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鲁虹成为“鲁骂骂”
—批评立场与媒体倾向的正当性
王南溟
鲁虹的“辱骂”(借用天乙说法)经过一场讨论到这个时候可以来了小结了,这个事件有待于汇总出版,作为批评学科中的一本参考书,要谈到作为一个批评家,什么事是最不宜做的,鲁虹的“辱骂”就是个典型的案例。而且这个案例—现在已经放入了鲁虹辱骂的文本环节中—并不是鲁虹的一时过失,而是一次压抑已久的发作,到了我的《鲁虹的“讼棍批评”及其过程》发表以后,鲁虹骂人的过程已在分析中呈现了,其实从批评的角度来说,当初是放了孙振华,结果是害了鲁虹,从孙振华的《赖汉批评》(其实与鲁虹合伙的)到鲁虹在雅昌艺术网上以一个批评学科的上帝身份宣布与他争论的人没有受过批评的学科训练,在《与吕澎兄谈批评中的历史意识问题》中鲁虹强硬地说:“我们想说的是,我们与这些文章的作者并不是观点上的差别与不同,而是对批评持有的方法,甚至是对常识看法上的差别与不同。本来,只要受到相关的学科训练,是不应该有这种差别与不同的。对此,我们深感遗憾!我们希望这样的情况以后不要再发生。”到最后总祘帐在我的头上,写就《回答骂骂咧咧的王南溟》,想以一骂击倒对方,结果成了“鲁虹事件”并让鲁虹在这个事件中成了“鲁骂骂”。有了这样的过程,我们就可以说,鲁虹的《回答骂骂咧咧的王南溟:兼谈反对“讼棍批评”》是鲁虹一直对何为批评没有理论上的认识的反映,否则的话他不会老是说别人没有受过批评的学科训练,而且他还很满意他的《回答骂骂咧咧的王南溟》为篇文章,当初一写好,就给各个美术专业网站,“艺术国际网”的编者按就说:6月3日下午,本网记者收到来自批评家鲁虹通过电子邮件发来的《回答骂骂咧咧的王南溟:兼谈反对“讼棍批评”》一文,并将此文授权本网发布。而且鲁虹还要求《美术焦点》发他的这篇文章,这些文本都能证明,鲁虹对批评者(不管是我还是其他人的)的恶意由来已久,而那篇《回答骂骂咧咧的王南溟》就像是卡在他体内的恶屁,一直是回不去也出不来,结果还是被《美术焦点》给打了出来,并在美术批评界臭气熏天了好久。《美术焦点》这样做当然与批评立场和媒体倾向有关,但也因此在一部分人中形成不良议论,针对这种不良议论就有我的申明。这不仅仅因为我是《美术焦点》的总编,有责任站出来申明,而且作为一个批评工作者,即使不担任总编一职,我也会为 “鲁虹事件”中的《美术焦点》辩护,就像我曾面对这样那样的艺术事件—陈履生问题、金锋作品风波、上海双年展与外围行为艺术的被禁、彭德骂岛子等表示我的支持和反对那样。
程美信在鲁虹的“辱骂”事件中一直表现出对鲁虹的“同情性关怀”,哪怕他写了一篇对鲁虹彻底绝望的《没收《美术焦点》与“王鲁之争”》中也不忘这种同情性关怀的风格,还在说“若要说过失之处,《美术焦点》刊用鲁虹的丑态表情照片有些不合学术规范,至少是不公正的(我的这一看法遭到王南溟和吴味的竭力反驳,不明智的雄辩却无法改变事实)。” 影响程美信对《美术焦点》刊发鲁虹照片的判断应该是知识系统和对鲁虹文本的了解有限而不是江湖气,他认定了“客观公正”原则,说《美术焦点》刊发鲁虹的照片是不公正的。又说:鲁虹的“历史意识”和“吴冠中问题”是一个学术性问题,既然是学术就必须保持客观公正。刊用理论对手的个人形象照片时,理应保持规范标准和中立公正的立场,避免形象不佳影响到其学术观点,至少它令一些读者可能对鲁虹产生不好印象。然后提问:“为何《请鲁虹回应》一文中其他的作者照片是常规标准的,唯独刊用鲁虹的非常态表情照片?动机意图是什么?”程美信的“客观公正”一说过于“党八股”(这不是程美信的本意,而是我对他说的内容引伸到公众心理和思维习惯),这也是程美信一直纠缠于《美术焦点》上的鲁虹“丑照”并将它发到网上去传播,还一口咬定鲁虹的这次“骂骂咧咧”是由这张照片引起的,但就从照片而言,杨小彦把在2007年批评家年会中一样不雅的批评家照片贴到雅昌艺术网杨小彦博客上,当事人连一点异议都没有,而程美信一定要抛开《美术焦点》批评鲁虹的文本而问罪于这张照片,当然是做了一件转换话题的工作。
