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 - 朱其:艺术资本和批评
发起人:费翔  回复数:0   浏览数:2281   最后更新:2008/06/18 12:43:03 by
[楼主] 费翔 2008-06-18 12:43:03
朱其:艺术资本和批评

[url]www.hishehui.com 2008-06-12 12:53:18 来源:东方视觉 朱其 评论0条


--------------------------------------------------------------------------------
  艺术资本从2006年开始进军中国艺术,主要以艺术拍卖作为一个切入点。这直接导致了艺术拍卖的“天价记录”现象,以及随之而来的种种艺术和市场的结构畸形。中国目前正处于艺术资本的早期形成和原始积累阶段,它不仅影响着当代艺术的方向和社会舆论,也塑造着未来的艺术生态。


                市场泡沫及其问题

  资本这只手伸进中国当代艺术,目前已经走到了一个十字路口,从2006年开始的艺术投资的“市场泡沫”,使得以艺术拍卖的“天价作品”作为舆论和市场导向,在艺术资本的运作方面,体现出一种更为极端和混乱的体系性的市场状况,尤其是一些非理性、无规则、无知甚至恶意炒作的市场行为。

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1)艺术拍卖的“天价作品”存在恶意的价格操纵。不少“天价记录”存在假拍,只是一种价格表演,从而导致少数不明真相的新加入的艺术投资人冲动购买。这种高价位的“天价作品”不仅严重背离了经济学上的价格和价值的一定关系,也违背了价格成长周期的规律,使得拍卖人为的价格操纵,具有一种恶意违规的投机资本的特征。

2)“天价拍卖”经过不明真相媒体的广泛报道,形成对公众、投资人和年轻艺术家的误导,从而使当代艺术的市场泡沫急剧升温,当代艺术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生产化、商业化和时尚化的趋向,这违背了当代艺术反主流、先锋实验和民间精神的基本价值观,也违背了商业资本推动当代艺术本土化的基本理想。

3)由于艺术批评在过去二十年一直采用“扶持式”的批评模式,从八十年代的前卫艺术到今天的当代艺术,事实上中国艺术一直没有走出对西方现代艺术语言的模仿模式,艺术批评界对中国艺术在九十年代国际走红的现象也缺乏客观的评价,这使得目前两年作为艺术市场价格飞速上升的依据,即所谓中国当代艺术的国内艺术史和国际艺术格局中的地位的评价有价值夸大的情况,其背后不乏商业宣传的成分。

4)有一些所谓的艺术拍卖明星,事实上并不完全是在过去二十年中国前卫艺术的代表,有些人只是最近两年市场炒作的产物。但这些艺术拍卖的商业明星正在社会媒体宣传中被夸大为学术代表。这实际上是将商业艺术明星当作学术明星,从而对公众和年轻艺术家产生误导。使得当代艺术的市场体系逐渐脱离学术评价基础。

5)艺术拍卖的炒作和“天价表演”主要以当代油画为主,但随之而来的商业宣传和学术包装,对中国当代油画的评价过高和价值夸大。尽管中国油画以及当代艺术在过去一百年取得了很大推进,但总体上没有走出模仿西方语言的模式,所谓西方油画在中国的再度“复兴”也是一个没有学术依据的伪命题。

6)艺术投资的90%集中在写实油画领域,这使得艺术市场非常的结构畸形。这在投资战略上也不利于整体的民族文化方向。毕竟油画是一个外来品种,中国要在这个领域真正超过西方并受到世界敬仰,基本上不太可能。这几年中国新富阶层以及不断准备跃跃欲试进入艺术市场的金融资本来之不易,大部分资本注入当代油画交易是一种方向性的错误。当代油画的价格甚至远远高过明清和民国时期的国画杰作,这已经明显具有资本市场炒作的倾向,不是一种真正的艺术投资行为。

在中国新兴艺术资本市场第一轮的整合,艺术和资本建立了一个以资本运作为轴心的艺术市场的新权力体系。但这个体系主要是艺术创作和资本交易的“双簧戏”,艺术批评未能真正在其中获得位置。由于艺术批评极其背后艺术史基础研究的严重缺位,从而未能形成三足鼎立的稳定推进市场的平衡结构。一方面,艺术资本的运作本身还缺乏充分的法制和道德规则,另一方面,由于艺术资本和艺术创作已经开始以资本为基础的职业化运作,但只是集中在艺术交易和营销环节,艺术批评还主要以一种业余的道德方式进行,没有建立真正职业化的以基金会为主要模式的赞助体制,艺术批评和策展只能依附于艺术交易,成为艺术交易中的一个促销环节。

这使得艺术批评不能真正推动艺术创造的辩论,以及艺术市场的学术资本的建立。所谓成熟的艺术市场,实际上也是一个学术资本的标准共同体。由于绝大多数所谓的艺术资本,实际上只是一种单一交易资本或者投机资本,而不是一种真正的学术资本,反过来使得艺术创作过度生产化和复制化,艺术家出现企业家化的倾向。艺术市场上好的原创作品越来越少,跟不上市场资本的无节制的胃口,基本上没有促进艺术原创的新生态出现。整个市场运作集中在不断催化交易量和价格超速上升,几乎在三年不到走完了国际市场十年的价格攀升周期。

