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国强:一个艺术家应该像一个方士
作者:丁未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attachment=101453]
即将到来的8月,对于蔡国强而言,既是一个极富挑战性的时段,又是一个优雅从容回望的阶段。作为奥运会开幕式烟火总设计师的他,要在全世界面前展示他的火药美学。而与此同时, “蔡国强:我想要相信”大型个人回顾展全球巡展将在中国美术馆拉开帷幕。这是全球巡展的第二站,第一站在美国纽约的古根海姆美术馆。古根海姆的展览是今年上半年最重大的文化事件之一,2月到5月,古根海姆美术馆撤掉了包括毕加索在内的所有艺术家的展品,将全部三层空间用于展览蔡国强二十余年的作品,这种规模对于中国当代艺术家来说前所未有。《新闻周刊》曾用强烈的笔触描绘这次展览——“沿着古根海姆美术馆的斜坡向上,透过这些为21世纪所作的梦境,你也将感受到庆典与战争、喜悦与毁灭、壮丽与暴力的二元性,在眼前一幕幕揭开” 。
古根海姆的展览是西方艺术体系给蔡国强的一个加冕礼,意味着在西方艺术体系中的登堂入室;而回到北京,则像是一个飘浪异乡的人的荣归故里。这些作品会得到什么样的评价呢?可以预言人们一定会趋之若鹜,仅凭道听途说和蔡国强作品在当今国际艺术市场的身价,都会吸引为数不少的观赏者。而对于现代艺术怀抱野心的青年们,已经急不可耐地等待着这一天了,很多人想从蔡国强的成功中得到启示,在中国元素的运用和获得西方认同中,蔡国强似乎是个典范。
而蔡国强自己怎样看待自己可能得到的评价呢?对于他而言,肯定也很好奇,究竟自己国家的人们会怎样看待自己的作品?他说,由于在国内艺术创作中,往往习惯有主题意识,所以关于他作品的主题,中国观众理解起来应该没有太大障碍,比如“草船借箭”,应该很容易明白其主题和隐喻。但是他也提到,和纽约的观众比较起来,也许国内的观众对当代艺术的形式和内在逻辑,并不是非常的熟悉,因此在面对一些表达形式的时候会感到隔膜。
关于中国元素这个话题,他提出了令人出乎意料的看法。他说,“很多人都觉得别人来看我的展览,是因为这中间表达了中国元素,其实不是这样的,没有人因为你用了中国元素才来看你,人家要看的不是这个,人家是因为觉得好玩,觉得你这个东西不同一般,才会来看。”他多次强调他作品的“好玩”,这无疑也是他本人的艺术态度。尽管他的作品由于有着浓重的中国文化背景,并且出现在全球化的语境之下,因此对他的作品进行文化和泛政治的联想成为一种必然。然而对于艺术家本身来说,他其实更多地是追寻一种创造性的趣味,他同时也是在这种目的和驱动下,来运用他的历史文化背景。
策展人汤马斯·克伦斯认为,“蔡国强名副其实地爆破了我们时代艺术创造的公认标准。”他认为“蔡国强自由无羁地从古代神话、军事历史、道家学说、革命策略、佛教哲学、烟火技术、中医等活动中取材,他的艺术是社会能量的一种体现,不断变易,将他称之为‘可见的世界和不可见的世界’连接起来” 。正是历史文化的隐喻和充满创造性的艺术形式结合,构成了今天的蔡国强。使他既不是个单纯的文化符号,但也成为不了一个单纯追求趣味的艺术家。
尽管对于51岁的蔡国强来说,“艺术就是好玩”,是他反复陈述的一个观念。8月的荣归,他并不想要人折服于作品炫目的光环之下,他有个朴素的愿望,就是人们能理解并且把握这种“好玩”,无数深奥的命题,都被他轻轻化解在这两个字当中。
“我想要相信”(I want to believe)
北京的巡回展将于8月19日至9月2日在中国美术馆举行,将成为中国美术馆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当代艺术展览,包括绘画、大型装置作品等,这是对蔡国强创作生涯最完整的呈现。和纽约的展览相比,北京展览出的作品将有所调整,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有一件四米长的和北京奥运会开闭幕式创意有关的火药画作品露面,据说这将是他目前为止最长的火药画作品,也是第一次向公众展出。不过,相比在纽约长达三个月的展出,在北京的展出仅仅持续两周。
