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xiafann.blog.sohu.com/100390590.html
一天内看了两个展览,直观上的感觉:“南三较清净,作品更有原创的力量感”,“上双很热闹,理念太限定,作品过于望文生义”
温文尔雅的南京博物院三年展入口便摆放着两个粗暴的作品,不锈钢制作的冰冷的“被锯的锯”与进门后陈文令的一只肥硕的,裸体的巨猪。这奠定了本次展览的基调,直接而有一点粗鄙。南京三年展上视频作品较多,但大部分是西亚中东国家的作品,理解起来有一定隔阂。所阐释的内容亦基本围绕战争,政治,或社会话题展开。

不想对此两个展览本身提出过多的评论,只想说几件令我印象深刻的作品。
第一件印象深刻的视频作品:小泉明郎影像作品:“手工之夜:恶魔的游戏”。作者设置了一个幽闭的空间,邀请一位游戏参与者,并让他无意识的不停的捏一堆泥塑,作者向参与者提问,问题由普通向激烈变化,不停冲击参与者的心理底线直到游戏参与者心理彻底崩溃。停止泥塑,并将最终品展出。本作品探讨了人性层面,与个人情感的问题。
第二件:蒋志作品:太初。蒋志拍摄了夜空中燃放烟花的影像,并将其慢放变成逐帧,将声音也慢放并将音量做放大处理,让我误以为来到了宇宙初开的混沌现场,震撼的视听感受与日常的烟花表演的错觉使人感到万物合一,相互转化的禅意。与作者的智慧。个人以为此作品是当天最能打动我的作品。
第三件:日本人作品:纸雕的小树,作者在各种消费品的包装盒上精致的折出了树木的造型,作者关注的是环保与消费问题,作者也在一份报纸头条的日本首相照片上剪出了一棵树苗的形象,表达了对社会政治的一种隐喻性的批判。
第四件:金江波作品:经济大撤退:东莞现场,在中国经济特别是一些劳动密集型和出口贸易产业刚刚陷入低谷的同时,敏锐的艺术家金江波便拍摄到了那些刚刚被迫废置的厂房/员工离开后的宿舍地面上还扔着保安的大沿帽,这组照片更像纪实摄影。
第五件:四屏模型911时间。CNN电视台模仿,作者巧妙的用四个微型摄像头拍摄一些模型,而模仿了CNN电视台的四屏滚动现场直播。内容没什么新意,依然是911事件的思考。
南京三年展仍然是一个杂烩性质的,作品质量参差不齐的博览会式展览,且展览中艺术家的挑选与上双一样缺乏说服力,参展艺术家名单更像是每个不同国家策展人在本国内的关系。不同的是,这种博览会式的展览中依然涌现出了一些有内涵的,虽然技术层面上仍不够完善的作品。布展的方式虽然明显不如上海双年展这么面面俱到和精致,这里几乎每个艺术家都有一个相对封闭的空间,我们看展览时就像一个个穿越房间的孩子,每到一间房间都会有不同的感受,连作品标牌和作者姓名据说都是开幕当天仓促间由艺术家本人签的,但这种非完美式的展览反而让人感到亲切而有看头。
下午匆匆赶到上海双年展,本次双年展命题作文式的“快城快客”的主题限定了很多艺术家的发挥,而二楼的文献资料展和门外张贴的上海市的变迁。使当代艺术双年展缺乏包容性和国际性,看起来更像上海市的一个历史回顾活动。一些知名艺术家的作品能和迁移扯上关系的,也被“选作者,不选作品”式的拉了进来,比如刘野的卡通画等。当然上海双年展的作品虽然出彩的不多,但作品平均水平与完整程度要比南京三年展高一点。
上海双年展印象最深刻作品:缩小版民工的住宅。
展厅中摆放着一个木箱,木箱中作者不厌其烦的像制作模型似的虚拟了一个城市中的拾荒者的住宅。住宅中所有物品均为缩小版,有的是我们现实生活中可以买到的消费品中的最小号,有的是作者自己动手亲自制作的迷你版日用品。虚拟出的城市底层的住宅显得十分凌乱与破旧,这与作者无比精致的手工形成了一种巨大的反差。我观察了一下,平均每名观众要在这件作品前逗留5分钟以上。作品既提供了视觉的趣味,同时也表达了其对城市的深刻思索。
其他两张平面作品也给我留下了比较深的印象:如图:
关于床的绘画,
水墨装置
上海双年展5点钟就已经清场,我未能完整看下来,不过以后去上海的机会还多,所以应该会再去一次。
由于时间匆忙,我只写下了感官上的一些想法,而未能做更深入的分析与研究。根据我对三大展览的信息了解,广州三年展的整体水平和学术性可能会更高一些。有机会的话希望再去广州看一下。同时做出较深入的比较文章。
夏商周
2008-9-22
不要告诉我是主办方故意的!而且许多作品都关了啊
但有几个作品还是可以的。
夏商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