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现实主义的道德底蕴
文/ 吴爱邦
内容摘要:从道德哲学上讲,软现实主义主要是指一种价值立场、一种体察人性和灵魂的角度。软现实主义的道德底蕴在于善,其具体内容体现在道德性、超越性、现在性、理想化四个特征上。研究软现实主义的道德底蕴,有利于了解、探索、分析当前艺术生态的多样性,构建新的艺术精神谱系。
关键词:软现实主义;善;道德性;超越性;现在性;理想化
软现实主义是一种解读现实世界的艺术学说,是关于“软现实”的主义,而不是软的“现实主义”。软现实主义首先是一种艺术流派的总称,软现实主义绘画是其代表。软现实主义有独特的精神实质,其核心理念是“不批判的建构”。
而“不妥协”、“不逃避、“不代表”是支撑软现实主义的精神品格。
软本义柔软,与硬相对。《广韵》对软的解释是:輭,柔也。软带有柔和、温和的意思。善本义吉祥。《说文》解释:善,吉也。《国语•晋语》则提出:善,德之建也。软与善都是体现中华民族独特文化魅力的形容词,是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的哲学范畴,前者以意象的形式体现道家的精神品质,后者则以实践伦理的形式贯穿儒家的文化脉络。
按照谭天教授的说法,软现实主义中的现实主义是有,软是虚无。那么,软现实主义无论是从理论还是实践都体现虚无的旨趣。但是,结合软现实主义的主张和绘画实践分析,软现实主义恰恰体现善的道德底蕴,并非虚无、无为。软现实主义的道德底蕴体现在以下几个特征:道德性、超越性、现在性、理想化。
一、道德性
1.文化伦理上的善。
第一,吸取民族文化的精华。谭天教授说到,软现实主义实质上是以中国文化为核心的,道家的“无为”、儒家的“仁”、佛家的“善”这些中国文化中的核心概念,是他们精神上的起点。在真善美这三个品质里面,既不讲究真,也不讲究美,但讲究的是处于中间的这个善。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儒家文化,儒家文化是一种德性文化,而德性文化最讲究善这个道德形而上基础。显然,软现实主义艺术主张扎根于中国文化传统中,从传统文化中撷趣他们立论、实践的精神资源。
第二,认同和弘扬民族文化、以民族文化“走出去”为己任。谭天他们认为,中华民族要在软实力方面走向世界,从而在文化意义上扩大中国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力。“中国哲学思想背景是软现实主义这样一座新建筑的深厚坚实的基础。”所以,软现实主义的倡导者主张“从整个中国当代艺术的背景去寻找软现实主义的视角和态度的突破点和依据”(谭天),提倡“文化的本土意识”和“建立自己的价值判断体系,不再以西方的价值观念为准则”(罗奇),认为软现实主义的姿态“跟中国的文化是有着内在联系的”,“软现实主义的基础就是中国的文化”(赵峥嵘)。罗奇提到现实主义中的“软”字说到:“‘软’字可以涵盖中国一种文化精神在里面,中国文化本来就不具有攻击性的、咄咄逼人的。希望可以通过绘画传达出中国本土文化的一种自信心或者一种探索。”赵峥嵘则明确表达个人对民族文化的热情:“在精神上有一种重新衔接中国文化的热情。我们一直讨论着中国当代艺术走到今天如何才可以体现中国人的精神。”在绘画上,罗奇重视以东方式的思想资源来滋养绘画。
总体上看,软现实主义者与所谓的主义制造者完全不同。谭天他们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对传统文化所采取的态度是正确的,并非如某些主义制造者那样天马行空、心血来潮式的倡导各种艺术主张。可以这样说,软现实主义先天就是中国文化伦理的产物,是中国式的艺术主义、艺术品格和艺术理想。