回顾展的标题“我想要相信”(I want to believe),使人想起美剧《X档案》中的一句台词:“我想要相信,在这个宇宙中,有很多我们没有意识到的可能性。”谈到为什么要用这个作为展览标题时,蔡国强回答:“童年时,我像其他孩子一样充满好奇,同时又怀疑一切,在内心深处有一种想要让某些事情发生的期待。”
蔡国强的童年比他同时代的很多孩子要幸运,由于父亲是一个历史学家,同时也是个山水画家,所以他自幼眼界颇广,未受到太多禁锢。他作品的实验性和少年时代的心智开密切相关。因此在中国当代艺术家的行走路径上,他也算是独辟蹊径。他回忆这个时期的时候提到:“年轻时我属于叛逆型,对武术十分着迷,甚至还在一些功夫电影里出镜呢。不过同时,父亲也时常会教我吟诗作画和阅读古典文学作品,但那时,这种事情都只能在家里偷偷进行。很快我对‘地下’这一概念有了自己的理解。于是,我排斥加入任何特定团体。有一阵同行们都在制作大量具有政治指向的波普绘画和装置,而我拒绝了西方文化的影响,独自开始西藏之行。我想历史遗址、风土人情对我的影响要多过西方现代艺术思潮。”
“我愿意相信”透露了蔡国强广泛艺术实践的核心部分所具有的双关意念,并在此体现艺术家在作品中传达了对宇宙充满好奇和对社会保持怀疑的精神。对蔡国强来说,艺术是相信不可见的或不论是否为人相信而存在的事物的体验,他早期作品的题目经常以外星体和不明飞行物为隐喻,以获得异常新奇的视角。蔡国强的作品,纵横自如地引用历史故事、神话传说、核爆炸启示录、药物的威力、大爆炸等等主题,异曲同工,无一不为建立非线性时间和去中心空间的结构而起作用。蔡国强爆炸的目标,追根究底就是已知的世界。
事先设定的力量如何转换
今年上半年,蔡国强还有个引人注目的行为,他所著限量版《危险之书》,全球发行九册。正如书名所提示,这是一本可能随时自燃的书。该书由象牙出版社出版,书中附有艺术家关于如何阅读的注解。与其说这是一本书,不如说这是一个由读者共同参与的行为艺术计划。
蔡国强提及这本书的创作目的时,特别提到“它超越了传统意义上书的概念,可以把它看成是一件火药画的集合体。这本书融合了对抗、生命、死亡与短命的美具有的价值。追问危险是什么?”
这本书在古根海姆的展览中被陈列于一个特别展厅,蔡国强说:“我用火药画出烟花的美丽图案,但它在一定条件下会被引爆。如果持有者拉出引线,就会点燃附着的火柴,页面上的火药就此被引爆。即使主人不拉引线,也往往会有潜在自燃的危险,因此,他或她将和这本书保持一种危险的关系。”
《危险之书》从形式上来看,非常的“蔡国强”。他使用了他熟悉的火药,并且开放这个过程成为一种可参与的行为艺术。在他的系列巡回展中,火药始终是一个重要的载体。不但承载他的艺术创作,也承载他对世界和艺术的观念。
蔡国强说,在最初阶段,他使用火药,只不过是想改变中国当时相对沉闷的艺术文化氛围,唤起艺术家的自觉性。用火药和以灼烧颜料作为表现手段,源于他的童年。童年记忆中最深刻的就是家乡烟花燃放时的声响。每一次重大社交场合,婚丧嫁娶,都会使用烟花爆竹作为标志。烟花就像城镇的叫卖者,宣布着某些事件的发生。而火药之所以称为“药”,它在某种程度上应该具有治疗的作用。
他指出,火药是一个自发的,不可预测和无法控制的媒介。你越是想控制它,往往越无从入手,创作的结果永远难以预测,而这正是最有趣的部分。,通过利用火药,可以探讨他所关注的一些东西:比方某种事先设计的力量如何转换,剧烈爆炸如何转换成美丽的具有诗意的事件。一个艺术家应该像一个方士,就像中医理论中的以毒攻毒,权衡各种力量后,知道该如何把坏事变成好事。在蔡国强看来艺术的整个概念就像是沙里淘金。而我只不过是在淘取火药的精髓,在我眼里它包含着宇宙的力量,我们从何而来,宇宙从何而来,关于混沌的思考皆源自爆炸。
