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莉:奇迹的和创造奇迹的
发起人:art阿宝  回复数:0   浏览数:2437   最后更新:2008/10/01 21:02:45 by art阿宝
[楼主] art阿宝 2008-10-01 21:02:44
几个月前在写英国特纳奖的稿子时,忽然想到了这个问题-----如果Damien Hurst没有出生,没有冻结展,即便布莱尔政权誓言旦旦,看似万事俱全,而东风会及时刮起,形成YBA的大气候吗。

对历史的逆推,似乎是场自娱自乐的哲学游戏。

上周在横滨三年展转了几圈。还是很好玩的。至少比美术馆好玩,比艺博会好玩,就是需要点体力,同时注意随时扶好眼镜。美术馆总在那儿,喜欢去的人总在去,那是另一个星巴克,没准还能遇上几个很艺术的斯基;艺博会,开得短,看一场如同赶场大集,也买不起什么,凑个热闹,记住几个画廊的名字方便以后免费闲逛。


双年展三年展基本上已经是场旅游副业,只不过市场限定在有点艺术范儿的手头稍稍有点闲钱的主。横滨三年展在这儿开,不知在海外的广告是如何做的;今年夏天新加坡双年展的总策展人还是森美术馆的馆长南条史生,在森美术馆早早有了赴新的双年展旅行套餐,同时不忘给森美术馆的会员打折扣。为什么都在说森美术馆是私立美术馆的奇迹,什么是可奇迹的?它本来就是森集团在六本木的一个投资项目,旁边是森投重资建的六本木Hills----日本最贵的高级写字楼,百度也在里面有位置。八卦一下,那地原来是个死刑场,风水不好,不服气的中小型企业总在拿这个说事。要说厉害不过是它按照的是操作市场的方式在经营美术馆。不说它的内部组织结构完全走欧美路线,你看有几个美术馆同层开大面积的城市瞭望台的?开了室内的,今年又新开了露天的Sky Deck。它的会员制,让你跟着它的规则帮助它开发新会员,它也办小圈子派对,培养隐形合作人。森美术馆与其说是个美术馆不如看成森集团在六本木城中城项目中的一个,它只有放在六本木才有今天人们人云亦云的奇迹之谈。森集团上层人脉好,请得动国际大牌为它定位和诊断。建馆之前请的Advicer们坐一排就像奥运会开幕式时各国的VIP席。

我宁可把它看成是一个森集团的形象工程。

这并不是对寡头们有偏见。90年代后半段村上隆们在世界上的突然崛起,饱受泡沫经济之苦眼前一抹黑的寡头们看到他们仿佛看到了新的光亮。当代艺术是根稻草,看你如何把它变成一根桨。六本木Hills03年开张时选用了村上隆的设计「ロクロク星人」做吉祥物,同时连推了几个村上隆的展。现在想起来有点借光避邪的味道。

森美术馆是日本第一个大型的当代艺术美术馆,当代艺术似乎被正了名,穿上了体面的衣服登上了堂正的台面。但推动当代艺术和推动本国的当代艺术不是一个概念。如同你办的杂志上登再多的路易威登和保时捷的广告,也不能说明中国已真正的进入了和谐。

三个大块还是没变。底层的商业画廊,中层的官民身份暧昧的文化组织,最上层的大型美术馆。多一个森少一个森没什么。

艺术家们,如何从零起步,从底层一步步地爬到最上层? 这个生态圈如何循环?

你可以说,有市场规律。这种放之四海皆准的抽象大话造就了多少脑残。

萨奇看重Damien Hurst没有Hurst们最初的努力,积极地自我行销,YBA很可能就没这个提法。说不喜欢村上隆,可以找到一千个理由,但这个人让我想起Hurst。

9月14号,横滨三年展开幕的第二天,村上隆的Kaikaikiki工作室发起的Geisai举行了第11届。Geisai简单的说,就是个大型的自我宣传自我销售大会。原则上,任何人都可以参加出展;出展空间按大小购买。您要加个灯光弄点效果什么的,到时再买个几个灯就行。粗看上去像极了艺博会。但它是草根型的,你可以把它当作冻结展在东方的21世纪版,但它比冻结要幸运,大批艺探们闻风而至,村上隆穿着印着祭字的褂子,在场内来回巡视,褂子上同时印着-----把艺术进行到底。

“每年有5000多个艺术院校的学生毕业,但是大家都不知道艺术的出口在哪里。谁说艺术在走下坡路?没有出口如何证明给你看?

我就是要给更多的人一个出口,把艺术进行到底!”村上隆哭了。

我想起他在书中,写那年他在纽约街头,心中一片空茫,一个人站在小摊子旁大滴大滴地落泪,然后发誓要成功给美国看。

以后在会,展,馆中让我选,我会选草根艺博会去玩。

几张横滨三年展的照片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