“客观公正”先在程美信那里,然后在“党八股”思维(不一定包括程美信本人)中的出现,自然容易要求杂志要四平八稳,要方方面面照顾到,要一分为二,要各打五十大板,不能偏,不能冒尖,以此类推,《美术焦点》的“请鲁虹回应:面对四面八方的批评”的专题,因为没有发表对鲁虹有利的文章,而且是这么多文章都在集中批评鲁虹,就当然不“客观公正”了,那些对《美术焦点》的反感情绪大凡来自“党八股”的惯性。而程美信说《美术焦点》上的其他人都是常态照片而唯独鲁虹是非常态照片,这也是不客观公正,还会影响读者对鲁虹的先入为主的评价,结果使程美信的认识也掉入了“党八股”的“客观公正”的泥潭中,并有悖于自由社会的客观公正原则。就像程美信要求我因为鲁虹的“丑照”向鲁虹本人道歉那样,而不思考如果从社会的角度来说,就这张照片而构成道歉的案例能够成立,那对宪法的“表达自由”就是一次沉重的打击,它不知道会有多少图片新闻记者因为这个案例的现实而受到迫害。自由社会的公正首先是从允许各自倾向开始的,程美信的“客观公正”是把“倾向”从公正的范畴中踢除。自由社会(从宪法意义上来讲)不是说只要倾向而不要公正,而是这种社会更注重的是,客观公正是对社会总体管理而言的,就是说客观公正只有在上帝那样,我们中的任何一个人都不能以上帝自居,所以社会要允许不同倾向并用宪法来保障这些倾向在同一个社会中共存,有倾向才是社会趋向公正前提。只有多元倾向,即每个人,每本杂志是有倾向的然后才能组成彼此制衡的关系,否则的话就是一元社会,就是多数人的统治,就是“乌合之众”的人群。《美术焦点》集中鲁虹的问题做成专题,本身就是因为鲁虹拒绝学术批评,程美信不了解鲁虹以前的理论错误,这次“吴冠中现象”应该是知道的,所以《美术焦点》的鲁虹专题理所当然是要把鲁虹放到接受学术批评的位置上(用程美信的话说是不利的位置上),这个不利不是别人要剥夺他的有利的一面,而是他自己的学术已经陷于不利的位置。对一个不合格的批评家,任何的批评家和媒体都有权利予以清理,就像一个制度健全的社会,假冒伪劣产品是过不了质量检验这一关卡的。否则的话《美术焦点》要用这么大的版面编一个鲁虹专题做什么?这是媒体的常识,除非千篇一律的“党八股”杂志可以让什么事和什么人都在这种“客观公正”中浪费版面。所以我们要说,也是我要针对程美信说的,允许杂志的倾向性恰恰是社会公正的体现。
我们可以在《美术焦点》上发表的与鲁虹争论文章中看到,这些文章都是批评方法论的叙述,这些方法论并不是什么新的和不可理解的高深理论,对于今天来说,批评鲁虹的人的观点都是用了批评学科中的常识性原理,鲁虹自己先拒绝承认这些常识,到了他无法回应了就“骂骂咧咧”了起来,程美信坚持批评的权利,当然就批评了鲁虹写的《回答骂骂咧咧的王南溟》这篇文章。这一点对程美信来说是没有含糊过。但程美信对鲁虹的“同情性关怀”完全是没有了解鲁虹在批评语境中的前前后后,鲁虹确实有像程美信说的“蔼蔼君子”形象,他连公共项目的交谈都会“蔼”到拉着对方用窃窃私语的方式来谈,鲁虹的“蔼”与他的业务有关,而与他遭遇的批评无关。对于程美信来说,因为他看多了鲁虹“蔼蔼君子”形象,然后断定鲁虹的“骂骂咧咧”是一时过失,但在批评的语境中,鲁虹的形象就是“咧”的,“蔼”与“咧”对鲁虹来说都是常态。鲁虹拒绝一般的批评写作,即原理性辩论,在《回答骂骂咧咧的王南溟》中对我说,“我回应他一次,而以后我回应他的方式就是一本本的出书,一篇一篇的写文章,一个一个展览的策划”,而且还说是给我面子,并宣布“他要是因此而生气就去气吧,我的工作实在太忙了,没有时间答理他”,其语气牛到这种程度,而不知道现在的批评环境变了,杂志的民主化,网络的公开化以及批评学科的兴起和新一代批评家的形成,已经不可能像鲁虹那样妄想成为批评界的上帝了。