2. 个体伦理上的善。罗奇认为,软现实主义中的“软”是一种“软化”,要以艺术形态软化意识形态、个性软化共性、公德软化私德等。软化现实的目的是“软化自身,软化心灵”。如此张显德性的软现实主义宣言,证明其修身养性的实践伦理品格!罗奇进一步解释说:“我与当代中国一些画家不一样。他们采取一种残忍与极端的方式在自己的绘画中努力表现出一种煎熬。而我并不乐于向公众展示我自己内心的痛苦。我设法控制我的感情使其不影响他人的情绪。”“我的画并不想带给观众任何愉悦抑或内心的宁静”。从更宏观的层面上罗奇提出:“决不以愚昧对抗崇高,以无聊对抗虚无 ,以低俗、愚痴来调侃权威、经典。”罗奇对待自我、对待他人、对待权威的想法,与极力表现个人欲望的行为艺术、极力宣扬批判的后现代主义是截然不同的,表现一种强力的寻求个体德性完满的伦理追求。这可以说代表软现实主义的修身路径。正如某位学者谈到:“赵峥嵘和罗奇的绘画不写实,也不当代;不激进,也不自闭;不讨好,也不自恋,让我们看到一种隐约的‘中庸’和‘妥协’。”他们的画风
是否带有妥协值得商榷,但这“六不”表现出善的道德意味,体现出个体修养上中庸的道德精神。
3. 交往伦理的善。软现实主义者善意的去对待一切东西,不去批判、不去争高低、不去想那种方法好与不好。在他们看来,抽象的、写实的、表现的绘画风格都没问题。可见,软现实主义强调尊重、宽容、平等的交往伦理原则。他们的主张决不是在批判其他主义的基础上建立的,其终极诉求是“达到各方共同满意的一种自在和轻松的状态”。
二、超越性
“超越性”是软现实主义建构的道德维度。软现实主义作为一种价值立场,其艺术主张高于现实,并且以超越现实作为凸显其艺术主义的出发点。谭天他们提出,软现实主义是对主流艺术中的革命现实主义和当代艺术中的批判现实主义的超越,是对中国现代近三十年来艺术倾向的超越,更是对历史的超越。这种超越性的道德维度体现了价值理性特征的艺术伦理。
从当前中国的艺术现状看,秉承写实传统的现实主义艺术因为缺乏超越现实功利的灵魂审视,而屡遭诟病。现实主义艺术虽然强化批判意识,却丢失神圣的精神坚守。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艺术相抗的现实主义艺术,普遍增强了批判的自觉,为艺术的精神气质增添了刚性冲击力。但许多亢奋于批判精神的现实主义作品,严重缺失道德底线。它表明批判者自身就已经是价值虚无主义的追随者。“缺德”、“非善辈”、“袪德化”成为他们大张旗鼓的艺术精神。把艺术安排在道德理性之外,或者把道德评价从艺术里逐出,艺术就要经由操作上的简单、便捷而去直奔精神上的简陋和萎缩了。有位学者提出,“恰恰是在道德终止的地方,艺术才止步的。”艺术需要价值理性、需要实践理性、需要道德理性。软现实主义在这方面的努力是值得赞赏的。
从另一方面看,市场经济的负面因素渗透到艺术领域,不少画家虽然放弃了激进的批判精神,实行温柔的话语实践,但是忽视、甚至鄙视对人文精神、社会价值、精神价值的关怀,对社会领域的感悟变成个人的喃喃独语。近些年来,现代艺术大张其道,创作模式趋向 “广告化”、“卡通化”、“观念化”、“情绪化”等等。这种“新艺术形态”张扬了工具理性,放弃价值理性。在艺术领域,工具理性最典型的特征是为利益而艺术、为艺术而艺术,“新艺术形态”就是其中一个形态。从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关系考察,价值理性比工具理性更为本质。工具理性即主体在实践中为作用于客体,以达到某种实践目的所运用的具有工具效应的中介手段。工具理性分为物质形态的工具与精神形态的工具。在艺术领域,主要是精神形态的工具理性发挥影响力,比如超现实主义、达达主义、抽象主义等艺术流派或艺术主张。
