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声 --一个关键的艺术要素
绘画 摄影 影像
崔秉宽、方振宁、法比奥·马西莫·雅廓内、完圭、谭平
开幕:2008年12月13日下午4点 – 6点
展期:2008年12月13日-2009年2月28日(周二至周日)上午11点 – 下午6点
地点:意中艺术工作室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路2号798厂
电话:+86 10 59789462 info@officinaltd.com www.officinaltd.com
“Sottovoce”是意大利语“讲话时将声音放低”的意思,有一种类似于耳语或试图屏息而言的意味。意中艺术工作室此次新的展览展出五位艺术家不同内容和形式的作品,然而这些作品某种程度上都关于“极少”的艺术经验和一种空灵之美。低声是一种选择,一种执意远离嘈杂与多余的态度。这意味着一种“减少”、“本质”,以及一种降低了重量的轻盈的延伸。“轻盈”即是另一个关于这些作品的相同之处 ——上世纪80年代末,意大利作家伊泰洛·卡尔维诺(Italo Calvino)将其作为一个关键的艺术要素带到了新的千年。用卡尔维诺自己的话来说,便是“一种深思之后的轻盈”、“一种智慧的优雅”。在艺术之中,它像是一种“减重”、一种天赋的超卓于混浊世界的能力。站在这些作品的前面,我们可以经历类似的失重之感。它们看似以不同的方式,却将“深思后的轻盈”共融。这是某种极为精确的轻盈,蕴蓄着力量,没有大声的宣告,也没有对环境任何的打扰。作品之中强大的张力以一种极为精致、细腻的方式冉升而起、铺展开来。
作品将“无感”替换成“有形”,因此创造了一个别具一格的世界——在那里“无”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空白的空间具有了空灵的意义。它呈现出一种位素,贯穿于有形无形之间。在东方的美学中,“空”本身即是一种像描绘出的形象与线条一样具有意义的存在。这并不意味着未完成或不完整,相反的,它是动态的,充满了无限的可能性。“空”因此变成了一个珍贵的要件。通常不被察觉地,它传达了一个强有力的审美素质,使我们可以品味到幕间的中断,体会到身处空间的夹缝之感。这对于身处所谓今天的文化时代的我们或许非常必要——重回“停顿”与“空灵”的关注,而不是只顾着流连于“满溢”,以及我们所生活的这个世界强加给我们的声色犬马。“空”便没有界限,或许我们并不能用语言充分地将其描述。由此,这些作品的另一个相同之处便是“静”。寂静有助于精神的集中,它可以带我们远离像洪水一样包围着我们的纷乱的噪音。它是一种声音的状态,创造了停顿的效果。就像“空”,“静”也同样充满了深潜的意义。
韩国艺术家崔秉宽在他的“竹”系列摄影作品中表达了亚洲文化中这种植物所被赋予的高贵之气。竹静静而正直地生长,在它的身体里形成中空,它因此成为了崇高精神的象征。这些照片是在竹林浓重的阴影下拍摄的,闪烁的光线被过滤到黑色的背景之下雕出了树干的形状。在这深沉的黑暗中,光线呈现与消失,艺术家的镜头巧妙地将之转化成一笔灰黑的墨色,去探寻阴影之中以及多重微小色彩间的那些细微的差别。在这里,自然光线其本身成为了作品的一个素材。对光的处理也形成了一种在现实与虚无间的有趣的张力。 这种张力以一种视像中的竹节线条即将跃然而出之感被反复呈现。被设置在巨大的黑暗虚空背景之下,竹成为了一种摄影的抽象、一种精神的象征、一个纯粹的形象。观者的感觉被浸入深刻的沉默,并且不可避免地被带入、陷入。此时,竹子成为了一个标志,一个不被时光的流逝所打扰的永恒的形象。正是这种语言所无法形容的存在,它赋予了美丽炫目的光辉,还有那诱人至美的光泽。
谭平的抽象画以它的细致吸引观者。那些对自由地漂浮在画布上空白空间里的圆形团状物的重复吸引了我们的视线。这些团状物在画面浮动,留下痕迹并彼此相连。在他的作品中,我们看到那些存在于微观世界、隐藏在显微镜后的形象。它们是在被重复覆盖色彩的空间里不断扩散的细胞。他在此展示的作品《抚慰》即是反复上色之后最终呈现的形象。不同颜色的变化与互动震撼我们的心灵——色彩不断地扩张,日益覆盖并战胜圆形的抽象之物。然而细胞的扩张意味着消亡,空间的部分却带来了和解,在此,虚空便也具有了意义。艺术家此种抽象的画法完全来源于其个人的经历。这种实践类似于一个细腻的精神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每一个人的观察都需要相当程度的类似于一种哲学阐述的抽象。不是一次“加重”,相反的,这种并列层次的行为是一个“清理”与“删减”的过程。它类似于一个将精神世界空出、净化感官的过程,同时探寻一种艺术之于人类的抚慰之力。
