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现实主义 -----外在于我和内在于我的世界 文/蔡俊
软现实主义 -----外在于我和内在于我的世界 蔡俊
什么是“现实”?当我们用稍微带有怀疑色彩的眼光重新审视这个词的时候,就会再一次发现语言的深奥。
艺术的理想是求真,求善,求美。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求真。求真是主导,真之无存,善美皆乏。我们回头看看,什么是“真”的时候,就会发现世界总呈现出一种类似永恒的暂时样貌。那些豹子不是一直在奔跑,那些鸟也不是一直在飞,它们还拉屎和睡觉,在大部分时间里,它们根本并不是我们想的那样。已存的正在消散,未存的正在酝酿。从漫长的时间坐标看,万物都在变动不居之中沉浮聚散着;在相对较短的时间来看,万物又都是有着静止和稳定。
现代物理学成果告诉我们,所谓的“物质”其实是能量的一种表现方式。比如所谓的电子,其实就是空的,是根据我们的测量和观察方式而“表达出来”的“意识现象”。物质,本是“空”。
问题变得很古怪起来。所谓的“物质”正在与“能量”乃至与能量的其他的表现形式(比如“力”,比如“场”)进行着互转。
从社会学到艺术,从宗教到物理学,正如从诗到绘画,从道家到儒家佛家,问题基本上都是相通的——所有的问题不外是“人自己的问题”。简单地说,就是这么回事。自从我们具备了自我意识就强烈地感受到了“两种东西和两个世界”——外在于我的和内在于我的世界,问题于是就出现了。
“人自己的问题”还表现在那个作为历史上的一次大规模思潮的“现实主义”运动中。
在西方浪漫主义思潮慢慢衰落之时,思想家和艺术家又都表现出对外在陈列的浓厚兴趣。他们描绘着,批判着。文艺复兴发现了人,启蒙运动推出理性。在这个过程中资本主义经济模式在生长和成熟起来。神的位置由人代替了,信念由理智代替了,合法化的欲望由大规模的“自由”雇佣和被雇佣并附以科技的发展催动向前挺进着。可是人的问题也随之而来:拜物教风行,金钱至上价值观的泛滥,人自身完整价值的丧失,恶俗的赤裸横行……批判现实主义受到科学精神的滋养,同时站在泛人文立场上,对社会现存进行着讽刺,它最有价值之处就是批判,而他们的精神资源恰恰不是新鲜的,而是来自于历史。
十九到二十世纪的现代主义思潮其实把批判变成了内在的尖叫。一种更深的绝望笼罩着那个时代,通过艺术的镜像我们所看到的人更加破碎,也更为工具化了。批判已经不是建立在对理性的信心上,而是对现实深深地绝望。在很多艺术家和思想家中,我们可以看到那种孤独的对形而上学的重新寻找。不幸的战争灾难一次又一次证明了启蒙以来盲目乐观的理性信念的某种崩溃。我认为现代主义其实也是一种现实主义变种,只不过它在整体上更迷恋内在现实的挖掘和表现。
如果说现代主义是在人文立场上的另一种批判现实主义的话,那么我们看到的后现代主义似乎正在消解掉艺术的精神内核。不过这种清场恰恰预示着另一种可能性,那就是对真理信念的重新孕育和再一次的“文艺复兴”。很有可能的是:作为发展中的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复兴极其可能是复兴中的再度创新——从一个大的历史循环看,“上帝”不可能永远死去,人们会重新创造新的“上帝”的。这就是资本主义最大的问题——其目的是精神完整性的回归。是人的归人,是神的依然归神。内在之空会从躁乱归于宁静,虚无是不可深度阐释的领域,而那恰恰就是宗教肥沃的基础。
外在于我的世界和内在于我的世界表面上看是分列的,其实它们一直是融合着的。我们偏执的观念划分了它们各自的空间,但是那仅仅我们一相情愿的观念而已。当我们用眼耳口鼻去验证宇宙深渊的时候,我们一定犯了未予澄清和说明的错误。如果我们毫不犹豫地僵硬地去给世界划分疆域的时候,我们一定有这样的错误。只有我们放下了两个“世界”的人为区分,并柔软地放松下来,内在也渐渐地静定下来,我们自然会随着天人的交汇去体会和表达,而这才是艺术的自洽。
这是我所理解的软现实主义艺术态度的“软”和“真”。而所谓的不批判,实际应该理解成是不偏激,不目光短浅。当我们表达的时候,实际是不批自批,不判自判。不人为地附加更多的披挂,于是至柔就是驰骋天下的至坚。
艺术与其说是在创造成品,不如说是在发现真相。所有真正的艺术家,都是用形象思考的思想者。而对艺术来说,更有意义的现实是内在与外在融汇的现实,这种现实也就是“软现实”。软现实慢慢地对硬现实发生作用,艺术大概本来就是如此。
软现实主义理论应该是在后现代主义大潮中对于早期后现代主义艺术观产生内在的反动。在大规模清场之后,一些重要的精神元素正在悄悄重新归位。
