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在原点与终点之——赵峥嵘油画作品《简单生活》观
等待:在原点与终点之间
——赵峥嵘油画作品《简单生活》观后
文/张体
《等待》(Waiting),是华裔作家哈金长达二十余万字的英文小说,2002年由湖南文艺出版社推出了金亮翻译的中文版本。此书荣获1999年美国“国家图书奖”及2000年“美国笔会/福克纳小说奖”。哈金是唯一以一本书获此两项殊荣的作家,他本人更被誉为“在疏离的后现代时期,仍然坚持写实派路线的伟大作家之一”。其实,小说的书名已囊括全部故事:军医孔林和护士吴曼娜相恋却无法结婚,因为孔在乡下有一个父母包办的小脚妻子淑玉,而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中国,离婚几近于犯罪。根据部队医院已故政委在1958年制订的规定:分居十八年,部队干部可以在不经妻子同意的情况下,单方面离婚。于是,三人开始了被欲望悉数洞穿、痛苦以至于麻木的漫长等待。
“等待”在《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中被解释为“不采取行动,直到所期望的人、事物或情况出现”。“待”在先秦时期就有等待的意义,“等”作等待讲则是后起意义,[1]组成同义复合词“等待”后,它的动作性含义极为匮乏,暗示出主体的被动性和消极状态。如果说,生命是一趟由生至死的单程列车,等待,无疑是串起一个个站点的冗长月台。在浩瀚的时空,我们犹疑的迈步、迟缓的成长,在无数次等与被等的缝隙间探头探脑,循着偶然与必然纵横交错的阡陌岔道,或是与目标失之交臂、又或是与成功意外相逢,我们无从窥探命运的真实面目,而等待,早已成为人生常态。正如萨缪尔•贝克特的两幕荒诞剧《等待戈多》中爱斯特拉冈的发问:“你期望什么?你总是等到最后一分钟的。”在时光奔腾不息、一泄千里的河流,是否有迂回的滩地抑或阻滞的草坪,让你安静回想沉思:你,在等待什么?沉浸在赵峥嵘《简单生活》系列作品沉郁的黑灰色块、暴烈的油画笔触中,笔者意外触摸到了“等待”粗粝而深邃的脉络。
等待:粗粝的外壳
粗看赵峥嵘《简单生活》系列作品,往往给人不忍卒读的压迫和憋闷感,在近四米高的画布上,一团团黑灰颜料肆意流淌、反复交错侵蚀,在大片既是背景又是主题的黑色里,如鬼魅般的人物飘忽犹疑,似在窃窃私语又仿佛怅然出神。但正如《纽约时报》在评论小说《等待》时所说“在字里行间,哈金具有一种不操纵的无意,这种能力对大部分作家来说只能是梦想而已”[2],赵峥嵘在涂画《简单生活》系列作品时,始终保持着隐忍乃至克制的审慎,耐心地滴洒颜料,等待这一滴与另一滴的邂逅、交融、相互印染……可能和可以出现的效果,等待每一次、每一块滴洒构成的形状以及为下一次提供的启示和引子,等待每一个局部叙述的可能与整幅画面的最终完成。在作画的过程中,画家历练等待的苦涩以及从苦涩中萌生的微茫希望所散发的甜味,于黑夜与黎明交汇的缝隙,舔尝痛并快乐的撕裂和挣扎。画者投身于每一块巨幅的画布,用颜料燃点淤积的激情、愤怒和不安,在不断的涂抹、颠覆和重生中记录每一次猛烈燃烧的灰烬。
