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志“白色之上”OSAGA 个展
“白色之上”OSAGA 个展
序言
- Isabel Ching
我與蔣志作品的首次相遇,是在奧沙觀塘藝術空間的門廳。那時正逢《中國細語》群展(2007年三月-五月),他那十二分鐘的影像作品《向前!向前!向前!》正在展出。在欣賞的同時,我留意到這件作品通過政治人物的行為舉止、空間意識和諷刺傳遞出那微妙層疊的信息。在作品中,各位領導人——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依次追逐。他們各自在影像作品中佔據一塊黑色的空間,一直向前奔跑,越来越疲惫。作品突出的是奔跑的形式,向前的姿势,而不是對前進的描述,同時述說了中國的過去、現在和未來,中國快速發展背後的精神,和持續發展所帶來的副產品——历史性的孤独和不可言喻的焦慮。這首次邂逅已經為我呈現了一位精於揭露個體及集體的心理及其他內在活動的藝術家。
《向前!向前!向前!》引起了一直关注和探究現代中國心理的邱志杰强烈的共鸣,並撰写了《進步主義的祭壇畫》一文。該文認為這段影像“為我們展開了理解歷史的另一種可能”,評價蔣志的作品具有“關於命運的知識”。本目錄中收入此文,是它首次在平面媒體出現。
當蔣志還是中國美術學院(1993年前稱為浙江美術學院)學生的時候,邱和蒋成了好友。在一篇早期的評論(《看看,蔣志這個人》,1997)中,他描述了蔣志早期的攝影作品《吸管人》的起意及發展。說到那時候蔣志如何逼著朋友們扮演新人類的一員(該作品後來被選入2003年威尼斯雙年展侯翰如策划的“紧急地带”中“广东快车”项目)。該文所揭示的蔣志,是一個敏感的年輕人,天馬行空,創作帶有那麼一點偏執和焦慮,擁有敏銳的洞察力。從其藝術生涯的早期,蔣志就一直邊攝影、邊創作小說。有時,蔣志的文學及攝影創作會共同豐滿他的想法、主題、故事或幻想。
作品的互文性及藝術家獨特的個人經歷都是蔣志作品有趣的方面。在是次個展《白色之上》的策展過程中,我們多次會面及交談。其中一次見面尤為有意義,那時我與駐新加坡藝術家蔣才雄一起到訪北京。他們二人在2008年5月22日,於798藝術區東八時區書吧第一次見面。蔣志引導我們參觀了798藝術區內的兩個群展,其中一個就是《鄉愁》。《鄉愁》展出了蔣志和其故鄉沅江的風景畫家鄭志華共同創作的作品。蔣志的作品——是用塵埃做成的一個年輕男孩在牆上手淫的圖像,鄭志華的風景繪畫,和蒋拍攝自己與故鄉的童年伙伴一次集體活動的紀錄片共同展出。我們參觀的另一個展覽包括了蔣志向詩人普希金致意的灰塵裝置藝術《假如生活欺騙了你》的其中一個版本。
這兩件作品都與蔣志對成年前後的記憶有關,對逝去的思想、無可挽回的時間和地方怀着不輕的眷恋和諷刺——复杂和矛盾的心态。的確,蔣志作品中的失落、厭倦和懊悔的色彩常常被當中的幽默所緩和。蔣才雄是一位極端嚴謹、一絲不苟的思想家及觀念藝術家。我們極其榮幸地在這裡重現他寫給蔣志,談到他對這位年輕藝術家作品的想法的“信”。在蔣才雄和我離開後,蔣志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下參觀另一家畫廊。當他掀開一幅普通的黑布進入畫廊的影音室時,他立即被某種感覺支配。藝術家當時所感和黑布營造出來的氛圍成為他的創作靈感亦同時被收入此次展覽的最新作品系列(《反覆重申的外部世界》)的靈感。
