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德新---腐烂与美好
发起人:harken  回复数:31   浏览数:8649   最后更新:2009/04/13 00:41:07 by guest
[楼主] harken 2009-04-02 18:49:15
腐烂与美好

--里奇

为了很好的欣赏顾德新作品,我试图查找有关他的文字,发现实在是少之又少,我只好一头穿进他的作品,象那一堆猪脑,我不在乎把自己放在那一堆的猪脑里面,或我不在乎让自己在他的作品面前显出无知,“无知就是力量” 这话谁说的来着? 噢-------一句流行语,我把它用在这了。
首先,我必需承认,我的视觉感受是脱不开我一贯的生活经验的,比如我看到血会感到恐慌,它总使我想到死亡,而且是那种见血的死亡,突发的,带有暴力的死亡,或者事故。如果再闻到刺鼻的血腥味就更受不了了,不仅仅想吐…… 。相反,当我看到……比如鲜花、美丽的天空、可爱的西红柿……我有点语无伦次了,总之,大家明白我说的意思。这种感受基本上我们是相同的,一种约定俗成的习惯或者认识,我们不必多加思考就能给自己一个简单的答案: 这---是多么的残忍,抑或那---又是多么的善良啊,等等。
奇怪的是,我带着这些骨子里(或者皮肤上)的感受去面对顾德新的作品,我竟然说不出话来,我的感受忽然的不知了去向,我想这就像一个刚刚出生不久的儿童,比如有人做过这样的试验,儿童对于什么叫害怕是经过一定的时间体验才会得到验证的,狮子与山羊,最初存在于他脑子中的定义只是两个不同的事物,要使其懂得哪个凶狠哪个善良就不得不对他实施一定程度的教化,这是我们大人们要做的事情,当然他也可以自己获得教化,但是很危险(也是我们大人的看法)。
教化看来是一门必不可少的功课,人类的自我教化更是被看作一种“ 心理过程” ,这在皮亚杰的著作中可以找到相当多的根据,此处不再重复。在他的理论中有一点是可以着重拿来说明的,即“知觉具有或然的本质” ,本着这种认识基础,在顾德新的前面似乎我们就能找到一些可能被完全忽略掉的东西存在,而这些“ 被忽略” 的东西或许正是顾德新要大书特书的,虽然他对自己的作品鲜有语言上的表述,这也是他一贯的做法,表述是教化的开始,所谓误入歧途可能就是一种对表述的负面性解释了,在顾德新看来,语言是人类交往的障碍。
由此我们便会理解为什么他每次都不给展览起个相应的“ 题目” 而只是简单地书写“ 顾德新---某年某月某日” ,唯有一次他在墙上书写过“ 一万年后X年X月X日人还在” 就算是他难得的一次表述吧,或者说难得的一次对观众的“教化” 。
为使文字简洁些,这里我只谈些有关他使用肉或肉类作为材料而实施的装置作品,因为这类作品是他艺术上的主要呈现,而且也是最引起多数人兴趣的,当然也是让人最感到厌倦的,因为他实在是不止一次地使用肉了。
首先我要请顾德新原谅,或许他会以为我要以此来替代他本人对作品的“阐述”(虽然他从未阐述过自己的作品) 或替代他教化观众(这更不是他的意图),万不得已,我会尽量地避免他对我有这样的看法,这是件可能即“ 得罪” 作者又“ 得罪” 观众的事情,我还是小心翼翼为好。
当我第一次看见他在用肉做作品的时候,我当时的心理是赶快立即的躲避,这种心理以一种抑制不住的力量驱使着,我尽量地把头回过去或把眼睛闭起来,因为当时的现场感有些让我承受不了: 他在一块一块地切割,先由大块变成小块,然后逐一地放到若干个巨大的透明盛器里面最后盖上盖子,我奇怪他为什么不在最后“ 完成”的时候加入液体防腐剂,起码这些肉能在一个“ 展览的期间” 保持新鲜而不至于发臭和生出蛆来,显然他当时根本没有要加防腐剂的意思如果展方不特意要求他这样做的话。还有一个细节是,当这些都完成了之后他便离开了,甚至开幕式他也只是悄悄地站在一处(我猜想此时他心里觉得这事已经跟他“没关系”了),甚至不知道要给这些作品拍些照片,不管怎样这是一个作品,一个展览,一个开幕式啊。
罗嗦了这些似乎还是没说到点子上,到底顾德新要拿这些东西向世人说明什么,显然“不说明” 不是理由,不说明到了“让作品自己去说明吧”更不是理由,这是套话,任何人都有可能会采用这样的套话来“ 说明” 自己的作品,最后“ 不说明” 自然而然地变成了艺术家白捡的“ 高级说明” 。在我看来,从以上他实施作品的过程中可以理解顾德新的“ 不说明” 是因为什么,比如他不加防腐剂,比如做完就走连个照片都懒得去拍等等,如此看来他从自己的内心中实在找不出“说明” 的动机,一片空白,空白到等待下一个作品或下一个展览再去填充之,就像他本人所说的,一个展览或一件作品在已经形成之时对于我来说是结束了而对于他人来说则是个开始。
肉---有机物---生命意识等等这一系列相关于宇宙自然的看法被他这句话多多少少地点到了,肉---在失去灵魂或思想之后,也即我们通常所指的死亡之后,其被教化的那个过程也被断然抹去了,剩下的就是肉体的“自我”存在,一种“重新回归”的状态,一个可以被重新界定的事物。所以在他的作品里,鲜血不一定是牺牲,腐烂仍然是美好的。这里你从他始终的微笑中也会得到验证。