特别从《简单生活NO.14》开始,画家刻意淘洗鲜亮的色彩,在浓稠如墨的暗夜,只有稍稍提亮的光影大致浮现出人形的轮廓,而狰狞的面容与茫然空洞的眼神,叙述的分明是类似兽类的惊恐与不安,蠕动起伏的颜料,仿佛流沙侵袭后的戈壁,沦陷着延绵不绝的荒凉。观看这批名为《简单生活》的油画作品,却始终无法让人简单轻快起来,也许,“简单”不过是艺术家隐匿于画中人背后反讽的讪笑。在如病菌般不断蔓延、焦灼的黑色里,透过人物眼中猛然被定格的惊恐与尴尬,画家甚至剥除了观者无关痛痒的外套,如同棱镜的画面灼烧着画者与观者在等待中被反复倾轧的创口。此刻,我们在观画,而同时,我们也无比清晰地触摸到了那个卑微、因循守旧、随波逐流的自己。如果说,大部分的艺术家选择给我们带来超越现实之上的美感体验的话,赵峥嵘却总是不遗余力的提醒着我们自身的丑陋以及横亘在现实与理想之间无法逾越的鸿沟,就像画面中若隐若现的那道白光,画家穿透生活粗粝的外壳,洞见的是生命消磨于等待过程当中的残酷和绝望。诚如赵峥嵘自己所言:“等待是一种绝症,消耗着生命。在等待中,人们正在老去;这是一种困境,一种妨碍一步步推理的困境,因为‘短见’和‘近视’妨碍了整体和逻辑;没有直达‘天堂的入口’,也没有某种出口,一切的位置都会堵塞。除了等待,没有办法;困境是永远的——潮湿、灰暗、脏乱、不按意志的移动……”[3]
等待根本是一种普遍到令人难以觉察的畸形生命状态:混沌、灰败、缺乏明确的生活目的和方向,其症结是对改变、变动的绝大恐慌和拒绝,并从中顿生出令人窒息到绝望的文化压抑,被残雪形容为“那是一种庞然大物的慢性死亡——糜烂的肌体散发着恶臭,毒素充斥于每一寸空间”,[4]更致命的是,这种“强大的文化威力并不总是通过外部的压制来起作用的,你自己就是它,它同你连为一体,无法分割,你的血液里充满了它的毒素”。[5]与《等待》将造成主人公悲剧根源的矛头直指那条不知是谁制定、既非国家法规也不是部队统一规定分居十八年即可单方面离婚的“法典”不同,在《简单生活》系列作品中,我们很难甚至无法厘清这股抑郁之气的根源,而它却仿佛无处不在……
等待:召唤与被召唤的结构
昆德拉在《被背叛的遗嘱》第一部分《巴奴日不再引人发笑之日》中专门写了一节《作为对历史的反对的小说史》,以阐释自己对历史的看法及小说史观。他说:“我正在申报进入小说史,然而我的所有小说都流露出对历史,对这敌对的、非人的力量的憎恶,它这个从外部而来的不受欢迎的不速之客侵入并摧毁我们的生活。但在这两重行为中没有什么不合理的,因为人类的历史与小说的历史是完全不同的两码事。假如说前者不属于人,假如说它像一股陌生的外力那样强加于人的话,那么,小说(绘画、音乐也同样)的历史则诞生于人的自由,诞生于人的彻底个性化的创造,诞生于人的选择。一门艺术的历史的意义与简单历史的意义是相反的。一门艺术的历史以其个性特点而成为人对人类历史之非个性的反动。”[6]虽然昆德拉本人正是以对意识形态话语和集权体制的持续性关注蜚声世界文坛的,但无论在文论还是小说文本中,他似乎都无法遏制背对历史、纯粹美学意义上轻灵飞翔的渴望,因为,即使我们被每一段周而复始的庸常模糊了时间的节点,但于文学或是绘画而言,根本性的意义也许正在于引导观者跨出这种无趣的有序,以“出神”[7]标示时间的“那一瞬间”,并让“那一瞬间处于空无的空间中,超然于生命及年代之外,超然于时间之外而独立于它”[8]。
因此,艺术家的个体生命在承载现实重负的同时,往往无法克制“生活在别处”的诱惑与冲动,想象的岩浆总在不断炙烤、煅烧现实的顽石,直至后者变形、重塑、发生质变、甚至消失。从这个角度,我们也许可以更清晰的理解赵峥嵘《简单生活》画面上那些肢体错位的人物、似是而非的情节和斑驳稀疏的光影,但也正是在这一点上,笔者仍然觉得其作品过多纠结于内在情绪的宣泄性图式,沉溺于不安与焦虑之中的画家,尚缺乏俯视、儹越时空的支点和角度。因为正是“为了一种现实的理想,才去寻找绘画的通道的。越行越远,逐渐走向了黑暗的深渊”[9],所以,于画家而言,占画面三分之一、浓稠如墨的纯黑背景,既是一种悬疑,又是一道晦涩艰险的填空题,画家渴望走出现实庸常麻木序列的同时,又对等待之外的存在充满疑虑,画者沉入层层颜料累积的黑洞,不断问人且自问:“真正的现实是什么?”、“现在我们是幸福的还是痛苦的?”“谁能给予我未来?”,氤氲于画面的抑郁之气早已预设于赵峥嵘作品的内在结构之中。
