,让全球化在我们热爱的这片土地上,就像这个作品所要呈现的一样,到最后是融合,而不是谁膜拜谁。
在这次展览中,也有个环节是对“组织生活”的呈现。虽然说这是他们书写“红鹤”自身成长的一部分,当然也是“红鹤”走到现在的成功模式。这让我想起来上个月《新周刊》的选题,“不缺钱,就缺朋友”,这是个疯狂的信息时代,我们一方面在感叹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一方面也可以感觉到互联网对我们生活空间的侵犯,我们一方面感觉到广告的美妙瞬间,一方面也痛恨广告对我们生活构成的诱惑扰乱了我们对幸福的定义。如此快节奏的生活中,我们都在忙碌着,更多的时候不是名利的缘故,但是比对名利的追求更让人烦累,速度是如此的重要的。去年看过米兰•昆德拉新写的小说《慢》,他在书中表达了“速度”对我们生活的致命影响,我们把生命交给了速度,速度对我们生命构成的威胁远比疾病更厉害。在这个重视速度的时代,生活多了沟通的工具,却缺少了朋友。说到这里,跟“红鹤”所要表达的“组织”有些风马牛不相及,但是我想说的是“红鹤”这个“大公司”是非常注重企业文化的,反观我们自己,我们作为个体内心是不是有自己的文化价值判断呢?路在哪里,在更多都市人的心中,路只是供我们蹉跎时间的一个载体。
在这个疯狂的时代,时间不仅可以蹉跎生命,也可以塑造和书写历史。房地产商人和像红鹤这样一批强势的房地产广告公司对我们文化塑造的力量无疑是巨大的。从这次展览的最后一幕“时间”中,通过他们这些年的印刷物——楼书,可以看到商业广告对文化的渗透是有效的,也是深刻的。
98年开始的“中国房地产浪潮”,从房地产的传媒模式,到房地产对人们幸福生活的干涉,都不同程度影响着我们的世界观和价值观。这里有爱有恨,历史不容改变,我们已经这样,马克思说资本主义的经济发展史是一部血泪史,我想不管我们的社会制度是什么,经济发展必然充满激烈的竞争,血泪是必然。这一切是和我们整个国家的发展连在一起的,我们当代文化的价值在哪里,这是个很大的问题。现在金融危机非但没有冲击人们对物的追求,反而会越演越烈,但是人们可能会因此而改变对物的看法,一些广告并不能像以前那样刺激人们的购买欲望,老百姓开始清醒的认识到贫富差距,或许在这个时候个体才能更清醒的认识到幸福的定义是什么。
就像李雪淞说的那样,现在是该反思的时候了。我想这也是这个展览给我的最大感受。展览也从一个侧面体现出他们对自身在文化发展中充当的角色有着清醒的认识。社会总要发展,历史总要有人推进,无奈也只是无奈,房地产的商业文化依然会蔓延,因为诱惑是巨大的。就好像现在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一样,“呲牙咧嘴”的当代艺术图示可能还影响了大批大批的年轻人,被影响的人心中或许对艺术很有追求,但是相对于利益的诱惑,艺术是次要的。但是我相信历史是需要一些炮灰的,短暂的文化缺省并不能阻碍整个文化的发展。
语无伦次的说了上面这些东西,悲观情绪一直有,但是我们又不得不相信理想,理想的力量是巨大的,我们也需要像房地产商给我们制造的广告一样,鼓励自己去追求理想的东西,当然前提是有个好的方向。方向在哪里,只有时间才能给我们答案。