--2009年4月2日
[沙发:1楼] guest 2009-04-03 01:55:32
顾德新,是个艺术家,鉴定完毕!
[板凳:2楼] guest 2009-04-03 03:14:14
是,顾德新是一个真正的艺术家
[地板:3楼] guest 2009-04-03 15:55:08
真棒,,,老顾,
[4楼] guest 2009-04-05 08:29:45
顾德新是中国当代艺术中少有"无观念"艺术家,他所谓的"只有艺术没有艺术家"的看法明显地是要彻底地把观念打入冷宫,所以要想深入研究顾德新的艺术不得不先从他的"作品"开始,遵循"只有艺术没有艺术家"的概念衍生出"作品即是观念"或者"观念即是作品"的思想逻辑,逐渐地从"艺术态度"这个问题上去把握,顾德新的"艺术态度"是他精神领域的重要命脉,是我们打开他艺术大门的一把钥匙。
[5楼] guest 2009-04-05 08:49:55
文中描述的那些"细节"正是想从一个侧面展示顾德新对待艺术的态度,或许不够周全,因为顾德新还有很多其他不同类型的作品,但笔者试图想从"艺术态度"的角度摸索出了一个解读顾德新作品的线索,为此已经可以深感欣慰了。
[6楼] guest 2009-04-05 09:09:32
在此,笔者还想补充说明的是,顾德新"艺术态度"的形成不仅于他个人因素有关,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地方,就是他早期参加"新刻度(解析)小组"所带给他艺术上的影响。(关于"解析"当然又是另一个相当重要的话题了)
[7楼] guest 2009-04-05 20:25:03
狂顶。。。。。。
[8楼] guest 2009-04-05 21:22:54
是艺术无需解释和吹捧的 ,放在那里它自身就会说话,明者自明。
[9楼] guest 2009-04-05 22:11:13
楼上又是那个黄永平的粉丝吧? 顶老顾
[10楼] guest 2009-04-05 23:47:46
不顶今晚睡不着,我也顶一个
[11楼] guest 2009-04-06 14:37:54
老顾的作品一看就知道是老顾的,不像有的人不标名字不知道谁做的
[12楼] guest 2009-04-06 15:50:18
看老顾的作品是有一种让人的习惯性知觉忽然变得『不知去向』的感觉,『这东西好象有点不是原来那个东西了』
[13楼] guest 2009-04-06 19:15:21
到底是老顾还是小顾
[14楼] guest 2009-04-06 19:20:22
知道他叫顾德鑫的都喊他小顾
知道他叫顾德新的都喊他老顾
[15楼] guest 2009-04-07 15:47:54
没有观念的艺术
[16楼] guest 2009-04-07 16:36:50

[quote]引用第14楼guest于2009-4-6 19:20:22发表的:
知道他叫顾德鑫的都喊他小顾
知道他叫顾德新的都喊他老顾...[/quote]
“顾德鑫”是89大展的目录发生错误所导致的。只是以讹传讹。

[17楼] guest 2009-04-07 16:40:00
原名-----顾德鑫
[18楼] guest 2009-04-07 16:42:08
新?鑫?
[19楼] guest 2009-04-07 19:31:18
俩都支持 !!!!!!!!!!!!!!!!!!!!!!!!!!

