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现实主义提供当代人文价值的可能出路
软现实主义提供当代人文价值的可能出路
李之平
一
在资本与消费成为艺术市场重要结构体的时代,艺术的本质意义已然被现代性的发展异化。绘画艺术,大抵成为具有实在目的和意义的商品。即便有表现工业丛林中人的命运与心灵挣扎的作品,大抵趋于符号化与感官功能的表现意义,对生命本源性的探索、人类生存的当下意义与心灵终极关怀所能企及的高度等,这些问题在当下艺术界似乎并未有严格意义的考察与实践,至少是在对金钱的追逐中艺术的本来意义正在丧失,这未必是危言耸听。
因为现实世界与心灵世界或想象世界从来都是割裂并统一、彼此关照并互为映射的。而表象的、抽象的、结构意义上的混乱无序,必然导致艺术俯冲于现实的奇怪现象。到此,不能不再次提到现实主义。
现实主义作为文化运动的概念,是继浪漫主义后重要的文化运动,一百多年来,对文艺界和文化界产生重要影响。从真实地反映自然或呼应自然的早期现实主义中发展起来,近当代现实主义已过渡到对人的存在和命运的关注,对社会生活实质的参与和进入,以求发现人类进入科学与文明道路上的光明之路。
绘画艺术的发展跟任何思维领域一样,是迂回发展的。现实主义的贡献面对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它并不能满足艺术家更细腻而多维的内在艺术感觉和需要。对艺术的本质呈现,现代主义似乎提供了更丰富的表现渠道。当年塞尚等现代主义绘画代表们强调:“艺术语言自身的独立价值”、“绘画不作自然的仆从”等观念引导下,产生一大批伟大的艺术家,高更、塞尚、毕加索、莫奈等伟大的艺术家开创了现代艺术的真正先河。现代主义更趋向于创作主体的个性表现,也将艺术表达的可能出路推向高潮。总的说来,20世纪以来西方的现代主义美术,适应了现代社会人们的需要,创造了一大批可以列入人类经典文化的作品。不同于现实主义的是,现代主义的美术在对待社会、人、自然与自我的关系上失去了平衡,关系是扭曲的。这样,现代主义的美术家似乎是超脱社会、超脱自然的人,他们不直接描写社会和人生(少数艺术家例外),但他们的作品影射着社会和人生,采用的语言是荒诞的、寓意的或抽象的。在他们的作品中,可以感觉到这些艺术家表现了现代人们(包括艺术家们自己)的精神创伤和变态心理,感觉到他们对现实生活的消极、悲观和失望的情绪,感觉到他们思想上强烈的虚无主义。所以说,现代主义所有流派和思潮的理论并非无可非议,他们所向度的虚无与荒诞对于当下的个体,在很大程度上是将艺术推向绝灭的。
二
那么,怎样一种方向是可以打通“我”与自然与社会的通道?我们依旧在低头或回头观望现实,我们能否意识到我们是在为它的坚硬与刻板左右?这个现实是具有我们的心灵与意识尺度上的现实吗?在钢筋、水泥浇注的现代性里仅存的一抹天空之角,我们看到的是媚俗的符号和扭曲异化的人体断肢,看到血淋淋的金钱的交易,看到目的性的绘画和操作。这里没有艺术,只有功能,只为商人的需要实现的技术操练,没有真实的本能冲动驱使下努力,没有天堂之音,人性闪光投射的艺术冲动。这样的现实是硬的,是缺乏大地原动力的滋养,只为自身勃起的机械工艺,而非艺术。这些话也许有些简单粗暴,但没有一个画家或艺术家不承认当下的现实。如果稍微回顾一下半个世纪以前的美术界和艺术界包括诗歌界,当以在巴黎的布勒东等人发起的超现实主义运动、以达利等人推动的后现代运动,我们当下的艺术现实与那时的背景有着怎样惊人的相似。现在,当功利主义的盛行抵达绝对饱和状态时,我们是需要澄清与回归了。这大概就是软现实主义产生的背景。