混迹于当代艺术界,看展览是件令人疲惫的事情。看来看去没有什么新意,从艺术创作到展览呈现都是不停地复制,简单的符号,单调的形式,故作高深的内容,都是当代艺术缺乏创造力的体现。有时候看着路边的广告,感觉很多艺术家和这些为大众服务的设计师都存在很大差距。之前我曾撰文批评过当代艺术的先锋性已经丧失,至今下落不明。之前的先锋性只属于85新潮那个时代,物质生活开始优越,我们只要看看从前的行为艺术家现在都在干什么就能明白这社会变化多么的快,消瘦身躯的行为艺术家已经成了大腹便便的名人,只剩下靠着之前的知名度来度日。架上绘画在中国当代艺术中的火爆,除了便于收藏,也便于模仿,陈丹青的西藏组画只能发生在当时那个年代才具有代表意义,而现在绘画的技术已经不是艺术创作的中心,“观念”一词在艺术界颇为流行,于是观念就开始泛滥了,一塌糊涂。798的游客越来越多,游客驻足留影的大多是艺术行活,这使得一些沾沾自喜的艺术家固步自封,几本著名艺术家的画册就足够克隆一系列作品出来。金融危机来袭,艺术家茫然失措,其实当代艺术界有钱的艺术家不多,更多艺术家的生活还是冬凉夏暖,值此市场萧条的时节,藏家也不像之前那样冲动,艺术创作何去何从,杞人忧天的人在发愁,总觉得很多艺术家应该多看看书,学点文化,不能一味的靠形式上出奇制胜,思想其实真的很重要。
奇怪的是,上次《城市画报》在798艺术区弄过一个设计展,里面的好多作品学习当代艺术的一些元素,这多少有点意外,看来新一代的设计师也是不自信的一代。在接受他们杂志采访的时候我一紧张把话只说了一半,只说设计在学习当代艺术,本来是想要强调后面的内容:不要学习了,当代艺术的很多创作远没有设计师的点子来的新颖。有人或许会反驳我,说设计是形式语言的快餐,艺术是更本质的深刻表达,我也这么认为,只是觉得找出例子来比较难。不是非要悲观,或许是杞人忧天。
之所以说这些,是因为看到上次《富楼门高——红鹤十年文献展》之后的一些情绪化反应。晚上在展览现场看到很多观众,几乎都是陌生人,这样可以让我更安静的看展览;不像艺术圈,每次看展览都是熟人会,时间花在了熟人聊天上,而不是看作品。从去年开始,我说服自己尽可能少的去开幕式,而是选择要看到的展览,然后在开幕后去看。这次红鹤的展览不是艺术类的展览(之前很多人误认为艺术类展览的筹备和展示是很精确的),但是他们对展厅的布置和展示作品的选择都做得让我佩服。我们国内的艺术类展览,大部分是把展品放到展厅,对细节并没有做太多的讲究,反而把时间大多花在了宣传和直接交易上,我们无须诟病利益的诱惑力,但是作品在展厅那个小的场域中所产生的附加值在艺术界的展览中长期缺省,除了极个别的艺术机构能对展厅现场进行考究。
红鹤这次的文献展分为七个部分,素材、广告、观念、组织生活、顾问、沟通、时间等。在我看来,其中除了“顾问”是他们内部团队——“红鹤顾问”的成功案例和研究课题的最直接呈现,其他的各个部分都从不同程度上构成了中国社会这十年来发展史的一个缩影。“沟通”这个部分展出的也是他们的企业文化,可以算是对自身的直接宣传,但是我不得不说,他们的《沟通》杂志这个“地下杂志”、“自媒体”,不仅仅是一个企业文化的载体,同时也是他们的一个成功案例,他们的这个“自媒体”早就超越自身,他们的选题已然已经转型成了一本综合文化媒体,而且从选题和内容已经影响了一小批知识分子。从媒体角度来说,他们一本不到两千册的杂志对自己的要求之高,已经让很多文化类的杂志汗颜。更确切的说他们不算正式媒体,因为他们不盈利,也正是因为这样,他们才可以更自由的去组织内容。这次他们将03年创刊到现在的共17期杂志做成了合集,这是一部值得收藏的书。整体来说,这部书中以一种自由的状态记录了近些年来的都市文化发展,其实不少选题已经走到了文化发展的前沿,遗憾的是他们没有把这些思想性较强的文字让更多的人知道。目的决定内容,我也不想去预测他们普及后的方向,这样也好,“低调”、“遗憾”、“限量”、“绝版”有时候在小众那里才能得到更多的尊重。