嵌入时间永不可逆、坚硬残酷的内核,赵峥嵘赋予了作品丰富的哲理意味,给观者提供了多重视角与对话的可能:欲望、压抑、死亡、重生……在强大的黑暗与虚弱的光明之间、在冗长的焦灼与短暂的松弛之间、在可视的伤痛与隐秘的屈辱之间,画者悲悯观照缝入时间之链的卑微个体生命,他力图简单,却无可避免的沉重。画者选择以女性孕育生命的器官作为《简单生活》系列作品造型的中心框架,情欲与伤痛、新生与死亡原本就是一枚硬币互存的两面,正如米勒阐述福柯时所说:“‘肉体是起源之所’,是意愿、感情和思想的根本,它是模糊不清的创伤、莫名其妙的痛苦和捉摸不定的本能之所在,肉体包含有一幅关于过去事件的图示,它铭刻在肉体里,形式很奇特,这些事件的痕迹,仅用理性是读不通的,却能在爱好与厌恶、长处与弱点、快乐与痛苦的矛盾混乱中清晰的见到。”[10]正是在肉体的起源之所,赵峥嵘展开了等待之于个体生命微小却恒定、混沌而清晰、脆弱也坚硬的长卷,当画者耐心在画布上涂抹下一笔又一笔时,他如过客般坚持的姿态已部分回答了等待之于个人的意义:希望抑或虚妄,原本不过是彼此确证的镜像。正如《等待戈多》中,弗拉季米尔了对爱斯特拉冈的提问若有所思的回答:“希望迟迟不来,苦死了等的人。”
题外的结语
赵峥嵘曾感叹:“在这个世界上,不会超过十个人喜欢我的画。”话里固然包含自谦的成分,但置于广东地处东南一隅的现实环境,则透着一股自觉不自觉放逐边缘的寂寞和无奈。相对北京、上海“众声喧哗”的艺术大环境,蛰居广州的画家在冷静、内敛之余,似乎更多了份淡定和从容,自说自话的画着、自言自语的练着、自娱自乐的“玩”着,没有太急切的目标,却有着较长远的坚守和执着。也许成功仍需要漫长的等待,也许等来的依然是冷落的掌声,但在等的过程中却至少还有对未来无法抹杀的微薄希望。在等待开往下一站的月台,我们谁也无法即刻逆料那未可知的终点……
注释:
[1] 参见【辨】俟,待,等,候,《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p230。
[2] 参见《哈金的文化革命》,《纽约时报》2000年2月6日版。
[3]赵峥嵘《谁能给我未来》,见《软现实主义》第四辑,p104。
[4][5]残雪《哈金之痛》,引自北大在线“新青年”,http://newyouth.beida-online.com。
[6] 昆德拉著,余中先译:《被背叛的遗嘱》,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年版,p16~17。
[7][8]昆德拉在《一个心醉神迷的小男孩》中谈到:“出神是与现时瞬间绝对地视为同一,是对过去与未来的彻底遗忘。”见昆德拉著,余中先译:《被背叛的遗嘱》,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年版,p90。
[9]赵峥嵘《微小的整体》。
[10]李银河著《性的问题•福柯与性》,文化艺术出版社,2003年版, p362。
2008-12-23
于小谷围
——赵峥嵘油画作品《简单生活》观后
文/张体