三
一直以来,以黑格尔、康德为代表的理性主义成为近现代对现实世界的主流理解。后现代的反理性、反整体的打破与建设似乎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出路。然而理性主义教育的长期征服导致现代人心灵的缺席程度是不可忽视的。心灵缺席就意味着物质在上,统治和控制我们的行为甚至思想。当物质欲求抵达极大值时,必然出现对文化的漠视和抵触,对严肃与深刻的内在事物的消解。这时的境况已经显明,我们的周围已被巨大的现实巨笼笼罩,这是一个存在于我们的视野和感官中的巨大实体,是任何人都无法回避的真实,它是具有普遍意义的符号活在我们身边。
是的,我们每个人无时不刻活在现实中,关键是怎么样的现实才能跟艺术本身画上关系线。我们怎样突围、怎样进入、怎样返回才是属于我们的现实。这时候,有一种声音显得柔弱而清晰,这不是后现代的复古和回归,不是理性世界的敲击和砸碎,是心灵世界的呼唤,是上帝的呼声,是精神信仰的再度光照。所以,这是一个信号也是一种必然,艺术与心灵从来都不可能割裂分离,心灵与精神的需要不是简单的螺旋反复,其内在强大力量在必要的时刻它自会爆发。
所以,我们似乎发现了出路,在坚硬的现实世界,我们找到呼吸与发声的方向,其实它就在我们体内,就在我们身后——上帝,一直跟着我们呐!
我们需要重新认识上帝。这就是软现实主义最应该触动的雷区。也就是说只有回到内心的柔软地带,甚至夸张地说,回到中世纪前的心灵净土,回到老庄哲学中的虚寂静笃之境。这不仅仅是一种理想,在艺术创作中进行坚强努力,并非不可能实现抵达那个光明的净土和圣地。
四
正如高更当年努力追求的精神本质:我从哪里来,我在哪里,我要到哪里去这样的根源性命题的探寻,我想,对于软现实主义绘画的践行者们,他们的代表人物即当代青年油画家赵峥嵘和罗奇先生当前的努力与高更当年的实践在某种意义上具有明显的呼应。看他们的绘画,我们看到更多的是人内心的挣扎和对现象世界的追问,是对电子世界、影像世界的抵抗与反思,为着挣破藩篱,回到自己,找到光明的出路而努力。
谭天教授提出来的软现实主义其重要主旨是需要与功利的、商业的、坚冷的现实区别开来,绘画作品要与这样的文艺区别开来,但又不同于现代主义所引导的走向虚无的格局。它更接近于后现代运动,是需要一场清理的运动:清理掉与艺术本质无干的功能化元素,清理掉为服务社会化大生产中,因物质需求干扰下的概念和倾向,清理掉不合理的并努力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证明立场和态度。那就是要软的、本真纯粹、自在的我出场并进入和到达艺术真境和思想真理的过程,严格地说是要彻底抛开现实森林的击打和牵绊,深入彼在世界进行考察与发现。
经过众多文化人士的阐释,诸如美学家、画评家、哲学家、文学家的撰文,关于软现实主义,人们已经有了较为清晰的轮廓。以我的理解,这个主义无非是为与当下的商业美术氛围进行割裂和区分,树立自己的艺术轮廓线,本着艺术本身的目的和心灵的表达与渴念而进行努力。这是一种姿态上的确定,意识形态上的渲染,是对艺术而进行的本质革命。但它又是低于爆破口的冲击,它是向下、向内迂回的进程,是软着陆,高对接的飞行。是柔软而缓慢地渗透本质世界与精神内核的物质。正如夏可君等人借用传统的老庄哲学上解释,那就是以柔克刚,以静制动,以软制强软——非暴力不抵抗的平和柔软抵御现实的强大森林。那么,这里的软,就是回到艺术本身,回到心灵,回到创造本质上。让艺术本身发光,让心灵的发现照亮我们寄存的灰色地带,成为经验世界中具有普遍意义的光照主体。
之平