蔣志的作品經常被歸類為觀念攝影或實驗藝術。實際上,觀念和實驗藝術這兩個概念應用於不同情境時可能不太準確。90年代的中國當代藝術多被稱為實驗藝術,這不代表藝術品帶持續實驗性,或是偏重風格、技術創新或與前衛掛鈎 。觀念主義的方法被引入了實驗攝影之中(在中國當代藝術中這被稱為觀念攝影),並使後者與在90年代中期的頭幾年 出現的其他藝術形式融合。正像許多人所說,蔣志作為一個藝術家的“不那麼明顯的狀態”實在“難以歸類” 。這指的不僅僅是其作品可以宣稱歸屬的歷史運動,還有其風格、模式和影響。我認為他作為藝術家,關注的是藝術如何能夠進入社會不同層次的對話,並在藝術界之外發生效用。他具有無法遏止的創造力。
在蔣志的一些較為知名的攝影作品中,那精心營造的劇情、對小人物的強調以及微型小說成功地將個人的關注及感覺放大到某些普遍的社會問題,甚至是全球性現象。比如,從他的“光系列”的《事情一旦發生就會變得簡單》及《事情一旦發生就會變得虛幻》中,蔣志不僅突出了個人的渴望及虛假的希望,而且將這些夢幻劇情設在人煙稠密或廢棄的城市空間,或是存在於城市邊緣的地方,來顯示那些緊抱代表一代人經歷的妄想不放的那些人的品質和狀況;在《事情一旦发生就会变成钉子》中能夠自然解讀出九十年代以後現代中國廣泛的拆毀和重建這一背景。此外,他作品中那微妙的意義、詩意及強烈的戲劇性,體現他對力量的理解。所有這些組合在一起,形成一種模棱兩可的意義,不僅暗示了現代生活中的幻想及控制結構,同時催生了未知的全新可能和感覺。
他從2005年開始创作的《彩虹》系列展現的是一種全新而近乎憤世嫉俗的烏托邦。他將品牌名稱及商標組成的彩虹高高懸掛於畫面的上方,中國人以往的理想、熱情希望和歷史記憶被歡樂輕快的消費主義取代。2008年下半年,當《彩虹》系列結束的時候,大型攝影作品《不在服務區的彩虹03和04》傳達的信息更加模糊而矛盾。彩虹跨在雲南最高峰和西藏的喜馬拉雅山上,但這個時代的商業消費主義實在已經無處不在,甚至顛覆了西藏這個本來是古老的精神禪意之最佳代表的靈性秩序。商業已經不再簡單源於人類慾望,而成為一種奇異、不容侵犯的美學。這兩幅作品借用了一位拍攝人文地理照片的商業攝影師在這些宗教及旅遊地點所拍的作品,進一步讓其意義更加錯綜複雜。一旦轉化為藝術的“再表現”後,它們體現了蔣志作品的多層含義,以及其實踐的現代性。
在其全新影像作品《太初》中,蔣志超越了個人敘事,直接通過北京上空现成的春節煙花來與宇宙對話。在中國,誇張的煙花表演自宋朝已經存在,並繼續在世界各地的大型慶典中捕捉觀眾的想像。蔣志通過煙花及焰火暗示世界及天體的誕生,展現了對精神的關注,和他那標誌性的對生活的幽默評論,以及對失落及必然性的強調。無論如何,每一個滿懷希望的開始注定有一個結尾。力量和能量,無論多麼驕傲或憤怒,都會焚盡自己。從全局看來,這些都不過是滄海一粟。
