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aux Arts :当代艺术的平庸?
发起人:art北京  回复数:0   浏览数:2179   最后更新:2008/07/11 07:08:51 by
[楼主] art北京 2008-07-11 07:08:51
文:张錡
[attachment=100573]
2008年6月号《BeauxArts》。

全球各大都市相继举办艺术大展儼然成為一种趋势,许多声势浩大的双年展或文件大展,显现出策展人试图与国际艺术发展齐头并进、甚或引领潮流的雄心壮志。然而,暂且剥开各式各样艺展精美的糖衣,我们能否从各方展览主题当中,辨识出不同国家的艺术样貌、各种文化传承底下的固有特色?或在策展论述的细究当中,一窥当代艺术发展的趋势或脉络?抑或,在形形色色的策展论述或作品提议之间,潜藏的其实是流行主题的同语反覆?艺评家布希欧(Nicolas Bourriaud)在本期的《BeauxArts》杂誌专栏中即以〈当代艺术的平庸〉一文,针对现今展览论述中经常出现相仿主题的平庸现象进行反思。

布希欧认為这种平庸化现象似乎以帝国之姿漫无止尽地在艺术领域中侵城掠地,它带来的是一种「既视感」(déjà-vue),但却以高段的伎俩让人不易察觉;他指出尤其在双年展的策展论述中,经常会透过几句简短的文字延揽所有当下时兴的主题。布希欧以今年5月收到的各国展览新闻稿為例进一步说明这个现象,而即将於9月份开幕的「台北双年展」便被点名為此类案例的箇中翘楚。他指出台北双年展的策展论述中提及:「本届双年展并没有单一的主题,而是将许多彼此相关的主题统整匯集,大部分的议题会关注到我们这个时代的全球化所带来的混乱状态」,但可惜的是此展并未列出这些主题的明确条目,而且展览所涉及的议题也并非全都与混乱或全球化有关。文章中同时也举出另一个由南条史生(Fumio Nanjo)策画的「新加坡双年展」(Singapore Biennale)為案例,此展以「Wonder」為题,将主旨锁定在由美、奇特或意料之外的事物所引发的惊讶与讚赏之感;布希欧则批评此泛论式的策展说明,几乎能将所有的当代艺术创作涵盖在内。文末布希欧引社会学家阿帕杜莱(Arjun Appadurai)所言「如果我们想要思考现代世界,就必须使用一种流动性的语汇」,而主张应避免以国家、家族与个体等既定的范畴框架来思考世界。就此而言,布希欧将巴巴(Homi Bhabha)、史碧娃克(Gayatri Spivak)等人视為更能掌握这个时代本质的印度思想家;他们所承继的诸如转世、轮迴、瞬间的价值、多神论、不定性等古印度文明中的思想,或许能作為当代艺术平庸化现象的「解毒剂」。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