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2月14日-草场地麦勒画廊双人展
发起人:美协  回复数:5   浏览数:2574   最后更新:2009/02/15 22:13:39 by
[楼主] 美协 2009-02-15 11:59:30



备忘录-- 聂幕的“数码绘画”展
黄大仙请指点我 -- 翠茜.诗奈林

展览:2009年2月14日-4月5日
地点:北京麦勒画廊

一个人的2008 -- 聂幕的“数码绘画”

聂幕喜欢清楚明确的笔触,认为在这方面电脑比人脑做得更好。“人会受自己判断的影响,”她说,“但电脑不带任何感情色彩。”她喜欢在不同分辨率的图案之间玩透视游戏,这让她回想起那些关于错觉制造技巧和图像合成才干的经典问题。她喜欢具有无限复制潜能的大杂烩,这要回溯到她在中央美院的版画学习生涯。她喜欢那种虽然是单个图案被用于拼接成更大的构图,但是从数位板上那些不协调的水平和垂直边缘线上仍然可以看到绘制当天留下的痕迹。她喜欢笔画之间无意识的删除或数据丢失的可能性。她喜欢只有当她喊停时,这些画作才得以真正存在,决定某幅作品“完成”的是一系列美学标准和主观原则不可言说的混合。

田霏宇/文字














然而,对图层进行组织排序这项看似简单的步骤正是数码绘画的精髓所在。图层叠加这道最后工序意味着作品的成形,就是在这一步,聂幕展示了最近艺术创作中最重要的矛盾之一,即个人意志或品味与某些外部标准之间的冲突,其表现手法类似评批家J?rg Heiser提出的所谓“抉择之绘画”(the painting of decisions)。但这种矛盾似乎更进一步,已经超出了当代艺术的范畴。每一次叠加都完全遮蔽了下面的内容,但每一个图像都只不过如此:它们是漂浮的,彻底抽离了传统绘画中我们熟悉的支撑物。聂幕的数码绘画是其他绘画的合并,每一幅都漏洞百出。它们是有关记忆和控制的绘画,最终可见的表面只有一个,这些图像让我们看到什么可以透过叠层最终浮现而什么不可以。因此,叠加行为变成了意志的运用,变成了一种裁决,决定了哪些在上哪些在下,哪些元素可以覆盖另一些。整个过程开始越来越像──也许对2008年的北京来说不失为一个恰当的比喻──历史的书写或城市的规划。

田霏宇/文字




[沙发:1楼] 美协 2009-02-15 12:07:28
黄大仙请指点 -- 翠茜.诗奈林








翠茜最近开始关注东方,这是一个让人欣喜的决定。就如同曾经的美国西部,中国现在是一片充满了无限可能的前沿阵地。中国变化的速度越来越快,随之而来的则是对未来的期望和对过去的迷失之间的矛盾。

在麦勒画廊草场地"旅居艺术家访问计划"项目的支持下,翠茜有机会在中国生活,直接接触当代中国的文化。她可以走访许多地方,了解各种情况,获得亲身的体验,而不需要依赖媒体的报道。和她过去的作品不同,《黄大仙请指点我》(Where Mr. Wong Sent Me)这个系列十分贴近它的主题,也很适合它初次展览的画廊。翠茜通过这个系列的作品拓展了自己的创作内容,加入了影像和摄影等纪录片元素。身处北京为她带来了更多的叙事可能,其中有些叙事可能必须要依赖某个具体的地点才能存在。例如,这次展览标题中的"黄大仙"是香港占星算卦的大师(也是一名政治人物),翠茜到了中国才知道这个公众人物。这让她很快联想起了很多或真或假的预言故事。

Glen Helfand /文字










没有人能在面对中国快速的经济增长和变革时不感到怦然心动。翠茜认为重庆是"一个混合着高楼大厦、老旧破败的民居和全新建筑物的疯狂城市"。这种文化的碰撞给她带来了很多灵感,而她对于衰败的事物和地方尤为感兴趣。她关注那些摇摇欲坠的过时的建筑、街头集市、煤炉、按摩院等等。在那些地方,室内甚至没有安装合适的下水管道,人们不得不去澡堂洗澡。这些地方在"促发展"的名义下迅速消失,而有时候吊车上的大铁球粉碎的是丰富的、引人入胜的历史。

她以草场地村的民居为原型创作了一件装置作品,因为这里聚集了多家画廊和艺术家工作室。她创作这件作品好像是为了将她眼中的草场地保留下来。在这个过程中,她也为我们保留下了那时的草场地。这件作品的比例尺不固定。它看起来像是火车模型套装里的小村庄,或是拍电影时搭建的城镇布景,准备为了某一个关键镜头而整个炸掉。从相机取景框里看出去,你可能真的会觉得这个地方被炸药炸过了。不过,如果我们在画廊里看这件作品,就可以和各个物件直接互动。

Glen Helfand /文字







[板凳:2楼] guest 2009-02-15 13:20:36

田霏宇下降到这种水平
[地板:3楼] guest 2009-02-15 14:09:11
展览不错啊
[4楼] guest 2009-02-15 17:22:48
小聂相遇松松一样一步到位么
[5楼] guest 2009-02-15 22:13:39
天飞鱼本来就没货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