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现实主义在网上的一次讨论(三)
时间:3月24日-4月4日 网上参与者:白~ Fiona 蜀山牧人
白~ 发表:
答Fiona書 ——兼談“軟現實主義”的幾個問題
很感謝Fiona的仔細閱讀並且給出自己對“不批判”的意見,特別是關于“軟現實主義”的理論根基的問題。現在我將對你提出的問題做點力所能及的囬答。
首先是關于“批判”是否一種主流的意識形態這個問題。前文所說的“不与其它主張同流閤汚的態度,並且与主流意識形態刻意保持一段距離”指涉的對象是現在的一種主流的批評態度。現在的理論界都喜歡“批判”,一有什么苗頭就被批得要死要活的,總是覺得自己做批評這一行的高人一等,總覺得一定要“批判”才能出人頭地,才能獲得名聲。實際上,個人覺得現在多數持“批判”態度的人都是抱着一種功利的心態,他們都想借着“批判”來實現自己的利益,或揚名,或賺錢……“軟現實主義”的不批判就是反其道而行之,因此,也有人說“軟現實主義”是一種更深刻的批判。但是譚天教授本人是否定這種意見的,他認為“不批判”就是不批判,壓根就不去想批判。對于易于己的觀點,我們就讓它存在,但與此同時,我們要把自己的觀點樹立起來。這裏麵實際上隱含了一種共存和共生的理唸,不要以為意見一不同就是批判,有差異不代表就是批判(或許,現在大多數人都認為一旦不同就是批判)。
其次是談談“軟現實主義”涉及的寬容的問題。個人感覺這裏的寬容,是一種超脫,一種境界,類似于“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的精神。從我讀到的材料來看,“軟現實主義”的提倡者都堅持以道家“無為而無不為”的精神來建設他們的理論和實踐。所以,他們不解搆只建搆;不破壞,着重的是建設,追求更高層次上的精神和諧。
最后,談談“軟現實主義”的基礎。第一,“軟現實主義”是想軟化革命現實主義偏執,它認為人們的日常生活就是軟的,是任意拿捏的,是各式各樣的。并不是革命現實主義提倡的“高、大、全”式的硬形象。第二,“軟現實主義”的基礎是中國文化。意思就是“軟現實主義”的精神實質是一種建搆的,是能在寬容的同時建立起自己的一派觀點,這和中國文化的非侵略性正好契閤了。“軟現實主義”就是以中國文化的建設性為依託建立起來的。其實關于這一點,我本人還有不明白的地方,還得做進一步的思考。難道僅僅就因為中國文化的非侵略性我們就能說“軟現實主義”的根在中國文化裏麵嗎?所以,軟現實主義的理論根基這個問題還有待繼續討論。
3月24日
Fiona发表:
呃...俺就是随便说说,你居然那么大反应= =||| 让我诚惶诚恐呀.
"中国文化"的说法我觉得是比较摸棱两可的.这一概念太广,到底是哪种中国文化?汉文化?儒家思想?反正肯定不会是西藏文化了...以一个没有定论的概念为"根",是否科学还是尚存疑问的.
以不批判作为抗争手段的方式,其实也不算"新"了. 我倒觉得跟王小波那篇杂文<<沉默的大多数>> 的一些观点有相近之处的. 有空可以找来瞧瞧.
3 月 29 日
蜀山牧人 发表:
呵呵,不批判的确就是不批判,但提倡不批判就暗藏了对批判的反批判。不管提倡“软现实主义”是否就是妥协亦或独善其身,或者不同流合污,它作为多元文化的一种声音,的确有利于一个宽容理解的社会的形成。软现实主义可以视为智识者期望超越纷争之上的一种理论实践与行动实践吧,这种实践虽然不可能成为一种主流的行动,但它本身自居边缘以抗击中心的边缘心态的确是有益于一种健康的人生或心灵的。
4 月 4 日
时间:3月24日-4月4日 网上参与者:白~ Fiona 蜀山牧人
白~ 发表:
答Fiona書 ——兼談“軟現實主義”的幾個問題
很感謝Fiona的仔細閱讀並且給出自己對“不批判”的意見,特別是關于“軟現實主義”的理論根基的問題。現在我將對你提出的問題做點力所能及的囬答。
首先是關于“批判”是否一種主流的意識形態這個問題。前文所說的“不与其它主張同流閤汚的態度,並且与主流意識形態刻意保持一段距離”指涉的對象是現在的一種主流的批評態度。現在的理論界都喜歡“批判”,一有什么苗頭就被批得要死要活的,總是覺得自己做批評這一行的高人一等,總覺得一定要“批判”才能出人頭地,才能獲得名聲。實際上,個人覺得現在多數持“批判”態度的人都是抱着一種功利的心態,他們都想借着“批判”來實現自己的利益,或揚名,或賺錢……“軟現實主義”的不批判就是反其道而行之,因此,也有人說“軟現實主義”是一種更深刻的批判。但是譚天教授本人是否定這種意見的,他認為“不批判”就是不批判,壓根就不去想批判。對于易于己的觀點,我們就讓它存在,但與此同時,我們要把自己的觀點樹立起來。這裏麵實際上隱含了一種共存和共生的理唸,不要以為意見一不同就是批判,有差異不代表就是批判(或許,現在大多數人都認為一旦不同就是批判)。
其次是談談“軟現實主義”涉及的寬容的問題。個人感覺這裏的寬容,是一種超脫,一種境界,類似于“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的精神。從我讀到的材料來看,“軟現實主義”的提倡者都堅持以道家“無為而無不為”的精神來建設他們的理論和實踐。所以,他們不解搆只建搆;不破壞,着重的是建設,追求更高層次上的精神和諧。
最后,談談“軟現實主義”的基礎。第一,“軟現實主義”是想軟化革命現實主義偏執,它認為人們的日常生活就是軟的,是任意拿捏的,是各式各樣的。并不是革命現實主義提倡的“高、大、全”式的硬形象。第二,“軟現實主義”的基礎是中國文化。意思就是“軟現實主義”的精神實質是一種建搆的,是能在寬容的同時建立起自己的一派觀點,這和中國文化的非侵略性正好契閤了。“軟現實主義”就是以中國文化的建設性為依託建立起來的。其實關于這一點,我本人還有不明白的地方,還得做進一步的思考。難道僅僅就因為中國文化的非侵略性我們就能說“軟現實主義”的根在中國文化裏麵嗎?所以,軟現實主義的理論根基這個問題還有待繼續討論。
3月24日
Fiona发表:
呃...俺就是随便说说,你居然那么大反应= =||| 让我诚惶诚恐呀.
"中国文化"的说法我觉得是比较摸棱两可的.这一概念太广,到底是哪种中国文化?汉文化?儒家思想?反正肯定不会是西藏文化了...以一个没有定论的概念为"根",是否科学还是尚存疑问的.
以不批判作为抗争手段的方式,其实也不算"新"了. 我倒觉得跟王小波那篇杂文<<沉默的大多数>> 的一些观点有相近之处的. 有空可以找来瞧瞧.
3 月 29 日
蜀山牧人 发表:
呵呵,不批判的确就是不批判,但提倡不批判就暗藏了对批判的反批判。不管提倡“软现实主义”是否就是妥协亦或独善其身,或者不同流合污,它作为多元文化的一种声音,的确有利于一个宽容理解的社会的形成。软现实主义可以视为智识者期望超越纷争之上的一种理论实践与行动实践吧,这种实践虽然不可能成为一种主流的行动,但它本身自居边缘以抗击中心的边缘心态的确是有益于一种健康的人生或心灵的。
4 月 4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