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味//再论生活何以成为艺术――以“穿上她的高跟鞋行走一英里”生活行为为例
发起人:吴味  回复数:0   浏览数:2564   最后更新:2008/12/05 20:13:13 by 吴味
[楼主] 吴味 2008-12-05 20:13:11





再论生活何以成为艺术
――以“穿上她的高跟鞋行走一英里”生活行为为例
吴味

我在《生活何以成为艺术?――以“变性丈夫怀孕”生活事件为例》一文从当代艺术的“问题主义”角度讨论了生活何以成为艺术的方法论:“生活如果要真正地成为艺术,或艺术要真正地成为生活,需要改变前卫艺术的本体论结构,即需要将艺术能指的‘不明确性’,改变为艺术能指的‘语境化’的‘问题指向性’(需要创造特定的能指结构才能进入问题语境)。在‘问题语境’中,艺术因能指的‘问题指向性’而产生意义……而在‘问题语境’中的艺术行为本质上就是生活,因为生活本质上就是问题的生活;而且生活行为也完全可以处在“问题语境”中,同样可以因行为能指的‘问题指向性’而产生意义,从而成为艺术……这个时候,我们才能说艺术就是生活或生活就是艺术。”【1】所以在“问题指向性”的能指“意义”中,艺术(行为)和生活(行为)实际上无法再行区分的。以至于在今天当代艺术完全不是“艺术家”的专利,甚至很多社会生活行为就是很好的当代艺术。

在美国怀俄明州每年都会举行(今年是在10月18日举行)的“穿上她的高跟鞋行走一英里”活动,就又是一个很好的生活就是艺术的例子。在这个活动中,要求参加活动的各行各业的男性穿上女性的高跟鞋步行一英里。据悉,活动组织者是“希望男人更好地理解女人,希望人们能够更多地关注家庭暴力,杜绝强奸、性骚扰和性侵犯。” 【2】可以肯定的是,男性穿上女性的高跟鞋步行一英里一定很不舒服。正是这种“不舒服”的体验,才可能使人(男性和女性)去反思男性主义文化与女性的关系以及男性主义文化的一系列问题――女性为什么会穿高跟鞋?女性为什么愿意穿这种不利于身体健康的高跟鞋?女性穿高跟鞋与男性主义文化有什么关系?女性穿高跟鞋与男性主义文化的变态审美欲望有什么关系(今天的女性穿高跟鞋难道不是另一种形式的中国古代女性缠足吗)?进而反思女性身体、心理和精神是如何全面成为男性“欲望”的对象的?男性主义文化是如何对女性的各个方面进行历史性限制和模铸的?……这是这个活动的文化意义;也是我要将这种活动进行当代艺术(行为艺术)观照的原因;这种文化反思作用正是这个活动的直接目的――“希望男人更好地理解女人,希望社会能够更多地关注家庭暴力,杜绝强奸、性骚扰和性侵犯”等等能够实现的前提条件和原理;也是这句古老的谚语――“你只有在穿上他的鞋走上一英里,才能真正的体会他人的经历”的当代文化注解。我相信,这个活动的文化意义在这个活动的不断举办以及与这个活动有关的文化研究、媒体传播等的共同作用下,会不断深化和彰显,从而有利于女性的进一步解放(完善)。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个活动就是当代文化的女性主义。

可以说“穿上她的高跟鞋行走一英里”这一社会生活行为完全进入了“问题主义艺术”(我所理解的“当代艺术”)的本体论。“高跟鞋”可与女性文化的现实和历史语境建立关系,“男性穿高跟鞋”可与男性主义文化的现实和历史语境建立关系,而“男性穿高跟鞋行走一英里”行为的“不舒服”体验使行为的能指就可以明确地提示出男性主义文化对于女性的压抑(模铸)的问题,并明确地以当下女性主义的现代人文立场质疑了男性主义文化的既定秩序,从而有利于人(女性)的进一步解放(完善)――自由与尊严。显然,“穿上她的高跟鞋行走一英里”这一生活行为隐含的方法论就是“问题社会学”的,没有对女性穿高跟鞋的社会――文化学研究,没有对让女性直接受害的诸如家庭暴力、强奸、性骚扰和性侵犯等问题(同样是男性问题)的社会――文化学研究,这种具有明确“社会――文化学”反思目的的活动则是不可想象的。

也许有人会说,男性穿高跟鞋的“艺术”行为早就有的,那么这种“生活”的艺术也应该说早就有了。也许确实如此。但我们要注意的是,以前的各种各样的男性穿高跟鞋行为,多是一些与文化反思无关的“游戏行为”或“实用行为”(比如女扮男装表演需要),这些行为并没有“穿上她的高跟鞋行走一英里”活动那样的严谨的行为设计及其文化反思目的的设定。所以一种行为(形式)是否“到位”而具有一种文化反思的作用,是判断一种具体行为是否是有“意义”的行为的唯一标准,行为“到位”的程度就是行为的“意义”程度。而有“意义”的行为就是“艺术”――“问题主义艺术”(当代艺术),不同程度的“意义”的行为就是不同程度“到位”的“问题主义艺术”。所以,在我的“问题主义艺术”视野中,也许生活中的许多行为都是艺术――“问题主义艺术”,只是“意义”的大小不同,有的不被人关注或关注的程度不同罢了。而在我写本文之前,“穿上她的高跟鞋行走一英里”活动也没有谁把它说成是当代艺术,但将不将他作为当代艺术并不重要,因为它的“意义”早已像“艺术”一样地“存在”着。在生活就是艺术或艺术就是生活的观念里,重要的不是“艺术”也不是“生活”,而是“意义”,或者说重要的是有“意义”的“艺术”或“生活”。

我们从这一“穿上她的高跟鞋行走一英里”生活行为的本体论与当代艺术的同质性,可以进一步认识到生活(行为)与艺术(行为)的关系――在特定问题指向性的能指“意义”中,生活就是艺术或者说艺术就是生活。或者说是艺术的“问题主义”在问题反思的“意义”中彻底拆除了艺术与生活界线,而使艺术与生活有了共同的存在方式――“问题主义”,以至于艺术与生活成了人生的目的和价值本身。在这样的艺术与生活的存在方式中,艺术与生活才真正地回归了人本身。也所以我才说:艺术不再是艺术,而是人的有“意义”的生活――自由与尊严的生活。

注释
【1】吴味《生活何以成为艺术?――以“变性丈夫怀孕”生活事件为例》, 《美术焦点》2008年4月第4-AB期;《艺术国际网》200年6月“博客――吴味的实验室”栏。
【2】可从百度搜索。
2008年10月29日星期三于深圳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