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炒作集团冬天来了!
发起人:湿人  回复数:0   浏览数:2274   最后更新:2008/11/19 14:48:54 by 湿人
[楼主] 湿人 2008-11-19 14:48:52
艺术炒作集团冬天来了!

——当代艺术与资本意识形态研究之一

文/朱其



当代中国艺术在持续三年的市场泡沫在2008年底终告破裂,这个破裂有人说是中国当代艺术冬天来了,但这是偷换概念。实际上,这是一次艺术炒作集团的冬天来了,而对于所有真正做学术和收藏的艺术群体来说,却是春天来了!



最近一些艺术炒盘手以及与炒盘群体(炒家、画家、投资人)有关的评论人纷纷出面发表网络视频和撰文,推出“艺术救市”的奇谈。“艺术救市”是我最近耳闻的一个最荒诞的话题,艺术救市就像“作家要不要养”的话题一样不值一提。伟大的艺术家、批评家、策展人、画廊都是像野草一样春风吹又生的,这才具有真正的生命力和精神力量。



搞学术和艺术实验能花多少钱?杜尚、博伊斯和安迪·沃霍尔的作品制作并不需要花很多钱。除非你也要像达米安·赫斯特的黄金钻石作品,但是这个作品除了贵,实在看不出有什么划时代的价值。近三年艺术市场暴富的新贵们,也没看见过他们创造出什么伟大的艺术,甚至在精神上还不如他以前没钱的时候。但只要不做钻石作品,他们的孙子辈搞艺术的钱也够了。



如果一定要说“救”的问题,我倒觉得目前最需要拯救的是“艺术灵魂”。近三年美术界充满了拜金主义,很多人脑子里除了金钱,就没有什么艺术。使得一些进入美术界的投资人惊呼艺术家比他们还会谈生意。近期的市场危机造成的最大灾难可能不是画廊和拍卖市场的销售“休克”,而是当代艺术的创作生态受到严重破坏,大部分知名的新老艺术家都在忙着生产订单,再恢复到前些年的创作状态至少要花数年时间。有些人可能一辈子也恢复不了了。



据我十几年的策展人经验,凡是参与挣钱连续两年不停止的艺术家,即使数年后再回到画室想从此专心创作,创作力基本上已经废掉。这在艺术圈是有很多实例的。许多艺术家都计划着“先挣钱,再艺术”,但这是一厢情愿。他人可以回到工作室,但人格已经企业家化了,再也不可能恢复艺术的想象力和激情。艺术家不能为钱创作并自己去经营操作市场,道理就在这儿。



艺术市场近两个月处于“休克”状态,不少拍卖品的价格狂跌了一半,一个月“零销售”的画廊不在少数。但是否所有的艺术群体都处在恐慌状态呢?我这两个月接触了不少业界人士,好像也不完全是这样的,比如一些有足够资本的大画廊和收藏家、近两年仍在资本浪潮中坚持学术追求的艺术家、批评家和策展人,对他们来说,他们还处在春天来临的时刻!



金融危机对上述这些人好像没有什么太大影响。一些大画廊的老板尽管都承认近两个月没什么销售,但他们的资本足以支持一年不卖东西也没问题,我跟他们近期进行过一些交谈,他们认为这次金融危机和艺术市场是一件好事,因为一些天价操作搞不下去了,一些没有资金和学术实力的画廊会淘汰,一些艺术家谈合作也不会漫天要价,会变得比较好合作。他们明年的计划是压缩开支,多做一些不挣钱的学术展览,每个展览拉长展期,明年是一个树立学术品牌的逆流而上的好时期。



比如像阿拉里奥、唐人、亚洲艺术中心,他们会撑不下去吗?亚洲艺术中心创办人李敦朗先生,经历过台湾画廊的大批画廊蜂拥而起又成批倒下的大跃进时期。前年他来北京办画廊的时候,我还说你不参与炒作怎么搞得过中国大陆那些炒作群体呢?李先生总是谨慎小心地说还是慢慢来的好。现在证明他才是“姜老的辣”。



我所结识的收藏家近期仍在买艺术品,他们是近十多年比较有代表性的收藏家,都是从不懂画开始起步的,买过一些上当的艺术品,先买学院派后买前卫派,逐渐从不懂艺术到懂,并且结交了很多批评家和策展人。论社会和经济背景,他们的能量远胜于拍卖天价的炒家。他们只是拿财富的一部分去搞收藏,艺术收藏之外的事业也在更上一层楼,从而有雄厚的资金保证收藏的资本基础。这些真正的收藏家丝毫看不出那种“悲壮”的救市叫喊。



还有始终没有在市场上大红或大紫的艺术家,像汪建伟、张培力、隋建国等,我前一个月还和他们一起在伦敦开会,这些老游击队员依然在思考和讨论艺术,状态已经渐入佳境。这两年艺术炒作集团的代言人一直在叫嚣不搞市场操作的艺术家死路一条,成为艺术明星和市场神话才会成为艺术史的顶尖人物。事实未必如此。搞学术的艺术家从来没有大红大紫过,但始终稳步上升。不仅学术在国内外声誉渐起,作品收入也不见得差。他们要搞学术的资金也从来没有缺过,只不过走的是一条循序渐进、以学术带动创作条件的成长,而不是一条暴涨的道路。



近月真正有恐慌情绪的,仔细一分析,倒是市场炒作集团及其他们的代言人。为什么是这批人恐慌?道理不言自明,他们再也没有了暴富机会,而且炒家和一些炒盘手囤积的大量作品,这次被金融危机搞得措手不及,至少在五到八年之内,手里的东西再要以现在的市场天价出手,几乎是比登天还难。目前的天价几乎把后五年的价格增长空间都提前透支了。



