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坦 学校是一个创造文化的地方
发起人:sosoyeye  回复数:0   浏览数:2585   最后更新:2008/10/07 18:45:45 by sosoyeye
[楼主] sosoyeye 2008-10-07 18:45:43
位于赤岗某个菜市场深处的维他命空间,几年来一直悄悄地进行着不同形式的展览。人数不多、时常进进出出的外国人、艺术青年、艺术家和门外的网吧、菜市场、二楼的制衣厂(后来变成电脑学校)形成了很有意思的对应。9月5日,徐坦的“关键词学校”在这里召开时,更遭遇了那几天的大雨,大家拎着趟满泥水的裤脚,走进“学校”,更像走进了真实的中国生活——一边是积水的菜市场,一边是高价的当代艺术。

  不过,别以为徐坦的“关键词学校”会向大家传授当代艺术的历史渊源、观赏技巧和美学价值等等。事实上,这个学校可能更直接地跟我们生活的现实产生联系,它更需要你的参与和讲述。因为所谓关键词,就是这样一些词:下岗、消费、环境、娱乐、成功、财产、流行、做、装修、城市、关系、房产、机会、圈子等等,(一共125个词,都是徐坦这两三年通过一项名为“搜寻关键词”的调查研究,采访了近百个社会人士、艺术家、工人,然后通过统计学知识进行严谨统计得出)。而上课内容,就是这些关键词进行讨论。任何人都可以通过自愿报名,参与有兴趣的“词语”讨论,一周一到两次,讨论时间两个小时,老师是徐坦,你可以是学生或旁听生。

  9月16日,记者和其他几位参与者一同成为徐坦的学生,亲身体会了“关键词学校”的特色:一个更像是讨论会的课堂,它鼓励不同意见,开放、自在。

  这天的主题是“环境、活、机会、集体、圈子”,一开始,上课的气息的确像是普通的课堂,老师开始说话,试图让学生们发言,学生们沉默不语。不过,作为老师的徐坦是课堂的主线,他很巧妙地调动气氛,启发大家畅所欲言,就词语或问题提出看法,渐渐课堂出现了变化。

  这种变化正是徐坦要的效果:每个人对“词语”、“事件”都提出不同的意见,比如“身体”这个词,在场的舞者和行为艺术家就有着完全不同的看法。开放性的交流,不对任何意见进行驳斥的态度,让词语本身达到了一定程度的丰富。

  在课后的采访中,徐坦说,他正是想通过不同的人参与,扩展(添加)、测试词语本身的社会意义。而对词义的反复探寻是为了通过这些现代社会大家都关心的“字眼”、“词句”,进一步了解中国人在想什么,在了解想法、了解社会现实多样性的基础上,也许下一步可以通过这些想法对生活做出一点改变。

  在徐坦的学校(维他命空间的展厅)里,除了一个简易的课堂,还有一个休息区和一个求生演习区,乍一看,大家都以为这是让艺术活动更具效果的精心布置,一种具有形式感的象征,但课后,记者详细问了徐坦,才开始了解为什么徐坦要布置这个求生演习区和简易房子。

  2004年12月26日,印尼发生大海啸,全球为之轰动,印尼的艺术家们也纷纷提出了自己可以做什么,艺术家要不要在第一线、艺术家的社学角色是什么等等问题,徐坦恰好也在现场,对此他提出了一个建议——如何用最简单的方式做一个房子,这就是展厅内的简易房子,一个可以在8分钟内可以搭好,5分钟可以拆除的房子。于是“活着”和“幸存”两个关键词就在突然而至的灾难面前,拥有了新的社会意义,增添一个衍生作品,它和现实发生着密切关系、

  于是从“关键词”到“学校”,再形成新的对现实的回应,成了徐坦“关键词”项目的发展路径,能走到哪里,产生什么,徐坦还不能预料。因为这个“关键词”项目的探索,就像“摸着石头过河”,一个想法渐渐就变成了一个脚手架或一个平台。徐坦需要找到更多的人,相互分享,不断沟通,在词语上面搭建更多不同的东西,这种东西或者是一个简易房子的设计,或是其他别的什么。沟通和搭建的愿望,构成“关键词学校”的来源。在徐坦眼里,学校是一个创造文化的地方,在“学校”中,在人与人的沟通和交流中蕴含着更多的力量。

  采访的最后,记者问徐坦,做了这么多年的当代艺术,当当代艺术如此喧闹时,他怀着怎样的念头继续做下去,他说:“我觉得这是一种文化创造。我想为所有人类文化添砖加瓦,做一点新的东西出来,也许只有一点点”。

来自信息时报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