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析王广义
发起人:root  回复数:0   浏览数:1578   最后更新:2009/03/27 22:44:55 by root
[楼主] root 2009-03-27 22:44:55
透析王广义

二十多年来,王广义的名字伴随中国现代艺术的进程始终与“ 争议“ 相左右,从清理人文热情,到政治波普,再到近期他提出的冷战美学,一系列发生在他身上的争议使他成为中国当代艺术中倍受瞩目的代表性人物, 直到去年发生“ 退展风波“ ,忽然间争议跨出了艺术的范畴,甚嚣尘上地步入意识形态甚或思想路线上的斗争。
思潮的影响力往往模糊我们对前卫一词的认识,从某种意义讲,王广义是反思潮的独行者,
这使我不得不想起在后人把85,86时期的美术现象划定为“美术运动“的时候,很难想象当时的王广义实际上是把自己定在一个企图要否定和修正流行思潮的角色上,历史总是令人尴尬,从一开始他给自己放入了可能要被误读的境地,"清理人文热情"的提出在当时到处盛行"伤痕"及"大灵魂"的文化语境中恰恰是反思潮的表现,是极不符合潮流的一个举动,这一点从假设抛开他的存在,85,86美术运动的主流线索本是一目了然的"大激情",然而一旦将他放入到当时的语境中却是一个相当不和谐的音符,严格意义上,中国的现代艺术中出现的任何大规模的思潮与运动都与他没有直接的初始关系,相反每一次的角色都是反面人物,他要否定的不是已经成为过去的历史,而是正在大行其道的现实,不过分地说王广义是一个地道的现行犯。
今天我们对王广义的误读完全是日积月累形成的,应该说这与我们的生存环境所造成的普遍心理因素有关,习惯于思想阵营式的划分,并将之引入意识形态上的是非判断,甚至不惜采纳似曾相识的路线斗争。
众所周知的历史原因,我们所表现出的意识形态更多地是被世俗化了的,是集团利益化的政治正确造成的非理性主义泛滥,世俗化了的意识先导论的最大恶果,就是妨碍和消弱了我们对于艺术领域所涌现的新美学及新思考的敏锐度,尤其到了今天在商品决定一切的现实环境中这种学术怪象尤为严重,各种类型的愤青此起彼伏地挑起矛盾,发泄私欲,扼杀他人言论,置起码的文明于不顾。
有谁真正在思考他提出的"冷战美学",这种"不合时宜"的美学观点正代表了王广义仍然身居前卫。请诸位放下屠刀,用你的智慧仔细体味。
站在我们面前的王广义是被长期误读了的,在当今已经被艺术界滥用盗用了的王广义符号,已经令他哭笑不得。
外表身体力行的艺术家,其实是位孤独的思想者。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