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振华: 谁是他们的老师?
发起人:双飞飞  回复数:1   浏览数:2541   最后更新:2008/07/17 05:44:39 by
[楼主] 双飞飞 2008-07-17 02:26:04
谁是他们的老师?

孙振华

2008全国雕塑专业优秀毕业生作品展分别设有以十位中国著名老雕塑家命名的奖项。在作品评审会上,几位享有命名权的老教授表示,对大部分“优秀”学生作品看不懂,“连我们这些人都不懂,那普通观众就更不懂了”——老教授们对此深感困惑。

这些让老教授不懂的学生,他们的老师曾经就是这批老教授的学生,这种嫡系的师承关系让老教授们左右为难。对于学生的学生,他们在情感上是爱惜的,但年轻人的离经叛道,又让他们不能接受!

过去,这些老教授在教学一线带学生毕业创作的时候,是不存在看不懂的情况的。那时候,老师对学生的选题、构思、制作有很重要的决定权,指导老师通不过,意味着拿不到毕业证,这对要学五年才能毕业的雕塑系学生而言,其利害关系非同小可。

中国美术学院有个早早过世的老先生叫程曼述,如果论辈分,应该是现代中国第一代雕塑家。程先生在上个世纪二十年代到法国留学,一呆就是11年,深得法国雕塑的精髓。据说当年有学生请他指导胸像创作,面对学生习作,程先生问:“你的作品在哪里呢”?学生不解,“这就是啊”!程先生说,“我没有看到雕塑啊,看到的只是一堆泥!”

这个类似禅宗公案的小故事,说明在那个年代,教师对学生的具有何等的影响力。

从某种意义上说,艺术也是一种知识,这种知识的习得,在学院主要来自老师的讲授和示范。特别是雕塑,技术性强,它的造型、构图、制作、材料等等方面的知识,一定要通过向老师学习才能获得。一个学生由不会到会,老师起了关键的作用,而做老师的一项重要本领,就是能为学生做示范和改作品。所以,在过去的教学体系中,老师看不懂学生的作品,那是不可想象的。

自从现、当代艺术进入到雕塑教学的体系之后,情况就变了。这个时候,过去的老教授基本退出了教学第一线,他们的学生成为教学的主力。传统的雕塑造型和技能虽然仍是教学的主干内容,但一些非传统的雕塑手段,一些观念性的东西,慢慢渗透到学生的作品中,特别是毕业创作中。

观念的东西常常是没法教的。说实话,就对最前沿的观念吸收而言,教师未必领先学生,他们有时就处在同一个起跑线上。教师的传统功夫也许学生一时半会还赶不上的,但论思想活跃、反应敏锐,学生则可能会超过老师。

这种情况说明了什么?说明在当代条件下,人们的知识来源发生了变化。过去学生主要跟这老师学艺术,现在的学生除了跟老师学,他们还有另外一个课堂。

自从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互联网络、电影电视、卡通动漫、广告招贴对学生的影响越来越突出,它们成为学生的另一种重要的知识来源。在一个信息的时代,媒介的时代,网络的时代,影像的时代,图像的时代,谁是他们的老师?这个问题变得尖锐起来。

今天,雕塑依然还是叫雕塑,但是“此雕塑”已非“彼雕塑”。今天我们看到的这些毕业生的作品,它们是观念的,时尚的,艳俗的,卡通的,放肆的,色彩光亮的,日常生活的……。

这种知识并不是老师在课堂教的,而是另有出处。于是,两种雕塑之间的冲突和碰撞也就变得在所难免。

点击 -- 相关链接:

08各大美院毕业作品展超级集锦(补充中)
[沙发:1楼] guest 2008-07-17 05:44:39
这个问题是个问题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