而且鲁虹把这个话也说急了,鲁虹说要“一本本的出书,一篇一篇的写文章,一个一个展览的策划”,这个没有人会反对他,他完全可以这样做,但鲁虹 “一本本的出书,一篇一篇的写文章,一个一个展览的策划”同样会面对批评,这种最基本的学科规范鲁虹还不知道,文章,书、展览都是要被人评论包括批判的,鲁虹有权利一篇一篇写文章,一本一本出书,一个一个展览的策划,但这些在学术上到底如何,其他批评家也有权利批评鲁虹,杂志有权利发表这些批评鲁虹的文章,或者说任何的学术成果都要拿到批评界来检验。连李泽厚都说自己写的《美的历程》不是一本学术专著,我们美术批评界有多少是能称为学术专著的呢?就像孙振华写的《赖汉批评》和鲁虹写的《回答骂骂咧咧的王南溟》文章也能抵挡得了学术批评?《美术焦点》的鲁虹专题就是为了批评鲁虹而体现批评的公正,而那张鲁虹照片我称之为“咧照”与鲁虹的“蔼照”相比较,是鲁虹“骂骂咧咧”的最经典的照片,特别有助于纠正程美信对鲁虹的印象偏差。
其实“鲁虹事件”的真正价值在于告诉了我们—当然我现在要加上一句,这就是《美术焦点》杂志的贡献,现在我没有任何理由不引以为荣,由于《美术焦点》而引起的“鲁虹事件”又让我们看到了批评界更大的危机—当代艺术批评已经有了三十年的历史,前十年基础不好,后二十年又没有进修。然后本来一些最简单的批评规范,在最核心的批评家层面上还不被认可,这就是中国的批评家水平上不去的最根本的原因。《美术焦点》的“请鲁虹回应:面对四面八方的批评”涉及的鲁虹写作的某些方面,比如艺术史研究方法论和社会学转向,图像与解读、史料的真实性和准确性等问题都有待于向鲁虹进一步提问的,只要鲁虹还是批评家,他有这个义务回应对方的争论,没有一个能凌驾于所有人(包括有名和无名)之上的批评家,学术面前人人平等。批评家是公共人物,其学术观点是作用于公共
—批评立场与媒体倾向的正当性
王南溟
鲁虹的“辱骂”(借用天乙说法)经过一场讨论到这个时候可以来了小结了,这个事件有待于汇总出版,作为批评学科中的一本参考书,要谈到作为一个批评家,什么事是最不宜做的,鲁虹的“辱骂”就是个典型的案例。而且这个案例—现在已经放入了鲁虹辱骂的文本环节中—并不是鲁虹的一时过失,而是一次压抑已久的发作,到了我的《鲁虹的“讼棍批评”及其过程》发表以后,鲁虹骂人的过程已在分析中呈现了,其实从批评的角度来说,当初是放了孙振华,结果是害了鲁虹,从孙振华的《赖汉批评》(其实与鲁虹合伙的)到鲁虹在雅昌艺术网上以一个批评学科的上帝身份宣布与他争论的人没有受过批评的学科训练,在《与吕澎兄谈批评中的历史意识问题》中鲁虹强硬地说:“我们想说的是,我们与这些文章的作者并不是观点上的差别与不同,而是对批评持有的方法,甚至是对常识看法上的差别与不同。本来,只要受到相关的学科训练,是不应该有这种差别与不同的。对此,我们深感遗憾!我们希望这样的情况以后不要再发生。”到最后总祘帐在我的头上,写就《回答骂骂咧咧的王南溟》,想以一骂击倒对方,结果成了“鲁虹事件”并让鲁虹在这个事件中成了“鲁骂骂”。有了这样的过程,我们就可以说,鲁虹的《回答骂骂咧咧的王南溟:兼谈反对“讼棍批评”》是鲁虹一直对何为批评没有理论上的认识的反映,否则的话他不会老是说别人没有受过批评的学科训练,而且他还很满意他的《回答骂骂咧咧的王南溟》为篇文章,当初一写好,就给各个美术专业网站,“艺术国际网”的编者按就说:6月3日下午,本网记者收到来自批评家鲁虹通过电子邮件发来的《回答骂骂咧咧的王南溟:兼谈反对“讼棍批评”》一文,并将此文授权本网发布。而且鲁虹还要求《美术焦点》发他的这篇文章,这些文本都能证明,鲁虹对批评者(不管是我还是其他人的)的恶意由来已久,而那篇《回答骂骂咧咧的王南溟》就像是卡在他体内的恶屁,一直是回不去也出不来,结果还是被《美术焦点》给打了出来,并在美术批评界臭气熏天了好久。《美术焦点》这样做当然与批评立场和媒体倾向有关,但也因此在一部分人中形成不良议论,针对这种不良议论就有我的申明。这不仅仅因为我是《美术焦点》的总编,有责任站出来申明,而且作为一个批评工作者,即使不担任总编一职,我也会为 “鲁虹事件”中的《美术焦点》辩护,就像我曾面对这样那样的艺术事件—陈履生问题、金锋作品风波、上海双年展与外围行为艺术的被禁、彭德骂岛子等表示我的支持和反对那样。