这种强大的张力,充满爆炸性的艺术感,我们将在8月19日的中国美术馆一睹究竟,实际上,和蔡国强的国际知名度比较起来,我们对他作品的近距离接触实在少而又少,因此目睹那些事先设定的力量如何转换为诗意的形式,也许会是暑期最有吸引力的文化体验,至少,你会觉得“好玩”,那些熟悉的历史文化经验将会以如此特别的形式呈现。
我想要相信I want to believe
《蔡国强:我想要相信》展览是对蔡国强二十几年艺术创作生涯全面的回顾,全方位地介绍艺术家意蕴曲折深邃、变化方式无穷的创作。(展品系参照古根海姆美术馆的展览,本次北京的巡回展展品将有所调整)
(一)早期作品:1985-1988
展览中的蔡国强早期作品跨越1985到1988年,在此期间他初创了具个人标记的火药画和爆炸的基本方法和步骤。从一开始,蔡国强就追求对于宇宙间气与势的升华、太初混沌的状态、形状不定事物性质的形而上思考。蔡国强起初试验了很多种材料和技巧,例如将油画颜料放到画布上,手提电扇在画布上方用气流猛烈吹动,形成借助风力的颜料移动踪迹,如《台风》(1985)一作。如此的探索也引领至蔡国强最终将火药视为一主要使用媒材。结果是布满纹理的画面,仿佛经过爆炸——画布上的颜料变暗,烧焦,喷发,定型为火光闪耀中膨胀的状态,如在《火药画第八—第十号》(1988)。蔡国强在1986年移居日本以后,开始在日本纸上直接燃烧火药。
(二)火药草图
蔡国强的火药草图创作可以区分为两个时期:1989年到1995年,是居住日本的时期;1996年至今,是居住纽约的时期。在旅日时期,蔡国强创作了两大系列的火药草图,直接关系到他爆炸计划的进程。这些作品名称是《为外星人作的计划》和《为人类作的计划》。无论是折叠屏风式还是单幅纸本式,他的许多早期火药作品将其概念性的想法和为特定爆炸计划作的视觉设计——图像化,即“思想片段”。
(三)爆炸计划
中国最闻名于世的发明之一“火药”是硝石、木炭和硫磺的混合,最早为<
作者:丁未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attachment=101453]
即将到来的8月,对于蔡国强而言,既是一个极富挑战性的时段,又是一个优雅从容回望的阶段。作为奥运会开幕式烟火总设计师的他,要在全世界面前展示他的火药美学。而与此同时, “蔡国强:我想要相信”大型个人回顾展全球巡展将在中国美术馆拉开帷幕。这是全球巡展的第二站,第一站在美国纽约的古根海姆美术馆。古根海姆的展览是今年上半年最重大的文化事件之一,2月到5月,古根海姆美术馆撤掉了包括毕加索在内的所有艺术家的展品,将全部三层空间用于展览蔡国强二十余年的作品,这种规模对于中国当代艺术家来说前所未有。《新闻周刊》曾用强烈的笔触描绘这次展览——“沿着古根海姆美术馆的斜坡向上,透过这些为21世纪所作的梦境,你也将感受到庆典与战争、喜悦与毁灭、壮丽与暴力的二元性,在眼前一幕幕揭开” 。
古根海姆的展览是西方艺术体系给蔡国强的一个加冕礼,意味着在西方艺术体系中的登堂入室;而回到北京,则像是一个飘浪异乡的人的荣归故里。这些作品会得到什么样的评价呢?可以预言人们一定会趋之若鹜,仅凭道听途说和蔡国强作品在当今国际艺术市场的身价,都会吸引为数不少的观赏者。而对于现代艺术怀抱野心的青年们,已经急不可耐地等待着这一天了,很多人想从蔡国强的成功中得到启示,在中国元素的运用和获得西方认同中,蔡国强似乎是个典范。
而蔡国强自己怎样看待自己可能得到的评价呢?对于他而言,肯定也很好奇,究竟自己国家的人们会怎样看待自己的作品?他说,由于在国内艺术创作中,往往习惯有主题意识,所以关于他作品的主题,中国观众理解起来应该没有太大障碍,比如“草船借箭”,应该很容易明白其主题和隐喻。但是他也提到,和纽约的观众比较起来,也许国内的观众对当代艺术的形式和内在逻辑,并不是非常的熟悉,因此在面对一些表达形式的时候会感到隔膜。
