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赵半狄的行为作品
发起人:babart  回复数:1   浏览数:2275   最后更新:2009/01/23 20:46:04 by
[楼主] babart 2009-01-18 15:55:59
重读赵半狄的行为作品



程美信





赵半狄利用当代大众传媒工具,通过戏谑性的艺术手法,以“熊猫”、“芙蓉姐姐”、“二奶”、“三陪”作为行为材料,制造了一种文化批判的语境生效。每起行为招致无数的挖苦、指责、谩骂和嘲弄,表明赵半狄的行为作品构成重大的公共意义,使大众社会、主流文化和世俗价值暴露出其内在脆弱性。



“熊猫”这个中国人的集体图腾,它已不再是纯粹的动物,代表了社会主流价值形态的话语。然而,熊猫的实际命运则反映了人类文明虚伪的本质,当它成为中国人的集体图腾和公共“宠物”,意味着它再次遭到人类意淫强暴。凡是接近人类生活圈的动物,最不幸的该属于宠物,其次那些圈养家畜,那些野生动物至少没有遭到人类病态、空虚、无聊、欲望、价值和道德的侵害。人类从驯化动物发展到情感上控制占有,使它们成为被异化的人类玩偶。赵半狄把熊猫这一集体图腾变成文化批判的道具,其目的无非对权威话语进行戏谑性颠覆。舆论对于熊猫这一“国宝”被“恶搞”表现出强烈的反映,证明表明赵半狄戏谑手法的杀伤力,对道德权力话语产生巨大消解作用,向人们证明了偶像本身是一种权力虚构,即使它多么严肃与崇高也同样可以不断被“搞”。






“芙蓉姐姐”是个极为普通的女孩,其本身代表了大众形象,由于她的种种“出格”举动,成了众矢之的“公丑”人物。大凡对芙蓉姐姐表示耻笑与不屑的人们,他们恰是生活中的普通大众。大众意识始终具有纵恶性的一面,它源自权力意志的驯化,表现出一种无意识的价值盲从。芙蓉姐姐的种种“风采”,通过网络引发了巨大效应,如同被击活的死水一般,遭到源源不断的耻笑、谩骂,包括少数的赞赏声也源自语境的效应。大部分人则认为芙蓉姐姐是自恋的、病态的和丑态的。因为在世俗成见中,女人要张扬其“风姿”必须具备养人眼目的色相,否则成为挑衅公众审美的道德小丑。尽管芙蓉姐姐是依照大众审美在展现自己,可她却触犯了公众审美的规范,只能成为令人捧腹的作料。大众社会一旦解决了温饱,随即爆发集体空虚的精神疾病,当代消费文化主要在于满足大众无聊的娱乐消遣与窥淫癖好。



在大众的平庸生活中,无论如何都离不开类似芙蓉姐姐这种社会“公丑”,它无疑成为集体意淫所不可缺少的发泄对象。人们除了追求表象美之外,还需借以丑来提升自身的优越感。全人类几乎都会通过羞辱他人来体现自己的优越性,芙蓉姐姐不仅是大众茶余饭后的必需品,并成为庸人优越意识的价值慰藉物,人们所以疯狂一般窥视着芙蓉姐姐。不说在一个信息高度发达的地球村时代,即使在一个封闭的自然村社范围内,总有那么几个公丑人物成为全村人的茶余饭后的对象,以及任意挖苦取乐,其中包括不道德的村社公敌或“狐狸精”。





“二奶”和“三陪”是社会伤风败俗的道德“物证”,更是权力秩序下的道德话语。因为在文明社会里,色相始终存在商品性质,道德从中不是捍卫性交的纯粹性、健康性、自然性,而是作为权力的根本意志。肉体买卖在合法化仪式过程中,必须确立一种道德价值的对立物,将本来同是性交易行为裁定为不同的价值表现,这便是世俗观念服从权力意志的必然结果;“二奶”和“三陪”之所以成为这种仪式化的道德牺牲品,遭到普遍的谴责和唾弃,同时维护了那些另一种性交易行方式的道德合法性。可见金钱、色相、大众、肉体、名声等等,皆可成为社会博弈的话语材料,其诡谲性不言而喻,其中权力意志构成整个道德价值体系的核心规范。



生活中人人都可能是“二奶”和“三陪”以及其道德对立物,一般人既没有实力去包“二奶”或找“三陪”,或者缺乏成为“二奶”和“三陪”的天资。大部分人对“二奶”和“三陪”表现出牙咬切齿的态度,特别是同属二奶与三陪同类性别的女人,对此更是耿耿于怀,这便是爆发道德名誉变为社会激烈博弈斥点,意味着“二奶”和“三陪”不仅要透支肉体,同时在人格与道德上要付出巨大代价,其最大报酬便是有限的物质补偿。这种依靠色相作为直接换取生存的社会人群,他们最终成为一种权力仪式的祭品,大众的道德死心眼,某种程度上是盲从权力的纵恶行为。世界各国人都喜欢骂别人“婊子”来到达自身的道德优越性,“二奶”和“三陪”在不过传统意义上的妓妾,她们始终是权力话语下的道德牺牲品。



赵半狄选择了“熊猫”、“芙蓉姐姐”、“二奶”和“三陪”等生活中最流行的鲜货材料,透过它们深入到社会文化和主流价值的内核,并以一种非严肃的戏谑性手段进行批判。首先,大众社会向来具有盲从倾向,改变他们必须深入社会权威话语系统进行颠覆。从德国纳粹统治下的大众平民和中国文革时期“无产阶级”,均表现出一种盲从的集体意淫暴虐,犹太人和“地反富”成为大众道德与价值优越表现的直接牺牲品。当人们对芙蓉姐姐、二奶、三陪持着道德性攻击和发泄性诬蔑,似乎他们掌握了一种道德话语的权柄,从中获得优越感的满足。殊不知,“芙蓉姐姐”、“二奶”、“三陪”代表了大众自身命运和生存状况,只是社会博弈的仪式过程中使她们成为了道德祭品,其中大众扮演了却是道德暴徒角色。



可以说,赵半狄一系列行为作品均揭开了世俗价值观和道德观的暴力本质。熊猫、芙蓉姐姐、二奶、三陪不过艺术化的行为材料而已,它(他)们引发大众蠢蠢欲动的效应,从而达到对主流文化与权威话语进行有效的消解,促进社会价值和道德观念的解放。不错,宇宙间最丑陋的莫过于人类心灵,但人心又是唯一可以塑造真善美的表现载体。赵半狄的行为艺术,最大意义在于对主流文化权威的颠覆和大众庸俗观念的批判。
[沙发:1楼] 色吧四天 2009-01-23 20:46:04
赞成楼主观点!!!!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