软现实主义则不然。软现实主义与功利的、商业的、批判的艺术主流相区别,本着艺术本真和德性进行努力开拓和超越,弘扬一种价值理性。软现实主义绘画使他们的这种信念更加坚定。从罗奇、赵峥嵘的绘画中观照,他们在感悟生活、大自然、人生过程中创造出一种艺术美。这种美不是工具理性的,即不是媚俗、不是商业、也不是功利,更多的是价值理性的美。按照罗奇、赵峥嵘的说法,他们的画不是抽象,不是表现,也不是写实。对此,夏可君提出一个“余像”的概念。“余像”很好概括罗奇、赵峥嵘两者的画风。“余像”是践行价值理性的艺术图像。
工具理性是为价值理性服务的,工具理性是价值理性实现的环节、途径和阶段。如何实现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统一一直是理性主义的争论焦点。艺术史的发展证明,一次新的审美价值理性的发现往往就是一种重大的人文精神的塑造。软现实主义追求中国式的艺术精神,强调使用中国式的思维理解艺术,在如何实现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统一作了一次大胆的实践。无论软现实主义的发展历程如何艰辛,软现实主义努力创造重新解释艺术的话语权的尝试都是一种价值理性的弘扬。
与现实主义艺术、当代艺术相比较,软现实主义有强烈的超越性品格。软现实主义所要超越的并不是以社会、人伦、国家、民族等等为蓝本的宏大叙事,而是要超越世俗化的观念(特别是商业化的艺术路线),超越欲望化的生活轨迹,从而切近艺术的本质,抵达艺术家的“存在”之境。总之,无论面对写实主义、当代艺术还是虚无主义,软现实主义都应该不断丰富和提高自身的价值理性,更要体现超越性。
三、现在性
1.善意对待现实
现实主义实现了主观精神和客观真理的结合或融合。在价值多元化的时代,现实主义成为反本质主义时代各种文艺思潮和艺术观念急欲“解构”和“妖魔化”的对象。软现实主义并非想替代现实主义,成为艺术主义多元化的中流砥柱。她的独特实践路线,表现为“软化后的融合”。而四个不逃避中,首先是不逃避现实,不逃避当下。
软现实主义不单单是一种创作方法,创作方法只不过是软现实主义意义构成中的一个很少部分。从道德哲学上讲,软现实主义主要是指一种价值立场,一种情感态度,一种体察人性和灵魂的角度。从实践伦理上讲,软现实主义更多是一种关照现实生活的方式,即在艺术创作中彰显伦理的意义。
软现实主义的两个有代表性的画家罗奇、赵峥嵘明晰这种态度和立场。罗奇认为,画画是针对当下这种艺术现象来表达态度的。他的作品不完全是对潜意识心里的挖掘,是一种针对当下文化、当下现实的主动把握。作品是一种“寻找”,寻找软化现实的通道。作品的呈现不是梦境,而是对现实存在方式的另外一种索求。罗奇把“软”看成对现实的另外一种解释。赵峥嵘则坚决认为无论何种艺术都是和现实有某种连接的。
2.不逃避的道义责任。软现实主义的不逃避包括几方面: 不逃避外界的批判,在批判中检验自己,在批判中成长;不逃避内省,对于内部的个人分歧也不逃避。虽然软现实主义不主张批评,但是他们不逃避、不回避别人的批评,显示一种勇于担当的道德义务,是艺术者的善意之举。
四、理想化
谭天把软现实主义的理想分为两个方面:超越主流的革命现实主义和当代艺术的批判现实主义的艺术方式;最大的接近艺术的本质。这是从艺术方式与艺术本真两方面立论的。
第一,软现实主义理想的艺术方式是建构一个理论体系、一个流派、做一个主义。软现实主义者正往这个方向努力,并且邀请社会各界人士积极参与,扩大软现实主义的理论视域和理论深度。从软现实绘画来看,他们实践的艺术方式正是软现实主义这种艺术方式。赵峥嵘说:“从绘画语言来说不代表别人,是绘画
的一个理由。我认为就我们来说,我们的绘画具有个性或者是具有风格。就是不代表。”因此,不代表的艺术理念使赵峥嵘的作品呈现出和现实完全是影子的关系。而罗奇的理想即“所有人都活着,自在地活着。”罗奇的作品更多是属于个人内心的东西。正如有位学者分析到,他们两者的作品离现实都很遥远。其实,这正是践行艺术理想方式的一种结果。
