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化”绘画以及其他(上)
发起人:GGMM  回复数:0   浏览数:1511   最后更新:2009/01/16 00:00:00 by GGMM
[楼主] GGMM 2009-01-16 00:00:00
论“中国化”绘画以及其他(上)



程美信





当下“中国化绘画”蔚然成风,如曾是“先锋美术”和“实验绘画”的前卫画家,纷纷在“文化身份”上大做文章,并出现了油画“国画化”的风潮,所谓“意象油画”和“玄理绘画”。其中不乏曾是中国美术界“前卫”老将士。


一、 中国化绘画的成因


考察“中国化”绘画的兴起,不外是政治、经济和文化三种因素。重要的是,这种民族风格化艺术极为被动,几乎是历史机会主义的一贯做法。首先,那些强调“民族身份”绘画,它是政治上迎合了官方意志与民族主义之势,同时避开了国粹主义传统派的指责,即在政治与文化上自行检讨的过关,接下来便是通过民族身份的文化符号进行学术性宣传,其最终目的必然瞄准国内艺术品市场,因为艺术在中国仍是趣味性精神产品,无论官方还是民间,对艺术的思想性、当代性、创新性缺乏兴趣。为了迎合市场的胃口,一些前卫艺术、实验绘画不得不作出某种妥协,目的在于与传统绘画分一杯羹。因此,“民族身份”和“文化对话”成为一股新起的理论口号,它至少比那些赤裸的民族主义话语要高明得多。



由于经济泡沫导致中国艺术品市场红火,80年代先锋派艺术家已失去了耐性,他们跟传统派长期对峙中,普遍付出了巨大代价,一方面大部分人没能挤上通往西方的顺风车,同时又被排斥在体制之外的边缘状态。这些“老前卫”们坚持到20世纪的初夜,不外是理想的失落和物质的贫穷,再看那些被招安者幸运走上红地毯,所有老前卫开始蠢蠢欲动地不可安耐,感到被艺术与理想所愚弄,纷纷弃船跳水。对此,理论界是先进一步,批评家“文字”慢慢地变色,抢着打“中国化”招牌。现在的情况是:正统派与边缘派合穿“文化身份”这条裤子,一拉一扯,好不热闹,掀起了“中国月亮圆又圆”市场化艺术的高潮。综观当下的“老前卫帮”,他们如同清末“维新派”转化为“保皇党”,除了理想与激情的消失,创造力更是彻底衰竭。那些中国画化的油画、风格化实验绘画全向民族根性上“整”,以致象“F4”也再不停地复制中国牌子的文革符号,总之一概遵循市场的胃口的商业艺术,丧失艺术需要不断思考与创造的动力。

“中国月亮圆又圆”是中国化绘画的风潮关键成因。整个“中国化”风潮中,理论家与批评家起到了兴风作浪的作用,不如说是发挥一切资源与手段跟正统派抢夺地盘,打出“民族身份”和“文化对话”,目的是防止被正统派抓到“殖民艺术”的尾巴。事实证明,老前卫派们拥有更加多样的丰富资源,甚至能够做到“统吃”话语本领,他们不仅策划展览和写回顾性“史料”,这些都是他们当年以前卫与革命名义所捞到“果实”,他们在国家美术馆、各大高校、媒体报刊、私营画廊和文化机构当中大显身手,似乎比那些体制派显得更加活跃。



有人用“失语”这个暧昧概念影射当下美术评论的实状,因为正统派与非正统派形成了统一调门,全在“文化身份”呐喊声中粉墨登场。正统派高叫者“最民族的是最世界的”,老前卫的边缘派回应着“最世界的是最民族的”。这种混淆是非和偷换概念的当代美术批评所谓铺天盖地。一切不过是游戏幌子,那些为风格而风格的“中国化”绘画,根本上违背了艺术需要不断创新的文化本能。可以说,中国化绘画不过是借尸还魂,民族化风格不过是皮囊而已,它内在目的是一个“钱”字,这些文化符合能够构成世界对话,那不过是自欺欺人的虚幻假象,除非历史倒退到民族国家兴起的年代里。



好艺术作品得到好的物质回报是天经地义。问题是当下中国艺术普遍贫血不堪,对政治的规避与对现实的消极,创造力因勇气与激情的不足而逐渐枯竭。剩下是翻破草鞋一般的样式演练,尽管打着形形色色的艺术口号也无法掩饰其内在的空洞。对于处于传统与现代夹缝中的中国社会,文化艺术龟缩到传统皮囊中是无济于事的,那种“玄理精神”和“意象绘画”不可能促进社会文化发展,更无法后工业文明时代矛盾,充其量不过是满足一下文化民族主义的虚幻假象。



二、中国月亮圆又圆



经济因素刺激着艺术市场胃口的大开。与此同时,经济因素又决定民族主义的膨胀,可以说:中国经济泡沫是文化民族主义膨胀的虚假底气,急于寻求“对话”让全世界认同它是何等的不可忽视。荒唐的是,这种对话目的不是要证明当代中国在文化与艺术、政治与科学的成就,而是要西方人相信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无与伦比的优越性。事实上,既往的伟大与辉煌、失败与屈辱已是定数,假使“阴阳八卦”能够解当代问题,中国早就不必现代门槛前哭爹哭娘了。可见,成功造就自大,自大必定失败;而失败爆发了自卑;自卑孕育了疯狂,现在中国处于这种历史与实现的民族情绪综合症之中。换言之,面对现代文明世界,中国能够拿出证明自己现代文明成就几乎没有,于是只能拿祖先荣耀充当门面、民族主义充当精神武器。这就是中国化绘画出笼的复杂背景。



