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软现实主义”绘画笔谈
发起人:修理匠  回复数:0   浏览数:2476   最后更新:2008/12/10 08:26:37 by 修理匠
[楼主] 修理匠 2008-12-08 00:00:00
关于“软现实主义”绘画笔谈


时间:2008-10-26 -2008-11-2 参与者骨灰石  蔡俊 浙北艺界

骨灰石 : 关于“软现实主义”创作的勃兴和“软现实主义”的理论命题的提出,触发笔者如下思考:第一,软现实主义“软”在何处?第二,它是否是现实主义绘画在现阶段的一种新的实践形态?第三,软现实主义绘画到底意指什么样的创作面貌,以及它将可能预示着什么样的创作倾向和审美趣味?
  
   现实主义是美术发展史上最有影响的创作方法之一,它具有较强的生命力和较大的包容性。从艺术思想来看,它的基本原则即是强调美术反映现实的社会生活,亦即认为美术是对现实的一种审美认识的表现,是对社会生活做形象的、真实的、典型的审美认识,并利用恰当的造型手段将这种认识所得到的审美意象和审美评价表现出来。传统美术学院的教学体系基本上是在“现实主义”的框架下,主张写实的创作手来展开的。也即是说,我们的“学院主义”美术的传统中始终存在着“现实主义”的主流。但倘若有一种经典性的现实主义概念的话,中国当代“学院艺术”当中的现实主义并不能准确体现其精神实质,只有放大至中国现代以来的艺术传统中,我们才可能看到真正的现实主义精神,那就是艺术家真正面对中国现实的矛盾,批判历史地形成的压迫机制,以悲悯的情怀关注人民大众的生存现实。在当下复杂的艺术语境中,这种传统名下的现实主义其实有着“貌合神离”、“似是而非”的态势,尤其是90年代以来市场对艺术的影响和冲击,现实主义的实践探索在当今中国艺术的总体格局中,确实已日渐处于一种弱势状态。在这种情况下,怀有现实主义经典情结的艺术家们一方面继承了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向着现实化的领域挺进,另一方面他们的眼光始终停留在官方美术体制之上,抑或主动迎合艺术市场的大众需求,抹去了现实主义的批判性特质。显然,在艺术上无疑是一种后撤,但在对现实的表现上,它们呈现出一种崭新的经验。这种经验往往是借助于现实主义有关的某些话语资源,如“关注现实”、“揭示矛盾”、“参与变革”、“反映时代”以及“现实性”、“真实性”、“生活化”等把我们面对变动的现实,把变动的价值表现出来,从而获得艺术创新意义上的合法性。但这种新奇的现实经验由于仅仅停留在表象式的新奇效果上,缺乏深刻的艺术挖掘,很快就趋于日常化。这大致是现实主义在当代艺术格局中陷入话语困境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对于传统的现实主义,软现实主义究竟“软”在何处?“软”是用来描述在当下现实情境中,一批中青年教师作品呈现出来的不乏阴柔的、暧昧的、模糊的精神品质,以及从传统学院艺术发展而来的,吸引西方现代艺术的观念,使题材的意义在视觉转换的过程中揉进表现主义的风格,实现对既有的现实主义艺术模式及媒材的超越和突破。在这里,“软”不仅仅是寻求自我突破的一种现实捷径,更是艺术家寻找自我话语表达的一种姿态。一方面,软现实主义有着真实的现实经验,也受现实思潮所影响,要对现实作出反应,而这种反应则体现在注重当下生活的体验。另一方面,在无法进行更为深刻的现实批判表达的时候,艺术家们转向了具有当代性意义的“生存感觉”的视觉表达。尽管此种“生存感觉”和观念作为人的内心世界不是艺术本身,但是一旦转向艺术上实现语言的突破和个人经验的表现时,其艺术语言却获得了意外的收获,即倾向于情绪性的模糊描写,具有“柔”、“软”的一面。至少,软现实主义的表达方式既不是学院艺术的规范,也不是前卫的样式,是从个人经验中生发出来的艺术体验。宏观而言,也许软现实主义的艺术样式仍然是属于现实主义的范畴,但却不是既有的现实主义的表现形态,也许大大超出了现实主义的范畴,是一种有别于现实主义的全新的艺术形态。在这里,“现实主义”不是真正的唯一的出发点,没有纯粹的起点,也不是终极目标,它只是应对现实的情境建构艺术性表达的一个起点和资源库,软现实主义应该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其应该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指在现代社会当中以阴柔、模糊、暧昧等为主要美学特征的当代意识;二是超越既定的现实主义的创作模式,在对应现实的同时,兼容当代艺术的前卫样式,完成艺术修辞上的表现力,特别是指具有隐晦的表现主义倾向的艺术。(陈国辉/文 ) 
 