《等待》(Waiting),是华裔作家哈金长达二十余万字的英文小说,2002年由湖南文艺出版社推出了金亮翻译的中文版本。此书荣获1999年美国“国家图书奖”及2000年“美国笔会/福克纳小说奖”。哈金是唯一以一本书获此两项殊荣的作家,他本人更被誉为“在疏离的后现代时期,仍然坚持写实派路线的伟大作家之一”。其实,小说的书名已囊括全部故事:军医孔林和护士吴曼娜相恋却无法结婚,因为孔在乡下有一个父母包办的小脚妻子淑玉,而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中国,离婚几近于犯罪。根据部队医院已故政委在1958年制订的规定:分居十八年,部队干部可以在不经妻子同意的情况下,单方面离婚。于是,三人开始了被欲望悉数洞穿、痛苦以至于麻木的漫长等待。
“等待”在《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中被解释为“不采取行动,直到所期望的人、事物或情况出现”。“待”在先秦时期就有等待的意义,“等”作等待讲则是后起意义,[1]组成同义复合词“等待”后,它的动作性含义极为匮乏,暗示出主体的被动性和消极状态。如果说,生命是一趟由生至死的单程列车,等待,无疑是串起一个个站点的冗长月台。在浩瀚的时空,我们犹疑的迈步、迟缓的成长,在无数次等与被等的缝隙间探头探脑,循着偶然与必然纵横交错的阡陌岔道,或是与目标失之交臂、又或是与成功意外相逢,我们无从窥探命运的真实面目,而等待,早已成为人生常态。正如萨缪尔•贝克特的两幕荒诞剧《等待戈多》中爱斯特拉冈的发问:“你期望什么?你总是等到最后一分钟的。”在时光奔腾不息、一泄千里的河流,是否有迂回的滩地抑或阻滞的草坪,让你安静回想沉思:你,在等待什么?沉浸在赵峥嵘《简单生活》系列作品沉郁的黑灰色块、暴烈的油画笔触中,笔者意外触摸到了“等待”粗粝而深邃的脉络。
等待:粗粝的外壳
粗看赵峥嵘《简单生活》系列作品,往往给人不忍卒读的压迫和憋闷感,在近四米高的画布上,一团团黑灰颜料肆意流淌、反复交错侵蚀,在大片既是背景又是主题的黑色里,如鬼魅般的人物飘忽犹疑,似在窃窃私语又仿佛怅然出神。但正如《纽约时报》在评论小说《等待》时所说“在字里行间,哈金具有一种不操纵的无意,这种能力对大部分作家来说只能是梦想而已”[2],赵峥嵘在涂画《简单生活》系列作品时,始终保持着隐忍乃至克制的审慎,耐心地滴洒颜料,等待这一滴与另一滴的邂逅、交融、相互印染……可能和可以出现的效果,等待每一次、每一块滴洒构成的形状以及为下一次提供的启示和引子,等待每一个局部叙述的可能与整幅画面的最终完成。在作画的过程中,画家历练等待的苦涩以及从苦涩中萌生的微茫希望所散发的甜味,于黑夜与黎明交汇的缝隙,舔尝痛并快乐的撕裂和挣扎。画者投身于每一块巨幅的画布,用颜料燃点淤积的激情、愤怒和不安,在不断的涂抹、颠覆和重生中记录每一次猛烈燃烧的灰烬。
特别从《简单生活NO.14》开始,画家刻意淘洗鲜亮的色彩,在浓稠如墨的暗夜,只有稍稍提亮的光影大致浮现出人形的轮廓,而狰狞的面容与茫然空洞的眼神,叙述的分明是类似兽类的惊恐与不安,蠕动起伏的颜料,仿佛流沙侵袭后的戈壁,沦陷着延绵不绝的荒凉。观看这批名为《简单生活》的油画作品,却始终无法让人简单轻快起来,也许,“简单”不过是艺术家隐匿于画中人背后反讽的讪笑。在如病菌般不断蔓延、焦灼的黑色里,透过人物眼中猛然被定格的惊恐与尴尬,画家甚至剥除了观者无关痛痒的外套,如同棱镜的画面灼烧着画者与观者在等待中被反复倾轧的创口。