程美信在鲁虹的“辱骂”事件中一直表现出对鲁虹的“同情性关怀”,哪怕他写了一篇对鲁虹彻底绝望的《没收《美术焦点》与“王鲁之争”》中也不忘这种同情性关怀的风格,还在说“若要说过失之处,《美术焦点》刊用鲁虹的丑态表情照片有些不合学术规范,至少是不公正的(我的这一看法遭到王南溟和吴味的竭力反驳,不明智的雄辩却无法改变事实)。” 影响程美信对《美术焦点》刊发鲁虹照片的判断应该是知识系统和对鲁虹文本的了解有限而不是江湖气,他认定了“客观公正”原则,说《美术焦点》刊发鲁虹的照片是不公正的。又说:鲁虹的“历史意识”和“吴冠中问题”是一个学术性问题,既然是学术就必须保持客观公正。刊用理论对手的个人形象照片时,理应保持规范标准和中立公正的立场,避免形象不佳影响到其学术观点,至少它令一些读者可能对鲁虹产生不好印象。然后提问:“为何《请鲁虹回应》一文中其他的作者照片是常规标准的,唯独刊用鲁虹的非常态表情照片?动机意图是什么?”程美信的“客观公正”一说过于“党八股”(这不是程美信的本意,而是我对他说的内容引伸到公众心理和思维习惯),这也是程美信一直纠缠于《美术焦点》上的鲁虹“丑照”并将它发到网上去传播,还一口咬定鲁虹的这次“骂骂咧咧”是由这张照片引起的,但就从照片而言,杨小彦把在2007年批评家年会中一样不雅的批评家照片贴到雅昌艺术网杨小彦博客上,当事人连一点异议都没有,而程美信一定要抛开《美术焦点》批评鲁虹的文本而问罪于这张照片,当然是做了一件转换话题的工作。
“客观公正”先在程美信那里,然后在“党八股”思维(不一定包括程美信本人)中的出现,自然容易要求杂志要四平八稳,要方方面面照顾到,要一分为二,要各打五十大板,不能偏,不能冒尖,以此类推,《美术焦点》的“请鲁虹回应:面对四面八方的批评”的专题,因为没有发表对鲁虹有利的文章,而且是这么多文章都在集中批评鲁虹,就当然不“客观公正”了,那些对《美术焦点》的反感情绪大凡来自“党八股”的惯性。而程美信说《美术焦点》上的其他人都是常态照片而唯独鲁虹是非常态照片,这也是不客观公正,还会影响读者对鲁虹的先入为主的评价,结果使程美信的认识也掉入了“党八股”的“客观公正”的泥潭中,并有悖于自由社会的客观公正原则。就像程美信要求我因为鲁虹的“丑照”向鲁虹本人道歉那样,而不思考如果从社会的角度来说,就这张照片而构成道歉的案例能够成立,那对宪法的“表达自由”就是一次沉重的打击,它不知道会有多少图片新闻记者因为这个案例的现实而受到迫害。自由社会的公正首先是从允许各自倾向开始的,程美信的“客观公正”是把“倾向”从公正的范畴中踢除。自由社会(从宪法意义上来讲)不是说只要倾向而不要公正,而是这种社会更注重的是,客观公正是对社会总体管理而言的,就是说客观公正只有在上帝那样,我们中的任何一个人都不能以上帝自居,所以社会要允许不同倾向并用宪法来保障这些倾向在同一个社会中共存,有倾向才是社会趋向公正前提。只有多元倾向,即每个人,每本杂志是有倾向的然后才能组成彼此制衡的关系,否则的话就是一元社会,就是多数人的统治,就是“乌合之众”的人群。《美术焦点》集中鲁虹的问题做成专题,本身就是因为鲁虹拒绝学术批评,程美信不了解鲁虹以前的理论错误,这次“吴冠中现象”应该是知道的,所以《美术焦点》的鲁虹专题理所当然是要把鲁虹放到接受学术批评的位置上(用程美信的话说是不利的位置上),这个不利不是别人要剥夺他的有利的一面,而是他自己的学术已经陷于不利的位置。对一个不合格的批评家,任何的批评家和媒体都有权利予以清理,就像一个制度健全的社会,假冒伪劣产品是过不了质量检验这一关卡的。否则的话《美术焦点》要用这么大的版面编一个鲁虹专题做什么?这是媒体的常识,除非千篇一律的“党八股”杂志可以让什么事和什么人都在这种“客观公正”中浪费版面。所以我们要说,也是我要针对程美信说的,允许杂志的倾向性恰恰是社会公正的体现。