关于中国元素这个话题,他提出了令人出乎意料的看法。他说,“很多人都觉得别人来看我的展览,是因为这中间表达了中国元素,其实不是这样的,没有人因为你用了中国元素才来看你,人家要看的不是这个,人家是因为觉得好玩,觉得你这个东西不同一般,才会来看。”他多次强调他作品的“好玩”,这无疑也是他本人的艺术态度。尽管他的作品由于有着浓重的中国文化背景,并且出现在全球化的语境之下,因此对他的作品进行文化和泛政治的联想成为一种必然。然而对于艺术家本身来说,他其实更多地是追寻一种创造性的趣味,他同时也是在这种目的和驱动下,来运用他的历史文化背景。
策展人汤马斯·克伦斯认为,“蔡国强名副其实地爆破了我们时代艺术创造的公认标准。”他认为“蔡国强自由无羁地从古代神话、军事历史、道家学说、革命策略、佛教哲学、烟火技术、中医等活动中取材,他的艺术是社会能量的一种体现,不断变易,将他称之为‘可见的世界和不可见的世界’连接起来” 。正是历史文化的隐喻和充满创造性的艺术形式结合,构成了今天的蔡国强。使他既不是个单纯的文化符号,但也成为不了一个单纯追求趣味的艺术家。
尽管对于51岁的蔡国强来说,“艺术就是好玩”,是他反复陈述的一个观念。8月的荣归,他并不想要人折服于作品炫目的光环之下,他有个朴素的愿望,就是人们能理解并且把握这种“好玩”,无数深奥的命题,都被他轻轻化解在这两个字当中。
“我想要相信”(I want to believe)
北京的巡回展将于8月19日至9月2日在中国美术馆举行,将成为中国美术馆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当代艺术展览,包括绘画、大型装置作品等,这是对蔡国强创作生涯最完整的呈现。和纽约的展览相比,北京展览出的作品将有所调整,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有一件四米长的和北京奥运会开闭幕式创意有关的火药画作品露面,据说这将是他目前为止最长的火药画作品,也是第一次向公众展出。不过,相比在纽约长达三个月的展出,在北京的展出仅仅持续两周。
回顾展的标题“我想要相信”(I want to believe),使人想起美剧《X档案》中的一句台词:“我想要相信,在这个宇宙中,有很多我们没有意识到的可能性。”谈到为什么要用这个作为展览标题时,蔡国强回答:“童年时,我像其他孩子一样充满好奇,同时又怀疑一切,在内心深处有一种想要让某些事情发生的期待。”
蔡国强的童年比他同时代的很多孩子要幸运,由于父亲是一个历史学家,同时也是个山水画家,所以他自幼眼界颇广,未受到太多禁锢。他作品的实验性和少年时代的心智开密切相关。因此在中国当代艺术家的行走路径上,他也算是独辟蹊径。他回忆这个时期的时候提到:“年轻时我属于叛逆型,对武术十分着迷,甚至还在一些功夫电影里出镜呢。不过同时,父亲也时常会教我吟诗作画和阅读古典文学作品,但那时,这种事情都只能在家里偷偷进行。很快我对‘地下’这一概念有了自己的理解。于是,我排斥加入任何特定团体。有一阵同行们都在制作大量具有政治指向的波普绘画和装置,而我拒绝了西方文化的影响,独自开始西藏之行。我想历史遗址、风土人情对我的影响要多过西方现代艺术思潮。”
“我愿意相信”透露了蔡国强广泛艺术实践的核心部分所具有的双关意念,并在此体现艺术家在作品中传达了对宇宙充满好奇和对社会保持怀疑的精神。对蔡国强来说,艺术是相信不可见的或不论是否为人相信而存在的事物的体验,他早期作品的题目经常以外星体和不明飞行物为隐喻,以获得异常新奇的视角。蔡国强的作品,纵横自如地引用历史故事、神话传说、核爆炸启示录、药物的威力、大爆炸等等主题,异曲同工,无一不为建立非线性时间和去中心空间的结构而起作用。蔡国强爆炸的目标,追根究底就是已知的世界。
事先设定的力量如何转换
今年上半年,蔡国强还有个引人注目的行为,他所著限量版《危险之书》,全球发行九册。正如书名所提示,这是一本可能随时自燃的书。该书由象牙出版社出版,书中附有艺术家关于如何阅读的注解。与其说这是一本书,不如说这是一个由读者共同参与的行为艺术计划。
蔡国强提及这本书的创作目的时,特别提到“它超越了传统意义上书的概念,可以把它看成是一件火药画的集合体。这本书融合了对抗、生命、死亡与短命的美具有的价值。追问危险是什么?”