韩裔意大利艺术家完圭在她的艺术实践中反复使用符号,通过一种类似于冥想的方式,打开发现与自觉,显示出强烈的个人经验。她的一系列作品《书写之前》融入了一项她持续多年的研究 —— 使用传统墨水和东方的纸进行创作—— 但却展现了一种非常当代的表达方式,使其本身处于一条单纯的视觉图像和仿佛“书写前的书写”的神秘形式之间的边界之上。舍弃了那些叙述性的意图,艺术家作品中描绘的水平的线条,几年来发生着细微的变化,变得更有激情,更富有表现性了——正如她所说,是一种对于“‘极其细微的变更’的急切而又连续的关注”。作品竭力表现线条的多种可能性,介于绘画和书法之间,类似于乐谱。这些作品中充满了艺术家寻求自我平衡的仪式般的旅程。这些线条并不是相同的,它们包含了不断的密度的变化。线条不会延伸到纸的边缘,它们不断前进没有停止,并且非常轻,就像一个行走于钢索之上的人在那巨大的空旷里踯躅,这里有必要集中精神,为免掉下去。完圭的作品应该在“线条之间”来解读。通过她的作品,我们可以看到一种对符号的再现和重申的魅力,以及一种不可预见的充满无限可能性的变化的诗意。同时她的作品表现一种使符号脱离直线进入不可预测轨道的需求。沿着这条线,我们看到了一个连续的关于平衡的运动,一种类似于水的流动不知何处的奔向,以及在极少主义的美学领域里一种激烈的音乐的和谐。
画廊的阁楼上展示意大利影像艺术家、导演法比奥·马西莫·雅廓内的影像作品《Miko》。法比奥创造了“DVT”(数码多功能剧院)的概念。利用先进的技术,DVT带给我们将剧场转化为一个虚拟空间的全新体验。对艺术家来说,“技术是使我们将感觉形象化的手段,它帮助我们远离并超越那些喧哗所及。”着迷于人与事物的灵魂,法比奥致力于探寻人的身体与自然表达出的可能性,以及那些新兴的在音乐与形象之间的边缘研究。在这个影像作品中,日本表演者Mitsiko Shimura的身体出现在白色的背景之上,其动作以单镜头连拍的方式被记录。表演者自己即被赋予了黑与白的基调,这两种颜色的对应在此被发挥到了极致——女人的头发在风效的作用下像舞动的笔触,那动人心魄的黑色,就像在一片纯白之上的作画。这使影片的色彩变得不同寻常,女人其本身也变得抽象。随着身体自然的移动,女人的身体逐渐融入了无暇的背景,最终她也变成了影像中的一个装置。这精炼的基调和自然的动作在音乐(卡蒂亚·拉贝克乐队)的叙述中展开,将作品最终转化成为一场引人注目的幻觉。这使我们想起莎士比亚的名句:“人生如梦幻”。
在摄影中,或许可以说,镜头语言确立摄影者独特的个人风格。方振宁的作品,用他自己的话,“我开始有意识地选择把空间压缩在一个‘极薄’角度之后再摄影的方法。”在这个充斥信息的社会里,艺术家选择用一种强调“极薄”的方式拒绝那些无效的信息。“极薄摄影”寓意着“精简”,以及对本质的更加贴近。此种“精简”属于极少主义以及“空”的美学审视。在这个过程中,自1999年他开始使用的数字技术不再被简单地用于实际的操作,而是去探寻一种视觉的纯粹。观念中,伴随着数字时代的“无重的比特的革命”(信息化革命)也与“极少”的态度相合。从建筑中截取一些细节,他创造了一种近似于所摄物体以另一种状态存在的抽象。这些建筑性的图片超出了其本身的形象,并且它们展示的空间也不是真实,而是抽象的。在此我们展示的照片的主题来自于马拉帕特邸Casa Malaparte (卡普里岛,意大利)——作家Curzio Malaparte的著名宅邸——建于上世纪30年代,在一个完全没有建筑可能性的悬崖边拔地而起。其被誉为一项世界建筑的杰作,马拉帕特邸象征着“思想之地”。 方振宁的镜头解读的有趣之处在于,他遐想多年的马拉帕特邸,其外墙被他在中国水墨画的灵感波动之下转化成了一种精神形象的化身。岛屿前方的巨岩是世界著名的法拉可列尼巨岩(Faraglioni),我们都有“大山面对苍穹无语”的印象,景观在此转变成一种暂停的抽象。最初的颜色,经由修饰,具有了空气一样的连贯之性。
更多的信息与图片资料请联系:莫妮卡 (monica piccioni)、赵冬
info@officinaltd.com ph: +86 10 59789462