第二,软现实主义者追求艺术的本真。这是艺术的理想境界。首先软现实主义者强烈要求还原艺术的独立性和本真性。他们认为艺术的政治、军事、宗教等功能是后人强加的,已经使艺术不堪重负。所以,艺术要“去政治化,回到艺术的本身”。他们更进一步提出,艺术理想不应该关涉政治、社会、经济、外交、军事等领域。按照他们的理解,原始社会的艺术是纯粹的、本真的、独立的,是艺术的“黄金时代”,应该是软现实主义追求的艺术理想境界。
其次,正是由于追求艺术的本真,他们提倡艺术的平等观。谭天指出,软现实主义的重点是提出艺术的平等,即在传统艺术与现代艺术之间、古今中外艺术
之间、西方艺术与第三世界的艺术之间都没有说谁比谁高,消解、软化过去认为的艺术价值的差异性。
不仅如此,他们还大胆提出“艺术取代宗教”。由于宗教的影响力在世界范围内都是广泛而且深入的,这种呼吁让我们看到软现实主义者的大无畏精神。应该说,表现出软现实主义典型的理想化的特征。但是,他们很理性对待这种艺术理想,认识到“我们离最后的理想还是很远很远。”并说:“软现实主义有可能是失败的。”正如他们所说的,是“一种彻底的理想主义。”
软现实主义坚守着对道德性的彰显,坚守着对历史、现实、人生富有超越性的艺术品格,坚守着对现实生活关注的勇气,坚守着艺术理想精神的张扬,是当代中国艺术精神谱系中的一次伟大实践。“善”的软现实主义既是对特定的文化传统的传承,也是一种独立的艺术品格,更是一种高贵的美学追求。
参考文献:
[1]李之平.软现实主义提供当代人文价值的可能出路
[2]熊育群.软现实主义的软与现实
[3]时洁芳.无奈与悲凉人世——我所认识的两位画家
[4]软现实主义. 软现实主义(第一辑、第二辑、第三辑、第四辑),艺术交流丛书[c].2007年版、2008年版。
文/ 吴爱邦
内容摘要:从道德哲学上讲,软现实主义主要是指一种价值立场、一种体察人性和灵魂的角度。软现实主义的道德底蕴在于善,其具体内容体现在道德性、超越性、现在性、理想化四个特征上。研究软现实主义的道德底蕴,有利于了解、探索、分析当前艺术生态的多样性,构建新的艺术精神谱系。
关键词:软现实主义;善;道德性;超越性;现在性;理想化
软现实主义是一种解读现实世界的艺术学说,是关于“软现实”的主义,而不是软的“现实主义”。软现实主义首先是一种艺术流派的总称,软现实主义绘画是其代表。软现实主义有独特的精神实质,其核心理念是“不批判的建构”。
而“不妥协”、“不逃避、“不代表”是支撑软现实主义的精神品格。
软本义柔软,与硬相对。《广韵》对软的解释是:輭,柔也。软带有柔和、温和的意思。善本义吉祥。《说文》解释:善,吉也。《国语•晋语》则提出:善,德之建也。软与善都是体现中华民族独特文化魅力的形容词,是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的哲学范畴,前者以意象的形式体现道家的精神品质,后者则以实践伦理的形式贯穿儒家的文化脉络。
按照谭天教授的说法,软现实主义中的现实主义是有,软是虚无。那么,软现实主义无论是从理论还是实践都体现虚无的旨趣。但是,结合软现实主义的主张和绘画实践分析,软现实主义恰恰体现善的道德底蕴,并非虚无、无为。软现实主义的道德底蕴体现在以下几个特征:道德性、超越性、现在性、理想化。
一、道德性
1.文化伦理上的善。
第一,吸取民族文化的精华。谭天教授说到,软现实主义实质上是以中国文化为核心的,道家的“无为”、儒家的“仁”、佛家的“善”这些中国文化中的核心概念,是他们精神上的起点。在真善美这三个品质里面,既不讲究真,也不讲究美,但讲究的是处于中间的这个善。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儒家文化,儒家文化是一种德性文化,而德性文化最讲究善这个道德形而上基础。显然,软现实主义艺术主张扎根于中国文化传统中,从传统文化中撷趣他们立论、实践的精神资源。