那些高唱民族“文化身份”的艺术与理论,试图将中国风格化绘画想象成廉价纺织品,拿它们去占尽国际市场,让中国艺术的大旗插遍世界的每个角落。这显然是低端廉价产品引发一种心理膨胀,它所付出的能耗、生态与血汗,其知识性、艺术性和创造性含量极低。一个文化艺术极为发达的社会,它压根儿不会以这种低端产品来参与世界分工。社会整体文明程度其中包含了文化艺术内在作用。健康的民族主义是从内部自好,通过团结与互爱作为社会凝聚力,绝不是搞“文化身份”和打“祖宗招牌”等鬼把戏。真正伟大艺术不仅是民族的自豪,也是人类世界共同财富;打幌子一般的狭隘民族主义艺术,它不能成为世界性的艺术,那个民族拥有这种艺术就如同拥有精神绝症一般。道理是如此简单,关键在于利欲熏心的机会民主义或民族情绪在作怪。



目前看来,中国化民族艺术是国内热而国外冷,要说对话也是自言自语的状态,只能说让官方满意、让老百姓喜闻乐见而已。中国文化艺术要一种历史性胜仗,从时间上还仍不成熟,首先中国文化对现代文明有效性极为薄弱。尽管中国社会拥有一定的现代文明工具,从大学到交通均足见它根本上是一个非现代社会,尤其其社会制度与文化艺术等思想层面。要解决这些问题决非一日之功。譬如拿绘画材料充当与民族文化,它无疑缺乏社会文化理想的错误做法,更别说拿它去充当国际对话的文化艺术的资本,相反,它是一种缺乏现代性与创造力的愚蠢行为。或者说,这种愚蠢想法只能制造民族风格的工业品和狂热民族主义的希特勒,绝对产生不了具有世界性的伟大艺术。



中国当代问题就是面临国内专制主义和国际利益主义。可当下中国文化艺术与学术思想对此是无能为力的。文艺被限制在娱乐与趣味的特定范围,民族化艺术不论是自觉还是不自觉的,它始终是一种审美的趣味艺术,压根儿无法消解它在文化与政治上的被动性,或者说是一种懦弱的奴性艺术,首先它是在强权专制下得以合法存在的艺术,其内在奴性就不言而喻了。那么这种民族样式化的艺术对国际世界而言,毫无对话的实质意义,如同一名撒哈拉地区人从地上抓起一把沙子,要世界相信它不光是民族文化身份,同时还是所向无敌的文明武器。当代国际世界极为势力化的,艺术不过是一个社会整体文化实力的一种显现,它激发着一个国家智力与文明发展的动力,它对于培养国民想象力、创造力和审美力具有不可低估作用,包括思想与激情的胚造作用。



中国化绘画被认为可以进行中世界文化对话“法宝”,显然是痴人说梦。要中华民族在世界舞台上“扬眉吐气”,绝对不是“文化身份”之皮囊问题,而是中国人对当代世界文明的贡献实力,它包括了工具文化、制度文化、审美文化和思想文化。那些民族风格化的符号绘画,最多只能满足人们一时好奇心,此外便一无是处。靠半奴役的低端商品打造了一种都市繁荣,引发民族文化沙文主义的膨胀也是图一时之块而已。



就目前中国艺术市场的胃口,不论民间与官方,仍缺乏发掘性与现代性的胃口。因为中国在文化上毕竟还是前现代社会,在审美趣味无法超越历史局限,更不懂挖掘艺术创造力的意义,仅把艺术品当作传统意义上的装饰品和娱乐品。正是这种社会需求与商业胃口,加之经济发展促发了艺术品成为资本博弈筹码,中国化民族风格绘画成为一种“炒点”,成为抬高画价的卖相。因此,实验派和前锋派也不得不赶紧从中分一杯羹,将艺术精神和自我思想弃之一边,按照市场胃口制作作品。于是,呐喊般打出民族文化根性以及与西方对话的文化武器,它如同背着总谱到处造谣拐骗一样,最终将人们的宗亲感情都彻底消灭。



中国目前的社会困境是,一切艺术与思想、道德与信仰却均缺乏真诚,从文化学术思想到国家政治理念均出现“挂羊头”局面,从而形成社会博弈中的谎言效应。道德堕落和信仰缺失,导致一切“是非”与“价值”变得模糊不清,于是“存在即合理”成为聪明人(文化人)的口头禅,使得一切不道德、不正常的社会现象得以合法化。那些打着民族“文化身份”中国化绘画,它不是真诚的愚蠢无知便是虚假的道德忠诚。总之,它是毫无艺术创造价值和文化构建意义的绘画,其中国化的外在风格完全包裹机会主义的博弈策略。



由于发布有字数限制,下篇请点击《论“中国化”绘画以及其他(下)》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