绘画 摄影 影像
崔秉宽、方振宁、法比奥·马西莫·雅廓内、完圭、谭平
开幕:2008年12月13日下午4点 – 6点
展期:2008年12月13日-2009年2月28日(周二至周日)上午11点 – 下午6点
地点:意中艺术工作室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路2号798厂
电话:+86 10 59789462 info@officinaltd.com www.officinaltd.com
“Sottovoce”是意大利语“讲话时将声音放低”的意思,有一种类似于耳语或试图屏息而言的意味。意中艺术工作室此次新的展览展出五位艺术家不同内容和形式的作品,然而这些作品某种程度上都关于“极少”的艺术经验和一种空灵之美。低声是一种选择,一种执意远离嘈杂与多余的态度。这意味着一种“减少”、“本质”,以及一种降低了重量的轻盈的延伸。“轻盈”即是另一个关于这些作品的相同之处 ——上世纪80年代末,意大利作家伊泰洛·卡尔维诺(Italo Calvino)将其作为一个关键的艺术要素带到了新的千年。用卡尔维诺自己的话来说,便是“一种深思之后的轻盈”、“一种智慧的优雅”。在艺术之中,它像是一种“减重”、一种天赋的超卓于混浊世界的能力。站在这些作品的前面,我们可以经历类似的失重之感。它们看似以不同的方式,却将“深思后的轻盈”共融。这是某种极为精确的轻盈,蕴蓄着力量,没有大声的宣告,也没有对环境任何的打扰。作品之中强大的张力以一种极为精致、细腻的方式冉升而起、铺展开来。
作品将“无感”替换成“有形”,因此创造了一个别具一格的世界——在那里“无”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空白的空间具有了空灵的意义。它呈现出一种位素,贯穿于有形无形之间。在东方的美学中,“空”本身即是一种像描绘出的形象与线条一样具有意义的存在。这并不意味着未完成或不完整,相反的,它是动态的,充满了无限的可能性。“空”因此变成了一个珍贵的要件。通常不被察觉地,它传达了一个强有力的审美素质,使我们可以品味到幕间的中断,体会到身处空间的夹缝之感。这对于身处所谓今天的文化时代的我们或许非常必要——重回“停顿”与“空灵”的关注,而不是只顾着流连于“满溢”,以及我们所生活的这个世界强加给我们的声色犬马。“空”便没有界限,或许我们并不能用语言充分地将其描述。由此,这些作品的另一个相同之处便是“静”。寂静有助于精神的集中,它可以带我们远离像洪水一样包围着我们的纷乱的噪音。它是一种声音的状态,创造了停顿的效果。就像“空”,“静”也同样充满了深潜的意义。
韩国艺术家崔秉宽在他的“竹”系列摄影作品中表达了亚洲文化中这种植物所被赋予的高贵之气。竹静静而正直地生长,在它的身体里形成中空,它因此成为了崇高精神的象征。这些照片是在竹林浓重的阴影下拍摄的,闪烁的光线被过滤到黑色的背景之下雕出了树干的形状。在这深沉的黑暗中,光线呈现与消失,艺术家的镜头巧妙地将之转化成一笔灰黑的墨色,去探寻阴影之中以及多重微小色彩间的那些细微的差别。在这里,自然光线其本身成为了作品的一个素材。对光的处理也形成了一种在现实与虚无间的有趣的张力。 这种张力以一种视像中的竹节线条即将跃然而出之感被反复呈现。被设置在巨大的黑暗虚空背景之下,竹成为了一种摄影的抽象、一种精神的象征、一个纯粹的形象。观者的感觉被浸入深刻的沉默,并且不可避免地被带入、陷入。此时,竹子成为了一个标志,一个不被时光的流逝所打扰的永恒的形象。正是这种语言所无法形容的存在,它赋予了美丽炫目的光辉,还有那诱人至美的光泽。
谭平的抽象画以它的细致吸引观者。那些对自由地漂浮在画布上空白空间里的圆形团状物的重复吸引了我们的视线。这些团状物在画面浮动,留下痕迹并彼此相连。在他的作品中,我们看到那些存在于微观世界、隐藏在显微镜后的形象。它们是在被重复覆盖色彩的空间里不断扩散的细胞。他在此展示的作品《抚慰》即是反复上色之后最终呈现的形象。不同颜色的变化与互动震撼我们的心灵——色彩不断地扩张,日益覆盖并战胜圆形的抽象之物。然而细胞的扩张意味着消亡,空间的部分却带来了和解,在此,虚空便也具有了意义。艺术家此种抽象的画法完全来源于其个人的经历。这种实践类似于一个细腻的精神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每一个人的观察都需要相当程度的类似于一种哲学阐述的抽象。不是一次“加重”,相反的,这种并列层次的行为是一个“清理”与“删减”的过程。它类似于一个将精神世界空出、净化感官的过程,同时探寻一种艺术之于人类的抚慰之力。
