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景观“八景”的由来
发起人:hmd2000  回复数:1   浏览数:2638   最后更新:2009/03/08 12:48:51 by hmd2000
[楼主] hmd2000 2009-03-12 00:00:00
中国城市景观“八景”的由来
作者:韩妙第
2009年02月04日

自宋、元以来,我国各地的史志书中,出现了“八景”的城市景观记载。至于为何非用“八景”?读地方志或游历文化古城、名山大川,几乎都读到听到“八景”“十景”的名称,“一自高人成八咏,城头怀古耐题诗”,待诗人墨客题诗或作文留记之后,依韵唱和诗词就多了。这些诗词记载了名胜的景物,又反映了许多当时的文史情况,有的被刻石建亭,历朝历代不断修葺和增加建筑物,则又创造和保留了许多珍贵的文物古迹,这些地方因名人的题咏,得以名扬四海,得以留传后世。所以第一个创“八景”之说的人,第一个创建“八景”的地方,是值得称道和纪念的。这个地方是江西省赣州市(古称南康郡、虔州),这个人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苏东坡。还有虔州知州孔宗瀚,也有一份功劳。
至于为何非用"八景"而不用十景或者更少、更多的数字,其原因在于赣州是中国风水的原始发祥地。风水的重要依据就是八卦,八卦代表自然界的事物,生生息息,死而复生,周而复始。
乾、坤、震、巽、坎、离、 艮、 兑。象征天、地、雷、风、水、火、山、泽八种自然现象,以推测自然和社会的变化。风水术认为阴、阳两种势力的相互作用是产生万物的根源。
太极八卦图分为先天八卦图和后天八卦图,由古代用来测卜吉凶和推算气候的工具,容于五行定人祸福!虽是迷信也有其科学根据!当中奥妙千变万化,根据人对其不同理解而奥妙无穷。
八卦是以日月影象定卦,按着先阳后阴,日月自然运转而排列。正是一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自然排列的八卦太极。 “乾”为天,纯阳,居位为上,天体运行,由此起卦;  “震”为雷,天空霞光一闪——闪为电,电为雷,东方渐明,晨曦已显; “离”为火,旭日升空,阳光渐烈,正午之时; “艮”为山,天临傍晚,夕阳夕照,日落西山,经此“艮”(山)位,进入阴卦;  “坤”为地,为纯阴,为地为黑,阳卦已转,阴卦之始;  “兑“为泽,退隐泽(兑)地,万物静息;  “坎“为风,位临坎位,阴中之阴,午夜正浓;  “巽“为水,位临“巽“位,微风渐起,时近黎明,进入乾卦; 
一个顺其自然的排列,一个阴阳交替,日月自然运转的定位。【1】摘自百度百科
例如:所谓半斤八两指的是现在的半斤是古代的八两的计量法则。所以,“八景”的出现本身说明了中国古代的宇宙观和地理的方位性特征及理念;
再以成语“四面八方”为例,说的就是九宫格居中的一个四周共有八个格,这就是八方的原始定义;
而“九宫格”原始的定义在周朝被确认为如此理念:“天子择中而居,居中为尊。”即所谓九五之尊的思想理念。
《周易·系辞传》中讲,“《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这是我们祖先对宇宙万物的高度概括和认识。
八卦的出现本身显示了八进制的数学理论体系,中国古代很早就发明了十进制却一直不用,而使用八进制背景原因就是风水的关系。
所以,“八景”只是我们古人对于自己居住地方一个方位概念知识。

案例一:赣州八景
[沙发:1楼] hmd2000 2009-03-08 12:48:50