《我把我所有的容貌都給你》和《你看不到我的憤怒》分析了慾望如何影響身體,和批判社會結構,其觀點(幾乎)可以說是女性的角度(也因此顯示了蔣志許多作品的性別模糊)。前一系列將一個殘忍的符號學笑話發揮到了極致。我們從中再一次看到蔣志特有的諷刺及幽默的一次更加黑暗的發揮,展現了全新的美學感覺——一種反直覺的好奇心與美妙的虛無縹緲的混合物。其較早期的作品《你看不到我的憤怒》奚落了在不同環境背景下緊繃的臀部和伸直的雙腿間的對比,顯示對性別區分中的結合功能的認識及戲謔。
與之不同的是。他在此次展覽展出的攝影新作《白色之上》、《命》、《角》及《無眠》並不是通過社會構造的角度來進行性別剖析。雖然許多相片中的身體仍能辨認出男女,但是他們的性徵都被布料遮蓋,從而避免了對“自我”及“他人”的簡單劃分。兩個身體都無可挽回地封閉於同一空間。作品強調的並不是兩者的不同,神秘的力量和張力似乎主導著男女性身體的共存,代表生命基本的陰陽之間的相互依賴。
與“光系列”形成對比的是,白布並不用以洗刷痕跡,而只是將作用力由外在變成內在。就這樣,蔣志模仿了經歷及感受,而不是訴之理論或言語。這些作品同樣也嘗試著避開構建,趨向動作。如果與“光系列”的攝影作品比較,這些作品的設計痕跡較輕。那對舞者得到的只是大致的指示,他們所有的動作、動作的時間和是否和諧完全是基於自己的決定,而蔣志則將他們的“表演”“記錄”下來。所以“光系列”中戲劇性的時刻及攝人靜止的影響被弱化了,這個系列的戲劇風格表現在它的布景上,並且具有非常獨特的節奏及空間劃分。
這些作品標誌著藝術家對效果的探索從“白光”轉向“白布”,追求對靈性的沉思,純淨的美,將白色環繞四周,而不是白光暴虐的破壞。蔓延的白布代替了聚焦的光線,塑造出一種流動的形式和視覺/觀念上的含糊,讓人直覺、直接地洞察到接近真實的微妙意義。
“關於命運的知識”。當思考著這些作品的時候,我又想到了邱志杰對蔣志《向前!向前!向前!》的描述。他理解命運在人類的邂逅、關系及掙扎中無可避免的作用,其結果是對生命的領悟和某種屈服。所以藝術家思索著這種狀態下依然存在、甚至由此而生的美及感官享受,和這種美的特質。
這個新系列具有驚人的連續性 。每幅都在拍攝連串變調般的動作,而每個系列都像戲劇中的一幕或交響樂的一個樂章。生命那節奏分明充滿層次的起伏,讓人想起John Cage 的作品。那位作曲家認為音樂是“無意義的演奏”是“對生命的肯定——而不是試圖從混沌中尋找秩序或暗示創造的進步,而是簡簡單單地面對我們活著的這個生命” 與蔣志對這些作品的處理方法產生共鳴。
《向前!向前!向前!》中已經體現的對封閉空間及其內部力量的認識在新系列《白色之上》、《命》和《角》中得到了進一步的發揮,變得更加複雜。作品中有兩層物理空間:第一層為佈景——可能是一整面寬闊的白色牆壁,或是錯開的一組牆,或是兩堵牆壁組成的角落﹔而第二層就是布景這種白布之下共用的空間。牆壁和布匹所界定的空間擁有獨立的張力。但是後者那較小的空間依然被其存在其中的外部空間所局限或影响(在《角》中最為明顯)。
有時外部空間的特點正是其何等平凡——骯臟的磚頭、剝落的油漆、電器插頭、的確,蔣志時常關注於能夠描繪人類狀況的那些平凡普通、無關緊要的時刻。在觀看這些作品時,感受和韻律(在詩歌和音樂中)、形式和平凡一起讓人進入現代的恍惚或冥想。其藝術具有多種來源,多個層次,訴諸多種感官及心理官能。而其最新系列《反覆重申的外部世界》則讓人徹底沉默。和使用白布的作品不同,這些運用了一塊普通黑布的攝影作品著意不加介入,其中包含了<