韩裔意大利艺术家完圭在她的艺术实践中反复使用符号,通过一种类似于冥想的方式,打开发现与自觉,显示出强烈的个人经验。她的一系列作品《书写之前》融入了一项她持续多年的研究 —— 使用传统墨水和东方的纸进行创作—— 但却展现了一种非常当代的表达方式,使其本身处于一条单纯的视觉图像和仿佛“书写前的书写”的神秘形式之间的边界之上。舍弃了那些叙述性的意图,艺术家作品中描绘的水平的线条,几年来发生着细微的变化,变得更有激情,更富有表现性了——正如她所说,是一种对于“‘极其细微的变更’的急切而又连续的关注”。作品竭力表现线条的多种可能性,介于绘画和书法之间,类似于乐谱。这些作品中充满了艺术家寻求自我平衡的仪式般的旅程。这些线条并不是相同的,它们包含了不断的密度的变化。线条不会延伸到纸的边缘,它们不断前进没有停止,并且非常轻,就像一个行走于钢索之上的人在那巨大的空旷里踯躅,这里有必要集中精神,为免掉下去。完圭的作品应该在“线条之间”来解读。通过她的作品,我们可以看到一种对符号的再现和重申的魅力,以及一种不可预见的充满无限可能性的变化的诗意。同时她的作品表现一种使符号脱离直线进入不可预测轨道的需求。沿着这条线,我们看到了一个连续的关于平衡的运动,一种类似于水的流动不知何处的奔向,以及在极少主义的美学领域里一种激烈的音乐的和谐。
画廊的阁楼上展示意大利影像艺术家、导演法比奥·马西莫·雅廓内的影像作品《Miko》。法比奥创造了“DVT”(数码多功能剧院)的概念。利用先进的技术,DVT带给我们将剧场转化为一个虚拟空间的全新体验。对艺术家来说,“技术是使我们将感觉形象化的手段,它帮助我们远离并超越那些喧哗所及。”着迷于人与事物的灵魂,法比奥致力于探寻人的身体与自然表达出的可能性,以及那些新兴的在音乐与形象之间的边缘研究。在这个影像作品中,日本表演者Mitsiko Shimura的身体出现在白色的背景之上,其动作以单镜头连拍的方式被记录。表演者自己即被赋予了黑与白的基调,这两种颜色的对应在此被发挥到了极致——女人的头发在风效的作用下像舞动的笔触,那动人心魄的黑色,就像在一片纯白之上的作画。这使影片的色彩变得不同寻常,女人其本身也变得抽象。随着身体自然的移动,女人的身体逐渐融入了无暇的背景,最终她也变成了影像中的一个装置。这精炼的基调和自然的动作在音乐(卡蒂亚·拉贝克乐队)的叙述中展开,将作品最终转化成为一场引人注目的幻觉。这使我们想起莎士比亚的名句:“人生如梦幻”。
在摄影中,或许可以说,镜头语言确立摄影者独特的个人风格。方振宁的作品,用他自己的话,“我开始有意识地选择把空间压缩在一个‘极薄’角度之后再摄影的方法。”在这个充斥信息的社会里,艺术家选择用一种强调“极薄”的方式拒绝那些无效的信息。“极薄摄影”寓意着“精简”,以及对本质的更加贴近。此种“精简”属于极少主义以及“空”的美学审视。在这个过程中,自1999年他开始使用的数字技术不再被简单地用于实际的操作,而是去探寻一种视觉的纯粹。观念中,伴随着数字时代的“无重的比特的革命”(信息化革命)也与“极少”的态度相合。从建筑中截取一些细节,他创造了一种近似于所摄物体以另一种状态存在的抽象。这些建筑性的图片超出了其本身的形象,并且它们展示的空间也不是真实,而是抽象的。在此我们展示的照片的主题来自于马拉帕特邸Casa Malaparte (卡普里岛,意大利)——作家Curzio Malaparte的著名宅邸——建于上世纪30年代,在一个完全没有建筑可能性的悬崖边拔地而起。其被誉为一项世界建筑的杰作,马拉帕特邸象征着“思想之地”。 方振宁的镜头解读的有趣之处在于,他遐想多年的马拉帕特邸,其外墙被他在中国水墨画的灵感波动之下转化成了一种精神形象的化身。岛屿前方的巨岩是世界著名的法拉可列尼巨岩(Faraglioni),我们都有“大山面对苍穹无语”的印象,景观在此转变成一种暂停的抽象。最初的颜色,经由修饰,具有了空气一样的连贯之性。
更多的信息与图片资料请联系:莫妮卡 (monica piccioni)、赵冬
info@officinaltd.com ph: +86 10 597894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