顶 !!!!!!!!!!!!!!!!!!!!!!!!!!!!!!!!!!!!!!
[20楼] guest 2009-04-08 15:50:20
顾德新的艺术思想本质上受到过“解析”的深刻影响,他继承了解析极少主义的衣钵,并将之转化为清除人文教化的直接手段。
[21楼] guest 2009-04-08 16:19:39
回归事物的“原状”不仅仅指的是肉体(物质),更重要的是回归教化之外的那个“原有的认识”。-----到底什么是爱,什么是残忍,什么是痛苦,什么是美好,什么是快乐,,,,
[22楼] guest 2009-04-08 16:22:27
正如极少主义艺术家卡尔•安德烈所说: 你必须使你的头脑先枯竭
[23楼] guest 2009-04-08 16:49:57
我们一直把顾德新简单理解为一个"装置艺术家",不错,他从事的是装置艺术,这是他惯常使用的艺术语言,但在这些"装置"的背后隐藏着巨大的观念,-------"你事先准备来´欣赏艺术这种想法一开始就是错误的"(见《A HISTORY OF CHINA MODERNART》
[24楼] guest 2009-04-08 17:06:45
因此对待像顾德新,黄永砯,吴山专,王广义,张培力等等,必须从根本上去探究他们的艺术价值,而不是我们一眼就能望穿的那些"知识皮毛"。
[25楼] guest 2009-04-08 17:13:10
面对艺术家们,我们最好表现出更多“初学者”的态度,--------以此共勉。
[26楼] guest 2009-04-08 17:41:56
在此,顺便感谢 ART BA-BA !!!
------"将艺术进行到底" (忘了这句曾经听到的话是不是流行语了,捎带着拿来用用)
[27楼] guest 2009-04-08 19:39:01

笔者后续(汇总)------里奇

顾德新是中国当代艺术中少有的"无观念"艺术家,他所谓的“只有艺术没有艺术家”的看法明显地是要把“观念”彻底打入冷宫,所以要想深入研究顾德新的艺术不得不先从他的"作品"开始,遵循他曾经提出的“只有艺术没有艺术家”的概念推延出“作品即是观念”或者“观念即是作品”的思维逻辑,“艺术态度”----是他精神领域的重要命脉,是打开他艺术大门的一把钥匙。
文中描述的那些“细节”正是想从一个侧面展示顾德新对待艺术的态度,或许不够周全,因为顾德新还有很多其他不同类型的作品,但笔者试图从“艺术态度”中摸索出了一个解读顾德新作品的线索,为此已经可以深感欣慰了。
另外笔者还想补充说明的是,顾德新“艺术态度”的形成不仅于他个人因素有关,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地方,就是他早期参加“新刻度(解析)小组”所带给他艺术上的影响。(关于“新刻度(解析)小组”(主要成员: 陈少平、王鲁炎、顾德新)当然又是一个相当重要的话题,此不赘述)。
顾德新的艺术思想本质上受到过“解析”的深刻影响,他继承了解析极少主义的衣钵,并将之转化为清除人文教化的直接手段。
回归事物的“原状”不仅仅指的是肉体(物质),更重要的是回归教化之外的那个“原有的认识”。-----到底什么是爱、残忍、痛苦、美好或着快乐……?在重新面对这些问题之前正如极少主义艺术家卡尔•安德烈所说: 你必须使你的头脑先枯竭。
我们一直把顾德新简单理解为一个"装置艺术家",不错,他从事的是装置艺术,这是他惯常使用的艺术语言,但在这些"装置"的背后其实隐藏着巨大的观念,-------"你事先准备来欣赏艺术这种想法一开始就是错误的"(见《A HISTORY OF CHINA MODERNART》)。
因此对待像顾德新,黄永砯,吴山专,王广义,张培力等等这些已经有过深厚积累的艺术家来说,必须从根本上去探究他们的艺术价值,而不是我们一眼就能望穿的那些"知识皮毛"……。

面对艺术家们,我们最好表现出更多“初学者”的态度--------以此共勉。

顺便感谢 ART BA-BA !!!
------"将艺术进行到底" (忘了这句曾经听到的话是不是流行语了,捎带着拿来用用)





[28楼] guest 2009-04-11 15:18:24

面对艺术家,我们最好表现出“初学者”的态度

顶顶顶
[29楼] guest 2009-04-12 17:27:17
顶顶顶顶顶顶顶顶
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
[30楼] guest 2009-04-13 00:34:57
顶小顾
[31楼] guest 2009-04-13 00:41:07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