序言
- Isabel Ching
我與蔣志作品的首次相遇,是在奧沙觀塘藝術空間的門廳。那時正逢《中國細語》群展(2007年三月-五月),他那十二分鐘的影像作品《向前!向前!向前!》正在展出。在欣賞的同時,我留意到這件作品通過政治人物的行為舉止、空間意識和諷刺傳遞出那微妙層疊的信息。在作品中,各位領導人——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依次追逐。他們各自在影像作品中佔據一塊黑色的空間,一直向前奔跑,越来越疲惫。作品突出的是奔跑的形式,向前的姿势,而不是對前進的描述,同時述說了中國的過去、現在和未來,中國快速發展背後的精神,和持續發展所帶來的副產品——历史性的孤独和不可言喻的焦慮。這首次邂逅已經為我呈現了一位精於揭露個體及集體的心理及其他內在活動的藝術家。
《向前!向前!向前!》引起了一直关注和探究現代中國心理的邱志杰强烈的共鸣,並撰写了《進步主義的祭壇畫》一文。該文認為這段影像“為我們展開了理解歷史的另一種可能”,評價蔣志的作品具有“關於命運的知識”。本目錄中收入此文,是它首次在平面媒體出現。
當蔣志還是中國美術學院(1993年前稱為浙江美術學院)學生的時候,邱和蒋成了好友。在一篇早期的評論(《看看,蔣志這個人》,1997)中,他描述了蔣志早期的攝影作品《吸管人》的起意及發展。說到那時候蔣志如何逼著朋友們扮演新人類的一員(該作品後來被選入2003年威尼斯雙年展侯翰如策划的“紧急地带”中“广东快车”项目)。該文所揭示的蔣志,是一個敏感的年輕人,天馬行空,創作帶有那麼一點偏執和焦慮,擁有敏銳的洞察力。從其藝術生涯的早期,蔣志就一直邊攝影、邊創作小說。有時,蔣志的文學及攝影創作會共同豐滿他的想法、主題、故事或幻想。
作品的互文性及藝術家獨特的個人經歷都是蔣志作品有趣的方面。在是次個展《白色之上》的策展過程中,我們多次會面及交談。其中一次見面尤為有意義,那時我與駐新加坡藝術家蔣才雄一起到訪北京。他們二人在2008年5月22日,於798藝術區東八時區書吧第一次見面。蔣志引導我們參觀了798藝術區內的兩個群展,其中一個就是《鄉愁》。《鄉愁》展出了蔣志和其故鄉沅江的風景畫家鄭志華共同創作的作品。蔣志的作品——是用塵埃做成的一個年輕男孩在牆上手淫的圖像,鄭志華的風景繪畫,和蒋拍攝自己與故鄉的童年伙伴一次集體活動的紀錄片共同展出。我們參觀的另一個展覽包括了蔣志向詩人普希金致意的灰塵裝置藝術《假如生活欺騙了你》的其中一個版本。
這兩件作品都與蔣志對成年前後的記憶有關,對逝去的思想、無可挽回的時間和地方怀着不輕的眷恋和諷刺——复杂和矛盾的心态。的確,蔣志作品中的失落、厭倦和懊悔的色彩常常被當中的幽默所緩和。蔣才雄是一位極端嚴謹、一絲不苟的思想家及觀念藝術家。我們極其榮幸地在這裡重現他寫給蔣志,談到他對這位年輕藝術家作品的想法的“信”。在蔣才雄和我離開後,蔣志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下參觀另一家畫廊。當他掀開一幅普通的黑布進入畫廊的影音室時,他立即被某種感覺支配。藝術家當時所感和黑布營造出來的氛圍成為他的創作靈感亦同時被收入此次展覽的最新作品系列(《反覆重申的外部世界》)的靈感。