第二,认同和弘扬民族文化、以民族文化“走出去”为己任。谭天他们认为,中华民族要在软实力方面走向世界,从而在文化意义上扩大中国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力。“中国哲学思想背景是软现实主义这样一座新建筑的深厚坚实的基础。”所以,软现实主义的倡导者主张“从整个中国当代艺术的背景去寻找软现实主义的视角和态度的突破点和依据”(谭天),提倡“文化的本土意识”和“建立自己的价值判断体系,不再以西方的价值观念为准则”(罗奇),认为软现实主义的姿态“跟中国的文化是有着内在联系的”,“软现实主义的基础就是中国的文化”(赵峥嵘)。罗奇提到现实主义中的“软”字说到:“‘软’字可以涵盖中国一种文化精神在里面,中国文化本来就不具有攻击性的、咄咄逼人的。希望可以通过绘画传达出中国本土文化的一种自信心或者一种探索。”赵峥嵘则明确表达个人对民族文化的热情:“在精神上有一种重新衔接中国文化的热情。我们一直讨论着中国当代艺术走到今天如何才可以体现中国人的精神。”在绘画上,罗奇重视以东方式的思想资源来滋养绘画。
总体上看,软现实主义者与所谓的主义制造者完全不同。谭天他们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对传统文化所采取的态度是正确的,并非如某些主义制造者那样天马行空、心血来潮式的倡导各种艺术主张。可以这样说,软现实主义先天就是中国文化伦理的产物,是中国式的艺术主义、艺术品格和艺术理想。
2. 个体伦理上的善。罗奇认为,软现实主义中的“软”是一种“软化”,要以艺术形态软化意识形态、个性软化共性、公德软化私德等。软化现实的目的是“软化自身,软化心灵”。如此张显德性的软现实主义宣言,证明其修身养性的实践伦理品格!罗奇进一步解释说:“我与当代中国一些画家不一样。他们采取一种残忍与极端的方式在自己的绘画中努力表现出一种煎熬。而我并不乐于向公众展示我自己内心的痛苦。我设法控制我的感情使其不影响他人的情绪。”“我的画并不想带给观众任何愉悦抑或内心的宁静”。从更宏观的层面上罗奇提出:“决不以愚昧对抗崇高,以无聊对抗虚无 ,以低俗、愚痴来调侃权威、经典。”罗奇对待自我、对待他人、对待权威的想法,与极力表现个人欲望的行为艺术、极力宣扬批判的后现代主义是截然不同的,表现一种强力的寻求个体德性完满的伦理追求。这可以说代表软现实主义的修身路径。正如某位学者谈到:“赵峥嵘和罗奇的绘画不写实,也不当代;不激进,也不自闭;不讨好,也不自恋,让我们看到一种隐约的‘中庸’和‘妥协’。”他们的画风
是否带有妥协值得商榷,但这“六不”表现出善的道德意味,体现出个体修养上中庸的道德精神。
3. 交往伦理的善。软现实主义者善意的去对待一切东西,不去批判、不去争高低、不去想那种方法好与不好。在他们看来,抽象的、写实的、表现的绘画风格都没问题。可见,软现实主义强调尊重、宽容、平等的交往伦理原则。他们的主张决不是在批判其他主义的基础上建立的,其终极诉求是“达到各方共同满意的一种自在和轻松的状态”。
二、超越性
“超越性”是软现实主义建构的道德维度。软现实主义作为一种价值立场,其艺术主张高于现实,并且以超越现实作为凸显其艺术主义的出发点。谭天他们提出,软现实主义是对主流艺术中的革命现实主义和当代艺术中的批判现实主义的超越,是对中国现代近三十年来艺术倾向的超越,更是对历史的超越。这种超越性的道德维度体现了价值理性特征的艺术伦理。
