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东方网
世界艺术品拍卖两大巨头之一苏富比拍卖行纽约总部的资深副总裁唐冠科周日结束了为期一周的访沪。风尘仆仆的唐冠科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透露,纽约苏富比将在今年3月31日首次拍卖中国当代艺术家的作品,这将是中国当代艺术走向世界的一个里程碑。他还表示,这次行色匆匆的上海之行对他也是一次学习的过程。
唐冠科指出,随着经济的发展,未来10年,中国的收 藏家对西方艺术品的收藏欲望将远远超过西方艺术家。而西方收藏家对中国艺术品的兴趣也将带来一个新的市场机遇。纽约苏富比将在今年3月31日拍卖中国当代艺术品,其中有徐冰的"会飞的鸟"、张洹的"和平"、艾未未的"中国地图"等作品,中国当代艺术品将在纽约苏富比的拍卖台上首次露面。
作为跨国公司的苏富比,其香港分公司早在一年半前就开始拍卖中国当代艺术品,这无疑为纽约总部类似的拍卖业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唐冠科说,苏富比相信在将来30年中,中国艺术品包括当代艺术品的更多买家将来自欧洲和美国。身为印象派美术专家的唐冠科驾轻就熟地例举了法国印象派的例子,画家莫奈和马蒂斯的作品的主要收藏者并非法国人,而是两位俄国商人和一位美国作家。现在如果要领略1908-1912年期间莫奈、马蒂斯最重要的作品,就必须去俄国和美国。他又指出,前瑞士驻中国外交官Ully Sigg的家族和比利时人Ullens夫妇是中国当代艺术品的主要收藏家。有统计表明,Ully Sigg家族就拥有600多件艺术品。
从1992年至1994年任苏富比日本总裁的唐冠科,谈到了国际艺术品市场的经验的重要性。曾在上世纪80年代后期见证了日本经济泡沫时代艺术品市场的疯狂,唐冠科感叹,当年日本人购买印象派作品占了苏富比同类艺术品拍卖数的30%到40%。他说:"90年代初全球开始步入经济不景气,苏富比已经了解艺术市场景气循环的规律,已见识过几轮潮起潮落。虽然我们无法控制日本泡沫经济,但我们已有准备。由于日本银行不明智的贷款决定,许多收藏家无法归还贷款,不少银行被那些当作抵押品的高价艺术品所套牢。"他表示,日本的经验表明,只有多元化的买家来共同支撑,艺术品市场才能健康发展。他又以熟悉的印象派艺术品举例,指出目前印象派画作的买家大概有30%至40%来自欧洲,60%来自美国。他预言,在不久的将来,中国人或许也会跻身其中。
唐冠科还指出,艺术品投资者机构的出现是艺术市场起飞的一个重要标志,这在美国已有范例可循。他津津乐道地谈起印象派艺术品收藏的经典案例,深受美国和全球读者喜爱的《读者文摘》杂志,其收藏的39件印象派和现代派油画在1998年11月由苏富比拍卖成功。他还举出金融界的例子,美国花旗银行就有艺术顾问,为客户提供艺术品鉴定、价格咨询、抵押贷款、保险等服务。不少银行本身也从事艺术品投资,已经和摩根大通合并的切丝曼哈顿银行,就拥有中国当代艺术作品系列。他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在中国,收藏艺术品将如同投资股票、债券一样方便。
说到苏富比在中国的竞争策略时,他说,苏富比最大的竞争对手是佳士得。苏富比是一家上市公司,我们要为广大股东负责,追求利润是题中应有之义。
曾在美国费城博物馆工作过5年的唐冠科,是研究罗丹的权威。他一直很关注西方当代艺术,但是他今天的目光已经转向东方。说起在上海的一周,唐冠科感慨地说,上海是一个让艺术家和商人都感到激动的地方,当地艺术品市场更是令人陶醉。唐冠科说,苏富比把中国作为一个重要的发展阵地,当然,我们会遵循中国的古话,"三思而后行"。
