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彦国;关于《独白:艺术的重建》展览
发起人:艺术混子  回复数:5   浏览数:2426   最后更新:2009/02/17 02:50:08 by
[楼主] 艺术混子 2009-02-07 01:38:28
08年12月21日在798艺术区的水木当代艺术空间,有盛葳策划的《独白:艺术的重建》展览开幕。此次参展的艺术家有15个之多,而且都是70后抑或80后的年轻艺术家。在参展的艺术家中有几个是我以前的朋友,对他们的作品已经是很熟悉;也有艺术家只是认识,但并不熟悉其作品;盛葳作为青年批评家一直活跃在批评的第一线,现在又以媒体和展览的方式介入当代艺术的发展,我们也可以从他的学术研究中瞥见当代艺术正在悄悄发生变化。
我想通过这个展览我们可以看出当代艺术中一些值得讨论的话题。
首先这个展览的题目是“独白”,在前言中,策展人对“独白”做了阐释,“这一过程既不需要他人的参与,也不需要他人的分享”。对这个观点我有不同的看法。08年9月份我去韩国策划《看不见的青春》这个展览的时候,接受媒体采访,他们曾问为什么做这些不为他们所知的年轻人的展览,以及中国当代艺术的变化和转型的问题。我的答案是,如果参展的都是市场熟悉的艺术家,那展览都是排列组合,这是对策展业的不重视(当然,展览方式有很多种,重要的是展览的初衷和目的,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到对展览的判断);以前中国当代艺术家更多是表达集体经验,现在是表达个人经验,这个社会给个体的影响。我说的个人经验,并非盛葳所说的“独白”,“独白”主要指的是有没有听众或者观众,某种意义上这只是一个创作思路而已,并不是艺术创作的根本所在,或者说这更偏向于一种表达方式而已。而我这里说的个人经验,更多是社会环境给个体的经验感受,这种反映是个体自身的,跟集体的经验没有太多的关系,艺术家的创作显得更具体化,更私人。按照盛葳的逻辑,“独白”是重建艺术和重建自己。但是在我看来,“独白”并不能重建艺术,也不能重建自己,“独白”仅仅是表达个体感受而已。
其次,这次展览也同样表露了当代艺术展览的一个现状:策展人的意图和艺术家的表达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这是司空见惯的事情,做一个让很多人喜欢的展览并不容易。更多的时候我们可以看到当代艺术的展览主题,像房地产广告一样醒目和夸张,仿佛理想和激情总是吸引着我们前进。可是在艺术理想的旗帜下,我们的展览的作品是不是有足够的分量让这个旗帜迎风飘起,这值得思考。往往批评家在策划展览的时候,更喜欢拿作品来阐释自己的观点,观点是可以有的,但是我们不能轻易的去用一些作品来阐释艺术发展的转向。从展览的文本论述中,可以看的出盛葳对这次展览的重视,这也是我想对这个展览讨论的原因。
诚然,我不得不承认的是,在798艺术区已经很少有盛葳这么认真来做展览的,而且这个展览最好的地方是它提出了问题:关于中国当代转向的问题。展览开幕不久,中国批评家网又组织了一个青年批评家论坛,对个体经验进行了探讨,由盛葳来主持。对此,我的看法是,中国当代艺术发展中很多问题还没有澄清,青年艺术创作整体发展是比较多元的,至少现在还不是定性的时候。
最后,我想补充的是,艺术批评界的08年充满了个人恩怨,批评不是针对作品,而更多的是人身攻击,这也是批评界一直遗留的问题,如果说当代艺术需要清醒自己的认识,那么批评家的个人修养也确实值得提升。要不要表达和能不能表达是重要的,而不是观点的对错。价值在讨论的过程中会呈现。

09年1月底于望京住所

夏彦国写给《北京商报》的专栏文章
[沙发:1楼] guest 2009-02-07 09:02:25
飘过。。。

[板凳:2楼] guest 2009-02-07 13:45:30
重建个p!
学院培养的八股批评家策展人能搞出什么好东西
[地板:3楼] guest 2009-02-08 12:47:58
对啊,重建个屎啊。。。
[4楼] guest 2009-02-17 02:43:54
这个展览一个字:烂!
至于:“展览开幕不久,中国批评家网又组织了一个青年批评家论坛,对个体经验进行了探讨,由盛葳来主持。”
看完后只有一个评价:不值一提!
请你们以后不要动不动就什么“我们这一代”或者“新的艺术应该。。。”。
记住,你只能代表你自己,顶多代表你找的那几个艺术家(人家还不一定愿意让你代表),不要把一代人都说进去,不好意思,大家跟你不熟!

[5楼] guest 2009-02-17 02:50:08
关于“夏彦国”的这篇文章,个人认为写的比较理性和中肯。
但是关于他提到的展览和策展人后来搞的什么论坛,都看过,观后感是:不知所云!我都认为他没有必要为这个展览及论坛的言论写这些东西,很浪费电.
记住:总是拿年纪说事的人,那是很可耻的!不要认为自己的以点点胡思乱想就可以代表一代人!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