从当前中国的艺术现状看,秉承写实传统的现实主义艺术因为缺乏超越现实功利的灵魂审视,而屡遭诟病。现实主义艺术虽然强化批判意识,却丢失神圣的精神坚守。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艺术相抗的现实主义艺术,普遍增强了批判的自觉,为艺术的精神气质增添了刚性冲击力。但许多亢奋于批判精神的现实主义作品,严重缺失道德底线。它表明批判者自身就已经是价值虚无主义的追随者。“缺德”、“非善辈”、“袪德化”成为他们大张旗鼓的艺术精神。把艺术安排在道德理性之外,或者把道德评价从艺术里逐出,艺术就要经由操作上的简单、便捷而去直奔精神上的简陋和萎缩了。有位学者提出,“恰恰是在道德终止的地方,艺术才止步的。”艺术需要价值理性、需要实践理性、需要道德理性。软现实主义在这方面的努力是值得赞赏的。
从另一方面看,市场经济的负面因素渗透到艺术领域,不少画家虽然放弃了激进的批判精神,实行温柔的话语实践,但是忽视、甚至鄙视对人文精神、社会价值、精神价值的关怀,对社会领域的感悟变成个人的喃喃独语。近些年来,现代艺术大张其道,创作模式趋向 “广告化”、“卡通化”、“观念化”、“情绪化”等等。这种“新艺术形态”张扬了工具理性,放弃价值理性。在艺术领域,工具理性最典型的特征是为利益而艺术、为艺术而艺术,“新艺术形态”就是其中一个形态。从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关系考察,价值理性比工具理性更为本质。工具理性即主体在实践中为作用于客体,以达到某种实践目的所运用的具有工具效应的中介手段。工具理性分为物质形态的工具与精神形态的工具。在艺术领域,主要是精神形态的工具理性发挥影响力,比如超现实主义、达达主义、抽象主义等艺术流派或艺术主张。
软现实主义则不然。软现实主义与功利的、商业的、批判的艺术主流相区别,本着艺术本真和德性进行努力开拓和超越,弘扬一种价值理性。软现实主义绘画使他们的这种信念更加坚定。从罗奇、赵峥嵘的绘画中观照,他们在感悟生活、大自然、人生过程中创造出一种艺术美。这种美不是工具理性的,即不是媚俗、不是商业、也不是功利,更多的是价值理性的美。按照罗奇、赵峥嵘的说法,他们的画不是抽象,不是表现,也不是写实。对此,夏可君提出一个“余像”的概念。“余像”很好概括罗奇、赵峥嵘两者的画风。“余像”是践行价值理性的艺术图像。
工具理性是为价值理性服务的,工具理性是价值理性实现的环节、途径和阶段。如何实现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统一一直是理性主义的争论焦点。艺术史的发展证明,一次新的审美价值理性的发现往往就是一种重大的人文精神的塑造。软现实主义追求中国式的艺术精神,强调使用中国式的思维理解艺术,在如何实现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统一作了一次大胆的实践。无论软现实主义的发展历程如何艰辛,软现实主义努力创造重新解释艺术的话语权的尝试都是一种价值理性的弘扬。
与现实主义艺术、当代艺术相比较,软现实主义有强烈的超越性品格。软现实主义所要超越的并不是以社会、人伦、国家、民族等等为蓝本的宏大叙事,而是要超越世俗化的观念(特别是商业化的艺术路线),超越欲望化的生活轨迹,从而切近艺术的本质,抵达艺术家的“存在”之境。总之,无论面对写实主义、当代艺术还是虚无主义,软现实主义都应该不断丰富和提高自身的价值理性,更要体现超越性。
三、现在性
1.善意对待现实
现实主义实现了主观精神和客观真理的结合或融合。在价值多元化的时代,现实主义成为反本质主义时代各种文艺思潮和艺术观念急欲“解构”和“妖魔化”的对象。软现实主义并非想替代现实主义,成为艺术主义多元化的中流砥柱。她的独特实践路线,表现为“软化后的融合”。而四个不逃避中,首先是不逃避现实,不逃避当下。