【2】摘自http://www.szsport.org/bbs/dispbbs.asp?boardid=29&id=118532

赣州八景:石楼、章贡台、白鹊楼、皂盖楼、郁孤台、马祖岩、尘外亭、崆峒山;
赣州八景的由来《赣州史话》·八景由来小考
[ 作者:李海根 来源:本站原创 2004-12-27 值班编辑:huang ]
读地方志或游历文化古城、名山大川,几乎都读到听到“八景”“十景”的名称,“一自高人成八咏,城头怀古耐题诗”(1),待诗人墨客题诗或作文留记之后,依韵唱和诗词就多了。这些诗词记载了名胜的景物,又反映了许多当时的文史情况,有的被刻石建亭,历朝历代不断修葺和增加建筑物,则又创造和保留了许多珍贵的文物古迹,这些地方因名人的题咏,得以名扬四海,得以留传后世,所以第一个创“八景”之说的人,第一个创建“八景”的地方,是值得称道和纪念的。这个地方是江西省赣州市(古称南康郡、虔州),这个人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苏东坡。还有虔州知州孔宗瀚,也有一份功劳。
但中国地域广大,古人游历的地方,毕竟有限;而中国的史籍更为浩瀚,个人所阅所知更为有限,所以“八景”由来之说,也有争议,而影响最大的当推辞书。
民国三十三年重版的《辞海》,台湾省中国文化学院和中国文化研究所出版的《中文大辞典》和《辞源》一九六四年修订稿,均有“八景”词条,《辞海》一九七九年修订本却付阙如。上述三种辞书对“八景”的说法,大同小异,都引用宋沈括《梦溪笔谈》或赵吉士《寄园寄所寄录》的说法。如《辞源》修订稿“八景”条:
“宋沈括梦溪笔谈十七·书画‘度支员外郎宋迪工画,尤善为平远山水,其得意者有平沙雁落、远浦归帆、山市晴岚,江天暮雪、洞庭秋月、潇湘夜雨、烟寺晚钟、渔村夕照,谓之八景。’后来名胜处多分八景。”
《寄园寄所寄录》的提法也是宋迪“潇湘八景”。《中文大辞典》虽另有“八境台”词条,但没有指出“八境台”与“八景”的关系。如:
八境台 台名,在江西省赣县治东北之城边,宋郡守孔宗瀚曾作南康八境图,苏轼为之题诗(苏轼·郁孤台诗)八境见图画,郁孤如旧游。
台湾省编《中文大辞典》有它的优点,就是词条多,十六开本,四十巨册,选收单字约五万个,词条三十七万多条,共五千万言。大多用文言文,所以它既收了“八景”条,又收了“八境台”条,还收了“八咏楼”、“八景楼”等词条。缺点是许多词条观点不对。象这类不带政治性的词条,对情况也显得很隔膜,除了它不承认赣州市这个建制出于政治原因外,引用苏东坡郁孤台诗句,而不引用苏东坡虔州八境图诗句,也显得牛头不对马嘴。当然,这又当别论。
《辞海》民国重版本、《中文大辞典》、《辞源》修订稿,虽没有说宋迪“潇湘八景”为“八景”之始,但实质是划了等号。如《旅游报》(后改名中国旅游报)这个面向国内外的报纸,专门介绍我国名胜古迹、旅游胜地;一九八三年十二月二十日发表的一篇《“八景”名称之说的由来》就接受了这个观点。它还说,宋迪绘的“八景图”,“当时的大诗人和画家米芾观之拍案称奇,浓兴之余,遂给每一幅画作诗写序,加以推崇,时人乐于奔走,集资建八景台于长沙,将潇湘八景图陈列其上。宁宗皇帝赵扩,虽偏安江南,亦对潇湘八景产生浓厚兴趣,竟丹笔御书八景组诗,随之潇湘八景由此名声大震。一时间,‘八景’题材蔚为风尚……于是‘八景’名称便流传开来,闻名于世。”
三种辞书和《旅游报》文章的说法,我认为是不对的。中国“八景”的由来,不是开创南宋宋迪作“潇湘八景”之时,而是更早,应始于北宋元丰元年苏东坡的《虔州八境图》八首(2)。
先是北宋嘉祐间,虔州太守孔宗瀚因“州城岁为水啮,东北尤易垫圮”,于是“伐石为址,冶铁锢之”,建城楼于其上,并绘图请苏东坡题诗,苏东坡在《虔州八境图》八首的引言(3)中记述说:
“《南康八境图》者,太守孔君之所作也,君既作石城,即其城上楼观台榭之所见而作是图也。”
苏东坡根据八境图所描绘的楼观台榭题诗八首,从此这座城楼也被称为八境台。苏东坡当时所题的“八境”是石楼、章贡台、白鹊楼、皂盖楼、郁孤台、马祖岩、尘外亭、崆峒山。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八景”。
其一
坐看奔湍绕石楼,使君高会百无忧。
三犀窃鄙秦太守,八咏聊同沈隐侯。
《同治赣州府志》记载:“石楼去府治一里,苏轼诗‘坐看奔湍绕石楼’即此。”这个石楼在那里?一说即八境台本身。同治府志按语中说“……奔湍绕三字亦惟兹台足以当之,否则必龟角尾另有石楼也”(4)。《赣县新志稿》也记载石楼去府治一里,另一说见万陆同志一九八五年一月二十日《赣南报》文章:“据史书记载,石楼当在城北六里处,该石高峻,如楼房独立,傍有七室相通,因而得名,可惜后被毁坏”云云。
我赞同第一说。孔使君可以在石楼盛宴宾客,望着湍急的江水绕楼而去,非八境台莫属。“龟角尾另有石楼”是假设不能成立,在龟角尾附近,有章贡台、白鹊楼,都在八咏之中。八境台北另有合江楼,文天祥有合江楼诗:“天上名鹑尾,人间说虎头。春风千万岫,秋雨两三洲……(5)”但文天祥却另有石楼诗,诗中有句“长垣连草树,远水照楼台,八境烟浓淡,六街人往来”(6)可见合江楼不是石楼,从文天祥石楼诗意看,石楼也应是八境台。
八境台屡经动乱和兴废,明末清初,杨廷麟在赣州抗清,八境台毁于战火。康熙二年、民国十八年又毁于火,均加以修复。它在一定意义上是赣州的象征。一九七六年七月十三日烧毁后,一九八O年十二月九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同志指示重建。
其二
涛头寂寞打城还,章贡台前暮霭寒。
倦客登临无限思,孤云落日是长安。
此景为章贡台,今不存。嘉祐间赵抃为州守,在治西北野月、野景二亭旧址上新建,并为之记。据《同治赣州府志》府城全图,遗址在今赣州五中东北,供电所靠城墙高阜地。赵抃(宋)、杨廷麟(明)、王厚(清)等有诗。
其三
白鹊楼前翠作堆,萦云岭路若为开。
故人应在千山外,不寄梅花远信来。
白鹊楼一景,在八境台北,今不存。
其四
朱楼深处日微明,皂盖归时酒半醒。
薄暮渔樵人去尽,碧溪青嶂绕螺亭。
这一景有两个说法,一说为螺亭,在赣县东南七十里,《同治赣县县志》持此一说。《述异记》载:“螺亭在南康郡,昔有贞女,采螺为业,曾宿此亭,螺啖其肉,故号螺亭。”据《同治赣州府志》(卷四·山)记载,距城东六十里为鸡心石,又东十里为螺亭石。有拾螺女为螺嘬死葬亭傍,冢化为石螺,壳无数,东坡诗“碧溪青嶂绕螺亭”指此也。一说为皂盖楼,笔者以此说为是。因为此景是写诗人在皂盖楼饮酒所见,主体朱楼即皂盖楼,以螺亭远景为陪衬。如以螺女亭为“八景”之一,我觉得螺女死于螺,螺女何辜!绝不是什么动人传说,而冢化石螺,螺壳无数,令人怵目身麻,也非美景。而文天祥皂盖楼诗则甚美:
一水楼台绕,半空图画开。
蛐蜒行薜荔,雀影上莓苔。
碧落人千载,青山酒一杯。
晚烟看不尽,明月却归来(7)。
在宋以后的八境台和诗中,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螺亭说,皂盖说都有(8),但写螺亭的诗并不十分明了,写皂盖楼则较多。
可惜的是,皂盖楼、螺亭都荡然无存。
其五
使君那暇日参禅,一望丛林一怅然。
成佛莫教灵运后,著鞭从使祖生先。
末句一作“著鞭常恐祖生先”,此景写马祖岩,马祖岩寺已不存。
其六