看完这次展览的作品,客观来说,作品有些直白,但是这些并不是重要的,总比艺术圈内一些故作玄虚的艺术家来的真诚。从他们这次展览的细致布置和作品所表达的内容,更能引起我的兴趣。
看过他们展览和他们展览后出的一个小册子,我想艺术圈内从事策划的一些人可能会自叹不如,佩服他们对展示效果的筹化非常细致。从进门左手方向开始进去,绕到后面,然后再到进门的右手,“一路”走来,他们展示的逻辑性很明确的告诉了观众他们要说什么。并不是说他们的展示效果非常出色,从某种程度来说,他们的展示并没有给人很高雅的享受,这也不是他们的重点,但是从布展策划上是比较细致,和非常有内在逻辑的。
在展览的作品中,虽然直白,但是他们捕捉到了这个社会发展的文化呼吸。在文章开头我谈到了中国当代艺术家的先锋性已经丧失,很多当代艺术作品除了视觉表达的刺激,并没有什么文化价值。而这次展览,作为一个房地产文化的展览,他们却用别样的感觉呈现了中国在这十几年来的物化过程。
在“素材”这个环节中,他们通过几个简单的作品,呈现了物和人之间的关系。经济发展,不免物欲横流。物作为人身份的象征,对人的生活起到了很大的刺激作用。房地产首当其冲并且极尽能事的用尽一切手段把我们对物的欲望刺激起来。茫茫人海,房子就是家,我们都需要安全感,而房子的价格确实一浪高过一浪,而房地产商人不停的给予房子以文化属性,房子作为物,在传媒的作用下,不知不觉,有了呼吸,而且呼吸的都是宏大的文化概念。让一个物拥有生命,是房地产商人和传媒共谋的结果。我们也不知道谁是始作俑者,但是我们必须承认这是我们国家的经济文化发展的一个阶段反映,即使是畸形的。房子在一定程度上,确定了人的地位,虽然从根本上说人的地位是平等的,但那都是理想状态。从一般住房到豪宅,房子跟身上的服饰一样,成了符号,对这个符号的追逐跟年轻人追星没有什么本质区别。
在对物的追逐中,广告的作用不容忽视。本次展览的出品人李雪淞先生在文章中写到“由广告所营造的虚拟世界中的场域精神可以左右大多数人对现实世界的印象和看法——这便是‘传媒给出的世界图景’”。广告用各种手段准确的切入消费者心理,给生活中的我们带来心里期待,不管现实如何,我们总需要欲望,于是这个社会无数人在欲望中进步,广告就是制造欲望的高手。
在他们第三个小展厅中,策展人米九跟我介绍了一个作品《全球化》,这个作品是用冰做的一个“地球”模型,上面刻画了简单的世界地图,这个“地球”在现场会慢慢融化。20世界末我们国家文化中不断唠叨“全球化”这个观念,于是很多人带着梦想出国了,渴望被全球化,但是互联网的普及一定程度上加速或者可以说是瓦解了虚拟的全球化。我们依然站在自己国家的土地上,我们依然需要自己的价值观。21世纪初,不断地有人从“海归”成了“海带”。在艺术界,很多“海归”艺术家渐渐成了国内艺术界的名人,拿陈丹青来说,回国后突然成了文化名人,而更多人不知道他们那一代人在纽约街头画画的情景。还有艾未未据说是纽约街头画画的头头,就像电视剧《北京人在纽约》中描述的一样,他们在纽约的生活并不是美好的。而现在那些曾经的纽约客很多已经成了中国文化的偶像,陈丹青曾不断提到,不知道为什么回到国内就有如此高的知名度。我想除了部分个人能力外,更多是大众的想象力过于丰富给他们不断的制造新衣,而最根本的并不是这些,如李雪淞先生所说,是我们国人在文化上的不自信。房地产商抓住了人们的这个心理,于是一些不伦不类的西式建筑或者西式室内装饰满足了一些富人的幻想。通过强势的宣传,似乎在北京的土地上可以呼吸到纽约的空气。有时候我也在想,潘石屹和王石怎么就成了家喻户晓的人物,甚至他们的一些言语也具有了文化价值,他们的生活也成了很多青年人的梦,他们的只言片语都可以影响人们的生活以及审美价值。如果这些都是传媒的结果,也有点低估我国大众的智商,确切的说,我国人民的价值观是不稳定的,我们应该在北京呼吸北京的空气,让全球化在我们热爱的这片土地上,就像这个作品所要呈现的一样,到最后是融合,而不是谁膜拜谁。