软现实主义不单单是一种创作方法,创作方法只不过是软现实主义意义构成中的一个很少部分。从道德哲学上讲,软现实主义主要是指一种价值立场,一种情感态度,一种体察人性和灵魂的角度。从实践伦理上讲,软现实主义更多是一种关照现实生活的方式,即在艺术创作中彰显伦理的意义。
软现实主义的两个有代表性的画家罗奇、赵峥嵘明晰这种态度和立场。罗奇认为,画画是针对当下这种艺术现象来表达态度的。他的作品不完全是对潜意识心里的挖掘,是一种针对当下文化、当下现实的主动把握。作品是一种“寻找”,寻找软化现实的通道。作品的呈现不是梦境,而是对现实存在方式的另外一种索求。罗奇把“软”看成对现实的另外一种解释。赵峥嵘则坚决认为无论何种艺术都是和现实有某种连接的。
2.不逃避的道义责任。软现实主义的不逃避包括几方面: 不逃避外界的批判,在批判中检验自己,在批判中成长;不逃避内省,对于内部的个人分歧也不逃避。虽然软现实主义不主张批评,但是他们不逃避、不回避别人的批评,显示一种勇于担当的道德义务,是艺术者的善意之举。
四、理想化
谭天把软现实主义的理想分为两个方面:超越主流的革命现实主义和当代艺术的批判现实主义的艺术方式;最大的接近艺术的本质。这是从艺术方式与艺术本真两方面立论的。
第一,软现实主义理想的艺术方式是建构一个理论体系、一个流派、做一个主义。软现实主义者正往这个方向努力,并且邀请社会各界人士积极参与,扩大软现实主义的理论视域和理论深度。从软现实绘画来看,他们实践的艺术方式正是软现实主义这种艺术方式。赵峥嵘说:“从绘画语言来说不代表别人,是绘画
的一个理由。我认为就我们来说,我们的绘画具有个性或者是具有风格。就是不代表。”因此,不代表的艺术理念使赵峥嵘的作品呈现出和现实完全是影子的关系。而罗奇的理想即“所有人都活着,自在地活着。”罗奇的作品更多是属于个人内心的东西。正如有位学者分析到,他们两者的作品离现实都很遥远。其实,这正是践行艺术理想方式的一种结果。
第二,软现实主义者追求艺术的本真。这是艺术的理想境界。首先软现实主义者强烈要求还原艺术的独立性和本真性。他们认为艺术的政治、军事、宗教等功能是后人强加的,已经使艺术不堪重负。所以,艺术要“去政治化,回到艺术的本身”。他们更进一步提出,艺术理想不应该关涉政治、社会、经济、外交、军事等领域。按照他们的理解,原始社会的艺术是纯粹的、本真的、独立的,是艺术的“黄金时代”,应该是软现实主义追求的艺术理想境界。
其次,正是由于追求艺术的本真,他们提倡艺术的平等观。谭天指出,软现实主义的重点是提出艺术的平等,即在传统艺术与现代艺术之间、古今中外艺术
之间、西方艺术与第三世界的艺术之间都没有说谁比谁高,消解、软化过去认为的艺术价值的差异性。
不仅如此,他们还大胆提出“艺术取代宗教”。由于宗教的影响力在世界范围内都是广泛而且深入的,这种呼吁让我们看到软现实主义者的大无畏精神。应该说,表现出软现实主义典型的理想化的特征。但是,他们很理性对待这种艺术理想,认识到“我们离最后的理想还是很远很远。”并说:“软现实主义有可能是失败的。”正如他们所说的,是“一种彻底的理想主义。”
软现实主义坚守着对道德性的彰显,坚守着对历史、现实、人生富有超越性的艺术品格,坚守着对现实生活关注的勇气,坚守着艺术理想精神的张扬,是当代中国艺术精神谱系中的一次伟大实践。“善”的软现实主义既是对特定的文化传统的传承,也是一种独立的艺术品格,更是一种高贵的美学追求。
参考文献:
[1]李之平.软现实主义提供当代人文价值的可能出路
[2]熊育群.软现实主义的软与现实
[3]时洁芳.无奈与悲凉人世——我所认识的两位画家
[4]软现实主义. 软现实主义(第一辑、第二辑、第三辑、第四辑),艺术交流丛书[c].2007年版、2008年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