世界艺术品拍卖两大巨头之一苏富比拍卖行纽约总部的资深副总裁唐冠科周日结束了为期一周的访沪。风尘仆仆的唐冠科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透露,纽约苏富比将在今年3月31日首次拍卖中国当代艺术家的作品,这将是中国当代艺术走向世界的一个里程碑。他还表示,这次行色匆匆的上海之行对他也是一次学习的过程。
唐冠科指出,随着经济的发展,未来10年,中国的收 藏家对西方艺术品的收藏欲望将远远超过西方艺术家。而西方收藏家对中国艺术品的兴趣也将带来一个新的市场机遇。纽约苏富比将在今年3月31日拍卖中国当代艺术品,其中有徐冰的"会飞的鸟"、张洹的"和平"、艾未未的"中国地图"等作品,中国当代艺术品将在纽约苏富比的拍卖台上首次露面。
作为跨国公司的苏富比,其香港分公司早在一年半前就开始拍卖中国当代艺术品,这无疑为纽约总部类似的拍卖业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唐冠科说,苏富比相信在将来30年中,中国艺术品包括当代艺术品的更多买家将来自欧洲和美国。身为印象派美术专家的唐冠科驾轻就熟地例举了法国印象派的例子,画家莫奈和马蒂斯的作品的主要收藏者并非法国人,而是两位俄国商人和一位美国作家。现在如果要领略1908-1912年期间莫奈、马蒂斯最重要的作品,就必须去俄国和美国。他又指出,前瑞士驻中国外交官Ully Sigg的家族和比利时人Ullens夫妇是中国当代艺术品的主要收藏家。有统计表明,Ully Sigg家族就拥有600多件艺术品。
从1992年至1994年任苏富比日本总裁的唐冠科,谈到了国际艺术品市场的经验的重要性。曾在上世纪80年代后期见证了日本经济泡沫时代艺术品市场的疯狂,唐冠科感叹,当年日本人购买印象派作品占了苏富比同类艺术品拍卖数的30%到40%。他说:"90年代初全球开始步入经济不景气,苏富比已经了解艺术市场景气循环的规律,已见识过几轮潮起潮落。虽然我们无法控制日本泡沫经济,但我们已有准备。由于日本银行不明智的贷款决定,许多收藏家无法归还贷款,不少银行被那些当作抵押品的高价艺术品所套牢。"他表示,日本的经验表明,只有多元化的买家来共同支撑,艺术品市场才能健康发展。他又以熟悉的印象派艺术品举例,指出目前印象派画作的买家大概有30%至40%来自欧洲,60%来自美国。他预言,在不久的将来,中国人或许也会跻身其中。
唐冠科还指出,艺术品投资者机构的出现是艺术市场起飞的一个重要标志,这在美国已有范例可循。他津津乐道地谈起印象派艺术品收藏的经典案例,深受美国和全球读者喜爱的《读者文摘》杂志,其收藏的39件印象派和现代派油画在1998年11月由苏富比拍卖成功。他还举出金融界的例子,美国花旗银行就有艺术顾问,为客户提供艺术品鉴定、价格咨询、抵押贷款、保险等服务。不少银行本身也从事艺术品投资,已经和摩根大通合并的切丝曼哈顿银行,就拥有中国当代艺术作品系列。他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在中国,收藏艺术品将如同投资股票、债券一样方便。
说到苏富比在中国的竞争策略时,他说,苏富比最大的竞争对手是佳士得。苏富比是一家上市公司,我们要为广大股东负责,追求利润是题中应有之义。
曾在美国费城博物馆工作过5年的唐冠科,是研究罗丹的权威。他一直很关注西方当代艺术,但是他今天的目光已经转向东方。说起在上海的一周,唐冠科感慨地说,上海是一个让艺术家和商人都感到激动的地方,当地艺术品市场更是令人陶醉。唐冠科说,苏富比把中国作为一个重要的发展阵地,当然,我们会遵循中国的古话,"三思而后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