却从尘外望尘中,无限楼台烟雨濛。
山水照人迷向背,只寻孤塔认西东。
此景写马祖岩的尘外亭,今不存。第四句虽然提到城内慈云寺舍利塔,但并没有人说是苏东坡所写的“八景”之一,到后来,许多旧景如烟云散,没有了,新“八景”中就有了这个塔,谓之“雁塔文峰”,这是后话(注)。
其七
云烟缥缈郁孤台,积翠浮空雨半开。
想见之罘观海市,绛宫明灭是蓬莱。
这一景写郁孤台,一九八四年郁孤台已全面修葺。
其八
回峰乱嶂郁参差,云外高人世得知。
谁向空山弄明月,山中木客解吟诗。
苏诗的第八景,一说是上洛山,依据是《太平寰宇记》(9)。一说是崆峒山,依据是《南康记》。我主张后一说。万陆在《赣南诗话》发表的文章中认定,苏东坡最后一首写山景,以上洛山总概。如果有这一层意思,那还是以崆峒山为宜,因崆峒山是虔州的望山,苏东坡在诗中极为称赞“岂非崆峒秀,为国产俊民”,“山中木客解吟诗”句,《南康记》的注是富于诗意的,它说“赣县东南山上有台,风雨之后,景气明净,颇闻山上鼓吹声,即山都木客吟唱也。”这和《同治赣州府志》关于崆峒山的另一记载联系起来看,都很有意思的。“县南六十里山麓周百余,巅有湖,湖有艑艚底或动之,风雨立作。”而崆峒山又名空山(10),赣县旧志记载,第八景“若非崆山,则末二语空山山中字叠出”(11)苏东坡当不会这样写的。至于《南康记》中说山上有台,可惜连台的名字都没有留传下来,当年陈晦之老先生讲学,包拯问道于空山,恐怕都登临过这个台吧!
苏东坡在《虔州八境图》八首前面,写了一段富有哲理和文采的引言:
“……苏子曰:此南康之一境也,何从而八乎?所自观之者异也。且子不见夫日乎,其旦如盘,其中如珠,其夕如破壁,此岂三日也哉!苟知夫境之为八也,则凡寒暑、朝夕、雨旸、晦明之异,坐作、行立、哀乐、喜怒之变,将接于吾目而感于吾心者,有不可胜数者矣,岂特八乎!如知夫八之出于一也,则夫四海之外,诙诡谲怪,《禹贡》之所书,邹衍之所谈,相如之所赋,虽至千万未有不一者也。后之君子必将有感于斯焉,乃作诗八章,题之图上。”
苏东坡之所以对“八”发了一通议论,并在第一首诗中题到“八咏聊同沈隐侯”,可见当时社会上并无“八景”之说,苏东坡所以写八首而不是七首或九首,使它联想到沈约有“八咏诗”而已,说明他实在没有要创造第一个“八景”的念头。至于沈约的“八咏诗”,有登台望秋月、会圃临春风、岁暮愍哀草、霜来悲落桐、夕行闻夜鹤、晨征听晓鸿、解佩去朝市、被褐守山东等八首(12),则为抒情诗,没有描绘具体的景物和处所,虽然诗意浓郁,音节铿锵,韵律柔美,但意境颓伤、灰暗,充满“落花”、“衰草”、“早霜”、“深暮”、“孤月”、“微澜”的寂寞、凄苦、空幻的心情,在思想上不可取,沈约虽博通群籍,有很多著述,但史家评论他“昧于荣利,颇累清谈”(13),政治上热衷阴谋诡计,死前据说梦见鬼割了舌头,其思想在“八咏诗”宁可见一斑。
中国的第一个“八景”,在苏东坡的大手笔下产生出来,文以名传,使虔州“八境”身价百倍,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件事的后果,苏东坡和“八景”的设计师孔宗瀚都料想不到的。赣州的“八景”后来随着景物的变迁而有所变更,现在通常流传的赣州“八景”已和苏东坡的“八境”有所不同,如三台鼎峙(郁孤台、章贡台、拜将台)、二水环流(章水、贡水)、玉岩夜月(通天岩)、宝盖朝云(崆峒山宝盖峰)、储谭晓镜(储山、储潭),天竺晴岚(贡水东天竺寺)、马岩禅影(马祖岩)、雁塔文峰(旧名瞻云,后名雁塔,即舍利塔)。这“八景”中原有的保存下来的有郁孤台,崆峒山、马祖岩,而把八境台本身置于“八景”之中心,另加二水、玉岩、天竺寺、雁塔、储潭五处新景,而其中的玉岩则把苏东坡本人也包括进去了,这是非常合理的。