此刻,我们在观画,而同时,我们也无比清晰地触摸到了那个卑微、因循守旧、随波逐流的自己。如果说,大部分的艺术家选择给我们带来超越现实之上的美感体验的话,赵峥嵘却总是不遗余力的提醒着我们自身的丑陋以及横亘在现实与理想之间无法逾越的鸿沟,就像画面中若隐若现的那道白光,画家穿透生活粗粝的外壳,洞见的是生命消磨于等待过程当中的残酷和绝望。诚如赵峥嵘自己所言:“等待是一种绝症,消耗着生命。在等待中,人们正在老去;这是一种困境,一种妨碍一步步推理的困境,因为‘短见’和‘近视’妨碍了整体和逻辑;没有直达‘天堂的入口’,也没有某种出口,一切的位置都会堵塞。除了等待,没有办法;困境是永远的——潮湿、灰暗、脏乱、不按意志的移动……”[3]
等待根本是一种普遍到令人难以觉察的畸形生命状态:混沌、灰败、缺乏明确的生活目的和方向,其症结是对改变、变动的绝大恐慌和拒绝,并从中顿生出令人窒息到绝望的文化压抑,被残雪形容为“那是一种庞然大物的慢性死亡——糜烂的肌体散发着恶臭,毒素充斥于每一寸空间”,[4]更致命的是,这种“强大的文化威力并不总是通过外部的压制来起作用的,你自己就是它,它同你连为一体,无法分割,你的血液里充满了它的毒素”。[5]与《等待》将造成主人公悲剧根源的矛头直指那条不知是谁制定、既非国家法规也不是部队统一规定分居十八年即可单方面离婚的“法典”不同,在《简单生活》系列作品中,我们很难甚至无法厘清这股抑郁之气的根源,而它却仿佛无处不在……
等待:召唤与被召唤的结构
昆德拉在《被背叛的遗嘱》第一部分《巴奴日不再引人发笑之日》中专门写了一节《作为对历史的反对的小说史》,以阐释自己对历史的看法及小说史观。他说:“我正在申报进入小说史,然而我的所有小说都流露出对历史,对这敌对的、非人的力量的憎恶,它这个从外部而来的不受欢迎的不速之客侵入并摧毁我们的生活。但在这两重行为中没有什么不合理的,因为人类的历史与小说的历史是完全不同的两码事。假如说前者不属于人,假如说它像一股陌生的外力那样强加于人的话,那么,小说(绘画、音乐也同样)的历史则诞生于人的自由,诞生于人的彻底个性化的创造,诞生于人的选择。一门艺术的历史的意义与简单历史的意义是相反的。一门艺术的历史以其个性特点而成为人对人类历史之非个性的反动。”[6]虽然昆德拉本人正是以对意识形态话语和集权体制的持续性关注蜚声世界文坛的,但无论在文论还是小说文本中,他似乎都无法遏制背对历史、纯粹美学意义上轻灵飞翔的渴望,因为,即使我们被每一段周而复始的庸常模糊了时间的节点,但于文学或是绘画而言,根本性的意义也许正在于引导观者跨出这种无趣的有序,以“出神”[7]标示时间的“那一瞬间”,并让“那一瞬间处于空无的空间中,超然于生命及年代之外,超然于时间之外而独立于它”[8]。
因此,艺术家的个体生命在承载现实重负的同时,往往无法克制“生活在别处”的诱惑与冲动,想象的岩浆总在不断炙烤、煅烧现实的顽石,直至后者变形、重塑、发生质变、甚至消失。从这个角度,我们也许可以更清晰的理解赵峥嵘《简单生活》画面上那些肢体错位的人物、似是而非的情节和斑驳稀疏的光影,但也正是在这一点上,笔者仍然觉得其作品过多纠结于内在情绪的宣泄性图式,沉溺于不安与焦虑之中的画家,尚缺乏俯视、儹越时空的支点和角度。因为正是“为了一种现实的理想,才去寻找绘画的通道的。越行越远,逐渐走向了黑暗的深渊”[9],所以,于画家而言,占画面三分之一、浓稠如墨的纯黑背景,既是一种悬疑,又是一道晦涩艰险的填空题,画家渴望走出现实庸常麻木序列的同时,又对等待之外的存在充满疑虑,画者沉入层层颜料累积的黑洞,不断问人且自问:“真正的现实是什么?”、“现在我们是幸福的还是痛苦的?”“谁能给予我未来?”,氤氲于画面的抑郁之气早已预设于赵峥嵘作品的内在结构之中。