蔡俊 :陈先生这样论述我觉得可以解释在创作方法上的一些基本倾向,可以解释绘画技法上的融合吸收的问题。
  
  “在这里,‘现实主义’不是真正的唯一的出发点,没有纯粹的起点,也不是终极目标,它只是应对现实的情境建构艺术性表达的一个起点和资源库,软现实主义应该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其应该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指在现代社会当中以阴柔、模糊、暧昧等为主要美学特征的当代意识;二是超越既定的现实主义的创作模式,在对应现实的同时,兼容当代艺术的前卫样式,完成艺术修辞上的表现力,特别是指具有隐晦的表现主义倾向的艺术。”
  
  他谈到了艺术方法,但是我总感觉方法固然重要,艺术精神可能更致命。
  03年以来我一直在思考文学领域的精神问题。
  在艺术精神上的“软”能否用一种“内明”来表达,而温和,怀乡,慈悲之心,宽容,乃至自然地表现出对流行的艺术在精神上的批判性(而不仅仅是表达为一种社会外部存在的批判性),软来自艺术家内在深层的“内明”。艺术之道也“在明明德”,因而他对现实的把握自然就表现出一种内外融合的软,而不是一味地表达着对社会存在的批判,他可能不去随着大流去进行那种批判,而是对更为深层的精神内容给予足够的注视——比如罗奇在绘画中表达的那种小人物的精神缺憾感,中年或者老年人的孩子般的梦想,这种梦想既具有现实批判性,同时又是生存过程内部世界的一种形象表述——在灰色调中弥漫的忧郁,精神的贫困,空虚之感。这是既存的现实,社会变迁所带给人的无力感和孤独。这就是一种软现实。
  ——这是阐释罗奇一部分作品的思路。

蔡俊:而老赵则更注重表达人受到的强烈挤压。这种挤压既来自生存环境带来的紧迫感受,又有那种挣扎在欲望中的“原罪”批判——肉身牵引着的盲目,生活威逼下的“目标近距离化”。老赵的批判性更强烈,“黑夜意识”更为浓重——这种黑夜意识来自艺术家对当下精神病痛的强烈感觉——肉体在无望地涌动着,但是也仅仅是在涌动,只能这样在黑幕下的资本主义的街道里涌动,就像情欲与死亡的恐惧捆绑着那样。


骨灰石 “在这里,‘现实主义’不是真正的唯一的出发点,没有纯粹的起点,也不是终极目标,它只是应对现实的情境建构艺术性表达的一个起点和资源库,软现实主义应该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其应该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指在现代社会当中以阴柔、模糊、暧昧等为主要美学特征的当代意识;二是超越既定的现实主义的创作模式,在对应现实的同时,兼容当代艺术的前卫样式,完成艺术修辞上的表现力,特别是指具有隐晦的表现主义倾向的艺术。””
  
   说得很好!谢谢!上面这几点我觉得是可以阐释放大的。


浙北艺界 :『软现实主义』提法太那个了。


蔡俊 :软现实主义是一种解读现实世界的艺术学说,是关于“软现实”的主义,而不是软的“现实主义”。是对主流艺术中的革命现实主义和当代艺术中的批判现实主义的超越。软现实主义首先是一种艺术流派的总称,软现实主义绘画是其代表。软现实主义有独特的精神实质,其核心理念是“不批判的建构”。而“不妥协”、“不逃避”、“不代表”是支撑软现实主义的精神品格。软现实主义有独特的实践路线,其核心方式是“软化后的融合”。
  
  我觉得圈子里面的说明文字的这个阐释很有新意,也比较符合我的想法。“不批判的建构”这个界定更为准确。“软化后的融合”也很好。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