目前中国作为一个新兴的艺术市场,已经把主要艺术品拍卖和交易价格拉升到国际艺术品的价格水准,艺术资本的消费一浪高过一浪,但当代艺术二十年没有能力提供如此多的国际水准的优秀艺术品。价格过度上升以及对交易品的数量需求,使得当代艺术正在违背艺术自身的成长规律,促使越来越多的艺术家没有时间探索和沉淀艺术,从知名艺术家到崭露头角的艺术家在不断被艺术订单驱使。这主要原因是艺术资本过度倾向于艺术交易,而没有培育优秀艺术创作和艺术批评的生态环境。

“当代艺术”可归于中国目前最暴利的行业,如果所有的天价成交都是真的话。一张三年前才卖10万元不到的画,现在要买一千万甚至五千万以上。这个价格已经是欧美市场的顶尖当代艺术家的价格,甚至要比民国初期的艺术大师黄宾虹、齐白石的价格还高。这就明显带有投机资本的恶意炒作倾向。不能说所有的拍卖会和“天价作品”都在进行价格操纵和做局,但拍以套取暴利为目的价格操纵确实是存在的。

几乎大部分目前的天价艺术品在三年前的市场价格,基本上在十万到三十万之间。这就是说,近两年在各大拍卖行上将一件十几万到一百多百万收购来的作品,二、三年内在拍卖会上炒到一千万甚至五千万,然后卖给一些热爱艺术但不太懂艺术、很有钱但购买冲动的收藏家,以牟取暴利。

从2006年以来拍卖天价的出现,可以很明确的断定:艺术拍卖存在着“天价做局”现象,艺术的拍卖交易价格被人为操纵,大部分天价作品的成交实际上是“虚假”交易。即使是一小部分真实的成交,这些天价作品的艺术水准和国际地位也被过于夸大。而且,艺术品目前的交易价格已经远远超出实际的艺术价值。艺术拍卖中会有正常的“护盘”,但是中国目前的“天价做局”已经超出了正常拍卖商业保护的范畴,而是严重违背商业规则和学术标准,利用媒体和新投资人对新艺术的无知,以及购买冲动牟取暴利。


                拍卖天价与艺术商业化

  目前所谓的天价作品的艺术家主要是指过去十五年在当代绘画领域有一定成绩和知名度的画家,但这个群体的构成也非常复杂。但主要是八十年代中期和九十年代初出道的两批。一些在拍卖会上被包装成天价明星的画家为自己申辩,他的画被标到二千万甚至五千万拍卖,他们并没有分到上千万,因为这张画是以前以20多万卖掉的。关于天价做局的幕后人物是谁,艺术圈一直存在争议。

一般而言,“天价作品”主要是由购得某批绘画的炒作集团或者炒作人来运作的,确实跟这画家个人没有什么关系。最近传闻有些画家自己将画拿到拍卖会上找人“价格表演”,这主要是一些明星画家以下的二、三线画家。事实上,有些国内代表画家并不太可能参与炒作。比如,刘小东、方力均上拍作品很少,方力均其实是最有炒作潜力的,但价格一直没有上到天价排名前列,说明炒作人能拿到作品上拍的可能很小。刘小东这几年的作品数量就更少,至今炒得很高的天价作品,也就限于原来出手的几件代表作,其余就没那么多数量的近年作品上拍。

而其他一些画家的天价作品的数量就相对多了,这可能是他们前几年售画时,并没有考虑到藏家会频繁出手,并且不顾一切地炒到如此高的天价。大部分当代艺术家还没有资格参与做局,因为他们还没有足够的艺术知名度和有一定市场基础的“做局”作品。尽管一些明星画家的拍卖作品的交易价格动辄都是上千万,但实际上的工作室销售价格不可能超过千万。拍卖天价和画家私下销售价不是同一个价格,甚至可能只是拍卖天价的三分之一不到。

中国艺术拍卖的一个不成熟之处在于:十年前的艺术史代表作和近年新作的价格没有太大的区别,而在西方是拉得很开的,比如毕加索的代表作可以卖到一个亿,但是一般作品几十万美元也有可能,不可能在一段时间每张画都是一个亿。但中国的天价作品都只是近些年刚完成的新画,只是在重复十年前同一画面和风格的作品。这十几年几乎等于是在画一幅画,都卖一个天价,国际艺术史上从没有先例。

在拍卖天价带动下,使得其他未出大名的二流画家,三、四流画家以及年轻画家的市场销售都一路看好,动不动就卖十几万一张。整个艺术圈因此形成了一个以拍卖天价为轴心的价值标准链条,拍卖天价成为了真正的学术“权威”,谁的作品成为了天价明星,他也就在江湖变成“学术代表”。越来越多的年轻艺术家相信只要找到了资本支持,挣到了钱,其他一切就不难搞定。批评家可以花钱雇佣写文章,学术杂志可以花钱买版面,拍卖会可以找老板做局,只要江湖上在传说你挣了几百万或者几千万,你就是一个人物了,别人马上会对你刮目相看。这种艺术生态模式当然不能说影响了所有人,还是有不少优秀的艺术家在进行艺术的实验和探索,但也不可否认这几年当代艺术的商业化由越演越烈之势。

当代艺术实际上在创造一种以拍卖天价和明星制为主体的商业化游戏,其结果就是前卫艺术的市场化。一方面,中国社会正在对新前卫艺术在过去二十年的艰苦奋斗表示敬意,资本和媒体开始全面支持中国当代艺术,希望这个艺术群体能够继续保持前卫文化的姿态,为中国新文化塑造国际影响力;但另一方面,这个艺术圈因为大量订单的涌入,越来越多的人利用过去二十年艺术反叛和探索获得的形象和口碑,将其变成批量生产的“符号”产品,
返回页首