嵌入时间永不可逆、坚硬残酷的内核,赵峥嵘赋予了作品丰富的哲理意味,给观者提供了多重视角与对话的可能:欲望、压抑、死亡、重生……在强大的黑暗与虚弱的光明之间、在冗长的焦灼与短暂的松弛之间、在可视的伤痛与隐秘的屈辱之间,画者悲悯观照缝入时间之链的卑微个体生命,他力图简单,却无可避免的沉重。画者选择以女性孕育生命的器官作为《简单生活》系列作品造型的中心框架,情欲与伤痛、新生与死亡原本就是一枚硬币互存的两面,正如米勒阐述福柯时所说:“‘肉体是起源之所’,是意愿、感情和思想的根本,它是模糊不清的创伤、莫名其妙的痛苦和捉摸不定的本能之所在,肉体包含有一幅关于过去事件的图示,它铭刻在肉体里,形式很奇特,这些事件的痕迹,仅用理性是读不通的,却能在爱好与厌恶、长处与弱点、快乐与痛苦的矛盾混乱中清晰的见到。”[10]正是在肉体的起源之所,赵峥嵘展开了等待之于个体生命微小却恒定、混沌而清晰、脆弱也坚硬的长卷,当画者耐心在画布上涂抹下一笔又一笔时,他如过客般坚持的姿态已部分回答了等待之于个人的意义:希望抑或虚妄,原本不过是彼此确证的镜像。正如《等待戈多》中,弗拉季米尔了对爱斯特拉冈的提问若有所思的回答:“希望迟迟不来,苦死了等的人。”
题外的结语
赵峥嵘曾感叹:“在这个世界上,不会超过十个人喜欢我的画。”话里固然包含自谦的成分,但置于广东地处东南一隅的现实环境,则透着一股自觉不自觉放逐边缘的寂寞和无奈。相对北京、上海“众声喧哗”的艺术大环境,蛰居广州的画家在冷静、内敛之余,似乎更多了份淡定和从容,自说自话的画着、自言自语的练着、自娱自乐的“玩”着,没有太急切的目标,却有着较长远的坚守和执着。也许成功仍需要漫长的等待,也许等来的依然是冷落的掌声,但在等的过程中却至少还有对未来无法抹杀的微薄希望。在等待开往下一站的月台,我们谁也无法即刻逆料那未可知的终点……
注释:
[1] 参见【辨】俟,待,等,候,《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p230。
[2] 参见《哈金的文化革命》,《纽约时报》2000年2月6日版。
[3]赵峥嵘《谁能给我未来》,见《软现实主义》第四辑,p104。
[4][5]残雪《哈金之痛》,引自北大在线“新青年”,http://newyouth.beida-online.com。
[6] 昆德拉著,余中先译:《被背叛的遗嘱》,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年版,p16~17。
[7][8]昆德拉在《一个心醉神迷的小男孩》中谈到:“出神是与现时瞬间绝对地视为同一,是对过去与未来的彻底遗忘。”见昆德拉著,余中先译:《被背叛的遗嘱》,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年版,p90。
[9]赵峥嵘《微小的整体》。
[10]李银河著《性的问题•福柯与性》,文化艺术出版社,2003年版, p362。
2008-12-23
于小谷围
这样阐释绘画作品,就不用画出来了,用文字写出来就可以了。
贴不上去啊!请去http://blog.artintern.net/zhaozhengrongart/
自吹自擂!
不管怎样。谢谢您在圣诞夜看我的画评,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