蔣志的作品經常被歸類為觀念攝影或實驗藝術。實際上,觀念和實驗藝術這兩個概念應用於不同情境時可能不太準確。90年代的中國當代藝術多被稱為實驗藝術,這不代表藝術品帶持續實驗性,或是偏重風格、技術創新或與前衛掛鈎 。觀念主義的方法被引入了實驗攝影之中(在中國當代藝術中這被稱為觀念攝影),並使後者與在90年代中期的頭幾年 出現的其他藝術形式融合。正像許多人所說,蔣志作為一個藝術家的“不那麼明顯的狀態”實在“難以歸類” 。這指的不僅僅是其作品可以宣稱歸屬的歷史運動,還有其風格、模式和影響。我認為他作為藝術家,關注的是藝術如何能夠進入社會不同層次的對話,並在藝術界之外發生效用。他具有無法遏止的創造力。
在蔣志的一些較為知名的攝影作品中,那精心營造的劇情、對小人物的強調以及微型小說成功地將個人的關注及感覺放大到某些普遍的社會問題,甚至是全球性現象。比如,從他的“光系列”的《事情一旦發生就會變得簡單》及《事情一旦發生就會變得虛幻》中,蔣志不僅突出了個人的渴望及虛假的希望,而且將這些夢幻劇情設在人煙稠密或廢棄的城市空間,或是存在於城市邊緣的地方,來顯示那些緊抱代表一代人經歷的妄想不放的那些人的品質和狀況;在《事情一旦发生就会变成钉子》中能夠自然解讀出九十年代以後現代中國廣泛的拆毀和重建這一背景。此外,他作品中那微妙的意義、詩意及強烈的戲劇性,體現他對力量的理解。所有這些組合在一起,形成一種模棱兩可的意義,不僅暗示了現代生活中的幻想及控制結構,同時催生了未知的全新可能和感覺。
他從2005年開始创作的《彩虹》系列展現的是一種全新而近乎憤世嫉俗的烏托邦。他將品牌名稱及商標組成的彩虹高高懸掛於畫面的上方,中國人以往的理想、熱情希望和歷史記憶被歡樂輕快的消費主義取代。2008年下半年,當《彩虹》系列結束的時候,大型攝影作品《不在服務區的彩虹03和04》傳達的信息更加模糊而矛盾。彩虹跨在雲南最高峰和西藏的喜馬拉雅山上,但這個時代的商業消費主義實在已經無處不在,甚至顛覆了西藏這個本來是古老的精神禪意之最佳代表的靈性秩序。商業已經不再簡單源於人類慾望,而成為一種奇異、不容侵犯的美學。這兩幅作品借用了一位拍攝人文地理照片的商業攝影師在這些宗教及旅遊地點所拍的作品,進一步讓其意義更加錯綜複雜。一旦轉化為藝術的“再表現”後,它們體現了蔣志作品的多層含義,以及其實踐的現代性。
在其全新影像作品《太初》中,蔣志超越了個人敘事,直接通過北京上空现成的春節煙花來與宇宙對話。在中國,誇張的煙花表演自宋朝已經存在,並繼續在世界各地的大型慶典中捕捉觀眾的想像。蔣志通過煙花及焰火暗示世界及天體的誕生,展現了對精神的關注,和他那標誌性的對生活的幽默評論,以及對失落及必然性的強調。無論如何,每一個滿懷希望的開始注定有一個結尾。力量和能量,無論多麼驕傲或憤怒,都會焚盡自己。從全局看來,這些都不過是滄海一粟。
《我把我所有的容貌都給你》和《你看不到我的憤怒》分析了慾望如何影響身體,和批判社會結構,其觀點(幾乎)可以說是女性的角度(也因此顯示了蔣志許多作品的性別模糊)。前一系列將一個殘忍的符號學笑話發揮到了極致。我們從中再一次看到蔣志特有的諷刺及幽默的一次更加黑暗的發揮,展現了全新的美學感覺——一種反直覺的好奇心與美妙的虛無縹緲的混合物。其較早期的作品《你看不到我的憤怒》奚落了在不同環境背景下緊繃的臀部和伸直的雙腿間的對比,顯示對性別區分中的結合功能的認識及戲謔。