我们可以在《美术焦点》上发表的与鲁虹争论文章中看到,这些文章都是批评方法论的叙述,这些方法论并不是什么新的和不可理解的高深理论,对于今天来说,批评鲁虹的人的观点都是用了批评学科中的常识性原理,鲁虹自己先拒绝承认这些常识,到了他无法回应了就“骂骂咧咧”了起来,程美信坚持批评的权利,当然就批评了鲁虹写的《回答骂骂咧咧的王南溟》这篇文章。这一点对程美信来说是没有含糊过。但程美信对鲁虹的“同情性关怀”完全是没有了解鲁虹在批评语境中的前前后后,鲁虹确实有像程美信说的“蔼蔼君子”形象,他连公共项目的交谈都会“蔼”到拉着对方用窃窃私语的方式来谈,鲁虹的“蔼”与他的业务有关,而与他遭遇的批评无关。对于程美信来说,因为他看多了鲁虹“蔼蔼君子”形象,然后断定鲁虹的“骂骂咧咧”是一时过失,但在批评的语境中,鲁虹的形象就是“咧”的,“蔼”与“咧”对鲁虹来说都是常态。鲁虹拒绝一般的批评写作,即原理性辩论,在《回答骂骂咧咧的王南溟》中对我说,“我回应他一次,而以后我回应他的方式就是一本本的出书,一篇一篇的写文章,一个一个展览的策划”,而且还说是给我面子,并宣布“他要是因此而生气就去气吧,我的工作实在太忙了,没有时间答理他”,其语气牛到这种程度,而不知道现在的批评环境变了,杂志的民主化,网络的公开化以及批评学科的兴起和新一代批评家的形成,已经不可能像鲁虹那样妄想成为批评界的上帝了。而且鲁虹把这个话也说急了,鲁虹说要“一本本的出书,一篇一篇的写文章,一个一个展览的策划”,这个没有人会反对他,他完全可以这样做,但鲁虹 “一本本的出书,一篇一篇的写文章,一个一个展览的策划”同样会面对批评,这种最基本的学科规范鲁虹还不知道,文章,书、展览都是要被人评论包括批判的,鲁虹有权利一篇一篇写文章,一本一本出书,一个一个展览的策划,但这些在学术上到底如何,其他批评家也有权利批评鲁虹,杂志有权利发表这些批评鲁虹的文章,或者说任何的学术成果都要拿到批评界来检验。连李泽厚都说自己写的《美的历程》不是一本学术专著,我们美术批评界有多少是能称为学术专著的呢?就像孙振华写的《赖汉批评》和鲁虹写的《回答骂骂咧咧的王南溟》文章也能抵挡得了学术批评?《美术焦点》的鲁虹专题就是为了批评鲁虹而体现批评的公正,而那张鲁虹照片我称之为“咧照”与鲁虹的“蔼照”相比较,是鲁虹“骂骂咧咧”的最经典的照片,特别有助于纠正程美信对鲁虹的印象偏差。
其实“鲁虹事件”的真正价值在于告诉了我们—当然我现在要加上一句,这就是《美术焦点》杂志的贡献,现在我没有任何理由不引以为荣,由于《美术焦点》而引起的“鲁虹事件”又让我们看到了批评界更大的危机—当代艺术批评已经有了三十年的历史,前十年基础不好,后二十年又没有进修。然后本来一些最简单的批评规范,在最核心的批评家层面上还不被认可,这就是中国的批评家水平上不去的最根本的原因。《美术焦点》的“请鲁虹回应:面对四面八方的批评”涉及的鲁虹写作的某些方面,比如艺术史研究方法论和社会学转向,图像与解读、史料的真实性和准确性等问题都有待于向鲁虹进一步提问的,只要鲁虹还是批评家,他有这个义务回应对方的争论,没有一个能凌驾于所有人(包括有名和无名)之上的批评家,学术面前人人平等。批评家是公共人物,其学术观点是作用于公共
支持王南溟。
鲁虹是鲁骂骂,王南溟就是“王大骂”
ba g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