这本书在古根海姆的展览中被陈列于一个特别展厅,蔡国强说:“我用火药画出烟花的美丽图案,但它在一定条件下会被引爆。如果持有者拉出引线,就会点燃附着的火柴,页面上的火药就此被引爆。即使主人不拉引线,也往往会有潜在自燃的危险,因此,他或她将和这本书保持一种危险的关系。”
《危险之书》从形式上来看,非常的“蔡国强”。他使用了他熟悉的火药,并且开放这个过程成为一种可参与的行为艺术。在他的系列巡回展中,火药始终是一个重要的载体。不但承载他的艺术创作,也承载他对世界和艺术的观念。
蔡国强说,在最初阶段,他使用火药,只不过是想改变中国当时相对沉闷的艺术文化氛围,唤起艺术家的自觉性。用火药和以灼烧颜料作为表现手段,源于他的童年。童年记忆中最深刻的就是家乡烟花燃放时的声响。每一次重大社交场合,婚丧嫁娶,都会使用烟花爆竹作为标志。烟花就像城镇的叫卖者,宣布着某些事件的发生。而火药之所以称为“药”,它在某种程度上应该具有治疗的作用。
他指出,火药是一个自发的,不可预测和无法控制的媒介。你越是想控制它,往往越无从入手,创作的结果永远难以预测,而这正是最有趣的部分。,通过利用火药,可以探讨他所关注的一些东西:比方某种事先设计的力量如何转换,剧烈爆炸如何转换成美丽的具有诗意的事件。一个艺术家应该像一个方士,就像中医理论中的以毒攻毒,权衡各种力量后,知道该如何把坏事变成好事。在蔡国强看来艺术的整个概念就像是沙里淘金。而我只不过是在淘取火药的精髓,在我眼里它包含着宇宙的力量,我们从何而来,宇宙从何而来,关于混沌的思考皆源自爆炸。
这种强大的张力,充满爆炸性的艺术感,我们将在8月19日的中国美术馆一睹究竟,实际上,和蔡国强的国际知名度比较起来,我们对他作品的近距离接触实在少而又少,因此目睹那些事先设定的力量如何转换为诗意的形式,也许会是暑期最有吸引力的文化体验,至少,你会觉得“好玩”,那些熟悉的历史文化经验将会以如此特别的形式呈现。
我想要相信I want to believe
《蔡国强:我想要相信》展览是对蔡国强二十几年艺术创作生涯全面的回顾,全方位地介绍艺术家意蕴曲折深邃、变化方式无穷的创作。(展品系参照古根海姆美术馆的展览,本次北京的巡回展展品将有所调整)
(一)早期作品:1985-1988
展览中的蔡国强早期作品跨越1985到1988年,在此期间他初创了具个人标记的火药画和爆炸的基本方法和步骤。从一开始,蔡国强就追求对于宇宙间气与势的升华、太初混沌的状态、形状不定事物性质的形而上思考。蔡国强起初试验了很多种材料和技巧,例如将油画颜料放到画布上,手提电扇在画布上方用气流猛烈吹动,形成借助风力的颜料移动踪迹,如《台风》(1985)一作。如此的探索也引领至蔡国强最终将火药视为一主要使用媒材。结果是布满纹理的画面,仿佛经过爆炸——画布上的颜料变暗,烧焦,喷发,定型为火光闪耀中膨胀的状态,如在《火药画第八—第十号》(1988)。蔡国强在1986年移居日本以后,开始在日本纸上直接燃烧火药。
(二)火药草图
蔡国强的火药草图创作可以区分为两个时期:1989年到1995年,是居住日本的时期;1996年至今,是居住纽约的时期。在旅日时期,蔡国强创作了两大系列的火药草图,直接关系到他爆炸计划的进程。这些作品名称是《为外星人作的计划》和《为人类作的计划》。无论是折叠屏风式还是单幅纸本式,他的许多早期火药作品将其概念性的想法和为特定爆炸计划作的视觉设计——图像化,即“思想片段”。
(三)爆炸计划
中国最闻名于世的发明之一“火药”是硝石、木炭和硫磺的混合,最早为<
您已经相裆相裆李宏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