與之不同的是。他在此次展覽展出的攝影新作《白色之上》、《命》、《角》及《無眠》並不是通過社會構造的角度來進行性別剖析。雖然許多相片中的身體仍能辨認出男女,但是他們的性徵都被布料遮蓋,從而避免了對“自我”及“他人”的簡單劃分。兩個身體都無可挽回地封閉於同一空間。作品強調的並不是兩者的不同,神秘的力量和張力似乎主導著男女性身體的共存,代表生命基本的陰陽之間的相互依賴。
與“光系列”形成對比的是,白布並不用以洗刷痕跡,而只是將作用力由外在變成內在。就這樣,蔣志模仿了經歷及感受,而不是訴之理論或言語。這些作品同樣也嘗試著避開構建,趨向動作。如果與“光系列”的攝影作品比較,這些作品的設計痕跡較輕。那對舞者得到的只是大致的指示,他們所有的動作、動作的時間和是否和諧完全是基於自己的決定,而蔣志則將他們的“表演”“記錄”下來。所以“光系列”中戲劇性的時刻及攝人靜止的影響被弱化了,這個系列的戲劇風格表現在它的布景上,並且具有非常獨特的節奏及空間劃分。
這些作品標誌著藝術家對效果的探索從“白光”轉向“白布”,追求對靈性的沉思,純淨的美,將白色環繞四周,而不是白光暴虐的破壞。蔓延的白布代替了聚焦的光線,塑造出一種流動的形式和視覺/觀念上的含糊,讓人直覺、直接地洞察到接近真實的微妙意義。
“關於命運的知識”。當思考著這些作品的時候,我又想到了邱志杰對蔣志《向前!向前!向前!》的描述。他理解命運在人類的邂逅、關系及掙扎中無可避免的作用,其結果是對生命的領悟和某種屈服。所以藝術家思索著這種狀態下依然存在、甚至由此而生的美及感官享受,和這種美的特質。
這個新系列具有驚人的連續性 。每幅都在拍攝連串變調般的動作,而每個系列都像戲劇中的一幕或交響樂的一個樂章。生命那節奏分明充滿層次的起伏,讓人想起John Cage 的作品。那位作曲家認為音樂是“無意義的演奏”是“對生命的肯定——而不是試圖從混沌中尋找秩序或暗示創造的進步,而是簡簡單單地面對我們活著的這個生命” 與蔣志對這些作品的處理方法產生共鳴。
《向前!向前!向前!》中已經體現的對封閉空間及其內部力量的認識在新系列《白色之上》、《命》和《角》中得到了進一步的發揮,變得更加複雜。作品中有兩層物理空間:第一層為佈景——可能是一整面寬闊的白色牆壁,或是錯開的一組牆,或是兩堵牆壁組成的角落﹔而第二層就是布景這種白布之下共用的空間。牆壁和布匹所界定的空間擁有獨立的張力。但是後者那較小的空間依然被其存在其中的外部空間所局限或影响(在《角》中最為明顯)。
有時外部空間的特點正是其何等平凡——骯臟的磚頭、剝落的油漆、電器插頭、的確,蔣志時常關注於能夠描繪人類狀況的那些平凡普通、無關緊要的時刻。在觀看這些作品時,感受和韻律(在詩歌和音樂中)、形式和平凡一起讓人進入現代的恍惚或冥想。其藝術具有多種來源,多個層次,訴諸多種感官及心理官能。而其最新系列《反覆重申的外部世界》則讓人徹底沉默。和使用白布的作品不同,這些運用了一塊普通黑布的攝影作品著意不加介入,其中包含了<
对女策展人很感兴趣

嘿,那照片拍的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