所以“艺术救市”的本质,是要政府“艺术帮富”,让大家帮他一臂之力成为富豪。或者让大家帮他把砸在手里的货品出手,这怎能不寝食难安、恐慌之极?中国的艺术炒家和一些艺术家一直在强调,好像不让他成为千万富翁就做不出伟大艺术了,所以谁不让他们暴富谁就是千古罪人,谁不让他们炒作,谁就是破环中华民族的艺术复兴。



至于那些艺术炒盘手们,前两年搞出了全世界未有的中国式的艺术资本主义模式,比如“大卖场”式的倾销型拍卖、创办娱乐性、财经性的艺术杂志,搬用股票全套方法(指数曲线分析、分析潜力股艺术股)分析和操作艺术市场等。有一些艺术家拍卖前给买家发短信:买一张高价绘画私下送两张。还说这是改革开放三十年的中国特色。请不要这样侮辱我们的改革开放三十年!



艺术炒盘手和代言人最近频频发言,声称当代艺术代表中国新文化形象,批评市场炒作就是在将当代艺术“妖魔化”。那么我们看看那些在市场上被炒作的绘画形象,不是呲牙咧嘴,做孙悟空的猴状,就是头大身子小的侏儒以及木呐呆滞的中国表情,或者就是腰拧过来抛眉眼手指伸出“耶”状的卡通美女。我最近想到一个词可以更准确描述:“妖艳化”。



目前当代艺术的流行图式比起真正的商业艺术还低一个层次,说当代艺术图式的商业化似乎还抬举了它,商业艺术在资本主义社会至少还具有香港电影的娱乐性和欧洲的唯美主义小资情调,但中国目前流行的当代艺术图式,如果不是因为卖得贵或者炒得有名,审美上连商业艺术都不如,观念上也谈不上是前卫艺术,基本上就是一个浅层次的前卫面具。



当代艺术这种“妖艳化”形象如何代表中国的新文化形象,请不要侮辱我们改革三十年进步主体的精英和人民,他们绝不是这种“妖艳化”的形象。这种“妖艳化”倾向只是反映了目前暴发户的低俗而自以为是的艺术趣味。不过他们买的也不是艺术,而是股票。这次市场危机已经证明了拍卖价格的泡沫事实,不然何以不少拍卖价格狂跌了一半。这证明过去三年的艺术市场主要是一个投机和投资炒作的市场,而不是收藏市场,也再一次说明这个炒作群体从不承担中国的文化责任。



过去三年当代艺术的市场泡沫实际上也折射了中国市场经济的主要特征,即它是一种“倾销型”的市场经济。大规模的生产和倾销低端产品,发行劣质企业的股票上市圈钱,动用广告手段包装宣传,破坏市场诚信和游戏规则。当代艺术的拍卖以及大量艺术区和工作室的私下销售,就属于这种“倾销型”特征的艺术市场。



当代艺术拍卖会,几乎是一种典型的大卖场式的倾销型拍卖。当代艺术的拍卖严重扰乱了一级画廊市场,尤其是近期许多拍卖行的艺术品不负责任地跌去一半价格,产生的一个灾难性局面是:同一个艺术家的近期作品拍卖价比画廊价低一半,使得画廊销售处于“休克状态”。拍卖行应该退出当代艺术市场,它只能拍十年以前的作品,而且必须摆脱目前这种倾销型的大卖场式的初级商业形态,这样中国的艺术市场才会真正健康有序地成长。



过去三年以倾销型方式成交的当代艺术作品几乎一半没有什么艺术史价值,语言上抄袭模仿,审美上“妖艳化”,价值观空洞化,这些艺术品只是作为股市化的艺术市场投机倒卖的一种金融筹码。而且众多的市场炒盘手、艺术拍卖以及代言人使用的分析和思维概念几乎都是照搬股市和金融的分析术语和方法,比如曲线分析图、市场走势、艺术“潜力股”。就是西方资本主义早期也从未出现过这种极其无知、金钱至上的赤裸裸的艺术炒作模式。



过去三年实际上产生了一个艺术市场的资本代言人群体,他们并没有真正的艺术判断力,而是制造一些空洞和虚假的艺术史和市场理论,“忽悠”不懂艺术的投资群体。这个代言人群体主要是一些艺术史专业出身的市场炒盘手和批评家。他们这些年的功夫并不是花在作学术功课上,而是钻研市场倒卖和经济学。



这个代言人群体在从学院走向市场之后,艺术趣味逐渐商业化。他们将并不真正具有国际影响的艺术家吹捧为具有国际艺术地位的艺术家,将没有未来性国际前途的世界二流的当代中国油画说成是国际一流前卫艺术。使得中国新富阶层的资金并没有真正用于支持未来的中国新艺术,而是炒作一些没有艺术史价值的风格重复模仿和批量生产的所谓“明星”作品。



这场金融危机带来的当代艺术市场的“休克”和重新洗牌,对于中国艺术的未来无疑是一件好事,市场将通过这只看不见的手遏制住这次持续三年的投机游戏。但对于真正搞学术的艺术群体和资本强大的艺术机构,这是一个“春天”来临的前兆。对艺术炒作集团而言,冬天来得太快,现在呼吁大家一起过冬为时已晚,没有人会跟炒家集团一起过冬。



我前几天看到一个经济学家分析房地产泡沫的文章,其中一句话非常发人深思:价格泡沫怎么上去,还得怎么下来。



这就是残酷的市场经济,这就是残酷的艺术资本主义!





2008年11月17日写于望京

转:http://blog.sina.com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