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城市的全面规划中,如何保护好文物,以及在加速开发赣州充分利用文物和风景资源,开展旅游服务事业,中国的第一个“八景”,即以八境台为中心的赣州“八景”,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这是历史遗留给我们的一份宝贵财富,一定要保护、修葺、重建好,使之留传下去。使之既为社会主义的现实服务,为世界人民服务,又传给子孙后代。这样一项既光荣而又艰巨的任务将历史地落在我们赣州党政领导、公检司法、文化文物、历史科技、环境保护、城市建设的同志们身上,将历史地落在赣南、赣州市广大群众的身上。
(注)一九八七年二月我在《八境台重建及“八境”、“八景”争论简述》一文中。将“虔州八景”中“尘外亭”更正为“舍利塔”,即“孤塔”。作者一九八七年九月五日注。
(编辑:熊振寰)
【3】http://www.red-soil.com/redShow2.asp?ArticleID=4633
案例二:上海的申城八景
“申城八景”是上海文人定出的上海八大景观,一般指同治《上海县志》所举八景:黄浦秋涛、龙华晚钟、海天旭日、吴淞烟雨、野渡蒹葭、凤楼远眺、江皋霁雪、石梁夜月。秦荣光《上海县竹枝词》有咏“沪城八景”一首:“浦涛海日满江烟,桥月光寒峰雪连。渡口楼头等塔顶,沪城八景费诗笺。”八景中“凤楼远眺”、“江皋霁雪”、“石梁夜月”三景可在城厢内观赏。

石梁夜月:
“石梁”指东门外方浜(今东门路)上的石桥。明弘治进士陆深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捐银400两、米千石所建。该桥为拱桥,有3个环洞,24级石阶,栏上刻祥云图案,称“万云桥”。因陆深曾任职国子监,又称“学士桥”。清乾隆年间李行南诗云:“桂尊环饼答秋光,处处氤氲朝斗香。结伴良宵出城去,陆家桥上月如霜。”每当中秋夜,皓月当空,水、桥、月相映成趣,尤以“月影穿环”景色最为别致。人们来此焚香祭月,桥两端各置数十只香斗,烟雾在月光中缭绕,香气弥散数里之外。后人以集句咏此景:“万里风烟接素秋(杜甫),月华星彩坐来收(杜荀鹤),水晶帘外金波下(沈期),几度高吟寄水流(谭用之)。”清末填方浜时,石桥拆除,“石梁夜月”之景不存。

江皋霁雪:
明万历年间,邑人在西北城墙(今大境路、人民路)箭台上建关帝庙。清嘉庆二十年(1815年),翻建为三层楼阁式样,道光年间陶澍题额“旷观”。东有石坊,上有联:“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陈銮题“大千胜境”,楼阁得名“大境阁”。冬日雪后拾级登阁,远眺吴淞江南岸,银装素裹,映衬丽日蓝天,蔚为壮观。大境阁正殿供奉关帝,侧有月下老人殿,昔日“沪男女婚事择吉周堂,必先往此阁求神”,故大境阁又称“月下老人祠”。阁旁有旷土数亩,间植桃柳。暮春登阁,极目郊原,阡陌纵横,炊烟霞光相映,又有“胜景烟霞”之称,被列入“沪滨百景”。由于大境阁环境幽雅,数学家李善兰曾在此翻译《几何原本》(后7卷)等西方科技著作;英国人麦都士在二楼创办“墨海书社”,印行介绍西方近代科技成就和社会风貌的图书;画家吴道禅、任伯年、华墨龙等曾以三楼为画室;昆曲家陈凤鸣、丁兰生等在此创办“平声曲社”。后人以集句咏此景:“六龙寒急光徘徊(杜甫),风卷沙汀玉作堆(白居易)。闲上高楼时一望(刘沧),了然便见画图开(朱庄余)。”民国元年(1912年)拆城墙时,大境阁及30余米城墙幸存,成为沪上游览胜地。