2008、10、27夜
11月3日改
李之平
一
在资本与消费成为艺术市场重要结构体的时代,艺术的本质意义已然被现代性的发展异化。绘画艺术,大抵成为具有实在目的和意义的商品。即便有表现工业丛林中人的命运与心灵挣扎的作品,大抵趋于符号化与感官功能的表现意义,对生命本源性的探索、人类生存的当下意义与心灵终极关怀所能企及的高度等,这些问题在当下艺术界似乎并未有严格意义的考察与实践,至少是在对金钱的追逐中艺术的本来意义正在丧失,这未必是危言耸听。
因为现实世界与心灵世界或想象世界从来都是割裂并统一、彼此关照并互为映射的。而表象的、抽象的、结构意义上的混乱无序,必然导致艺术俯冲于现实的奇怪现象。到此,不能不再次提到现实主义。
现实主义作为文化运动的概念,是继浪漫主义后重要的文化运动,一百多年来,对文艺界和文化界产生重要影响。从真实地反映自然或呼应自然的早期现实主义中发展起来,近当代现实主义已过渡到对人的存在和命运的关注,对社会生活实质的参与和进入,以求发现人类进入科学与文明道路上的光明之路。
绘画艺术的发展跟任何思维领域一样,是迂回发展的。现实主义的贡献面对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它并不能满足艺术家更细腻而多维的内在艺术感觉和需要。对艺术的本质呈现,现代主义似乎提供了更丰富的表现渠道。当年塞尚等现代主义绘画代表们强调:“艺术语言自身的独立价值”、“绘画不作自然的仆从”等观念引导下,产生一大批伟大的艺术家,高更、塞尚、毕加索、莫奈等伟大的艺术家开创了现代艺术的真正先河。现代主义更趋向于创作主体的个性表现,也将艺术表达的可能出路推向高潮。总的说来,20世纪以来西方的现代主义美术,适应了现代社会人们的需要,创造了一大批可以列入人类经典文化的作品。不同于现实主义的是,现代主义的美术在对待社会、人、自然与自我的关系上失去了平衡,关系是扭曲的。这样,现代主义的美术家似乎是超脱社会、超脱自然的人,他们不直接描写社会和人生(少数艺术家例外),但他们的作品影射着社会和人生,采用的语言是荒诞的、寓意的或抽象的。在他们的作品中,可以感觉到这些艺术家表现了现代人们(包括艺术家们自己)的精神创伤和变态心理,感觉到他们对现实生活的消极、悲观和失望的情绪,感觉到他们思想上强烈的虚无主义。所以说,现代主义所有流派和思潮的理论并非无可非议,他们所向度的虚无与荒诞对于当下的个体,在很大程度上是将艺术推向绝灭的。
二
那么,怎样一种方向是可以打通“我”与自然与社会的通道?我们依旧在低头或回头观望现实,我们能否意识到我们是在为它的坚硬与刻板左右?这个现实是具有我们的心灵与意识尺度上的现实吗?在钢筋、水泥浇注的现代性里仅存的一抹天空之角,我们看到的是媚俗的符号和扭曲异化的人体断肢,看到血淋淋的金钱的交易,看到目的性的绘画和操作。这里没有艺术,只有功能,只为商人的需要实现的技术操练,没有真实的本能冲动驱使下努力,没有天堂之音,人性闪光投射的艺术冲动。这样的现实是硬的,是缺乏大地原动力的滋养,只为自身勃起的机械工艺,而非艺术。这些话也许有些简单粗暴,但没有一个画家或艺术家不承认当下的现实。如果稍微回顾一下半个世纪以前的美术界和艺术界包括诗歌界,当以在巴黎的布勒东等人发起的超现实主义运动、以达利等人推动的后现代运动,我们当下的艺术现实与那时的背景有着怎样惊人的相似。现在,当功利主义的盛行抵达绝对饱和状态时,我们是需要澄清与回归了。这大概就是软现实主义产生的背景。
三