什么是“现实”?当我们用稍微带有怀疑色彩的眼光重新审视这个词的时候,就会再一次发现语言的深奥。
艺术的理想是求真,求善,求美。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求真。求真是主导,真之无存,善美皆乏。我们回头看看,什么是“真”的时候,就会发现世界总呈现出一种类似永恒的暂时样貌。那些豹子不是一直在奔跑,那些鸟也不是一直在飞,它们还拉屎和睡觉,在大部分时间里,它们根本并不是我们想的那样。已存的正在消散,未存的正在酝酿。从漫长的时间坐标看,万物都在变动不居之中沉浮聚散着;在相对较短的时间来看,万物又都是有着静止和稳定。
现代物理学成果告诉我们,所谓的“物质”其实是能量的一种表现方式。比如所谓的电子,其实就是空的,是根据我们的测量和观察方式而“表达出来”的“意识现象”。物质,本是“空”。
问题变得很古怪起来。所谓的“物质”正在与“能量”乃至与能量的其他的表现形式(比如“力”,比如“场”)进行着互转。
从社会学到艺术,从宗教到物理学,正如从诗到绘画,从道家到儒家佛家,问题基本上都是相通的——所有的问题不外是“人自己的问题”。简单地说,就是这么回事。自从我们具备了自我意识就强烈地感受到了“两种东西和两个世界”——外在于我的和内在于我的世界,问题于是就出现了。
“人自己的问题”还表现在那个作为历史上的一次大规模思潮的“现实主义”运动中。
在西方浪漫主义思潮慢慢衰落之时,思想家和艺术家又都表现出对外在陈列的浓厚兴趣。他们描绘着,批判着。文艺复兴发现了人,启蒙运动推出理性。在这个过程中资本主义经济模式在生长和成熟起来。神的位置由人代替了,信念由理智代替了,合法化的欲望由大规模的“自由”雇佣和被雇佣并附以科技的发展催动向前挺进着。可是人的问题也随之而来:拜物教风行,金钱至上价值观的泛滥,人自身完整价值的丧失,恶俗的赤裸横行……批判现实主义受到科学精神的滋养,同时站在泛人文立场上,对社会现存进行着讽刺,它最有价值之处就是批判,而他们的精神资源恰恰不是新鲜的,而是来自于历史。
十九到二十世纪的现代主义思潮其实把批判变成了内在的尖叫。一种更深的绝望笼罩着那个时代,通过艺术的镜像我们所看到的人更加破碎,也更为工具化了。批判已经不是建立在对理性的信心上,而是对现实深深地绝望。在很多艺术家和思想家中,我们可以看到那种孤独的对形而上学的重新寻找。不幸的战争灾难一次又一次证明了启蒙以来盲目乐观的理性信念的某种崩溃。我认为现代主义其实也是一种现实主义变种,只不过它在整体上更迷恋内在现实的挖掘和表现。
如果说现代主义是在人文立场上的另一种批判现实主义的话,那么我们看到的后现代主义似乎正在消解掉艺术的精神内核。不过这种清场恰恰预示着另一种可能性,那就是对真理信念的重新孕育和再一次的“文艺复兴”。很有可能的是:作为发展中的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复兴极其可能是复兴中的再度创新——从一个大的历史循环看,“上帝”不可能永远死去,人们会重新创造新的“上帝”的。这就是资本主义最大的问题——其目的是精神完整性的回归。是人的归人,是神的依然归神。内在之空会从躁乱归于宁静,虚无是不可深度阐释的领域,而那恰恰就是宗教肥沃的基础。
外在于我的世界和内在于我的世界表面上看是分列的,其实它们一直是融合着的。我们偏执的观念划分了它们各自的空间,但是那仅仅我们一相情愿的观念而已。当我们用眼耳口鼻去验证宇宙深渊的时候,我们一定犯了未予澄清和说明的错误。如果我们毫不犹豫地僵硬地去给世界划分疆域的时候,我们一定有这样的错误。只有我们放下了两个“世界”的人为区分,并柔软地放松下来,内在也渐渐地静定下来,我们自然会随着天人的交汇去体会和表达,而这才是艺术的自洽。
这是我所理解的软现实主义艺术态度的“软”和“真”。而所谓的不批判,实际应该理解成是不偏激,不目光短浅。当我们表达的时候,实际是不批自批,不判自判。不人为地附加更多的披挂,于是至柔就是驰骋天下的至坚。
艺术与其说是在创造成品,不如说是在发现真相。所有真正的艺术家,都是用形象思考的思想者。而对艺术来说,更有意义的现实是内在与外在融汇的现实,这种现实也就是“软现实”。软现实慢慢地对硬现实发生作用,艺术大概本来就是如此。
软现实主义理论应该是在后现代主义大潮中对于早期后现代主义艺术观产生内在的反动。在大规模清场之后,一些重要的精神元素正在悄悄重新归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