凤楼远眺:
“凤楼”即天后宫。位于侯家浜北(人民路、新开河路)。南宋咸淳七年(1271年)始建,元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建成。为顺济庙中一座楼阁,悬青龙市舶司提举陈珩所书“丹凤楼”匾额。元末屋朽楼毁。明万历年间,侍御史秦嘉楫出资在东北城墙万军台(今丹凤路、人民路)上重建三层杰阁丹凤楼,“加缀层轩于楹,洞三面以供瞻眺”,额“丹凤楼”旧匾,并在门楣刻元代诗人杨维祯《丹凤楼诗》:“十二湘帘百尺梯,飞飞丹凤与天齐。天垂紫盖东皇近,地接银河北平低。”“笑靥秋突戎马阵,神灯夜烛海鸥啼。嫦娥昨夜瑶池筵,笑指蓬莱西又西”。登楼者凭栏纵目,“川原之缭绕,烟云之吐吞,日月之出没,举在眉睫;而冬之雪,秋之涛,尤为伟观”(清康熙《上海县志》)。丹凤楼还是端午观看浦江龙舟和重阳登高避灾的好所在。后人以集句咏此景:“月色江声共一楼(雍陶),闲云潭影日悠悠(王勃)。雕栏玉砌应犹在(李煜),凤去台空江自流(李白)。”咸丰三年(1853年)小刀会起义时,丹凤楼损毁。民国元年(1912年)拆城墙时,万军台及丹凤楼均被拆除,“凤楼远眺”之景消失。【4】摘自上海旅游

案例三:燕京八景
北京地区的八景,最早见于金朝的《明昌遗事》中,明昌是金章宗的年号,所记名目叫“燕山八景”(见下表)。元代《一统志》所记载的“燕山八景”有二处与金代的名称不同,即太液秋风叫太液秋波;西山积雪叫西山霁雪。明代的《宛署杂记》中叫“燕台八景”,其中有三处与金代的名称不同,即太液秋风叫太液睛波;琼岛春阴叫琼岛春云;西山积雪叫西山霁雪。至于“燕京八景”的称谓是清代初期,康熙年间《宛平县志》中出现。其中名称与明代的只有一字不同,即玉泉"垂"虹叫玉泉"流"虹。到了乾隆十六年,即公元1751年,乾隆皇帝亲自主持更订了名目,在每一景点所在地,树御碑一通,正面是钦定的八景名称,背面是七律诗一首。 今以乾隆钦定燕京八景景名为依据,讲述于后。这八景名称历代也有变化,金代称:太液秋风、琼岛春阴、金台(道陵)夕照、蓟门飞雨、西山积雪、玉泉垂虹、卢沟晓月、居庸叠翠。元明两代及清康熙朝燕京八景名目均与此八景景名大同小异,明代亦称燕台八景、京师八景、北京八景,清代亦称京畿八景,清康熙年间尚有称“宛平八景”。明代李东阳于八景之外又增“南囿秋风”、“东郊时雨”并赋《十景》诗,又有“燕京十景”之说。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清帝弘历御定八景为:太液秋风、琼岛春阴、金台夕照、蓟门烟树、西山晴雪、玉泉趵突、卢沟晓月、居庸叠翠,当时均刻石立碑并有小序、诗文。燕京八景的出现,对于后来的风景点建设产生了巨大影响。
【5】摘自http://baike.baidu.com/view/50054.htm
从此之后,无论“十室之邑,三里之城,五亩之园,以及琳宫梵宇,靡不有八景诗矣”。现代园林、庭院绿化亦借鉴赣州八景,建造景点,推动了中国古代城市景观建设的发展,也为今天全球城市景观建设提供了弥足珍贵先例。

注:
【1】摘自百度百科
【2】摘自http://www.szsport.org/bbs/dispbbs.asp?boardid=29&id=118532
【3】http://www.red-soil.com/redShow2.asp?ArticleID=4633
【4】摘自上海旅游
【5】摘自http://baike.baidu.com/view/50054.htm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