一直以来,以黑格尔、康德为代表的理性主义成为近现代对现实世界的主流理解。后现代的反理性、反整体的打破与建设似乎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出路。然而理性主义教育的长期征服导致现代人心灵的缺席程度是不可忽视的。心灵缺席就意味着物质在上,统治和控制我们的行为甚至思想。当物质欲求抵达极大值时,必然出现对文化的漠视和抵触,对严肃与深刻的内在事物的消解。这时的境况已经显明,我们的周围已被巨大的现实巨笼笼罩,这是一个存在于我们的视野和感官中的巨大实体,是任何人都无法回避的真实,它是具有普遍意义的符号活在我们身边。
是的,我们每个人无时不刻活在现实中,关键是怎么样的现实才能跟艺术本身画上关系线。我们怎样突围、怎样进入、怎样返回才是属于我们的现实。这时候,有一种声音显得柔弱而清晰,这不是后现代的复古和回归,不是理性世界的敲击和砸碎,是心灵世界的呼唤,是上帝的呼声,是精神信仰的再度光照。所以,这是一个信号也是一种必然,艺术与心灵从来都不可能割裂分离,心灵与精神的需要不是简单的螺旋反复,其内在强大力量在必要的时刻它自会爆发。
所以,我们似乎发现了出路,在坚硬的现实世界,我们找到呼吸与发声的方向,其实它就在我们体内,就在我们身后——上帝,一直跟着我们呐!
我们需要重新认识上帝。这就是软现实主义最应该触动的雷区。也就是说只有回到内心的柔软地带,甚至夸张地说,回到中世纪前的心灵净土,回到老庄哲学中的虚寂静笃之境。这不仅仅是一种理想,在艺术创作中进行坚强努力,并非不可能实现抵达那个光明的净土和圣地。
四
正如高更当年努力追求的精神本质:我从哪里来,我在哪里,我要到哪里去这样的根源性命题的探寻,我想,对于软现实主义绘画的践行者们,他们的代表人物即当代青年油画家赵峥嵘和罗奇先生当前的努力与高更当年的实践在某种意义上具有明显的呼应。看他们的绘画,我们看到更多的是人内心的挣扎和对现象世界的追问,是对电子世界、影像世界的抵抗与反思,为着挣破藩篱,回到自己,找到光明的出路而努力。
谭天教授提出来的软现实主义其重要主旨是需要与功利的、商业的、坚冷的现实区别开来,绘画作品要与这样的文艺区别开来,但又不同于现代主义所引导的走向虚无的格局。它更接近于后现代运动,是需要一场清理的运动:清理掉与艺术本质无干的功能化元素,清理掉为服务社会化大生产中,因物质需求干扰下的概念和倾向,清理掉不合理的并努力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证明立场和态度。那就是要软的、本真纯粹、自在的我出场并进入和到达艺术真境和思想真理的过程,严格地说是要彻底抛开现实森林的击打和牵绊,深入彼在世界进行考察与发现。
经过众多文化人士的阐释,诸如美学家、画评家、哲学家、文学家的撰文,关于软现实主义,人们已经有了较为清晰的轮廓。以我的理解,这个主义无非是为与当下的商业美术氛围进行割裂和区分,树立自己的艺术轮廓线,本着艺术本身的目的和心灵的表达与渴念而进行努力。这是一种姿态上的确定,意识形态上的渲染,是对艺术而进行的本质革命。但它又是低于爆破口的冲击,它是向下、向内迂回的进程,是软着陆,高对接的飞行。是柔软而缓慢地渗透本质世界与精神内核的物质。正如夏可君等人借用传统的老庄哲学上解释,那就是以柔克刚,以静制动,以软制强软——非暴力不抵抗的平和柔软抵御现实的强大森林。那么,这里的软,就是回到艺术本身,回到心灵,回到创造本质上。让艺术本身发光,让心灵的发现照亮我们寄存的灰色地带,成为经验世界中具有普遍意义的光照主体。
之平
2008、10、27夜
11月3日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