在这次展览中,也有个环节是对“组织生活”的呈现。虽然说这是他们书写“红鹤”自身成长的一部分,当然也是“红鹤”走到现在的成功模式。这让我想起来上个月《新周刊》的选题,“不缺钱,就缺朋友”,这是个疯狂的信息时代,我们一方面在感叹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一方面也可以感觉到互联网对我们生活空间的侵犯,我们一方面感觉到广告的美妙瞬间,一方面也痛恨广告对我们生活构成的诱惑扰乱了我们对幸福的定义。如此快节奏的生活中,我们都在忙碌着,更多的时候不是名利的缘故,但是比对名利的追求更让人烦累,速度是如此的重要的。去年看过米兰•昆德拉新写的小说《慢》,他在书中表达了“速度”对我们生活的致命影响,我们把生命交给了速度,速度对我们生命构成的威胁远比疾病更厉害。在这个重视速度的时代,生活多了沟通的工具,却缺少了朋友。说到这里,跟“红鹤”所要表达的“组织”有些风马牛不相及,但是我想说的是“红鹤”这个“大公司”是非常注重企业文化的,反观我们自己,我们作为个体内心是不是有自己的文化价值判断呢?路在哪里,在更多都市人的心中,路只是供我们蹉跎时间的一个载体。
在这个疯狂的时代,时间不仅可以蹉跎生命,也可以塑造和书写历史。房地产商人和像红鹤这样一批强势的房地产广告公司对我们文化塑造的力量无疑是巨大的。从这次展览的最后一幕“时间”中,通过他们这些年的印刷物——楼书,可以看到商业广告对文化的渗透是有效的,也是深刻的。
98年开始的“中国房地产浪潮”,从房地产的传媒模式,到房地产对人们幸福生活的干涉,都不同程度影响着我们的世界观和价值观。这里有爱有恨,历史不容改变,我们已经这样,马克思说资本主义的经济发展史是一部血泪史,我想不管我们的社会制度是什么,经济发展必然充满激烈的竞争,血泪是必然。这一切是和我们整个国家的发展连在一起的,我们当代文化的价值在哪里,这是个很大的问题。现在金融危机非但没有冲击人们对物的追求,反而会越演越烈,但是人们可能会因此而改变对物的看法,一些广告并不能像以前那样刺激人们的购买欲望,老百姓开始清醒的认识到贫富差距,或许在这个时候个体才能更清醒的认识到幸福的定义是什么。
就像李雪淞说的那样,现在是该反思的时候了。我想这也是这个展览给我的最大感受。展览也从一个侧面体现出他们对自身在文化发展中充当的角色有着清醒的认识。社会总要发展,历史总要有人推进,无奈也只是无奈,房地产的商业文化依然会蔓延,因为诱惑是巨大的。就好像现在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一样,“呲牙咧嘴”的当代艺术图示可能还影响了大批大批的年轻人,被影响的人心中或许对艺术很有追求,但是相对于利益的诱惑,艺术是次要的。但是我相信历史是需要一些炮灰的,短暂的文化缺省并不能阻碍整个文化的发展。
语无伦次的说了上面这些东西,悲观情绪一直有,但是我们又不得不相信理想,理想的力量是巨大的,我们也需要像房地产商给我们制造的广告一样,鼓励自己去追求理想的东西,当然前提是有个好的方向。方向在哪里,只有时间才能给我们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